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1
杜甫诗三首原文
杜甫诗三首原文杜甫诗三首原文同学们知道杜甫诗三首是哪三首古诗吗?小编来告诉大家,请看下文吧。
杜甫诗三首原文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2.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3.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下面是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兵车行》、《秋夕》和《登高》。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态度,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
诗中杜甫写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只说是关东。
”全诗以行军车辆的队伍作为开头,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但正当壮丽的军车行进时,哭声直上云霄。
这暗示了百姓的哀嚎声。
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追求幸福和安宁。
这种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加同情百姓,愿意为他们发声,歌咏他们的悲哀命运。
《秋夕》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杜甫展现了秋日的寂寥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银汉无声转玉箫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秋天的肃穆之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秋天准备团圆的离别情景。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离别之情使人深感伤感和思乡之情。
最后,杜甫用织女补天的传说来表达他对大唐繁荣的期盼和对社会团结的美好愿望。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登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杜甫将自己的心境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凄美的感觉,同时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然后,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政治和社会的迷失。
他写道:“万户捣衣石头缝,穷泉岐路缺蓬翁。
虎跑千里落云霄,巨海冲波仰天风。
”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呐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能真实地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的诗意丰富,感情深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兵车行》、《秋夕》还是《登高》,都是他极富感情和才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欣赏。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汇总同学们知道八年级上册语文有多少古诗吗?为方便同学们复习理解古诗,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汇总,欢迎阅读。
第25课杜甫诗三首【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1课件
❖ 全诗内容的核心: 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 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 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 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诗 旨:
这首叙事诗,叙述了
_差_吏__乘__夜_捉__人__,_连__衰__弱_老__妇___ _也_被__抓__服_役__的__故事,表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跳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岱, 泰山的别称;宗,首、大. 夫:语气助词
齐鲁:古称泰山之南为鲁,泰 山之北为齐。
返回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汇聚 神秀:神奇秀丽
凌:登上
返回
全诗可分几层?围绕哪个字来写?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字子美,诗中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 杜少陵。杜甫:号称“诗 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 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 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 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 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 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 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 此,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
尾联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 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却 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结尾这一笔,使满头 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 纸上。
主旨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
杜甫
字词:
暮投( 投宿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越过 )墙走( 跑),老妇出门看。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 物,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 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物是人非的悲惨景 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范文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
第一首是《登高》。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的过程,表达了杜甫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天地奇观的愿望。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描写,杜甫通过用词细致入微的方式,将登高的过程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极天时舒卷,清景不可极”,“蒼崖浮雨过,黄石潜龙起”等,这些描绘不仅生动有力,表达了登高的壮美,而且还彰显出了杜甫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
第二首是《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千古名作之一,描写了他在春天时对世态和时局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重点是思考,杜甫通过用词准确、情感深沉的方式,用春天作为载体,表达了他对当时国家政治的失望和对人民共同愿望的祈盼。
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京华结庐在,烟雨望城春”等,这些感慨和思考展现了杜甫的思想广度和情感高度。
第三首是《赤壁》。
这首诗是杜甫借着写历史典故来描绘自己对壮烈的豪情和快意江湖的向往。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杜甫通过对于历史典故的解构和再现,化腐朽为神奇,把那段历史通过诗歌的形式再次呈现在眼前。
比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这些句子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些古人在江边痛饮高歌的情景,感受那份豪迈和不羁。
综上所述,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用词和技法,但那深沉笃实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感性的情感总是贯穿其中,让人肃然起敬。
范文2:杜甫被誉为“诗史之冠”,具有丰富的诗歌素养。
他的诗歌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文化底蕴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
第一首诗是《绝句三首》。
这首诗分别描述了看花、对酒和揽古三个场景时所感受的情感。
第一首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几句话,表达了杜甫对时光流逝与人生短暂之感。
这首诗重点在于意境,诗人巧妙地通过咏史咏物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悟,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感悟。
杜甫诗三首1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 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 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 的所在地—凤翔县。
1、诗人“望”见了什 么?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 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 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春
望
杜 甫
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
死
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者
长
已
矣
!
