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声音的基础知识
初中物理声音的音调与音量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声音的音调与音量知识点详解声音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媒介。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声音的音调和音量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物理中关于声音音调和音量的知识。
一、声音的音调1. 音调的概念:音调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指的是声音的高低音程。
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音调高低其实是指声音的频率高低。
2.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声音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即每秒振动的次数。
例如,中央C的频率是261.6Hz,高中央C的频率是523.3Hz,低中央C的频率是130.8Hz。
3. 音调与乐器: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调,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振动频率不同。
例如,钢琴的高音区音调高,低音区音调低;吉他的弦越长,音调越低;小提琴的音调较高等。
4. 音调与人声:人的声音也有不同的音调,男声一般比较低沉,女声一般比较高亢。
性别、年龄以及语音器官的生理结构等因素会影响个人声音的音调。
二、声音的音量1. 音量的概念:音量是声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指的是声音的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音量大小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小。
2. 音量与振幅的关系:声音的振幅越大,音量就越大;声音的振幅越小,音量就越小。
振幅的单位是分贝(dB),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
例如,通常人耳能够感受到的最弱声音为约0dB,而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可达到120dB以上。
3. 音量与距离的关系:声音的音量还与传播距离有关。
声音传播时会逐渐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也就是说,如果你离声源很远,声音就会听起来比较小;如果你离声源很近,声音就会听起来比较大。
4. 音量与噪音:噪音是指杂乱无章的声音,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和疲劳。
噪音的音量过大时,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接触大噪音环境。
综上所述,声音的音调和音量是声音的两个基本特征。
中考物理 专题讲解 第二讲 声现象(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声现象【考纲要求】(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2)声音的三种特性;(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4)声的利用;(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命题趋势】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
【考点精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③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叙述正确;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叙述正确;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叙述正确;D、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D叙述错误.故选D.2.下列各图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敲击编钟能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钢尺振动的越快、响度越大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以控制噪声D.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传递能量【考点】91:声音的产生;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L:防治噪声的途径;9M:声与信息.【分析】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③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的分贝,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④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解答】解: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钢尺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故B错误;C、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污染,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故C错误;D、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N:声与能量.【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C错误;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错误;4.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3)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采取了实验推理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得出结论.【解答】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错误;B、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故C错误;D、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D正确.5.为了同学们顺利进行中考,考务工作非常细致,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广播指令,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调节广播音量,是调节音调的高低C.用广播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禁止喧哗,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L:防治噪声的途径;9M:声与信息.【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4)有效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解答】解:A、用广播指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B、调节广播音量,是调节声音的大小,即响度,故B错误;C、用广播指令传达一些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D、禁止喧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共5小题)6.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考点】91:声音的产生;9E: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解答】解: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故答案为:振动;超声波.7.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音调,不同的音色.(选填“音色”、“音调")【考点】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解答】解: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故答案为:音调;音色.