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课件八年级上册
关于《秋兴八首》
•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 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 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 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 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 诗歌赏析练习 • 1.下面四句诗,试按指定的两种情意,分别排列 诗句的顺序() • A B.偷得浮生半日闲 • C D.忽闻春尽强登山 • (1)偷闲登山,兴趣盎然 • 答:诗句的顺序是 ______ • (2)偷闲登山,兴味索然 • 答:诗句的顺序是 •
读白居易的《夜雪》,回答问题:
• 夜雪 白居易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1)首句先从人的觉写起,通过“冷”点出有雪, 扣题,而且暗示雪大。作者用的“讶”字,有“惊奇、 诧异”之义,这是因为夜雪________。接着从 ________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了却见窗明,正 说明_______。 • (2)第3、4句变换角度,从________觉角度写雪势 有增无减。一个“重”字别有情致。“夜深”而“时 闻”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一是说明了冬夜 _______________;二是说明诗人彻夜未眠,透露出 他谪居江州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鹰击长空 孤独痛 苦的鸟
活力和 朝气
悠闲 鸟鸣山更幽 自在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 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 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 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 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 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 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5.杜甫诗三首(邓)
(齐读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独与老翁别”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 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 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 暗示老妇被抓,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 争,希望能取得胜利;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 明他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
子: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
对比
写 。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法,作用是
研读赏析: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 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四个人,四件事。
人民处境艰难凶险。
有吏夜捉人 捕吏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 人
“望”中所 感不同
背景简介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 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 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 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 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 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 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 其中的一篇。
25.杜甫诗三首1
春 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远望(萧条破败) 深。
惊心。 近望(忧国思家)
感时
烽火
花
连
溅泪,
三月,
恨别
家书
鸟
抵
盼望(思念牵挂) 万金。
胜簪。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全诗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呢?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题分析
诗歌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 大抱负。
本诗为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 “望岳”。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世称“诗 圣”,其诗是“诗 史”。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 代表作品“三吏” (《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 吏》)、“三别” (《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等 。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写作背景
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岳
(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 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 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5课 杜甫诗三首
设计者:吴娟审定者: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生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过程和方法: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望岳》【教学练过程】一、创境激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自学指导1、齐声朗诵《望岳》,然后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小组交流问题,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研读与赏析1、朗诵诗歌,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a、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b、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a、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春望》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折时期的大诗人杜甫,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感受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山河破碎、经济萧条,给百姓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r)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25.杜甫诗三首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满眼河山,大地已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佚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登高》《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杜甫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泰山简介(视频)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诗歌的朗读方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在了解《望岳》、《春望》的诗歌大意及情感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读诗歌之前来看看诗歌之中的“小故事”吧!杜甫(712~770),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被誉为“诗史”和“诗圣”。
【《望岳》背景卡片】: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背景卡片】: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并标示朗读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等。
例如停顿: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潮平/两岸阔”。
)新知探究结合【知识链接】中诗歌的赏析方法,试赏析《望岳》。
1.读:①初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眼并划记喜欢的诗句。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岱、夫、层、决眦、凌)2.译:结合注解内容,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析: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法指导:可从字词、名句、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诗歌中的x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x字好,好在哪?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本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结:本诗歌有何写作特点?试分析。
综合提升按照赏析《望岳》的步骤,自主设计赏析《春望》的内容。
选择一个角度来设问!)【当堂检测】1.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2.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25杜甫诗三首次备 牛育苗
25、《杜甫诗三首》次备牛育苗时间:09.11教材分析:唐代是优秀诗人辈出的年代,诗人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杰出代表诗人之一,他唱出了时代的特点,成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为了让学生对诗人创作的了解,课文选入了他的代表作品《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了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但对诗歌中的一些文言词理解不透,因此,教者需补充杜甫的生平,写作背景。
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5、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诗歌所描写的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目标:1、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及诗人诗歌的风格变化。
2、总体感知《望岳》《春望》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导学一、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二、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25杜甫诗三首
赏 析
1、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颔联
3、赏析颈联 4、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感都源于哪个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越过)墙走,老 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多么)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走上前)致词(对…说话):三男邺城戍(防 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最近)战死。 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完结)矣! 室中更无人,惟(只)有乳 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服)。老妪力虽衰, 请(请让我)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还能够)备晨 炊。 夜久语声绝(消失),如闻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1、本诗歌无一个望字,却又处处在望,分析 每一联望的角度。 2、赏析颔联? 4、这首诗中,哪个字统领全文所见。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破败山河尚存,京城春天草木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看见花都流泪, 憎恨离别听到鸟鸣都伤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越挠越短,简直插不住簪子了。
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世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歌反 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 程, 被称为诗史。
读通诗歌
望岳---律诗
首联
颔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颈联
尾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Z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赏
析:
1、这是一首 诗。 2、你从哪句话能看出官吏的残暴? 3、你能把老妇人的致词部分划分为三个部分 并概括其内容吗? 4、老妇人自请服役有何目的? 5、“独与老翁别”说明什么? 6、这首诗歌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一、课文赏析1.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
