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安身立命

合集下载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长远战略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文化与安身立命

文化与安身立命

文化与安身立命(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佛教的演变与“安”之何处宋怡然南京邮电大学广播电视工程11级39班摘要: 我们要把佛法落实在人间的社会。

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里,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接触佛法的“慈悲之光”“智慧之光”。

为人间带来温暖,让人人都能身安、心安、家安、业安,这个才是真正可靠且究竟的平安。

关键字:佛教佛陀安原始佛教的定义: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代的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

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

小乘的思想,着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

大乘的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

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

我们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而只是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

乃至使你面对着三藏圣典,亦难免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抉断和取舍。

这就是因为发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

因此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

《二》佛陀及其教团(一)出家以前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

佛陀是由行了菩萨道而完成的。

尚未成佛的佛,通常称为菩萨,此处是指释迦佛的最后身菩萨。

出家之前的菩萨,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样。

身为太子享尽人间一切富贵尊荣,这是人间福报的模范;自幼好学深思、博闻广识,文艺武功的造诣为当时之极致,这是人间智者的模范;对上事父母以孝敬,对下蓄妻生子一如常人,这是人间伦理的榜样。

由此可见,成佛的基础,先要具备一般人格的条件。

(二)由苦行至成佛这一阶段的释尊,是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转为独创思想的过程。

对中国文化的总结

对中国文化的总结

对中国文化的总结对中国文化的总结篇一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

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

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诚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中所说“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深入研宄和揭示文化自卑、文化自负的社会历史根源正确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自身的优势和缺陷,确立文化自信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自殖民时代开始,伴随着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军事、政治事件西方列强不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击碎了国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和以世界中心自诩的梦呓,其唯我独尊的民族优越感一落千丈甚至丧失殆尽.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我们在制度上的腐败和无能也感受到了科技和文化上的落后与不足其中的每一次民族危机都加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失望甚至都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并进而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国人在屡遭顿挫中产生了对自身文化认知上的自卑。

这种文化自卑心理在五四'运动中就集中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彻底否定,甚至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罪恶感和’赎罪’意识……文化自卑最为极端的表现是有的人甚至对中华民族在种族方面的品质也产生了怀疑……在中国这个历来以血缘为根本的宗法道德社会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居然己经发展到对自身血统的鄙视足见文化自卑程度之深了我国近现代多次出现的“全盘西化论”、‘全方位西化论"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在文化自卑心理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6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6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6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共六--篇1(625)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小学生秉持的信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古诗文就是这当中的一朵奇葩。

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的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而《论语》,也是一部代表着中国礼仪文化的名著。

《论语》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在发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

5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弘扬文化的事迹。

但是,我们从小接触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是在传承,继承!这种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祖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继承,传播下去!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共六--篇2(1151)字泱泱华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虽历经岁月沧桑,却更显芳香。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已经历了两年多年的传承和发展。

在数字化与传统书写冲突尖锐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抛弃传统的书写转而依赖于键盘,不必再传承中国书法?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必须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1、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李克强:我们从孔子之后一直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中国文化是很丰富的!……包括《易经》里面说“厚德载物”,我们现在的解释是说,要用仁厚之心来待人接物。

但其实你看《易经》里面的原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其实包含着一种“大同”思想。

王弼在《易经集注》里面说,“地形不顺地势顺”,地上有山山水水,人间有三教九流,怎么对待?还是要对所有人尽可能地“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重视品德,要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

《国语.晋语六》中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意为厚德才能多福,有权势而无厚德,必自伤!大同: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

现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2.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

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一本介绍中华传统美德“术语”的书,里面对仁、义、礼等字词一一解释,并配上了英文翻译)我看到里面有一个词,“天下”。

英文翻译得还行,“all under heaven”(天之下),但下面的中文“训诂”,引用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当时就想,这只是“天下”的一种解释,但不是全面的。

