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二首剖析24页PPT

合集下载

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8张PPT)

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8张PPT)

群童抢茅 悲 无可奈何
白天 屋外 事
自己
水 到 渠 成
夜雨湿屋 哀 雨 黑夜 屋内 人 忧思不绝
推 己 及

理想 广厦千万间 愿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1、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 “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 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 你的理解。
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第二段: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 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 难入眠的痛苦。
第四段: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 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课文赏析
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 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一节: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 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 深沉情感。
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 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 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些字词使 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 烈无情,形象有力度。
3、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 旨是什么?
课堂练习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A 3、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新课·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 夜雨湿屋 —— 祈求广厦
天下寒士俱欢颜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的情景 惨
群童抱茅的感叹 悲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沾湿的苦痛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拓展·延伸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拓展·延伸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堂·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 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 ”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 府诗,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 ,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 听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故事梗概
整体·感知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盗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千万间
新课·讲解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 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新课·讲解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高一语文杜甫诗二首精选课件PPT

高一语文杜甫诗二首精选课件PPT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成都,一家人 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 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 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 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 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 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 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 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 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 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试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布衾 多年冷似铁”和“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诗中比喻 的妙处。
【提示】 “冷似铁”和“雨脚如麻”这两个比 喻看似平常,但非常恰切。“冷似铁”说明被子很 硬、很脏,表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雨脚如麻” 则形象地说明雨点密集。能够从日常语言中选择词 语表情达意,化腐朽为神奇,可见诗人锤炼语言的 功夫。
3.《兵车行》第二段“君不闻”之后和第三段 “君不见”之前都是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 是否重复?
【提示】 不重复。“君不闻”描写的是函谷 关以东景象,而“君不见”是役夫家乡关西景象 ;“君不闻”是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而“君 不见”是从百姓的内心感受上叙述。
4.《旅夜书怀》这首诗中“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暗寓了作者 怎样的情怀?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 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 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 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 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 :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 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 ,所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 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飱。勿受外嫌猜 ,同姓占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 境的表露。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对比手法
杜甫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精湛的语言艺术
炼字精准
杜甫诗歌语言精炼,每个字都经 过精心锤炼,力求准确表达诗歌
的意境和情感。
用典贴切
其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贴切自然 ,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 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仗工整
杜甫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04
清代诗人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推动了杜甫诗歌在 清代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杜 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 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精湛
品鉴赏
《春望》鉴赏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不堪,杜甫身处其中, 感时伤怀,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手法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 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写作背景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茅屋为秋风所破,面对此景,诗人有感而 发。
04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

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杜甫的生平经历
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 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杜甫的其他作品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题材不同
李白多写山水、游仙、饮酒等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 追求自由的精神;杜甫则多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写 实性强。
表现手法
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语言华丽;杜甫则注重 细节描写和刻画,语言朴实。
21
与杜牧诗歌比较
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则 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 相对稳定。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可以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杜甫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杜甫诗 歌,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将杜甫诗歌引入语文教育,可以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推动语文教 育的发展和创新。
杜甫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疾苦,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刻
的启示意义。
02
创新诗歌艺术形式
杜甫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2024/1/25
03
追求诗歌审美价值
杜甫诗歌追求审美价值,注重意象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对现代诗歌创
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在教育领域应用推广
2024/1/25
长安十年
曾应试不第,困居长安 ,后得官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
安史之乱
西南漂泊
因上疏救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遭贬,后弃官。
寓居四川近十年,创作 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4
时代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 不安。
经济背景
文化背景
唐朝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高峰。
战乱导致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 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 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 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 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1、这一节有哪些描写?分别表现了什么? 2、作者会把群童当作真的盗贼来怨恨吗? 3、作者“叹息”的对象有哪些?
第二节:群童抱茅
1、这一节有哪些描写?分别表现了什么?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是心理描 写,表现了作者饱经战乱之后的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2)“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是动作描写,表现了群童抱茅之后作者内心的痛苦、无 可奈何。
第三节:雨夜屋漏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环境描写的作用?
➢“定”、“黑”写出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渲染出凄凉 的氛围,为后文“雨脚如麻”作铺垫,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 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第三节:雨夜屋漏
2、品味“布衾多年冷似铁”中“冷”的内涵。
➢表面上写被子的冷硬,表现作者生活之困窘; ➢实际上也可以猜测作者因为多年被打压,救国救民的心也冷下
第二节:群童抱茅
2、作者会把群童当作真的盗贼来怨恨吗?
➢不会,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 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
➢另外,孩童抢茅草从侧面说明了周边百姓也是穷困潦倒。
第二节:群童抱茅
3、作者“叹息”的对象有哪些?
➢一叹自己,年事已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 ➢二叹百姓,民不聊生,战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杜甫》ppt课件