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
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
诗人何以如此沉默?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
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数十万人马已兵败邺城,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
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怎么好再来抓人?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如果杜甫是一个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他可以向这一家人讲大道理,动员他们要爱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杜甫是一个一般的所谓人道主义者,他可以不管国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高调。
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庙堂,也非江湖处士,而是一个小官,他已被赶出朝廷,新的职务是华州司功参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无计可施,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2.《石壕吏》,现实主义的典范《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这首诗中,诗人是在场的,却始终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怜可恨自在其中。
第二,用自传体。
这是一首叙事诗。
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片断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作者自传中的一页,一篇日记。
用自传体,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利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温州市第三中学周敏慧教学分析1.《杜甫诗三首》中《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石壕吏》一诗,作者仅用了120字描述了石壕村一户人家在战争中承受的巨大灾难。
诗人对贫苦百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冷酷残暴的石壕吏给予了揭露和批判。
教授此课以指导背诵为主,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艺术。
2.教学中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还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诗人生平有个大概的了解,为此,可以结合三首诗的时代背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诗人,特别是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同时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并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两首诗。
2.方法和过程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感,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5.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三首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从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熟读这三首诗。
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教学思路:《望岳》《春望》安排一课时,《石壕吏》安排一课时。
首先了解诗的分类,其次,对诗人杜甫的生平也应大致了解。
再次,理解社会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望岳》诗人年轻时游历山川名胜所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则是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
最后,从用词、修辞、内容等方面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可以补充:就社会背景而言,我们将同处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
两人处于同一时代而诗风全然不同,合乎情理。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正值唐玄宗执政的早期。
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也必然为创作取向中的浪漫主义提供了前提。
所以李白的诗往往浪漫恣睢,雄奇飘逸,富有无穷的想象力。
而杜甫,创作颠峰时期处于大唐每况愈下的境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大志难酬的情况下,诗的创作更加写实,更加沉郁,他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一课时《望岳》《春望》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是古体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
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
、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腹联)、7、8句为尾联。
一般来说2、4、6、8句压韵,1句可压可不压,中间两联对仗,讲究平仄。
25.《杜甫诗三首》精品资料包-1.ppt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 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 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 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 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 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 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 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 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 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 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 一层悲哀。 全诗情感: 面对山河破碎、国都沦陷、思念亲人而 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忧国思家。
音频欣赏
诗文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 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 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 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 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 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 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 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 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 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 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唐代的大诗人,号称 “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 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 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 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 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 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 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学习时要用心把握 诗作风格的变化。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想象一下,征兵的差吏, 怒气冲冲,大呼小叫会对老 妇“呼”些什么呢?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选派2-3 位同学当场表演,拒绝反串。 2、可用古代汉语,可用现 代汉语,老妇的回答要忠于 原文情节。 3、对石壕吏的提问展开合 理想象,符合情节,感情丰 富,富有创意。
中心: 含蓄地揭露了石壕吏的凶横 残暴、冷酷无情。 赞扬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 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百姓带 来的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的深切 同情以及作者对平叛战争胜利的 期盼。
三 别
三 吏
无 垂 新 家 老 婚 别 别 别
石 潼 新 壕 关 安 吏 吏 吏
朗读竞技
№.1 全班轮流开火车,一人一句,读错 一处扣1分。 №.2 每个小组抽取一名同学朗读,按读 断句和读错音的数量扣分。
石壕吏 杜甫 o )村,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 há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 )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ún )。 老妪( 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ng)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急应( yì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结合创作背景,思考为什么杜甫眼 睁睁看着可怜的老妪被石壕吏捉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 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奔蜀,长安沦陷。杜甫 带着妻儿颠沛流离。 国破家亡、民生涂炭的现实和身陷虎口的境 遇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他投奔朝 廷,任左拾遗,但因忠言直谏(房琯事件),被 贬为司功参军,这使杜甫政治理想破灭,由宫廷 走向民间。就在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杜甫一路 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 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感慨写下了著名的《三 吏》、《三别》,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 义的高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5、杜甫诗三首
烽火——战火抵——相当,值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受不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伤时恨别之际,看见娇艳的花朵,也会落泪,听到春鸟和鸣,也会心惊。春花盛开、春鸟和鸣本是
学生自由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举手交流展示
解决疑难问题
给学生一个抓手,为学生自由学习创设时间和空间。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问题2:
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相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的感情沉郁忧愤。真实地抒写了民间的疾苦,反映了“安史之乱”下的现实生活。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代表作品。这也正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四)漂泊西南时期。时局动荡,政治黑暗,杜甫弃官,携家随民逃难,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四处为家的凄苦生活。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壮游时期的《望岳》,战乱流离时期的《春望》《石壕吏》。
3、你最喜爱哪首?哪句?说明理由。
4、古人作诗讲究练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这三首诗中,哪些字“炼”得特别好,试分析一下好在哪里?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就以上问题拿出看法。
教师巡视。
25杜甫诗三首
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修辞: 对 偶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 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忧国伤时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泰山简介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呼 啼
怒
哭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石壕吏》中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 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 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 感悲痛。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 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 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 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 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 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诗三首——《望岳》
