八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
先从文体出发。本课两篇文章皆选自《孟子》,是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就本课所选两篇而言,孟子对于“何谓大丈夫”以及“如何造就人才”的论述,在清晰的逻辑中层层展开,极具说服力。
再说本文特点。在《<孟子>二章》中,我们能看到孟子飞扬的文采。他的语言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甚至形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说理则善用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此外,本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两篇文章所载之“道”。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学情分析:
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对相关年代历史知识的储备应不足,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纵横家的处世态度应比较陌生。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造成较大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
从语文经验分析,经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等篇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诸子散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基础。但是学生对诸子散文总体上接触较少,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此外,八年级学生未在教材中学习过《孟子》中的作品,对于《孟子》的创作特点等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对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和精神内涵造成一定阻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另一方面,两篇课文整体生难字词较少,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由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方法已在第三单元学习过,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易读错的字词较多,教师需重点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字形字义进行理解。此外,“居天下之广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句,学生对其含意的理解可能还有缺乏深度,需要教师引导讲解。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3.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并积累相关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2. 在具体情境中,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
教学创意:
1.在比较诵读中,涵泳语言;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名句。
教学流程:
《富贵不能淫》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名句。
(三)搜集与纵横家相关的资料。
二、共话大丈夫
(一)同学们,“大丈夫”这个词,咱们都很熟悉,与之相关的名言也有不少,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王诩
(二)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吗?今天咱们就走进《富贵不能淫》,去看看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切入文本;二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名言;三是,上述名言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丈夫,可为学生理解大丈夫张本。)
三、预习检测
(一)学生展示名句背诵
(二)回答以下问题:
1.这是一场辩论
2.这是一场____与______(辩论人)的辩论;
3.这是一场______与______关于_______(辩题)的辩论。
4.两个辩论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场孟子与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辩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式大丈夫,孟子认为他们不是。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并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
四、是为大丈夫乎?
(一)景春之见
1.景春认为公、张二人是大丈夫,我们品读相关语言。
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笃定崇敬的语气。
2.景春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再次品读相关语言。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盛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四方熄。
学生对比朗读以上两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中公、张二人的威严霸气。
(二)孟子之见
1.孟子认为二人不是大丈夫,他是怎么说的?请读一读。
是非大丈夫也。
是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质疑不屑的语气。
2.孟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公、张二人行为的实质是什么?请大家把关键词找出来。
明确:妾妇之道。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顺应本文论辩的思路。通过反复的比较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与景春对于公、张二人看法的分歧,并引出孟子类比的一个重要概念“妾妇之道”。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读出理解,读出语气。但不可以教师的体验去强制要求学生的诵读方式。)
五、何谓妾妇之道?
(一)说说孟子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妾妇之道?
明确:女子之嫁……无违夫子!
(二)品读父母嫁女时的告诫之言,说说妾妇之道有何特点。
往之女家,宜敬宜戒,无违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丈夫地位的崇高、女子对丈夫的顺从。
(三)用文中的话而言,便是“以顺为正”。孟子为何会这样说?请看拓展资料。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四)再看张仪这样的纵横之士,有何新认识?
明确:所谋只为个人财权名利;没有自身原则,只会曲意逢迎;阳奉阴违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妾妇之道。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妾妇之道即是“顺从”,则可为学生理解“大丈夫”的精神内涵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读出理解,读出语气。且可以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纵横家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纵横之士的认识。)
六、何谓大丈夫?
(一)那究竟如何做才算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