中国人讲“天下”,《礼记》里面就讲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文化与安身立命作业

文化与安身立命作业

话题:根据你对本课程的理解,就你人生之中曾经遭遇过的困惑或者难题,谈谈你的感想,以及如何解决你所遭遇的这些困惑或难题。

正文进入大学快两年了,细细算来虽然是刚刚成年不久的我们,离进入社会却也是不远了。

此时此刻,我们对将来的人生目标还处在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

以我愚见,我们应以安身立命为奋斗的目标。

安身立命,出自宋朝释道原所著《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安身,是指在某处安下身来,而立命是指精神有所寄托。

综合是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是一种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均不空虚的生活状态。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安身立命这一目标?应当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解答。

我们传统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儒家思想儒家是什么?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不被重视,经过汉代独尊儒术,成为中国数千年封建历史的主流与核心哲学思想。

它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创造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那就是促进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使一个我们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没有那些制约自己的道德规则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要混乱了,即使是严厉的法律制度也不能将其约束。

人要明白正确高尚的道义,要明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人的意义在于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樊和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演讲我今天演讲的这个题目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再一个是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吸收养分,解决现代人生活中一些重大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但也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能够解决的命题:“人应当如何生活?”可以说,自这个命题提出来以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在围绕它而展开。

人到底应当如何生活?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世纪,科技经济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可是二十世纪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每当人类面临一个世纪之交的时候,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世纪末现象”:一个世纪走完了,另外一个世纪又开启了,人类总好像有一种走到世界末日的感觉。

当今之世,人类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去寻找到夸克,有能力飞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来越对自己表现得无可奈何,人难以安身立命。

所以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产生一种非常奇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世界范围之内出现了许多邪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面临着一种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机。

事实上,人生危机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

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人生危机?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人类已经面临着许许多多严峻的课题,如何来解决?他们发出倡议,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寻找人类生存的智慧。

应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批人文学者发出的倡议,而是一群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发起的倡议,代表着二十世纪人类的最高智慧。

我们现在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智慧?必须要说明的是,他们这里所讲的孔子,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中国文化,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作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作文《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作文10篇泱泱中国,礼仪之邦,文明美德,盛世济昌。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中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中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云杉(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二、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1.不忘本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我见

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我见

常说 的“ 智力支持” 问题 其二是为社会发展 提供 合法性依据 , 是我们 常说 的“ 精神动力 ” 问题的主要方面之 一 其 三就是为个人生活提供安 身立命之地 , 是“ 精神动力” 问题 的另一 个重要方 面。 这最后一个功能 . 主要是 为个人生命提供整全的 、 终极的 、 无限的意义支持 , 为个人 的全 部 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世界范 围内的城市竞争时代 已经到来 .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竞争 . 以文化论输赢 城市 地区经济学 家帕斯卡尔 马拉 加尔说得 明白透 彻: “ 将来对 世界大多数来说 .区别它们的标志是城市而不是 国家 . 城
大城市成了某些区域经济中心. 它们正在发挥着跨越 国界的前所 未有 该把关 注的焦点放在如何避免人类 自我毁灭的 问题上 避免人类 自我 的作用 , 然而文化是城市 安身立命之所要 。 二十一世纪 的中国, 伴随着 城市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 新一 轮的城 市文化建设 高潮正在掀起 这 场城市文化建设 . 呈现城市的精神层 面更广 . 覆 盖城市的 内涵更深 . 解 决城市 的问题更全面 不再是城市建设层 面的意义 。 而是 提到城市大 发展观 、 大科学观 、 大哲学 观 、 大 人文观 的战略意义 美 国著名 经常学家西斯勒 断言 . “ 文化被 称为二 十一世 纪最后一 桶金 . 谁能率先挖 到这桶金 . 谁 就能主宰二 十一世纪 这里 所说 的文 化, 是指最能代表城市物质和风格的主题文化 。 所 谓城市 主题文化 , 就 是从城市 的 自然景观特征 、 人文景观特征 、 区域经济环境特质 中, 按着 独特性 、 代 表性 和权威性 的原则找到城市 的主题 . 之后把 这种城市上 升到城市主题文化大层面——既城市问题文化系统工程意义层 面 . 形