3、这首诗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以及 诗人期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 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 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 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阴阳割昏晓”中的“割”用得好 吗,为什么?
1、 首联——远望 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挺拔 雄伟、横跨齐鲁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字荡涤 尾联——忘中所感、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 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好。从山的北面来看, 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 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 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 遮天蔽日的形象。
试试分析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 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 在这里却有深刻意义:它不只是诗人 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 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 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 理性。
望岳可分为几层?请你概括一下大意。
两层。①前两联为第一 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 形象。②后两联为第二 层,也写了泰山景物, 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 感受。
朗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望岳》中的每一联都有“望” 的意思,但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望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一起领略 一下五岳的风光
东 岳 泰 山
西 岳 华 山
南 岳 衡 山
北 岳 恒 山
中 岳 嵩 山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
25杜甫诗三首优秀课件
杜 甫 草 堂
学习目标:
1 、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 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 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望
岳
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 (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 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 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 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 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 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Leabharlann 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 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 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 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 《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 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 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 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 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 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第六个打击,对官场产生绝望, 放弃了官职。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 在公元757年夏天,杜甫逃出了长安,拜见唐 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 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劝谏,反把杜甫打 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 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 的痛苦,唤起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 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了成都建 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3.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当凌绝顶,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一览众山小。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尚有他人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今必有一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谁应河阳役?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 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 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 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 隐者不遇》: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 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 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 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 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 是“三吏”中佳作。
春望
杜甫
国破
感时 烽火 白头
山河
花 连 搔
在,
溅泪, 三月, 更短,
城春
恨别 家书 浑欲
草木
鸟 抵 不
深。
惊心。 万金。 胜簪。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解释
•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 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 烟稀少,一片荒凉。 •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 悲凉。
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 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 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 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 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 “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 《兵车行》《 村》“三吏”“三别”《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 为深沉和具体。 •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 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 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 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 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 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 • • •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公元712-7 70),字子美,诗中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 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真实历史面貌。
呼 啼
怒
苦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 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 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 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 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 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 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1、将本文改写为一篇记叙 文,加入适当联想与想象, 补出诗中省略的情节。 2、可以排练城课本剧
老妇被带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被带走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 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 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 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 深切同情。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 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 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 人感触异常。 •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 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 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 传诵。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石
壕
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一)读书漫游时期(30岁以前):《望岳》、 《赠李白》
(二)困居长安时期 (30至44岁):《兵车 行》、《丽人行》 (三)战乱流离时期(为官时期 )(44至48 岁):《月夜》、《春望》、 “三吏”、“三 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48至58岁):《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
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 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 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 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 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 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 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 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远 望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近 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 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 望 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 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 岳 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 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 歌咏泰山的名篇。
诗歌主题: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七月,肃宗 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 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 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 安前一个月写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 “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 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吏
汝家有男 丁否?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