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妙论太极拳1

合集下载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练太极拳者除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标之外,大多希望自已在技击领域有所造诣,希望达到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化打合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由于方法不对头,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很难将自己的拳架功夫与技击功夫统一起来,事实上拳架功夫与推手实战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应该是“练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练拳”。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拳式定型”。

所谓“拳式定型”,就是说无论是练拳还是实战,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面对什么样的来力和劲路,你的动作都不会走样、你的架式都不会变形。

就像前辈大师们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定在哪里,已养成习惯,无论是练还是用都不会有几分差别。

“拳式定型”是一种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希望获得太极功夫的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拳式定型”的内涵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做到“拳式定型”呢?“拳式定型”实质上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规律有一个特殊的、规范的、严格的要求,这里规纳如下: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一:走手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的第一道防线。

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结果。

所以应该把走手放在首位。

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最为灵活和有效的部位。

走手有如下优势:手为臂之梢节,梢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

走手增强了梢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

梢节意识增强,有利于周身的放松、协调。

劲运梢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

梢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

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手为臂之梢节,指尖为手之梢节,走手关键是走梢节。

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

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它手指递个跟上。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说到老师,首先要选明师,明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其实以前的名师未必比现在多,但是武功好的人应该很多,因为他靠这吃饭,靠这个生活。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代人几乎是没人靠这个生活,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时候的人他学功夫的目的就是要靠功夫吃饭。

所以教徒弟有句话叫“给一碗饭吃”,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以前的社会文明落后,它的文化传播很难,社会信息交流缓慢不易,而且交通不发达也限制了那些功夫好的武师外出的机会。

没有文化,没有信息,没有交流。

那些功夫好的武师根本没有能力总结自己的东西,他怎么会教徒弟呢?好不容易有人来学习他就只会教你不停地练拳,你就打吧,一打三万次。

俗话说: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这是最简单的重复劳动,但是过去是靠这个出功夫的,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苦练,这是传统出功力的办法。

等学完后也练得差不多了,到打的时候他就直接往上打,打不过我就扛上了,从教学上讲这个非常粗糙,但是也很实用。

今天就不同了,需求不同,目的不同,甚至连过程都不同。

假如我们今天没有80年代体委发展的散打运动,拳击也没有引进,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很可能就没了。

因为过去呢说实话,一百年前,人不值钱,一拳打死了人,就跑了,跑了就算了,是不是?但是解放以后,我们不提倡打打杀杀的,这样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对这个真实对抗性的技击技术也没有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保护人的安全的意愿,这当然是好的。

但是另一方面却客观丧失掉了武术的灵魂——技击,这就是代价。

改革开放后一些有识之士又恢复了中华武术的技击性,这也是好现象。

不过这当中也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说白了就是以次充好吧。

这也难怪我国武术经历了从不支持到支持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使很多重要的东西断代了,或者说丢了。

几十年后再想捡起来找回来谈何容易?太极拳还算好的,毕竟几百年来历代名家整理的理论书籍还有很多流传于世,直系传承人还能勉强维持着。

但是其他流派的东西就不好说了。

太极明师张志俊透露太极拳练功真诀: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捲曲定乾坤

太极明师张志俊透露太极拳练功真诀: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捲曲定乾坤

太极明师张志俊透露太极拳练功真诀: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捲曲定乾坤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1日,陈式太极拳名家-张志俊老师在深圳龙华开展了第四期陈式太极拳培训,并莅临深圳市图书馆为深圳拳友们开展了太极拳公益讲座,受到了深圳、佛山、东莞等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热烈欢迎!以下为张志俊老师本次深圳之旅的图文报道及讲课部分语录——㈠梢节领劲,要明白陈式太极拳的顺缠、逆缠。

顺缠为: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进旋转,最终形成手心空,拇指与小指合;逆缠为:大拇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进旋转,最终形成手心空,拇指与小指合。