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之本

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之本

“安身立命”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所谓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指在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化。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即是指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

换言之,中国文化侧重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探讨。

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要试图解决修齐治平”、性命双修”、法身慧命”这些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已经表明,一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特殊性根植于该国的传统之中。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地问题。

对这一问题反思程度的深浅,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成熟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高下。

以传统透视现代,以现代反观传统”正成为当今研究者的深刻共识。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处在无子无孙”的状态。

而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是提供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人失去了精神家园,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就会出现焦虑、彷徨、不安。

这是一种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无处状态”一-卩不知道终极的追求和关怀,没有现实的关注,把自己作为完全独立的绝缘的个体,丧失本我和求真的状态。

文化”的范围极其广泛,定义亦杂而多端,莫衷一是。

但文化”的中心是思想,而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二是思维方式。

世界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其价值观内涵的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一套系统。

包括: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家族、祖先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

孟子时,这种由近及远的家国天下观,已表述得非常明晰了,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习题及答案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习题及答案

1.1.1死亡意识1. [单选题]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就是要让人们了解两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实。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道出了其中的一个事实是A.人的生命是有限的B.人生无常C.饮酒会让人早死D.饮酒应该唱歌我的答案:A2. [单选题] 未知生,焉知死A.墨子B.老子C.孔子D.孟子我的答案:C3. [多选题] 下面表达人生无常的诗句有A.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

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C.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D.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的答案:BCD4. [判断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人生无常时,是借用了佛学中“一切事物因为因缘而生,迁变流转,没有常态”的思想,指人生的际遇变幻不定,难以预测。

我的答案:对1. [单选题]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吕氏春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当天子,生命就会变得宝贵B.拥有财富,生命才会变得宝贵C.只有富贵之人的生命才是宝贵的D.生命是一次性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宝贵我的答案:D2. [单选题] 生死教育教导我们尊重生命,下面对尊重生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尊重一切生命B.主要是尊重他人生命C.主要是尊重自己的生命D.既尊重他人的生命,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我的答案:D3. [多选题] 以下属于不尊重生命的行为的是A.酒驾B.见义勇为C.抵抗外族入侵D.黑社会街头火并我的答案:AD4. [多选题] 以下主张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名言有A.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B.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罗曼·罗兰C.生命就是人的最高的宝物。

——费尔巴哈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我的答案:ABC1. [单选题] 美国外科医生舍温﹒努兰为什么不敢在死亡证明上写上‘死因:年老’A.他害怕被扣上“诊断错误”的帽子B.确实没有人因为年老而死C.现代医学拒斥死亡D.写上“年老”的死因是不科学的做法我的答案:C2. [单选题] 生死教育让人们接纳死亡的意思是A.自杀其实是每个人最好的选择B.我们应该准备随时死去C.我们要把死亡作为我们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来接受D.生活了无生趣,死亡更值得期待我的答案:C3. [多选题]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使用其他字眼来代替死亡,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心理A.渴望永生不死B.认为“死亡”这个字眼不吉利,会带来厄运C.好生恶死D.贪生怕死我的答案:ABC4. [判断题] 人们在生活中谈及死亡相关话题,却不愿意使用“死亡”这个字眼,是因为使用这个字眼会给人带来厄运。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安身立命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安身立命

㳀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强调安身立命——红尘迷不了我的眼小肖原创直奔主题不讲碎语。

安身立命,大概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重视的人生命题了。

安身立命,一是“安身”、一是“立命”。

何为“安身”、何为“立命”,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安身立命与西方之“我思即我在”有什么不同呢?仔细想一想,这个还真是挺有意思。

