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材解读本节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对后续课程的理解与吸收有重要作用。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习力的概念,然后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依次展开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进行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教学反思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具体过程为:观看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足球)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使物体(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处理此问题时可以提出: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手握酒瓶,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将玻璃酒瓶的微小形变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放大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新课引入】采用素材一中的导入方式一【情景导入】。
【新课推进】一、力(一)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呢?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课上、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日常生活中:手拍桌子、鼓掌、超市员工推车……体育课上:踢球、举杠铃、托排球……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可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
拓展:有力存在,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可追加设问:(1)你拍桌子,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2)老师在黑板引导设问:上面事例中力的作用都是涉及了两个物体,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
那么,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学生回答: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得出结论:力的共同之处是物体—作用—物体。
生活中的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都是力的具体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2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称为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示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4. 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力推门;(2)用力拉抽屉;(3)用力踢足球。
(1)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2)为什么拉抽屉时需要用力?(3)为什么踢足球时足球会飞出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效果,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等。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力的性质和效果。
3. 让学生熟悉力的单位,能够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4.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单位。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推门、拉窗、提书包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所涉及的力量。
2. 概念讲解:教师利用挂图和模型,向学生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分类讲解:教师列举各种力的例子,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各种力的性质和效果。
4. 单位讲解:教师介绍力的单位牛顿,让学生了解牛顿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5. 作用效果讲解:教师通过示例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有力就有形变。
()b.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表示:向学生介绍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包括箭头表示法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力的术语。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绘制力的图示。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的影响。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模型、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含义。
3. 力的表示:讲解力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绘制力的图示。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演示器材,向学生展示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
5.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例题讲解:选取适当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作用效果、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并解释原因。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飞行。
(2)拉紧的弓箭。
(3)放在桌面上的书本。
2. 答案:(1)存在力的作用,篮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2)存在力的作用,弓箭受到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实例。
3.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
难点:力的相互作用的运用,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力的相互作用演示仪。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3. 介绍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6. 演示力的相互作用:使用力的相互作用演示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实例。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表示:F(牛顿)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力的知识,分析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实例。
答案:例如,推门、拉抽屉、提书包、跳绳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1节力 教案
第1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难点: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1)力的概念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做一个“掰手腕”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这其中涉及动作“掰”。
又如“手敲门”“书压桌面”,其中涉及动作“敲”“压”。
有动作,就有力。
我们如何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请同学们也来列举一些身边常见的力,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出力的概念。
知识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学情境:涉及到力的现象时会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各种各样的力现象中,指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吗?演示用磁铁靠近铁钉(不要接触)的实验。
知识归纳:力的现象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②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③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教学情境: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知识归纳: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注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情境: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
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手拉车前进、用力拉弓后把箭射出去、汽车刹车后慢慢停下来等。
探究活动:实验器材:直尺、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还会思考如何将力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是一个重点。
我希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也是一个重点。
力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生活中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去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力的理解。
另外,我对于活动过程的安排也是一个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教3.知道力的三要素;学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目(二)过程与方法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重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教具学具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第七章第1节力多媒体课件、橡皮筋、磁体、小车、白纸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在篮球场上蕴含了我们许多的物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力。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课题观看聆听观看图片,引导学生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学生思考,并回答有。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新课讲授展示图片,引导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施加力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第一节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符号:F聆听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
明确有关力的各种概念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拿出两个鸡蛋,感受1N的大小聆听和观察那1N有多大呢?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论对生活中的问题深的作用?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地能力。
用手拍桌子有力产生,只有的作用。
手没有桌子,没有力产生。
两个磁铁小车接近时不接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的作用?观察两个磁铁小车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观看实验总结结论呢?演示实验演示1(1)用手揉白纸;(2)拉伸一下弹簧板书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讲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是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了解力的计量单位;2. 能够描述力的作用效果;3.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搬砖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介绍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三、课堂实验(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鼓励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能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难点:力的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力的概念,并解释力的表示和单位。
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让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分类: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分类,并解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什么?6.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
让学生通过例子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几个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用力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作用效果和分类。
七、作业设计(1)推门时为什么需要用力?(2)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是什么?2.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
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
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
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
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教师:做完活动后,赢的一方请站起来;同学观察一下,这些同学有什么体征呢?
学生:个头较高,身体较壮。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个头较高,身体较壮,侧面反映这个人的一个什么特征?
学生:“劲”大。
教师: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劲”大,实质上就是我们物理上的力,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
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下课本上的图片。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起重机,汽车等。
教师: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其他物体能否产生同样的效果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力是什么
教师:结合上面的事例,我们分析下要产生力,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学生:需要两个物体。
教师:而在物理学上,我们把推、拉、举、压等称为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下力是什么?
学生: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两个物体呢?
学生: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用力敲桌子,小车的作用,站在滑板上推墙。
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发现什么?
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甲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高跳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弓、跳板和撑杆发生了形变。
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踢球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球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头球攻门时还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这些都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所以,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下面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学生:发点球、下落的物体撞在地面上、下落的物体越来越快、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乒乓球遇到球拍反弹回来。
4.力的三要素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推门的游戏。
首先在门的同一
点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沿方向推门,同学们感觉下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其次在门的同一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沿不同方向推门,发现此时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再次在门的不同点用同样大小的力沿相同方向推门,发现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以上演示实验,我们发现当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会有不同。
教师:物理学上,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教师:在任何科学技术读物中,图都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图往往能够把有关现象或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人的印象有时比文字叙述更清楚。
同样的为了表示力,我们引入了示意图,这样可以很直观明了把力展示出来。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画力的示意图吧。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了力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教师:物理上我们就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
例1.(多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空的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
A.紧急刹车
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
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
五、达标测试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学案达标测试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的概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给学生介绍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明白力对生产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