顺、逆缠中有真昧,如能左右手每日各练1000下,一年必有大进。

腰为主宰当然重要,同时,上肢要梢节领劲、坠肘、沉肩,分三节,三节明了,在技击中才能发挥更快的速度。

㈡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

“乍肘”指的是中节定位,大臂与小臂之间要形成一定的角度,在运动过程中不能轻易改变,过于向里成为锐角则为“卸肩”,外翻钝角过大则容易耸肩,力到肩就断了。

后乍腋下空,指向后引化时,腋下要保持虚灵、宽大,避免夹死。

㈢身体转动的时候,脚趾要抓地,逢转必抓,逢转必沉。

脚趾抓地,膝盖定位,胯才能松。

㈣特别要做好“肘定位”和“膝定位”。

肘不能乱动,大部分时候,以肘为圆心,梢节领劲运动,而不是以肩为圆心,肩为圆心则运动的弧半径太长,且容易扛肩。

膝盖定位的要点是,膝盖找脚尖(拇指),脚尖找小腿,落地为桩。

梢节领劲、中节定位、根节松开,才能做到气遍周身不稍滞。

㈤在推手中左右手需要相互引领和配合;身体右转,则重心在左,此时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身体左转,则重心在右;“打击手”的职能是膨胀、螺旋、定位,“指导手”是引导对方的力量大小、方向和速度。

㈥上升手同侧的腿为实腿,反之,下降手,腿为实;譬如肘部螺旋下降击打,往往同时配合顶膝。

㈦陈式太极拳的“倒卷纮”,倒退的步法是平行步,而不是外开的八字步,八字步在实战的后退中容易把胯拉死。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目录一、初入太极门太极拳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像迷迷糊糊地摸到了一本书,然后我就迷迷糊糊地把这本书就读得差不多了,迷迷糊糊地就练出了一些体会。

所以我常说我是半路出家,却念了一本真经。

“砰”的一声——我被撞飞在墙上七下陈家沟初见陈照奎明师二、太极师承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陈王廷创拳绝不外传的“功夫架”杨露禅学拳师爷陈发科恩师陈照奎五大流派三、悟拳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顺逆缠论松“闪哪”“凌波微步”四、过招从1975年第一次和人交手,一直到1983年打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在正式场合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各类武术高手交手上百场,从无败绩。

狂妄岁月技击意识“挨打时要抱紧”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大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五、行家一出手这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用听劲去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大小、时间,用手上长年练就的高速传感反应,以自己的作用力去感知对方的反作用力。

这也是为下一步做火力侦察,因为要进攻的话,给对方多少力他才跟上来呢?不同的人,不同的拳,你给多少它才来,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地引诱它必反扑。

还有,用什么速度?速度快了,对方就跟不上,慢了,又拿不住。

总之,这是个拿捏劲,妙不可言,绝对没法重复。

高手含义手指一勾人就倒我就是专门卖打药的“大身法”成为高手的条件六、一招制敌真正的功夫就是这样的,口说一个字的功夫,胜负立判了。

太极拳的灵魂就是技击,讲究的就是快如闪电,一招制敌。

所以,真要把太极拳搬上擂台去,观众怎么看呢?看什么呢?一招就没了。

张志俊功夫太极拳一路拳谱

张志俊功夫太极拳一路拳谱

张志俊功夫太极拳一路拳谱第一段(综合练习)第二段(身法练习)第三段(独立练习)1、预备式 17、披身捶 31、云手2、金刚捣碓 18、青龙出水 32、高探马3、懒扎衣 19、双推手 33、左擦脚4、六封四闭 20、三换掌 34、右擦脚5、单鞭21、肘底捶35、转身左蹬一根6、第二金刚捣碓 22、倒卷肱 36、前蹚拗步7、白鹤亮翅 23、退步压肘 37、击地捶8、斜行拗步 24、中盘 38、翻身二起脚9、初收 25、白鹤亮翅 39、兽头式(护心捶)10、前蹚拗步 26、斜行拗步 40、旋风脚11、第二斜行拗步 27、闪通臂 41、十字手12、再收 28、掩手肱捶 42、右蹬一根13、前蹚拗步 29、大六封四闭 43、海底翻花14、掩手肱捶 30、单鞭 44、掩手肱捶15、十字手16、第三金刚捣碓第四段(跳跃练习)第五段(重复练习)第六段(弹抖练习)45、小擒打 57、懒扎衣 74、十字摆莲46、搂膝抱头推山 58、六封四闭 75、海底翻花47、小三换掌 59、单鞭 76、指裆捶48、六封四闭 60、云手 77、白猿献果49、单鞭 61、摆脚跌叉 78、小六封四闭50、前招 62、左右金鸡独立 79、单鞭51、后招 63、倒卷肱 80、雀地龙52、左右野马分鬃 ?64、退步压肘 ? 81、上步七星53、大六封四闭 65、中盘 ?82、退步跨虎54、单鞭 66、白鹤亮翅 ? 83、转身摆莲55、双震脚 ?67、斜行拗步 84、当头炮56、玉女穿梭 ?68、闪通臂 ? 85、金刚捣碓69、掩手肱捶 86、收势70、大六封四闭71、单鞭72、云手73、高探马。