《杜甫》ppt课件

初 望岳 杜甫 步 ▲ 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 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 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品语言:有人说,颔联中的“钟”和
“割”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神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 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 “割”字突出 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研写法: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主旨:

这首诗描述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 困长安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春望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
的触目惊心的景象; 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盼望。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
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 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艰 难苦恨白发长满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的诗歌作为东方诗学的杰出代表, 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诗歌鉴赏之杜甫名篇赏析 课件(共34张PPT)

诗歌鉴赏之杜甫名篇赏析 课件(共34张PPT)
安史之乱
PART 03
安史之乱到底给中国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课外拓展
野望①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③清江万里桥④。海内风尘⑤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⑥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②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④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⑤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⑥消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课后练习
PART 04
日 暮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日 暮①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注释】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杜甫与妻子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杜甫os: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伉俪情深 共经风雨
安史之乱爆发 安顿妻小,心怀朝廷无奈身陷敌军,奋力逃脱,任“左拾遗”。直言进谏被贬,被放“长假”,回长安再被贬。加上饥荒发生,最终辞官。
今天你学会了吗?
从田野归来
风清月朗
暗泉流石壁
秋露滴草根

杜甫《月夜》ppt课件(24页)

杜甫《月夜》ppt课件(24页)
——明确:“独看”与“双照” 请你理解“独看”与“双照”的意蕴?
请你理解“独看”与“双照”的意蕴?
——引导1:“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引导2:“双照”是“泪痕干”,则是作者的 希望,期待。言外之意就是“独看”而泪痕不干。 ——引导3:“双照”说明是夫妻团聚了,夫妻能 团聚,说明战乱已经结束了。一个“何时”点明了 诗人的期盼。
理解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抓住“鄜州、闺中”)
——引导: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今夜长安
月,思念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 呢?
——明确: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 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
追问: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人映己
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
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 “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 伴着抱膝呆坐的“身”,显得“茕茕孑立,形影 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
作者主要通过借人映己表现手法,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象的画
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
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白玉般的手臂,或 许也感到寒意了吧。
——明确: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 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 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
理解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11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 登岳阳楼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登楼 杜甫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①。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 ①第三联: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西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 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 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 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 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 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 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 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 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 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王 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 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 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 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 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18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山寇盗,吐蕃。
• ②第四联:后主,指蜀汉的刘禅;《梁甫吟》,诸葛亮 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2
• (1)《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杜甫诗歌代表作学习与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歌代表作学习与鉴赏PPT课件
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触景生情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感恨恨的主体的主体移情于物移情于物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4545全诗写作者春天望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
作者简介
• 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组诗来做比较。组诗共六首,480字,可谓多矣, 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则稍逊一筹,原因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 成了一个远离人间的仙界,举例如下:
• “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其一) •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其二) •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其三)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烽火连三月,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
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家书抵万金。 (思念家人 )
白首搔更短,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欲不胜簪。 (叹息衰老 )
第18页/共40页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 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 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 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 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 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 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 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 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 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 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 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