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与成长
——从《孙权劝学》和《郑伯克段于鄢》中收获力量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后来大有长进的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一篇著名的文章,作者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两篇文章虽然来源不同,作者不同,但是里面的一些细节值得思考。
上级真正关爱下级,一定是严中有爱的,一定是有长远眼光的,一定是正视下级缺点的。孙权对待吕蒙就是如此。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不仅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还有托辞开溜,可谓思想觉悟不够。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就事论事,指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现身说法,言传身教。
“蒙乃始就学。”吕蒙或许是提高了觉悟,或许是不得不去学习,但是后文就知道了学习效果。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他高度赞誉的言论和与吕蒙结为兄弟的行为,可以见得吕蒙确实进步巨大。
《孙权劝学》故事告诉我们,吕蒙因孙权委婉批评并接受了批评,从而脱胎换骨,成就非凡。
而另外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则让人想起了西方的一句名言: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郑庄公出生时遭遇母亲武姜的厌恶。因为他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母亲武姜偏爱他的弟弟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郑庄公的父亲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母亲武姜这种歧视行为,已经让郑庄公怀恨在心了。他采取了欲擒故众的策略。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东周列国志》是这样记载的:
“姜氏曰:‘何不以制邑封之?’庄公曰:‘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除此之外,无不奉命。’姜氏曰:‘其次则京城亦可。’庄公默然不语。姜氏作色曰:‘再若不允,惟有逐之他国,使其别图
仕进,以糊口耳。’庄公连声曰:‘不敢,不敢!’遂唯唯而退。”
制邑地势险要,为郑国的重要国防关口,确实不能交给自己仇视的弟弟。但共叔段到京城也是不合规矩的。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庄公可以说是既无可奈何,又恨恨不已,但这并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国君和有爱心的哥哥该有的。反而是,放纵弟弟做尽不仁不义、不忠不贤的事情:共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
共叔段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共叔段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在最后一刻,郑庄公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共叔段此时此刻可谓是众叛亲离,各个方面均是一败涂地,政治军事彻底失败,道德高地也已沦陷。
而郑庄公在权利斗争中可谓大获全胜,于亲情而言则是败北的。
《郑伯克段于鄢》故事告诉我们,共叔段因缺失批评,缺乏敬畏,最终会失去一切。
综合《孙权劝学》《郑伯克段于鄢》两个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批评的力量,让批评促进成长,在批评中发现理性约束的美,在批评中懂得生命与社会中敬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