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
2
区域差异
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 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 的地域差异;
3
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
区域发展 模式
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并系统 地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区域发 展的优化模式。
2. 区域经济结构
上海
70%的出口商品通过外贸口岸进入国际市场; 90%的外资或县外内资是受上海影响而进入嘉善。
嘉善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 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产生原因: 就近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助于节约成本 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 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这些理论还有哪些更实际的用途?
城市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 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其特点包括: 生产规模大 产品输出率高 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支柱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 比重高的产业。
2. 产业功能分类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 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 协作的产业。
关联 产业
潜导 产业
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 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 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基础性 产业
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 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 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性质。
工业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农业区位条件:光热与温度、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及市场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土地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因此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2、原材料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的影响: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及运输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4、资本的影响: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其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5、劳动力的影响:劳动力的质和量导致的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6、技术与知识的影响: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是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结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成本2、交通便利程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经济地理学 课本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试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局部解剖学第七章盆部、会阴
盆部的骨性构成
主要骨性结构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组成,其中髋骨包括髂骨、耻 骨和坐骨。
骨性结构特点
骶骨呈倒三角形,上端与第五腰椎相连,下端与尾骨相连; 尾骨呈三角形,上端与骶骨相连,下端游离;髋骨由髂骨、 耻骨和坐骨组成,左右两侧髋骨在耻骨联合处相连接。
盆部的壁与盆底
壁
盆部的壁由内、外、前、后四壁组成 。内壁是盆腔脏器的壁,外壁是骨盆 的壁。前壁是耻骨和耻骨联合,后壁 是骶骨和尾骨。
详细描述
会阴的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乏 力等全身症状。常见的会阴炎症性疾病包括毛囊炎、前庭大腺炎、阴道炎等。治疗会阴 炎症性疾病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同时保持局部
清洁干燥,避免刺激。
会阴的肿瘤性疾病
总结词
会阴的肿瘤性疾病是指发生在会阴部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详细描述
会阴的肿瘤性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如疼痛、肿胀、排尿困难等。 常见的会阴肿瘤性疾病包括前庭大腺囊肿、阴道囊肿、脂肪瘤等。治疗会阴肿瘤性疾病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大 小选择手术切除、药物治疗或放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会阴的损伤性疾病
总结词
会阴的损伤性疾病是指会阴部受到外力作用 导致的损伤,包括撕裂伤、挤压伤等。
消化系统器官
直肠
位于盆腔后部,是消化管末段,主要功能是储存粪便和排泄粪便。
肛门
位于会阴部,是消化道与外界的开口,主要作用是排便和排气。
男性生殖系统器官
睾丸
位于阴囊内,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 素。
输精管
射精管
连接输精管和尿道,是精子排出的通 道。
第七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021/10/14
7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 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的奉献。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社 会、经济地域分工的产物,都有着不同层次和假设 干区域子系统。如果不同子系统都能发挥各自自有 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业结构,也就形 成了多样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从 整体上形成社会化分工和协作。
2021/10/14
23
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大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瓜果
麦类 豆类 稻谷 薯类 小杂粮类
早稻 晚稻 …
2021/10/14
24
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按所有制划分,可分为乡镇工业、地 方工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 工业 工业也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Q<l,那么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
业化部门。 2021/10/14
33
• 5.产业专业化系数
C 1 (Q i1Q i2)
• 式中,Qi为某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为不同的区域; ∑为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即正或负〕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1为区域产业 专业化系数。
商业、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等部门,即为生
产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效劳的部门。
2021/10/14
20
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社会总产值是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 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这个层次,主要是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例关系的 协调性。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区域工业化的进程和已有的工业化水 平。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关注农村社区的社会冲突和整合问题,探讨如何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冲突与整合
04
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农村社区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产业多元化
A
B
C
D
总结词
农业为主导、劳动力丰富、资源优势明显
劳动力资源丰富
中部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为农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资源优势明显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农业大区,拥有广阔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国,农村社区的政治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村社区的政治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
在中国,农村社区的文化组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的文化组织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CATALOGUE
目录
农村社区概述农村社区的结构与组织农村社区的人口与社会关系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变迁案例分析:典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01
农村社区概述
农村社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社区;按功能可分为农业型、工贸型和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学科体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包括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
部门经济学又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四部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1、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了解)P352、区位条件是指不同场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
(百度来的:某地区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并取得好效益的条件和因素总和。
)3、会区别工农业区位条件。
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
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为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由韦伯提出)5、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又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成本因子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6、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7、投入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P388、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P449、常见的运输定价方式。
P5010、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度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P59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概要。
P68理论前提:a.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c.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理论重点:a.运费指向论。
b.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c.集聚指向论。
原料的分类: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
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一般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活动组成,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生产的三要素:自然投入、劳动力、资本劳动力:劳动力是劳动能力的人口。