有室 孙中 母更 未无 去人 ,, 出惟 入有 无乳 完下 裙孙 。。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
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 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 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 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 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 破坏之严重。
走进“石壕村”;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 所见所闻所感。
老暮 翁投 逾石 墙壕 走村 ,, 老有 妇吏 出夜 门捉 看人 。。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 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 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 临。
吏
呼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
一 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
何 怒 ,
老 应妪 河力 阳虽 役衰 ,, 犹请 得从 备吏 晨夜 炊归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5 杜甫诗三首(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一、学习《望岳》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每联都是从哪个角度“望” 的(如高、低、远、近等角度)?作 者都“望”到了泰山什么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青未了
钟神秀
割昏晓
生曾云
众山小
写作背景:读书壮游时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
◊◊痛会饮当狂凌歌绝空顶度,日一_,_览飞___众_扬___山_跋___小_扈____为。__谁__雄_。_豪_情_壮_志
◊朱门酒肉臭,_路__有__冻__死__骨_。 ◊烽火连三月,家__书__抵__万__金__。
忧__国_思_亲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炼字(换字法) ①解释该字含义;②展开联想放入句中 描述景象;③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 达怎样的感情。 示例:“割”——“隔” ①“割”为切割之意; ②写出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割断,形成早 晚景观,极具动态感;
③烘托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同时也体 现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sāo
shēn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二、学习《春望》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这首诗前两联写了什么? 后两联写了什么?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春望》
(三)赏诗以入心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你能说说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吗? (提示: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写 作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
西南漂泊时期 :
长安收复,战乱的痛苦 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 裸的现实。杜甫满怀悲愤的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等作品。放弃职务, 永离长安。开始了他晚年漂 泊西南的客旅生涯,饱受战 乱之苦,忍受国破乱离的生 活,洞见社会的黑暗。纵然 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 感伤,他大济苍生、为国尽 忠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望岳》《春望》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目标二: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并能背默诗歌。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反复朗读,分析内容,体会情感,交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背默诗歌。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自学检测练一:掌握下列字的正确 读音。
• 花溅泪 jiàn
• 搔更短
sāo
• 烽火
fēng
• 不胜簪 zān
自学检测练一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 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 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 诵读诗歌,翻译诗歌 • 内容:所学古诗。 •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把握节奏
• 春望
•
杜甫
•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草木 / 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目标三: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够说出赏 析句子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
• 内容:诗句的赏析。 •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 时间:三分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学检测练三:赏析诗句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家信,此时的一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1. 《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杜甫的《登高》一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
杜甫以豪放的笔调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的渴望。
在这首诗中,杜甫运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山河壮丽景色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揭示了人类欲望的宏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杜甫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的追求。
他通过不断努力和超越,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伟大的成就。
这种追求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体现了杜甫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人生追求的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词句和饱满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不断超越的追求。
它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人生追求的呼唤。
这首诗犹如一幅长卷的画卷,引人入胜,使人深思。
2.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首。
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调讲述了杜甫的思乡之情和兄弟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是从军士兵离开家乡时的镜头,它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无奈。
军士听到边地戍鼓声、雁声,不禁思念家乡,这种情感在边地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愈发强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他在月夜中,看到白露的出现,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明亮。
这个月光下的景象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乡,对兄弟之情更加深厚。
这首诗通过对思乡之情和兄弟之情的抒发,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兄弟之间纯真情感的怀念。
这种怀念和情感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给人以温暖和感动。
3.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的《春望》一首。
这首诗以悲壮的笔调写出了大唐王朝衰落的景象和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动荡和城市颓败景象的描述。
国家已经破败,但山河依旧存在;城市已经衰落,但春天的景象依然繁茂。
《杜甫诗三首》-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zì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fú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泰山的别 称
( fú ) 舒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聚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睁大眼睛
缓语气
望岳
不 尽