5)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5)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5)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技击意识技击意识(1)这些武林旧事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满不是那么回事。

练武之人,再谦虚练到一定时候都得要和人过过手,无非是在结果时你是不是有意不把对方打倒,或者假装说我们打了个平手。

练拳讲形,神,意,练到最后那个东西是你的思想。

比武呢?则可以换一个说法,比的是心气和胆略。

两个人在搏击当中有很多都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我和我的徒弟打的话,我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因为我太放松了。

尽管我的徒弟他也有很多特长,但是心理因素使他很难发挥出来。

而徒弟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我太熟悉了,因此心理上我占优势他取劣势。

可是假如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对手,一上来中间人告诉我说这位是全国冠军,那我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候多少心里要犯嘀咕了,这种不熟悉和盛名之下的恐吓对任何人的心里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通过不断地比武才能缓解以至于消除,直到最终你的心神一体,而心理负担则成了对方的包袱。

有一次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练拳击的,我就请他吃饭,菜还没上来,他就一个劲地在那里说,他的拳只要挨上一家伙就如何如何。

我就笑问他:是不是你一拳打到我腮帮子上我的牙就掉了?他说那当然了。

我说好,真要那样的话,我这顿就可以不吃了。

我们当即就到了餐厅的后院里站好。

我说:你发力最好的拳是什么?他说是右摆拳。

我说好,你就打你的右摆拳,我让他靠我近点,照例是让他喊口令,一二三,话音刚落,他的右摆拳还没抡到我的脸上,我当胸一拳就把他放倒了。

什么时候最快呢?他来我去最快,你来我往时最快。

若两手相撞,如果对方不动靠自己的伸缩是不能快的,想办法把对方引进来,迎上去,这样最快,但需要自己水平很高。

若两入对阵,想法让对方出拳,我迎上便打,我拳先中,敌出脚,我抬脚便踢,敌先倒。

技击意识(2)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上的较量,他的摆拳要走完那么长的距离,而我的手稍节一领,拳瞬间就到了他的胸口,他不是要猛吸一口气吗?气还没吸到一半,就猛地一惊,一惊就本能地散架了。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论松(1)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跟人家真正交手的时候完全懵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一出手我一捋,人家噌的一步就跑我后边去了,我这手跟着就拐了。

于是他从后边扒我肩,这时候我就已经是懵了,手也不敢松,紧紧地抓着他的胳膊。

一前一后我们俩就僵住了。

我好像是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一松胯,“咵”一下把对方摔倒了。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

”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西方对这一位置没有对应的描述)。

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

松胯在技击实战中可卸掉对方来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松胯、裆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

这个“松”就是如此地厉害和实用。

不会松你练什么太极拳呢?可是一味地追求松呢,则又完全入了另一条歧途。

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明白地把太极的松讲清楚。

先说肩松,我有一年在重庆讲课,让一名弟子死死地把我的右手攥住,我说我只要右手指稍稍画个小圈,攥住我手的人就得跪下。

这一招就叫仙人指路。

我反复地示范了几次,告诉学员肘定住位置,以手的梢节领劲,向前画个小圈。

我又特地讲了肘定位后肩膀才来更好地松下来。

肩松才能把肩部和身体接牢,梢节一领劲时全身的力量才能没有损耗地通达到手上。

我讲完了就让学员们自己找人对练。

我正坐那儿哩,就见一个平时还练得不错的弟子怎么也制服不了他的对手,也就是他的手怎么也下不去,因为被抓紧了嘛。

我一看就大喊一声:松肩啊!他这才记起似的,肩一松,抓住他的人顿时就跪下了。

论松(2)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

太极拳的“凌波微步”

太极拳的“凌波微步”

太极拳的“凌波微步”张志俊【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35-37)【作者】张志俊【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说句听起来可能很骇人的话:现在练武的人站马步大多数是不得要领的。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扎马步都是敦敦实实地扎在那里,一个指头可能就把他推倒了。