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选填“信息”或“能量”).【考点】91:声音的产生;9N:声与能量.【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也能够传递能量.【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由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答案为:振动;能量.9.小敏在表演二胡时,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递过来的;小敏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响度很大.【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F:响度.【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解答】解:小敏在表演二胡时,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小敏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变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震耳欲聋”是说声音的振幅较大,声音的响度也会很大.故答案为:空气;音调;响度.10.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空气氢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03311261891337269103371284908343273203431306924349279303491328939355283①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 米/秒.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考点】9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对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以及在同种介质不同温度时的速度,可以得出结论.【解答】解:①由表中的数据知: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m/s;②对比表中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气体中传播速度,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③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降低而减慢,故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故答案是:①1306;②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③较低.三.计算题(共1小题)11.每年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小梦家总能看到附近广场上有很多市民放烟花,他在家看到烟花后 2。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声现象考点归纳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网络构建15340m/s 0.1s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叫声波传播介质的种类影响因素声带介质的温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以上应用:声呐测距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声现象℃20000Hz 20Hz B ⎧⎪⎨⎪⎩⎧⎧⎪⎪⎪⎪⎪⎪⎨⎪⎪⎪⎨⎪⎪⎪⎩⎪⎪⎧⎪⎨⎪⎩⎩:取决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取决于物体本身超声波:频率高于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的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地震、台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人不能听到的声传递信息来确定其方位和强度声呐和超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声的利用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种类20Hz 20000Hz dB ⎧⎧⎪⎪⎪⎪⎪⎪⎪⎪⎪⎪⎪⎪⎪⎪⎨⎪⎪⎪⎪⎪⎪⎪⎩⎧⎨⎪⎧⎪⎪⎪⎧⎪⎪⎪⎪⎪⎪⎪⎪⎪⎪⎪⎪⎪⎪⎧⎪⎨⎪⎪⎨⎪⎪⎨⎪⎪⎪⎪⎪⎪⎪⎪⎪⎪⎪⎨⎪⎧⎪⎪⎪⎪⎪⎪⎪⎪⎨⎪⎪⎪⎪⎪⎪⎪⎪⎪⎩⎩⎩⎩⎩频率范围:从到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概念: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等级单位:来源人能听到的声类型危害噪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控制噪声的途径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高频考向透析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初中声音基础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重点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定义: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初中声音知识点总结

初中声音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而产生的听觉感觉2.声音的产生方式: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例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打击乐器的敲击振动等都能产生声音。
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等。
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的音调越高,频率越低的音调越低。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强度越大的声音越响亮,强度越小的声音越微弱。
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
3.声音的音色: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是同样的音调和强度,听起来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声音的音色不同。
音色是由声音的谐波组成的。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和吸收1.声音的反射:声音以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会产生回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2.声音的吸收:不同的物质对声音的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海绵等柔软材料能够吸收声音,而金属等硬材料会反射声音。
第四章声音的控制1.声音的调整:人的声带和空气和腔相互作用产生声音。
通过调整声带的紧张度、呼气量的大小和腔体的形状等方式,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强度。
2.声音的传输:声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输,如通过空气,水,固体等。
不同物质的传输速度和传播方式都不同。
3.声音的放大:声音可以通过共鸣的方式进行放大,共鸣箱等装置能够增强声音的强度。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1.声音的艺术表现:声音是音乐的基础,通过不同的音符和乐器的组合,可以演奏出悦耳的音乐。
2.声音的传播:无线电、电话等通讯方式都是利用了声音的传播原理。
3.声音的调控:通过声音的调控可以制作语音合成器、音响等设备。
第六章声音的保护1.声音的危害:长时间接触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