古之以来,绝大多数中国人辛苦也好、奋斗也罢,忙忙碌碌一辈子,其所追求的无非是“安身立命”而已,年轻人之于自我、父母之于子女,最关心的莫过于“安身立命”。

像是无论如何,若能“安身立命”大抵便算是万事大吉了。

至于其他,则是安身立命之后,有余力才去做的事情。

不过,要细致讲清“安身”与“立命”这个问题,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说的。

下面咱们捞干货。

中国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身即世界,或者说“我身即宇宙”。

这种仰观天象、俯察万物、反诸其身的思想是正经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道家都有这个思想,比如儒家的“推己及人”,道家的“天理即人性”等。

儒家、道家观念认为,人生天地间,一切的一切人为最高。

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神或其他的什么东西。

一切因人而生,一切为人服务,一切围着人转。

对人好的就是好,对人不好的就是不好。

具体到个人而言,对我好的就是好的,对我不好的就是不好的。

通俗一点讲“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对我不好的肯定不是好东西。

别跟我说你是怎么想的,我只关心我是怎么想的。

如果一上来就讲:你有罪!你听我的,我高兴兴许就收你当个小弟,我不高兴就送你下地狱。

好家伙,这就把中国人惹毛了——爱谁谁,凭啥说我有罪?去你的吧。

“我”是好人,至少不是个坏人,这是人的天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白了就是人法自然。

人法自然是说人必须要服从自然吗?非也,不是人服从自然,而是自然要服从于人。

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天地也好,自然也罢,都得听人的。

我觉得好那就是好,我觉的不好,那就是个“破地方”。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范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篇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

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

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

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

“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

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

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

生命的意义(论文)

生命的意义(论文)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摘要】:“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为自己而活,为他人而活。

”“为理想信念而活”。

人生是什么?是生到死的生命现象,还是人一生中活动的总和,还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我来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创造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关键词】:生命;爱;奉献;理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它就能够说;‘我已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是保尔对生命的感悟与追求,可是今天,这还是我们所憧憬的生活吗?苏格拉底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判处死刑,然而他提出的问题,人类至今还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人应当如何生活?”“人应当如何生活?”,关键就在这个“应当”上。

人本来想动物一样生活,人就是一种动物,但人披上了一层文化的铠甲。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人有一个文化的武装。

于是,人的行为就不再是一个“是”,即西方文化中的那个词be、is、are等等。

be是什么?be是一种存在,是“有”。

中国文化最求“应当”,他要超越“存在”,超越事实,要达到“应然”只有在这个时候,存在者才有价值,才像“人”那样去生活。

这是永恒的苏格拉底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人文社会学科还没能解决,或者说还没能彻地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比数学上讲的“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要复杂得多,艰深的多。

一、人为什么活着,活着能干什么?(一)、“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很多次,我这样问自己,生命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如此残酷,生活如此艰辛,学习、工作,一切的一切压在我们肩头,却没有人发觉,我们的心灵早已疲惫不堪,我们的身体早就不堪重负。

我们应该勘破生死,远离红尘,去采菊东篱,把酒问月,还是应该坦然入世,积极进取,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充分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和把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必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

割裂了文化传统,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也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是作为过程发展的。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当代人的发展离不开他所依据的历史,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为当代人实现新的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凝结出的文化精华,是我们当代人继续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和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自觉基础之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当代人推动文化创造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种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都不能“另起炉灶”,不能割裂自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来源于自身的历史进程。

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达形式,演绎了特定的文化内容,彰显了明确的民族风格,而这些正是我们在当代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基本遵循。

安身立命的意思及用法

安身立命的意思及用法

安身立命的意思及用法安身立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这个成语既包含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人生理念。

一、安身立命的意思“安身”指的是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基础,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社会环境层面的需求,如安全、稳定等。