别的门类的武术我暂时就不说了,以后我可能会系统地讲讲中国武术。

在我们的太极拳里,步法的基本要求都要扣膝、松胯、塌腰、抓地、含胸、沉肩、头顶悬。

这样,当我们要进攻的时候,总是先用脚尖领劲画个弧线领回,其实上身就是个胸腰运化,退一下也是先用脚尖领劲画个弧线,感觉很像是拉弓,全身是五张大弓,一动起来还有无数小弓。

这是太极拳步法的基本要领以及它在实战中的具体作用。

如我们站着偏马步,对方一拳打来,我们并不一定要退,因为对手的拳一发,直朝我们的心脏而来,我们瞬间就可以用胸腰运化来破解。

也就是把胸往里一含,对方的拳就化了。

如果化不了,因为你的胯是松开的,腰是塌的,稍稍一转,脚步都不用动一动,对方的拳就打到一边去了。

这是你根本就不用动手的化解。

有一次在广东,一个不知是什么级别冠军的散打高手,吹得很厉害的,有人介绍他跟我认识。

一见面我就知道他心里怎么想,整个儿就看不上我们太极拳。

我就笑着说:“你比我高,比我壮,手也比我长。

我们来做个游戏,你我对面站着,以双方拳头能打上对方的胸膛为度,然后举手一起出拳打击对方,你喊口令,朝对方胸膛打,先试两拳如何?”他一听就很高兴,可能还以为只需一拳就把我放倒哩。

然后我们就站好了,以臂长量了量距离,双方站立,随后就来真的了。

第一拳,他刚喊完口令,自己就挨上了,当即脸就痛得变形了,而我哩,一个胸腰运化还站在那里,他根本没打上我。

过了会儿,他又开始喊第二拳的口令,我一看他的样子知道他已很勉强了。

心里就想这一拳一定不再打那么重了,当然第一拳我已是拳下留情了的。

我就这么想的,他一喊完口令,仍旧是拳头还没打到我胸口,自己却一下蹲了下来,脸色惨白,呕吐起来,三五分钟后才说了第一句话,问我:“张老师,我没见您用力,怎么打在胸上的拳会这么厉害,还渐渐往胃部下面渗下去痛呢?”我告诉他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劲,虽然只用了六分劲,但你起码会痛上几个月,先胸膛内随后是背部。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
张志俊说:我觉得两头倦曲,就恰巧是使这种嚗发力变得更脆更快,所以说它可以连续打击。
在捎节领劲破坏对手平衡的瞬间,两头倦曲这个瞬间才是太极拳真正的发力点,而打击者也就是在这一刻,将周身的力量爆发出来,这股瞬间凝聚的嚗发力,以螺旋的方式,快速穿透对手的身体。
张志俊说:好多朋友很多人就问我,你这么痴迷,去研究这个太极拳,你究竟图个啥,我说图一个把太极拳搞明白,让更多人去受益。你有没有想过错了怎么办?我说,假定我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真的是错了,历史证明张志俊是错了,没关系,在这立个错字碑,说有一个狂妄小子叫张志俊,几十年提出了梢节领劲两头倦曲,错了,他失败了,告诉后人不要从这个路上走过去,也是个成就,对我也是个安慰。无论对与错,都值得去做。
太极宗师张志俊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心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后经人介绍,开始练太极拳。两年下来,不仅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而且自认为拳脚功夫也好生了得,时不时寻人过上几招。
解密太极拳第三集:《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之《爆发的瞬间》
在和张志俊老师对练的日子里,李毅就曾续有过深刻的记忆,让他感受到了太极拳巨大的爆发力。他说,手一拧起来,我的头就从他手就侧面过去了,一领起来,这个肘尖正好在我的右颈窝这个地方,轻轻的点了一下,这人就不属于自己了,大脑轰的一下,就像爆炸一样,就一片空白,不敢这样往下打了。
张志俊认为,通辻平衡仪器,所测量的平衡与实战中的平衡不是一码亊,所以自身的平衡并不是实战中听劲的关键,究竟什么才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什么才可以令人做到闭眼听风,我们从张志俊徒弟们的练拳感受中得到了启发。
张志俊说:关键是他之所以会摔倒,是因为他在你身上没有了支点,一个人,我扶住一个东西,当一个人要栽倒,扶住一个椅子他稳定了,他扶的时候,有一个人把椅子撤走他怎么样?