2.声音的保护:在嘈杂的环境中要戴上耳塞,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环境中。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总结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物理用语也是,必须学好,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下面是整理的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二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

四、共鸣控制训练 要领:气息下沉,两肋打开,喉部放松,胸部自然 ,声 音通畅,可挂于前腭,使发出的声音明亮、结实、圆润清晰。 1、口腔共鸣训练 (1)牙关练习:ai、ei、ao、ou (2)竖起后咽壁练习: i、u、e、o (3)声束冲击练习:ba、bi、bu、pa、pi、pu、ma、mi、 mu;或者汽笛长鸣“di”。 2、胸腔共鸣训练 (1)加强胸腔共鸣的训练:a、i、u、e、o(舒适、降低) (2)体会声束冲击的范围:a、iao、ang (3)加强胸部响点的练习:ha或者读阳平字
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 动次数的多少。声调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人们能够控制自己声带的松紧,同一个人可以发 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讲故事时可根据角色特点 确定音高的不同) 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幅度。 (轻声与重音就是利用音强区别或加强意义) 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声带振动延续时间的 长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又叫做音质,区别声音的基 本特征。
语音基本概念
音节:语音中最易分辨出来的单位,一个 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 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是组成音节 的最小单位。校(xiao) x\i\a\o 瓜(gua)g\u\a 音节三要素:声母 韵母 声调
三、用气发声训练 “气乃声之本、气动则声发 ” 1、吸气训练:急吸缓呼、深吸缓出。 要领:扩展两肋、小腹微收,将气吸收 肺底。 训练方法: (1)深呼吸训练:气息下沉、双肩不能耸 起、鼻吸口呼。 (2)闻花香练习:舒适自如、避免紧张僵 硬。 (3)急吸气练习:抬重物的感觉。
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
语音的性质 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 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生理属性:语音产生于人的声带的震动。 动力的源泉:肺和气管 主要振动体:喉头和声带 主要共鸣腔:口腔和鼻腔
第二讲 影视声音基础知识

池州学院 刘德群
第一节 常用的物理概念 一.1.正弦波 :在一条基准线附近作往复运动 的振动波
频率成分最为单一的一种信号,因这种信号的波形 是数学上的正弦曲线而得名。任何复杂信号——例如 音乐信号,都可以看成由许许多多频率不同、大小不 等的正弦波复合而成。
2. 振幅:正弦波离开基准点的位移
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动的振幅,振幅 描述了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和振动的强弱。
五、音色
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决 定的 。 音色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谱结构, 所涉及的声音特性包括圆润、饱满度、 清晰度、共鸣效果等
基因和谐音的结合方式也是塑造音色 的要素之一
人耳听觉的几个效应 一、领先效应
如果室内空间存在许多反射声和混响声,让声音听上去 不那么短暂或清晰,也不会影响对声音的定位,因为开始时 的短暂的声音音头给出的信息已经足够定位了。我们把对第 一个直达声的反应叫做领先效应。
4音色感记忆力音色感记忆力熟人分辨力分辨乐器音色感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是由声场无论是自由声场还是混响声场内的纵深感方向距离定位反射衍射扩散指向性与质感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聚焦效应音色感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是由声场无论是自由声场还是混响声场内的纵深感方向距离定位反射衍射扩散指向性与质感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聚焦效应人的听觉系统可以从众多声源同时发出的声音之中把听觉的主要对象集聚到其中某一点上
持续时间越长,音则长,反之越短
5.动态范围: 录音或放音设备中,最大音量与最小音量之间 的音量范围,称之为“动态范围” 如果录音时,所录的音量大于设备所承受的范 围,那么结果就会导致声音失真。
6.复合波:几个有谐波关系的正弦波叠加在一 起产生
声音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拓展:如右图所示,说明:;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发声也停止,这现象说明:。
音叉旁的小球的作用是:,这是法的应用。
2、声音的传播需要,、、都是声音的介质,都能传声,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拓展:①如图的实验可得结论,该结论是:A 由实验现象直接得出B、由实验现象推理归纳得出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_____ _和______ 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而在_______中次之,在______中最慢。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拓展:①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秒(当时空气15℃)。
②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_______回来形成回声;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时间晚就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这就是室内说话比在室外听起来响的缘故。
回声的利用:(1)回声定位:蝙蝠(2)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______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 ×t/2。
拓展:要想听到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米。
5、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有和;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___________来听声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二章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超详细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发生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
-声音的振动源可以是弹簧、弦、膜等。
-声音的大小与振动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3.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动数、声强和音调等特性。
-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振动数是指声音波动的次数,单位是圈。
-声强是指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dB)。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的传播可以分为发声、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发声过程是指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传播过程是指声音从振动源传播到接收者的过程,通过空气中的分子相互碰撞传递能量。
-接收过程是指声音到达接收者的过程,接收者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引起耳膜振动,再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