自然界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荡 胸Hale Waihona Puke 生 曾 决 云 眦 , 入 归 鸟 。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顶峰 ,那时眺望,四 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有深刻的涵义:它不止要攀 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 生顶峰的誓言。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 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 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 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 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 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 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 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 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 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
杜甫诗课文原文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1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2发阆中唐代杜甫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译文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注释“前有”二句写人烟稀少,坐了一整天的船也碰不到一个村庄。
刘向《新序》:“前有大蛇如堤。
”“江风”二句写溪行之景。
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意不在景物,故曰“谁复数”。
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
庾肩吾诗:“锦石镇浮桥。
”杜甫诗:“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秋日夔府咏怀》)亦见水之清澈。
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
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3客至唐代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第一首:《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25杜甫诗三首完整版
25《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后两联为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细望所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偶二春望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杜甫诗三首1(PPT)5-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 形容才好的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 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 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 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 出泰山之高。
的居民。 【边卡】名边界上的哨所或关卡。 【边区】名我国国内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政权在几个省连接的边缘地带建立的根据地,如陕甘宁边区、 晋察冀边区等。 【边塞】名边疆地区的要塞。 【边式】?〈方〉形①(装束、体态)漂亮俏皮。②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潇洒利落:他扮演的关羽,动作~, 嗓音洪亮。 【边事】〈书〉名与边境有关的事务,特指; 速冻食品 速冻食品 ;边防军情:~紧急。 【边务】名与边境有关的事务,特 指边防事务。 【边线】名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边的界线。 【边沿】名边缘?:~地带。 【边音】ī名口腔中间通路阻塞,气流从舌头的边上通过 而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的。 【边缘】①名沿边的部分:~地区◇处于破产的~。②形属性词。靠近界线的;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学科。 【边缘化】动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在国际政治中,要防止一些发展中国家被~。 【边缘科学】以两种或多种学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 如以地质学和化学为基础的地球化学,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物理学等。 【边远】形属性词。靠近国界的;远离中心地区的:~地区|~县份。 【边寨】名边境地区的寨子。 【砭】①砭石。②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针~◇寒风~骨|痛~时弊。 【砭骨】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 常剧烈:朔风~|奇痛~。 【砭石】名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或石片。 【笾】(籩)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果实、干肉等的竹器。 【篇】[萹蓄]()名一年生 草本植物,叶子互生,椭圆形或披针形,花小,绿白色或红色。全草入。 【编】(編)①动把细长条状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筐|~辫子|~草帽。②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 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远望(萧条破败) 深。
惊心。 近望(忧国思家)
感时
烽火
花
连
溅泪,
三月,
恨别
家书
鸟
抵
盼望(思念牵挂) 万金。
胜簪。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全诗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呢?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题分析
诗歌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 大抱负。
本诗为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 “望岳”。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世称“诗 圣”,其诗是“诗 史”。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 代表作品“三吏” (《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 吏》)、“三别” (《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等 。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写作背景
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岳
(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 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 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此句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手法,用“抵万金”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妻子 儿女的强烈思念。这种真挚的情感能自然引起 人们的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联通过写诗人解愁的具体动作,形象地 写出了诗人内心因战火遍地,家信不通而产生 的无限愁苦之情。 诗人之所以苍老的这么快,皆因:
泰山到底什么样呢?在齐、鲁两地的 岱宗夫如何? 任何地方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齐鲁青未了。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聚集在
泰山,山南山北一明一暗是被高大巍 造化钟神秀, 峨的泰山所分割的啊。 睁目凝视山鸟归飞,目光一直随之入 荡胸生曾云, 山,眼眶有如要被撑裂。
阴阳割昏晓。 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总有一天我将登上泰山极顶,那时将 一览众山小。 会看到众山尽在眼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寓情于景: 这一联作者将春天的美景写得 如此凄凉破败,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对仗极为工整,一般有两种解释:
“花”“鸟”是感恨的主体 因感伤时事,连鲜花都留下了热泪;因怨恨与家人 离别,连鸟儿都感到心惊胆寒。这句诗采用了移情于物 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 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远望
近望
细望
愿望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壮志。
诗歌的最后一句千百年来为何备受传诵?蕴涵 怎样的人生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告诉人们人生要有 远大的抱负,并要不畏困难,朝着这种理想和目标不 断攀登和迈进,当你实现理想时,一定会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这句诗表露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 后人以鼓舞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