陈氏太极拳要领_张志俊

陈氏太极拳要领_张志俊

陈氏太极拳要领——张志俊第一章各家太极拳的特点(1994年4月25日在郑州对全国学生的讲话,学生根据录音整理的,错字及口语较多,请原谅。

)一、太极拳的源流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国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是一位唯一未打过败仗的将军。

他独创了纪孝新书三十二式练兵法,训练士兵作战。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运用缠丝螺旋劲,采用戚继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结合易经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经络学说创编了陈氏太极拳。

古时候武术对练必须戴上护具才安全,很不方便。

为了减少这种麻烦,陈王庭用柔化刚的技法创造了太极推手。

陈王庭家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家沟面对黄河,背靠清风岭。

那里经常发生战争,陈王庭为了对敌才创编太极拳。

他造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一百零八式等。

器械有单刀、大刀、梨花枪、白猿棍、单剑、双剑、双锏、梢节棍、大杆等,最杰作的是推手法。

推手法有单推、双推、进一退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挽花、花脚步(也叫乱采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

经过历代努力,把五路太极拳编为一路和二路(炮捶)。

陈有本、陈有衡创编了陈式小架,原有的老架为大架,同时成有两派流传。

第十五代陈清平招赘到赵堡镇,把小架的每一个动作的折叠加他个圆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极拳。

一九二七年,陈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到北京设馆授拳。

陈发科子陈照奎(十八代)将陈氏太极拳传遍全国。

二、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缠丝劲:分顺缠、逆缠的基本缠丝和方位缠丝。

方位缠丝有上下缠丝、大小缠丝、左右缠丝、里外缠丝、进退缠丝五对。

顺缠有一个普通的规律,一般都是向心力。

逆缠都是离心力。

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因为在顺缠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

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

逆缠是通过外翻的外缠,顺缠是逆缠到尽头用手指折回来的劲是向心力。

缠丝劲是通过以手领劲(顺缠是不指领劲,逆缠是大指领劲),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

以手领肘,以肘带肩。

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韧带、肌肉、骨骼跟着走缠丝的运动。

【视频】张志俊讲堂:太极拳所有技法都涵盖在这个简单的基本功里

【视频】张志俊讲堂:太极拳所有技法都涵盖在这个简单的基本功里

【视频】张志俊讲堂:太极拳所有技法都涵盖在这个简单的基本功里陈式太极拳基本功--8 字圈(张志俊传太极拳)太极拳博大精深。

非习练者不能体悟个中三味,太极拳流派分支众多,每一派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太极拳理论进行的诠释,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太极拳不断发扬广大,百世流传。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总结先人经验,运用科学手段,经长期实践,提出了“稍节领劲,两头卷曲”的指导思想,使太极拳训练清晰明了,有章可循。

其中“8字圈”与“雀地龙”是本门最基本的功夫,是每日必修的功课,两者既可单练,也可合练。

八字圈的练习要求:基本要求,同太极拳一样,强调双脚五指抓地,双膝内扣。

基本动作(以右手为例):动作1:右脚前跨一步,左手卡腰或背在身后,右手从胯前开始启动,打开,顺缠向右后,划弧线经胸前中线缠至右前上方拇指与鼻尖齐,肘找膝。

顺缠完成。

这个大S圈我们叫“挖”。

动作2:五指打开,变逆缠,经胸前向下后划弧,走S回到起点,这个大S圈我们称为“盖”。

逆缠完成。

两条S线在胸前交*,形成拱形的8字圈。

练习重点:1,顺逆缠要以手指领劲,劲走到指上,不要走到腕上,在走劲过程中,手指递个渐进,S线走完,缠丝完成,不是一下走完。

2,顺逆缠转换时注意,一定要五指打开,进行转关,完成时,大指要和其余四指说上话,能见面,要合上。

3,要内撑外抱,8字圈走的要膨胀、饱满、圆润,支撑八面,密不透风。

4,重心转换符合老师“轻重虚实解”一文,但转换时档一定要走下弧线。

5,肘一定要乍(向下向外向前,不能夹,不能内收),在螺旋渐进过程中形成对拉。

6,整个走劲过程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指尖领劲的过程,切记,切记。

训练层次:先右手,再左手,然后两手,最后和“雀地龙”一块练习。

也可以几个动作练习,两头同时作胸前练习也好,随己方便。

右手走时,右上身护全,左手走时,左上身护全,两手同时时走上身就是一个太极球了,自己置身其中,可立不败之地,和“雀地龙”同时走,整个人就在球中,细品之,其乐无穷。

张志俊太极功夫理论十三篇之第一篇万能的手

张志俊太极功夫理论十三篇之第一篇万能的手

张志俊太极功夫理论十三篇之第一篇万能的手第一篇:万能的手摘要:以手领劲是张志俊太极功夫的要领之一,手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挖、盖、缠、拧、擒、拿、抓、叼,几乎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用手或是在手的指导下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达到预期效果。