5.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声音的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折射是指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密度的变化,使声波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吸收是指声波能量被障碍物吸收而无法传播的现象。
6.声音的强度和音量:-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能量,可以通过声强来表示。
-声音的音量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大小,与声音强度有关。
-声音的音量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强度来改变。
7.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的振动次数,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声音的音调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频率来改变。
声音教学知识点总结

声音教学知识点总结声音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通过声音教学,学生可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音乐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声音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就来总结一些重要的声音教学知识点。
一、声音的基本概念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也振动,形成声波。
而我们的耳朵可以感受到这种声波,从而听到声音。
2.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即音高、音量和音色。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程度,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和特点。
通过这三个特性,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的声音,并且进行声音的表达和演奏。
3. 声音的音阶音阶是由一系列音符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音乐音高的序列。
常见的音阶有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它们是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基础,也是声音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声音的表达与演奏1. 声音的表达声音的表达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声音的表达,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声音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展现个性等。
声音的表达不仅包括演唱、吟唱等歌唱形式,还包括演奏乐器、说话等形式。
2. 声音的演奏声音的演奏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演奏,学生可以提高音乐技能,掌握乐曲演奏技巧,提高音乐修养。
声音的演奏不仅包括学习乐器演奏,还包括学习声乐、合唱、伴奏等形式。
三、声音的训练与技巧1. 声音的发声训练声音的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提高歌唱技巧,改进音准和音色,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发声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喉部训练、发声训练等内容。
2. 声音的演奏技巧声音的演奏技巧是乐器演奏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技巧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演奏的精准度和表现力,增强演奏的魅力和感染力。
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吹奏、弹奏等内容。
四、声音的理论知识1. 音乐的基本理论音乐的基本理论包括节奏、音符、音程、节拍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声音教学的关键内容。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要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中声音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声音的知识点总结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跟随着产生振动,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产生听觉感知。
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也会不同,有的声音高亢,有的声音低沉。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媒质传播,最常见的传播媒质是空气。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跟随振动,向四周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机械波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传播媒质的影响,一般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 声音的性质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等不同的性质。
- 高低: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 强弱: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
- 长短:声音的长短由声音波的周期决定,周期越长,声音就越长。
4. 声音的测量我们通常用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来描述声音的特性。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振幅的单位是分贝(dB)。
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来测量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5.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声音会向原来的方向反射。
当声音由一个传播媒质进入另一个传播媒质时,会产生折射现象,声音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 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中会被物体吸收和发生衍射。
有些物体对声音的吸收能力较强,导致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
而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也会发生衍射,即声音会沿着障碍物的边缘传播到障碍物的背后。
7. 声音的干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导致声音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发生变化。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车辆的噪音、建筑物的反射等原因,声音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化,导致我们难以清晰地听到声音。
8.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语音通信、音乐欣赏、声纹识别等。
在科学领域,声音也被广泛应用于声呐、超声波检测、电子导航等方面。
总之,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声音的原理和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声音,也有助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声音知识点总结大全

声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产生声波。
