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经济地理学课程第7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感应度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是指其它产 业的生产发生变化使某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 系数。 感应度系数=a/A
范围。
经济地理学通过两条路径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 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 空间组织问题。
本章主要分析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这是经济地 理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什么是ຫໍສະໝຸດ Baidu域经济结构?
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 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 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 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 判断标准: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 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式中: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 度高,容易受各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其发展速 度一般都比较快。
0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体,如云计算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知识层提供更多机遇,也为普通劳动者 增加就业机会;
(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1、主导产业 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一方面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 有相当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它主导者区域产 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 2、辅助产业 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在加工或对其副产品 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的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 他服务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基础性产业 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等部门,包括交通、邮电、公共动力、商业、金融保险、科研设计、 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
(四)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1、基本原理 2、数学模型 3、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二)结构效益分析法
1、产业结构效益 2、结构影响指数 3、效益超越指数 4、弹性系数
(三)区域产业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收工业品和 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 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烟花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即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经济地理试题集
经济地理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推和。
2.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3.早期区位理论研究侧重于的微观分析。
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二选择题
1.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提出的。
A.奇泽姆 B.斯特拉波 C.葛茨 D.罗蒙诺索夫 E.瓦伦纽斯
2.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
A.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 B.韦伯“工业区位论” C.皮鲁的增长极理论D.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E.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
3.未来经济地理学发展及其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上应把握四个关系,分别是()。A.人地关系 B.全球与地方关系 C.区域公平与效率关系
D.企业与区域关系 E.城市与区域关系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填空题
1.区位定义为某事物。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2.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
3.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的原因。
4.现代经济活动主要是围绕而开展的,获取更多的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5.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所的。
二选择题
1.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是下面()研究的特点。
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B.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 C.区位主体的空间形态D.古典区位理论 E.现代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性质。
工业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
农业区位条件:光热与温度、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及市场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
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土地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因此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2、原材料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
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的影响: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及运输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4、资本的影响: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其产业区
域分布的差异。
5、劳动力的影响:劳动力的质和量导致的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
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6、技术与知识的影响: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
方面可以是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结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经济地理学 课本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试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第7章 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
2、点轴式空间结构(图6-1)
3、网络式空间结构
2010-8
CUEB 陈飞
6
A
B
图a A A B B 图b
图c
2010-8
图d CUEB 陈飞 点轴系统的形成(图 6-1)
7
★这是什么空
间发展模式?
★有什么特点 ?
2010-8
CUEB 陈飞
8
※这是什么空间发展模
式?
※有什么特点?
2010-8
CUEB 陈飞
9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初始的均质结构阶段:少数的农业区域上,散 布着一些农村居民点。 2、早期发展的集中化阶段:人口高度集中在比较 狭小的地域空间 —— 城市,高度密集地经营着各 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活动。 3、集中后的分散化阶段:首位城市的郊区化与区 域次位和第三位城市等次级中心的兴起。 4、分散后的地方中心增长阶段:空间差异逐渐缩 小,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的整 体,整个空间结构系统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
2010-8 CUEB 陈飞 30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七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 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 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 逐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9、郑州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郑州 500万人口城市洛阳、菏泽 300万人口城市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许昌 100万人口城市鹤壁、晋城、济源、禹州、新郑、辉县、 卫辉、沁阳、汝州、长垣 10、徐州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徐州 500万人口城市济宁、临沂 300万人口城市商丘、枣庄、淮北、宿州、亳州 100万人口城市腾州、新沂、费县、鱼台、苍山、沛县、 宁陵、砀山、邳县、灵璧
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
生种种源自文库济活动。
其次,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
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 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 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 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 收益。 集聚经济,即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或者说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 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 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般地,点、线、网络和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 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特质或经济意义,并依据 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 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
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活动一般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活动组成,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生产的三要素:自然投入、劳动力、资本
劳动力:劳动力是劳动能力的人口。
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β=E/V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
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
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区域空间结构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继承钱纳里和罗
斯托的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和
空间演变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区域空间结构和
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
空间子系统会重组,其边界会发生变化。这一
过程往往按一定规则进行,其最终格局是全国
各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
弗里德曼根据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 系,将空间一体化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新型经济区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保税区、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
二、经济区划
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 济区,并把它们之间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 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
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
基本要素组成。
点
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
分布形态。
●线
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 形态。
● 网络
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状形态。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
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
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
/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
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
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
/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
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