“立命”则是指确立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精神动力。

它强调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包括理想、信仰、价值观等。

因此,“安身立命”整体意思就是生活稳定,精神有所寄托,有所追求。

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于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安身立命的用法安身立命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在谈到人生目标时,可以说:“他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城市里安身立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这里安身立命表示的是找到了稳定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包含了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2.在鼓励他人时,可以说:“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

” 这里安身立命表示的是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对于成功的期待。

3.在描述一种生活状态时,可以说:“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他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安身立命,过得快乐而满足。

” 这里安身立命表示的是对于简单生活的满足和享受。

同时,安身立命也是一种人生理念,可以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积极寻求生活的稳定和精神的寄托。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人们都需要找到一种安身立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包含了物质的满足,也包含了精神的追求。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完满和幸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知识文库 第10期2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潘美岐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多元文化的融通包容,中华文明思想精神的凝集。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

提升文化自信可以凭借多种资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化自信下通过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开放包容,融入生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诗、词、乐、赋、民俗、民族音乐、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等,中国优秀传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其价值和作用尤为突显。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跌宕起伏,与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等不无关系。

直到解放,中国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不断向前、势不可挡。

站起来的不仅是国家、人民,更是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明传承。

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声明“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

我们的主权不容侵犯,我们的文化也不容践踏。

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史的亦是中国文化的沧桑曲折史。

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被人们重新审视和发扬。

2 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1 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开展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生命力,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 统”
❖ “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种,哈佛大学教授丹
尼尔·贝尔的观点最接近“素质”的层面——
“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
统,以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2020/9/10
12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四要素:
生命过程 生存困境 解释系统 努力(超越)
2020/9/10
2020/9/10
20
跨文化伦理商谈
❖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
——“教育的绝对工作就是解放或达到解放的更高层次 的工作”
“解放”的对象:“自然质朴性”;“知识与意志的朴 素性”
“解放”的真谛:自由
❖ “教育”与“教养”
结论:教育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正的人的造就
2020/9/10
21
跨文化伦理商谈
人与文化的基本问题
❖ 永远的苏格拉底问题—— 人应当如何生活?
❖ 苏格拉底问题的人类学演绎—— 我们如何在一起?
2020/9/10
6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史遗案:
❖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死?尼采为什么为疯?
❖ 答案——苏格拉底必须死,尼采只能疯!
苏格拉底将“人”从自然界和自然状态中唤醒,将个体从“人” 的自然实体状态中唤醒,是古希腊关于人的第一次也是西方文 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启蒙,然而苏格拉底解构和颠覆了古希腊 的城邦文化,动摇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这种文化的信仰,因 而雅典必须判他死刑,而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在深层上表征是 的他对雅典城邦实体性文化和实体性状态的认同和皈依,是忏 悔、救赎和伦理上的“悲怆情愫”。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与安身立命
(现名《跨文化伦理商谈》
2020/9/10
1
跨文化伦理商谈
引子:文化之“用生”“用世”
1、“人”的困惑与寻觅
2020/9/10
2
苏格拉底 跨文化伦理商谈
人在哪儿?
2020/9/103Βιβλιοθήκη 跨文化伦理商谈尼采
2020/9/10
4
跨文化伦理商谈
梁漱溟
2020/9/10
5
跨文化伦理商谈
为,因而是“精神”,所谓“精神文化”
2020/9/10
17
跨文化伦理商谈
简短结论
1)文化出于“生命过程”的需要,没有“生存 困 境”,便不会有文化之发生; 2)文化是一个“解释系统”,不能创造并运用 这个“解释系统”的人,就不是“有文化的人”; 3)文化的内核是“解释系统”,不能以“解释 系统”现实地“对付”“生命过程”的“生存困 境”的人,就不是“有文化素质的人”。
“牢骚文人”; & “文化”的解释系统的真谛,是对“生命过程”中“生存困境”的超越—