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β=E/V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通常称为杜能圈。
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
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
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农业区位论的缺陷: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石大经济地理学课件07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类型(2): 消费趋向性基础产业:产品的可运输性 差,只适宜在主要消费地区就近发展。 广布性基础产业:产品需求量大,消费 地区广,布局受地域条件限制较少。 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如运输 业。
支柱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 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特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 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 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 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 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 应有的功能。
功能: 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 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 区际分工的主体。 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 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关联产业: 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 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 对区域经济 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 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 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 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 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 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 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主导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 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 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 一样的。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 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 绪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散指数D=∑∑==n i n j ij D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②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经济地理期末主要出的题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观点及相关解释)(重点)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企业的角度:克服产业划分的弊端。
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组成结构);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区际联系与合作)。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尺度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重点)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有三层含义①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②不同的区位具有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受空间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③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可用货币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一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非运费因子(诸如劳动力,动力,水,税金)分类:经济因子收入因子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韦伯认为,区位因子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就是由各种经济活动所形
成的点、线、面和网络。
19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2)产生经济活动的结构效益 A、合理组合而导致的节约经济 B、集聚经济 C、规模经济
(3)城市规模
主要是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来考察城市大小。
30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特定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供给能力会对城市的 经济结构类型、规模等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走向等,也会
8
(2)关联产业配套
A、要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握前向、后向和侧向关系,合理 选择相关产业,能形成有机整体,并能有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 B、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 C、合理确定关联产业发展规模。 D、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9
(3)基础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有两个职能:为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 经营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和支撑。为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基础产业门类多、构成复杂,规模需求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最基础部分仍需政府干预,故应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予以合理发展。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有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类: 先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但代表了
00054管理学原理 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组织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的含义、分类、特点与职权等基本概念;理解部门设计、层级设计及职权设计的方法;掌握集权、分权、授权的内容,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及其特征(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有以下含义:(1)作为静态的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与单位的有序结构,使人能在这种结构里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
(2)作为动态的组织,是指把分散的人或事物进行安排,使之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比例性,形成一个协调系统。
(二)组织的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是组织,而仅是一个人群。
目标是组织的愿望,只有确立了目标后组织才能确定方向,才能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去组建一支队伍。
2.拥有资源组织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
其中人是组织最大的资源,是组织创造力的源泉。
拥有资源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同时,组织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促进资源增值,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
3.具有一定的权责结构管理组织的内涵是人们在职、责、权等方面的划分与互相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可简称为权责结构,表现为层次清晰,任务有明确的承担者,并且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
二、组织分类组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1)按照组织规模大小,可以把组织划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
不同规模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这种划分具有普遍性,是对组织现象表面的认识。
(2)按照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
(3)按照组织目标的不同,可以把组织划分为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组织。
营利性组织是指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商店、酒店、旅行社、银行等。
非营利性组织指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各类社团、宗教组织、慈善机构等。
公共组织是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如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政府机构、军事机构等。
7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三、区划的概念和类型
(1)按反映区域因子的多少,区划可分为部门区划和综合 区划。
(2)按照区域的性质,区划可以分为: ①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如地貌区划、
地质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 动物区划等)。
②人文区划:综合农业区划、综合经济区划、行政区划、 农业区划、工业区划、商业区划、技术经济区划等。
区域界线是区域的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确定一个区域的精确 边界。
4、历史性
区域载有自然历史、人文历史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范围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区域是反映自然、人文历史变化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区域状 况。如:华北平原历史性的含义与华北地块的变迁、东部 海岸线的变迁、黄河、淮河、海河的冲刷堆积及摆动等现 象,关系密切。
国界不可侵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界线也要认真勘定。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 加拿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 埃及与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 亚在几内亚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 岛上以西经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 采用几何直线法。
(二)、经济区划的原 则
1、经济原则
(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国家利益是最高目标,区域与 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长江三角洲与沿江经济区的划分)
(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注重地区经济专门化 的形成,提高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西北经济区专门化部门, 以水电和石油开发为基础,建成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盐化工、机械 制造等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笔记考研资料