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
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散指
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
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
区域组织架构
区域组织架构
区域组织架构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组织结构,包括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划分。这种结构与企业组织架构类似,但考虑到区域性的特点,它通常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下面将详细介绍区域组织架构的各种层次和部门。
1. 区域公司
区域公司是区域组织架构的最高层次。它的职责是负责整个区域的业务和组织管理,包括策略制定、资源配置、人员管理等。在区域公司下面,通常设立有许多地区和市场部门,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管理。
2. 地区部门
地区部门是针对特定地区设立的机构,负责在该地区开展业务和管理。具体来说,地区部门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募、培训和管理员工,以保证业务的高效运作;二是与各个客户建立联系,开展业务并维护客户关系;三是负责地区的投资、营销和财务管理。地区部门通常是区域公司下面的第二层次,是管理与执行中间体。
3. 市场部门
市场部门是地区部门下面的一级部门,它的职责是负责特定市场的业务和市场推广,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推广、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市场部门通常由市场经理领导,负责处理市场上的所有事项,以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展开。
4. 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是区域组织架构下的一级部门,负责招募、培训和管理员工。这个部门通常由人力资源经理领导,他们的职责包括招募新员工、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管理员工绩效以及确保员工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5. 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是负责区域组织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的一级部门。它的职责包括财务报告、财务预算、税务规划和资金管理等。财务部门由财务经理或首席财务官领导,确保公司的财务稳定和健康。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布局于航空港附近并与方便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出入口相连结。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第七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 若干企业在某一地域的聚合,获得集聚经济效应。引
伸出外部经济概念。
2、集聚的机制
●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纺织 化妆品 缝纫 服 制鞋 装
● 经济活动的关联性
纺织 印染 成衣生产
● 获取集聚经济效应
3、集聚的类型
(1)指向性集聚(偶然集聚)
具有相同或相似区位指向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
宏观方面:
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微观方面:
● 区域优势条件的利用有一定的限度; ● 区域优势条件与劣势条件并存
● 集聚要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5、集聚体与集聚的空间效应
集聚体的类型
● 域面(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区 ) ● 点(城镇) ● 线(产业带、城市带)
集聚的空间效应
● 空间极化 ● 区域空间分化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 前工业化期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成熟期
● 后工业化时期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陆大道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 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 业。生产力低下,以自然经济为主;
(2)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四川的区域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6
要素集约度产业Leabharlann Baidu类
不同的产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有明显的差别,据此 可以将产业划分为: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在产品成本
34
四、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1、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农村工业化是指把先进的工业经济形态和工业文明引入到广大农 村,在农村国名收入中,工业的份额不断上升,农业的份额不断 下降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化过程。
22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在点轴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 发展使轴线上不同等级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一个点有 可能会与周边的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 开拓市场的需要;此时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 道,满足彼此相互交流。
依托网络型空间结构,把整个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 业、部门、地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 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23
(4)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康富藏和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都描述
了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组织,从低水平的、原始的均衡 状态->极化和不平衡状态->扩散、中心-外围结构和等级体系 结构->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和有机整体,达到 新的“均衡”状态。差别在于各自的阶段划分、主要标志和特征 的描述。
第七章区域结构及组织
7.1.3富铁土
• 主导成土过程
• 1.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原生 矿物受到强烈风化,以致硅酸盐类矿物强 烈分解,产生了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 矿物和游离氧化物。
• 2.富铁铝化过程
7.1.3富铁土
• 土壤特性 土壤剖面构型:Ah-Bs-C Ah层:腐殖质层(厚度
20~40cm,暗棕红色) Bs层:淋溶淀积层(厚度
铁铝在剖面中有较明显的累积趋势 ③粘粒含量高,有棕色胶膜
7.1.2淋溶土
• 分类
• 根据土壤温度状况,可将淋溶土纲划分成 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和 湿润淋溶土,共计4个亚纲。
• 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主要是暗棕壤、棕壤、 黄棕壤和白浆土。
暗棕壤
• 分布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
我国东北、内蒙及秦岭山 地的温带湿润气候区。
• 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雨林密集的植物种群终年生 长,并将大量凋落物归还土壤表层,形成强烈的土壤富集 过程。
7.1.4铁铝土
• 成土过程
• 特点: • 1.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 • 2.盐基元素强烈淋失; • 3.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相对富集; • 4.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 5.黏粒活性显著降低。
7.1.1灰土
• 成土过程
在寒温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针叶林对土壤 有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强酸性化合物 将矿物分解成为各种氧化物,部分有色矿物淋失, 形成灰白色漂白层,土体发生分异。 1.有机质累积 2.灰化层形成过程 3. 淀积层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廉价劳动
力。 4、 技术密集型产业 技术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占的 比重较大
(四)其他产业分类
1 、按照产业的技术先进程 度,将产业分为传统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 2 、按照产业发展前景、发 展潜力的大小将产业分为 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
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 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 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企业结构、技术结构等。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 按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及内
在联系进行划分。 也称克拉克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
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 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业、商业、 金融、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
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市场机制的缺陷: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 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
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
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 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臵 效率降低。
政府干预:
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
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在此前wenku.baidu.com下,产
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
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x
s
式中: x—— 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4.高生产率上升率
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
率高的产业。
指标: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 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 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四) 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潜导产业: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 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 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 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 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支柱产业: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 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使 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 早地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高产业关联度
理论依据:主导产业通过与相 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 发展。因此,一个产业若只是比 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 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指标:某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 -产出 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 力系数来判断。 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 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 佳选择;如果其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 表示它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 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
比较集中率系数:
比较集中系数= (a/A) (b/B)
式中:a——某产业的产值; A——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 b——全国该产业的产值; B——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 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性产 业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及关联 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 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 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 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基础性产业并不仅仅是为主 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服务,还要为其它 产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而且,基础性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 所以,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 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的需求 变化合理发展。
