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仔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①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①归卧:隐居。
②陲:边缘。
(1) 下列对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下马饮.君酒饮:使……喝B.问君何所之.之:哪里C.但.去莫复问但:只D.但去莫.复问莫:不(2) 下列对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友人的关切。
B.对俗世的厌弃。
C.对隐居的向往。
D.对官场的不舍。
2.解释加点字。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 但手熟.尔(3) 尔安.敢轻吾射3.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①,至北固,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②天为白。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③。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④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⑥,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
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
③漆静:昏暗、宁静。
④傒(xī):家奴。
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⑥喧阗:喧哗,热闹。
⑦摋(sà):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i 念.无与为乐者ii 盖.竹柏影iii 余道.镇江往究iv 剧完,将曙..(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文言虚词
专项一中考必考十五个虚词一、之1.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可以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们)、它(们)、这件事";指示代词常见用“这、这样”。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代词,这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代词,代这件事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句: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问,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芝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助词.起补充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例句: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3.动词∶“去、往、到”。
例句:往之女家(《富贵不能》)二、而连词: ①表修饰,可不译;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也可不译;例句: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③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例句: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④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不译;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⑤表因果,“因而”。
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三、以1.介词:①表所用的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拿……”;例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②介词,把;例句:投以骨(《狼》)③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按照、凭、凭借、因为……”;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宾有鱼》) 以:凭借。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以:因为。
2.连词:①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表修饰,相当于连词“而”;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漳记》)3.动词:认为、以为、觉得。
例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四、其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例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例句: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代词,那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代词,其中的。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题考法汇总(附答案)(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题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最新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怅恨久之公将驰之B.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
C.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罔不因势象形余因得遍观群书C.吴广以为然谓为信然D.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佐之,并杀两尉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B.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D.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孤之有孔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祭以尉首杀之以应陈涉C.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陈涉乃立为王乃不知有汉6.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辍耕之垄上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试用于昔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7.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D.受任于败军之际苟全性命于乱世8.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其如土石何其船背稍夷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不足为外人道也山峦为晴雪所洗衣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温故而知新10.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B.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C.此为何若人好为《梁父吟》D.其真不知马也必先苦其心志1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自立为将军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公将鼓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笑而止之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以牒为械1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焉置土石B.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入则无法家拂士诚如是,则霸业可成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1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B.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时人莫之许也C.还于旧都受任于败军之际D.窥镜,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
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初中文言虚词解释、习题(中考复习版)——[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也可不译。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言虚词(含解析)
文言虚词——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臣之妻私臣C.辍耕之垄上D.何陋之有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B.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C.在水之涘能以径寸之木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7.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B.湖心亭一点C.上下一白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又数刀毙之B.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D.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9.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以钱覆其口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笑而遣之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执策而临之B.其真无马邪弗学,不知其善也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货恶其弃于地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子之不知鱼之乐11.对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A.两个“以”相同,两个“则”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则”相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则”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则”不同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再而衰,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C.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D.望其旗靡被其辙乱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14.“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1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乃记之而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潭西南而望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请你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i 念.无与为乐者念.ii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iii 怀民亦.未寝亦.iv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2) 请将下面两句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i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ii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文:(3) 请你指出文中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效果。
(4) 本文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又复杂的,请你指出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1) 下列各句中与“善,陈孺子之为宰!”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恨久之B.乃记之而去C.小大之狱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陈平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家存薄田,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
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
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
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
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3)代词,他(她、它)(的):其夫呓语(《口技》) / 并自为其名(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口技》)(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8)大概:其恕乎(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三)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则北通巫峡(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的人)(《口技》)/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
(《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 / 蒙乃使就学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
(《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