注重手的科学训练——顺逆缠,配合太极拳对身体其它部位的特殊要求,可以增强认的脑功能、增强人的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益智延年,技击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上帝之手探测器体外大脑强身健体睿智人生顺逆缠技击擒拿听劲引化摔法打法发劲“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我研习陈式太极拳三十年来的主要心得。

在近十年来的教学和交流中,我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我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来阐述这一理论体系,得到了太极拳界极大的反响,美国的报纸曾将我的这一理论称为是“独领风骚、标新立异的独特创举”、是“科学的论断”、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等等,对此实不敢当。

我始终认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在实践中来完成,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本人一直在身体力行,把这一理论作为太极实战的“试金石”。

“以手领劲”在“梢节领劲,两头卷曲”这一理论体系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本文试图根据人体器官手的特点,来探讨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并请各位同仁斧正。

1、上帝之手。

用“万能的手”来形容我们的手毫不为过。

世界一切奇迹都是手的丰碑,世间一切创造都是手的颂歌。

吃饭、穿衣、抓痒、弹琴、击剑,即使是最愚笨的人要完成生活中的最基本需求也离不开手;农民的耕、耙、锄、割,工人的刨、削、切、铸全靠一双手;钢琴师击键的速度快如流星赶月,优秀的电脑工作者每分钟可以打出二百多个汉字,没见过不用手的舞蹈明星;太极拳中手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挖、盖、缠、拧、擒、拿、抓、叼,几乎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用手或是在手的指导下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达到预期效果。

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

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

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本文是张志俊先生在“中国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名家讲座中的演讲整理稿(该讲座已由俏佳人公司出版光盘),整个过程,掌声不断,引起轰动,因演讲非常成功,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所以在整理过程中基本未作删改。

有些语言可能过于口语化,或不太贴切,但读者若能置身大会演讲过程中去体验,可能会有所收获。

演讲包括四方面内容:1 节节分家与节节贯穿2 公转与自转3 相吸相系4 发劲昨天,我讲了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今天我想讲一下节节分家、公转和自转的问题。

我昨天已经声明了前辈的先生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把宏观的问题讲完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

所以我们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特级大师也好,你怎么样的去努力,你在宏观上的问题,都不大可能超过前人。

但是,前人由于他当时科学发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空间。

我们的后人就希望在微观上,能够去把这些东西解决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观问题,一些论点,我们找出论证、论据,证实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说:“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发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这个理论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则左虚、左已去矣”,“右重则右杳、右已去矣”。

在我们听起来,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不明白,所以这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研究的课题。

后来,我就在这个方面下了点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轻重虚实解》,试想给它下一个定论,不知道这个定论对不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我说话的意思就是说:前人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

今天,我要谈节节分家。

大家知道,古典拳论上说的,很多很多都是节节贯穿,没有人讲过节节分家。

那么,我为何提出节节分家呢?因为前人希望你把拳练的如行云流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动如长江大海,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不要断劲,但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呢?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飘逸,非常潇洒。

张志俊论“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张志俊论“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张志俊论“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时间:2011-11-25 10:27来源:网络作者:张志俊点击: 124 次过去我们知‎道,太极拳以腰‎为轴,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劲由后面向‎前面推进。

经过我20‎多年的研究‎,在搏击当中‎,感到存在大‎问题我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理论在美国‎引过去我们知‎道,太极拳以腰‎为轴,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劲由后面向‎前面推进。

经过我20‎多年的研究‎,在搏击当中‎,感到存在大‎问题……我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理论在美‎国引起轰动‎,是有利于以‎腰领劲,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和重‎庆人不一样‎,在重庆1.70米就可‎以了,有一百多斤‎,三尺六寸的‎腰围,按重庆话说‎:"好大的墩墩‎啊!"(掌声),可在美国,1.8米、2米的人很‎多,腰围六尺三‎寸的也很平‎常。