宗教:生命之有限与无限; 伦理:人的“长久居留地”及其可靠性(人理)孟子:“人之有道也” ;
结审论美::生文命之化情是趣 一种“战略”,“文化战略”
2020/9/10
16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的第四个要素:
❖ 文化的本质是超越,超越就是“努力” ❖ 文化不仅是一种目的行为,也是意志行
14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的第二要素:“生存困境”
❖ “生命过程”所以需要文化,根本原因在于遭遇诸多“生存困 境”
❖ “生存困境”是生命的深度与厚度之所在
❖ “大文化”总是产生于人类最深刻的生存困境的时期——
春秋;宋明。大唐的悲哀
❖ 文化大师是对人类生存困境有最深刻的体验和揭示的人——
结论:“大孔痛孟老苦庄产;生曹大雪文芹;化鲁”迅—;—巴中金 国现代文化的悲哀
13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第一要素:“生命过程”
❖ 文化是一个目的行为,不以人及其生命过程为指向的 创造,便不属于“文化”;
❖ 文化的主体是人及其生命过程,否则“文化”便难以 被理解和规定;
❖ “生命”是一个辩证过程,包括(时间意义上的) “生命”;生活;人生
2020/9/10
结论:文化是人和人类的“生命过程”
2020/9/10
23
跨文化伦理商谈
三、如何才是有“文化”和有“人文素 质”的人?
❖ 2)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热 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化热; 五四时期的文化热; 当代文化热
❖ 3)“文明的冲突”与当代中西方文明
2020/9/10
9
跨文化伦理商谈
第一部分 文化与中西方民族的“生命过程”
2020/9/10
10
跨文化伦理商谈
第一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
2020/9/10
11
跨文化伦理商谈
界”, 超越“生存困境”的能力。
2020/9/10
22
跨文化伦理商谈
“意义世界”如何超越“生存困境”?
❖ 自然世界,事实世界,意义世界:鹿王——古希 腊的英雄与美人——普希金三者之间的关系;鲁 迅:“这个孩子要死的!”
❖ 时间之流中的生存困境:人类为何总是歌颂“春 天”?
❖ 社会秩序中的生存困境:为何要有崇高与神圣?
2020/9/10
7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史遗案:
❖ 尼采在十九世纪末宣布向全世界宣布“上帝 死了!”颠覆了上帝在西方文化中的终极实 体地位,崇尚“生命(权力)意志”和“超 人”,追求抽象的自由,最后个体沦为没有 归宿的幽灵。所以尼采只能疯。
2020/9/10
8
跨文化伦理商谈
2、文化热与中西方文明
❖ 1)西方文化进程中的“文化热” 古希腊——文艺复兴——现代、后现代
要之:
*文化创造的是一个意义的世界; * “意义”是“文化”的本质,“意义世界”是“解释系统”的存在形态; * “意义”只能通过“理解”获得,它发生于“生命过程”与“生存困境”
的解释中; * “文化”的“解释系统”既表现为知识,又不只是知识;既透过知识建
构,又不能停滞于知识; *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素质,素质是透过“解释系统”创造“意义世
2020/9/10
18
跨文化伦理商谈
二、“解释系统”创造的是“意义世 界”
2020/9/10
19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就是“人化”
· 文化的本质与文化的形式 ; ·“文”与“质”; ·“文化水平”就是“人化程度”或人与本能
状态(“质”)的距离;
——“大学”、“小学”的“文化”意蕴
·“文化”与“过度文化”。
引发思考的问题:南京为何难以建都?诗人皇帝李后主,秦淮河与涅瓦 河。
2020/9/10
15
跨文化伦理商谈
文化的第三个要素:“解释系统”
& “文化”是“生命过程”与“生存困境”之间关系的“解释系统”; & “文化”不是“事实地”和“客观地”呈现“生存困境”,否则便是生物
学或科学; &“文化”也不是不加“解释”地揭示“生存困境”,否则“文化人”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