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桐城市朱桥学校张垂虎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本人对提高“课堂提问”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一、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据《文汇报》记载,上海有一所区教育学院对6所中小学语文、数学各9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专题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30次。试想一想,一节课就45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常,实际又有多少效果?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不善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在日常的课堂上,我们偶尔会看到有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回答稍长或不能让教师满意的时候,表现得坐立不安,目光游离,显得不耐烦……其实,教师真诚的倾听和关注是对学生莫大的尊重和鼓励,会让学生信心百倍。反之,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裂痕。另外,有效的倾听也是教师掌控课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总是喜欢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学生中传来这样的报怨:“我的老师从来不找我回答问题”或“老师总是喜欢找某某几个同学回答”。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通常是表达能力强和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了大多数学生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5.控制问题的答案
这种问题的表现形式经常有:⑴老师自问自答;⑵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⑶学生答错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老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而且这样做也会让学生沮丧万分,造成学习自信心的流失。
6.给予消极的反馈
有时当学生的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老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还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难答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等语句,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7.忽视了学生的提问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同学的嘲笑。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我以为一方面是有些教师教学观念仍停留在过去,对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的演变认识不足;尤其是另一方面即教师的提问能力严重不足。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应该要做到两点:一是学习一点关于提问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二是在潜心揣摩同行,特别是名师们的方法、
经验后,大胆实践。这里重点谈谈提高课堂提问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启发帮助,师生共同解疑,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但这一点的得出是非经千呼万唤不会出来的。”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也给我们做了一个深入研究教材的示范。在讲解新闻的真实性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呢?学生们先答不行,然后分析原因并明确了新闻必须真实的特点。宁老师用“胜利渡江”置换“横渡长江”,两者形式上细微的差异与意义上巨大的差异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在辨异、析异的过程中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就轻易地实现了。再如在教学《社戏》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于是很多教师从课文的结尾入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那夜的戏真的那样好看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个问题的设计取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不仅高效地引导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还直接指向了课文的主题,事半功倍。
2.摸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才有可能有针对性的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少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常说:“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