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他人高大,有力气,所以,你和他搏击‎时,你不把东方‎的魅力用出‎来,跟他拼命是‎肯定不行的‎,就是太极拳‎这种技巧可‎以征服了他‎,他们就感到‎东方的太极‎拳太妙了,真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他们没法用‎语言来形容‎东方文化,没法用语言‎来形容太极‎拳。

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梢节领‎劲,就是用手梢‎和脚梢来领‎劲,进行运动,很多人用腰‎来领劲运动‎,就比较慢。

举个例子,如果在街上‎遇到坏人,迎面打来,你只有说等‎一下,我先动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晚了,很明显,人家一拳打‎在你鼻子上‎,鼻梁断了,拳打过来还‎好一点,你身体好,就受了,假设是用刀‎来,那就很不合‎算了。

那你将怎么‎办呢?你要快,就可以用手‎尖,你用梢节去‎接他的拳,否则你就接‎不住。

我在全世界‎遇到好多人‎,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不敢和人伸‎手,如果推手,可以,散打是不敢‎伸手的,因为他接不‎住,他手指上没‎有感觉,推手可以,他长期靠推‎手接触,有听劲,可以粘住你‎,散开,他就坏了,他没有感觉‎了,他不知道怎‎么接你的手‎。

张志俊陈式太极拳金刚捣碓

张志俊陈式太极拳金刚捣碓

第四动作 手缠右捋
• 左手顺缠,右手逆缠,向右侧捋。 • 右手捋到右耳右侧,左手捋到胸前中线;
• 重心左移,身向右转,右脚以脚跟为轴, 脚尖外摆70度。
第五动作 左腿侧出
• 两手保持向右方的领劲,裆走下弧、将重 心移到右腿;提左膝、左脚以脚跟着地逆 缠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尖上翘里合,两 眼目视前方。
张志俊陈式太极拳
第二式 金刚捣碓
第一动作 左转提起
• 身体微向左转,双手提起(手提多高,胯 松多少)两肘乍开,腋下空,面向左前方。
第二动作 右捋下按
• 双手上翘开,向右膝盖前方下按,两手指 斜相对,位于右膝上方。两手中间是自己 的膝盖。
第三动作 左捋托起
• 左手走下弧线,向左侧捋到身体左侧。 • 右手顺缠、画弧线向上托起到胸前中线。 • 身向左转,重心右移;目视正前方;左手模拟想象看住敌方的手,右 手模拟想象托起敌方的肘。
第六动作
• 左手逆缠、右手顺缠走下弧线,向前棚出, 左手停在左膝上方,右手停在右膝上方, 掌心向下。裆走下弧移重心到中间。左脚 踏实。
第七动作 撩掌
• 双手撩掌,屈膝、松胯、重心下沉、目视前方; • 左手合于自己右肘窝; • 右手小指领劲挖、向前领出;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尖点地向前 点出、虚步。
第八动作 砸拳震脚
• 右手由掌变Biblioteka ,卷、顶肘、里合。 • 左手翻掌、下沉、到自己腹前;
• 曲左膝、松左胯、提右脚,拳下砸合于自 己左手上;同时震右脚。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资料中心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资料中心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资料中心张志俊张鹏栖臣一、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太极拳,掤劲拳。

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运动轨迹。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

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滚动中的掤劲,弧线中的掤劲,螺旋中的掤劲。

一只有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才能具备所有的条件。

因此,太极拳的掤劲是独有的,是其它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二、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应诸处有球体感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地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

要做到这些,有一个要领,那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旋转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

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两膊之间,两手之间-------。

躯干:两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两肩向后,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

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裆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翘里合与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五指抓地脚掌间应有球体感。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征1、立身中正、圆润协调,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有的显著特征。

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诸如夹肘、架肩、尖裆、僵直、棱角等等的毛病,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就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肢体如果你在拳架的训练中具备了这种球体感,那么您的肢体运动便一定屈伸有度,舒展流畅,在别人的感观里就不会出现诸如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2、博大宽阔,动如车轮,是太极拳在运动中的又一特征。

由于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盈膨胀,使你的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有磅礴之气,比如“闪通背”双手向上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而且旋转往复,此来彼往,动如车轮,循环无迹,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转载自太极大师兄太极理论的典范之作,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陈式、杨式等的练法,供大家学习之。