I.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 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步新产业IX研究
第:折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第•:节克鲁格显的纾济地理观点
弟一章绪 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 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I)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枳累貝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ih海经》、《禹页》、《史记》、《汉书丸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 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屮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車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升始形成, 对商业地理现象避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I5o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些 纾济地理教科竹也冠以“全球紿济”、“世界姓济”、“国际姓济”之类的B名。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菅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中.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址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己不能 揭示企业的区位蝶因,更不能掲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陆大道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技术进步和 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一种产品都有一个研 制-开发-进入市场-大批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 下降-衰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未结束,某种 类似功能的新产品又在研制、开发之中。与此 类似,一种产业的出现到衰落,也有这样的过 程。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3、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 服务的产业。
类型(1):
生产性基础产业;
生活性基础产业;
社会性基础产业。
类型(2):
消费趋向性基础产业:产品的可运输性差,只适宜在主要 消费地区就近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于1971年 颁布,共十大类,若干中类和小类
• 十大类是:
•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 2、矿业和采石业
• 3、制造业
• 4、电力、煤气、供水业
• 5、建筑业
•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2、关联产业:
(1) 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 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 套、协作的产业。 (2)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 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 其它服务的产业。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比较生产率系数=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 三次产业分类--克拉克(C.G.Clark)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 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 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 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 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
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学术界曾提出过
多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解释各产业之间
的组合或配置方式。
PPT文一) 主导产业选择
1、《区域分析与规划》一书中对主导产业的择 (崔功豪主编)
(1)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2)主导产业确定方法 • 1)带动影响分析 • 2)特尔菲法 • 3)主成分分析法 • 4)三层次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
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
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
“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 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三) 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 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 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 类。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主导产业:
(1)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 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 产业是不一样的。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全部要素的生产率(TFP)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出来, 故只能采取间接的办法:
GY=GA+aGL+bGK 其中:GY——经济增长率 GA——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 GL——劳动增加率 GK——资本增长率 a——劳动份额 b——资本份额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的空间结构
区域的自然结构
区域的社会结构
•资源结构 •能源结构
•城镇结构 •人口和劳动力结构 •消费结构 •消费积累结构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五、中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六、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 举例: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包括厂房、机 器设备、存货等劳动创造的资本财物)、土地(包括一 切自然资源在内)等生产要素共计100万美元,而生产 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美元。那么,这150万美元的产量 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美元是由于投 入了100万美元的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美元则 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 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 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 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 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 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 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 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 织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5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 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 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 区域类型
(1)按物质内容划分为: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 域.
(2)按内在结构划分为:
广布性基础产业: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地区广,布局受地 域条件限制较少。
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如运输业。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四) 按产业生命周期分类
• 第一阶段----先导产业/潜导产业 • 第二阶段----主导产业 • 第三阶段----支柱产业 • 第四阶段----夕阳产业
•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 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 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 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 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 素生产率)增长率。
• 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其特征在区内各个 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或要素相对均衡.如气候 区.农业区.综合经济区.
• 枢纽(结节)区----包括一个或多个聚焦点,即中心 以及环绕聚焦点的地域.由结点和腹地构成.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结构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企业规模结构 •投资结构 •交通结构 •市场结构 •进出口结构 •技术结构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 (1)新产品阶段----先导产业 • (2)朝阳时期----主导产业 • (3)支柱时期----支柱产业 • (4)夕阳时期----夕阳产业 • (5)衰落时期----夕阳产业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1]本文 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 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我国,近年来有 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 “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 些学者估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 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 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 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3—1999 年 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 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 ,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 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 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我国全要素生 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 提出我国经济存在效率 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 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 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 1979 —2004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我国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支柱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 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特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 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 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 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 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 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