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杜甫诗三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 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 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 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 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 “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 《兵车行》《 村》“三吏”“三别”《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尚有他人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今必有一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谁应河阳役?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诗歌主题: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七月,肃宗 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 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 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 安前一个月写的。
呼 啼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Biblioteka Baidu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 “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 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汝家有男 丁否?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 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 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 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 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 是“三吏”中佳作。
1、将本文改写为一篇记叙 文,加入适当联想与想象, 补出诗中省略的情节。 2、可以排练城课本剧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 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 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 人感触异常。 •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 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 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 传诵。
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 为深沉和具体。 •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 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 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 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 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 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春望
杜甫
国破
感时 烽火 白头
山河
花 连 搔
在,
溅泪, 三月, 更短,
城春
恨别 家书 浑欲
草木
鸟 抵 不
深。
惊心。 万金。 胜簪。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解释
•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 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 烟稀少,一片荒凉。 •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 悲凉。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
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 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 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 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 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 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 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 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远 望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近 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一)读书漫游时期(30岁以前):《望岳》、 《赠李白》
(二)困居长安时期 (30至44岁):《兵车 行》、《丽人行》 (三)战乱流离时期(为官时期 )(44至48 岁):《月夜》、《春望》、 “三吏”、“三 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48至58岁):《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老妇被带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被带走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 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 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 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 深切同情。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 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 望 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 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 岳 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 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 歌咏泰山的名篇。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 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 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 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 隐者不遇》: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 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 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 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 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 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 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人感受
会当凌绝顶,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一览众山小。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 • • •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公元712-7 70),字子美,诗中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 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真实历史面貌。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