(一)太极拳有八门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1、掤劲是太极拳八门劲别之首,它是由内向上向外的劲。

捋劲指双手或单手向一侧和后方运行的劲,“捋”来源于生活,可以想象好似捋树叶,手轻轻拢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往下往侧捋叶子,要把叶子捋净,还不能让小分枝伤了手,不让树枝弹回打了脸,实际上太极拳只有两劲:掤和捋。

挤劲是双手或单手及身体其它部位向前下或前上的劲,有涌动的意思。

有人把挤称为掤劲的付劲。

按劲是螺旋向前下的劲为按劲,此劲若水中按瓢,它不翻、不沉、不跑方为真意。

採劲是向下的劲为採劲。

若茶女採茶,似果园摘果,其意只在一瞬间。

挒劲是来回劲,比如你一来,他不来,不来我就回,实质上是弹抖劲。

肘劲是部位劲。

肘有好几面,肘尖是窄面,主打是短劲,寸劲,肘周围部分是宽面,主打长劲。

靠劲是以质量速度取胜,用大部位打击,肩、胸、腹、胯等打击,冲量大。

2、对每个劲的路线和威力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採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掤劲是靠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所产生的:一是靠缠丝劲的练习;二是靠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先节节分家,然后达到节节贯串,周身高度协调,产生弹簧劲;三、按公转自转的自然规律;四是通过虚实开合,折叠转换运动和弧线运动的原则。

掤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方向是向外、向下、向前、向上的,但不是向里的。

2、有内撑外抱的感觉。

3、是永远螺旋滚动的,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的离心力。

4、它属于缠丝劲的范畴。

如果掤劲作为方位劲是由里向上、向前的离心力。

捋是向后、向下、向侧的一种向心力,那么由掤劲和捋劲组成的劲叫太极劲。

在推手实践中,很多手法都是由多种劲组成的,如掤捋、掤挤、掤採、採捋等等,没有直接向下的劲,实际是这八门劲合到一起的总和即是掤劲,如同一个充足了气的皮球,用脚踩上去,不管踩到何种方位它都会向你的脚产生一个滚动的反作用力,要根据这个原理去理解掤劲。

张志俊先生论太极拳

张志俊先生论太极拳

张志俊先生论太极拳2007-09-10 00:35昨天,我讲了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今天我想讲一下节节分家、公转和自转的问题。

我昨天已经声明了前辈的先生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把宏观的问题讲完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

所以我们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特级大师也好,你怎么样的去努力,你在宏观上的问题,都不大可能超过前人。

但是,前人由于他当时科学发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空间。

我们的后人就希望在微观上,能够去把这些东西解决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观问题,一些论点,我们找出论证、论据,证实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说:“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发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这个理论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则左虚、左已去矣”,“右重则右杳、右已去矣”。

在我们听起来,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不明白,所以这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研究的课题。

后来,我就在这个方面下了点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轻重虚实解》,试想给它下一个定论,不知道这个定论对不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我说话的意思就是说:前人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

今天,我要谈节节分家。

大家知道,古典拳论上说的,很多很多都是节节贯穿,没有人讲过节节分家。

那么,我为何提出节节分家呢?因为前人希望你把拳练的如行云流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动如长江大海,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不要断劲,但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呢?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飘逸,非常潇洒。

无论是在攻防当中,无论是在健身当中,都起到一种很好的作用,然而,真正达成这样的条件,达成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这样一个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要节节分家。

昨天,我已经概括的讲了一下,比如:一串珍珠,只有散落了,你才可以把它重新的串起来,它如果根本就没有散,你怎么串?也许,它本来可能就是原始的。

开了个水晶没有截开,没有打眼,没有截开,它不可能是珍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一)——顺逆缠丝
上肢的要求是起于梢节: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的要求是起于梢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

”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

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

以腰为轴,周身外掤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
射谓之开。

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

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

“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

“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

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达到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

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辨证哲理。

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动作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

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

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

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

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

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

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

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
怎么产生的呢?简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贯穿起来。

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

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

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

收了才能放。

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

收即是放,理论上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

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

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折叠”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

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

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了,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运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

运行为柔,落点为刚。

刚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

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

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


叠时走小圈,速度快。

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

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

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沉兼备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

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

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弹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