判断标准:对各产业的各个生
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
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 可以作为主导产业。
5.高产业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 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
源。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 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二) 关联产业配套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
重工业化:随着工业经济的 发展,工业内部的结构由轻 型结构向重型结构的方向发 展。
工业的高加工化规律:重工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
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 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 劳动力将增加。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进一步研究各国国
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 布结构的变化。
⑴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 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 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不断 下降。
⑵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 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 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 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 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⑶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 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 的,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不 变或略有上升。
3、此后,还有许多科学家 根据多个国家工业统计资料 对工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重工业化和工业的高 加工化规律。
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 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 系。
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处理好以下 几个问题:
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
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以及区
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
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 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输出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m/M) (n/N)
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 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比较利税率系数:
比较利税率系数= t T 式中:t——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 T——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 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 间的联系,将产业部门 分为三大类:
1、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
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 用的产业。
2、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 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 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 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 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 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学术界 曾提出过多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解 释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或配臵方式。
(一) 主导产业选择
1.高比较优势系数 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在区域 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 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 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 乘积。 判断标准: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 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量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
规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
划、计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
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 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保证主导产 业与关联产业在空间上通过合理布局 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 又避免因过度集中、布局无序而造成 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局不合理而 致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陷入相 互限制的局面。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弟-克拉克定理 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佩 弟提出,后来在20世纪40年 代由克拉克进一步论证。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 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2.区域的内涵
⑴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占有一定的空间。 ⑵ 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形式,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 可以将区域分为不同等级。
⑶ 区域还可以分为同质区域和 集聚区域。 同质区域也称为均质区域,是 依据某种经济活动的一致性或相 似性而划分的区域。 集聚区域也称为结节区、功能区, 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 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
三、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 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 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 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
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 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 和配臵。 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
最后,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 则,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 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 中、小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 合理组合,避免关联产业之间重复建 设、过度竞争。同时,促成主导产业 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 技术联系,从而保障区域产业的顺利 发展。
(三) 基础性产业配套
区域的概念
1.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 念,不同的学科有各自 的解释。
⑴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 的一个地理单元。 ⑵ 经济学,在经济上相对完 整的经济单元。 ⑶ 政治学,国家实施行政管 理的行政单元。
⑷
社会学,具有某种相同社 会特征的人类聚居社区。 ⑸ 在经济地理学中,区域是 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 范围。
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
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 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 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
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 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 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 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
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较大或 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
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但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 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的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
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 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1、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 2、资本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资料。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a/A
式中:a ——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 ——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b/B
式中: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3.高需求收入弹性
理论依据: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 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 因此,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
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 体的行为、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
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
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
的环境。
政府干预的缺陷: 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
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
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 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
可把关联产业分为三类:
⑴
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 业产品的产业。 ⑵ 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 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⑶ 侧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 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 业。
3、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 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 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
会需求大,而且产品的未来社会需求
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长 .就是说, 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 业。
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
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 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
判断标准: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
非弹性的。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
⑷ 区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区域结构主要有经济结构和空间结 构。 区域功能分为内在功能(组织区内 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和外在功 能(国民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⑸ 区域是一个经济实体,对 外具有一定的经济个性。 ⑹ 区域有形成、发展、成熟、 衰退(再生)等阶段的生命周 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