这些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1.1 声音的产生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包括:- 物体的振动:例如乐器的琴弦、鼓面等都是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的。
- 气体的振动:气体也可以振动产生声音,例如人类的声带就是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的。
1.2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越高;而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量,振幅越大的声音音量越大。
1.3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但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在水中约为1482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它在传播中会遇到多种现象影响。
2.1 声音的传播特点声音在传播中有以下特点:- 声音是机械波: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衍射:声音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这是因为声波具有衍射的特性。
-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当声音遇到边界时会产生反射现象。
2.2 噪声和声音污染噪声是指对人们造成不良影响的声音,如城市里的车辆喧嚣、工厂的机器轰鸣等。
而声音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过多的噪声,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声音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2.3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这是因为空气的摩擦、散射等效应导致的。
因此,在远离声源的地方能够听到的声音强度会减弱。
三、声音的感知声音的感知是指我们听到声音并且对其进行认知的过程,涉及到大脑的感知机制。
3.1 声音的听觉听觉是我们能够听到声音的能力,它通过耳朵向大脑传递声音的信息。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主要起到传导声音的作用,而内耳则是产生听觉的地方。
3.2 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音高是声音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声音的基础知识31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声音的基础知识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声音基础知识

声音基础知识从技术上来说,声音是物理能量(如拍手)到空气压力扰动的转换。
空气压力中的这种改变通过空气以一连串振动(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振动也可以通过其他介质传播,如墙壁或地板。
如果振动以周期形式传播,我们就说声音具有波形。
上图显示了正弦波的示波图(图形显示),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波形。
如果振动不以可辨别的形式传播,则声音就称为噪声。
波形的重复(示波器中的每个波峰和波谷)被称为循环。
每秒钟发生的循环数决定波形的基本音高,通常称为频率。
Logic Pro 中的大多数乐器都具有Hz(赫兹)或频率控制,它确定每秒的循环数,并从而确定音高。
音调、陪音、泛音和分音声音的频率被称为基础音调。
所有声音的波形(基本正弦波除外)都由基础音调和不同频率的多种其他音调组成。
基础音调整数倍的非基础音调被称为陪音或泛音。
不是整数倍的非基础音调被称为分音。
由基础音调的频率分开的音调被称作次泛音。
基础音调被称为第一泛音。
它通常比其他泛音声音更大。
以两倍于第一泛音频率弹奏的音调称为第二泛音。
以四倍于第一泛音频率弹奏的音调称为第四泛音,以此类推。
这些泛音中的每一个都拥有不同于基础音调的音色质量。
大体来说,整数倍或能被整数(如八度音程、奇数或偶数泛音)除尽的泛音听起来都更具“音乐感”。
不是整数倍或不能被整数除尽的音调称为不和谐陪音或分音音调。
当您将大量这类不和谐陪音组合在一起时,听起来就会显得“嘈杂”。
频谱将基础音调与不同电平的多种泛音结合起来时,听起来就会像声音。
这些声音元素之间的电平关系会随时间改变。
大量泛音的合并被称为泛音频谱,或者更常见的说法是频谱。
频谱显示声音中的所有单个声音元素。
从左到右,由低到高显示。
所有泛音的相应电平以垂直方式表示,尖峰脉冲越高表示电平越高。
插图显示在特定的时间点,基础音调和泛音之间的电平和频率关系。
这些关系会随时间不断变化,造成频谱的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声音的变化。
其他波形属性声波具有频率。
声波的其他属性包括振幅、波长、周期和相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音色
• 音色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觉,是声 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在人的主观听感中的心 理反映。
5、响度
• 100分贝的1000赫兹声音的音量 等于 100分贝的100赫兹声音的音量
• 40分贝的1000赫兹声音的音量 大于 40分贝的100赫兹声音的音量
• 人类的听觉从本质上讲是非线性的。
• 由于人耳对频率的响应随着声强变化而不 同,弗莱彻和芒森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 画出了平均“等响曲线”图,又叫弗莱彻曲线 (Fletcher’s curves)。
6、基频和谐频 • 任何声音的实际音色,均取决于在基频之
上出现的谐频。 • 这些谐频始终是基频的整数倍。
7、相位 • 声波在其周期运动中所达到的精确位置。 • 相位通常以圆周的度数来计算,因而360
度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
8、动态范围 • 声源所发出的声音的最大音量和最小音量
之间的音量范围。 9、反射和声障效应 • 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就会像
• 声音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听见, 这个强度的最低值是随声波的频率而改变 的。
• 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约在1K——6K 赫兹之间。
2、听觉阈
• 当声音刚好能够被听见,我们就说这个声 音为最低可听界限,这个值就是听觉阈。
3、感觉阈
• 当一个声音到了使人震耳欲聋的时候,我 们就说这个声音达到了最大可听界限,这 个值就是感觉阈。
3、波长
• 两个波形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称作波 长。也可以用一个波上的任意一点到相邻 波上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
4、振幅
• 任何物质的粒子离开其常态位置的最大位 移。
5、方向性
• 当辐射出来的声波波长比声源的尺寸大很 多时,声波比较均匀地向各方向传播;
• 当辐射出来的声波波长小于声源尺寸时, 声波集中地向正前方一个尖锐的圆锥体的 范围内传播。
• “等响曲线”显示了由大量观测者指出的响度 相等的各个点的轨迹。
• 根据“等响曲线”,我们发现:人耳在小声级 时对低频是不大敏感的。
Hale Waihona Puke 6、掩蔽效应• 由于某种声音的存在而降低了对另一种声 音的感受能力的现象,被称为掩蔽效应。
• 掩蔽效应并不仅仅是个音量问题,因为当 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频率不相同的时候, 掩蔽作用并不那么严重。
• “混响时间”是声源停止发声后室内声音衰减 了60dB所需的时间,它是衡量封闭空间环 境的声学性能的一个主要指标。
• 通过实验,人们找到了声音发声的一些规律: (1)当响度相当大时,低频声会对于高频声产生较
显著的掩蔽作用; (2)高频声对低频声只产生很小的掩蔽作用; (3)掩蔽音和被掩蔽音的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
大;当它们频率相同时,一个音对另一个音的掩 蔽作用最大。
7、混响
• 当振动物体在封闭空间发出声音后,其声 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碰到各种界面的反射 而形成反射波继续传播,同时声波逐渐地 衰减并耗去能量,直到声音消失。
• 人耳和大脑组合的“输入”和“输出”却截然不 同,基本上是听者对听音场所所做的心理 判断或是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听者最近的身体健康状况;
(2)听者原先受过的训练和对新环境的适应 性;
(3)听者所特有的某些知识基础。
• 没有简单的方法能把声音的变化与听者判 断的相应变化联系起来做比较,所以我们 只能把人类的听觉看做是非线性的现象。
13、噪声 • 声音在传播、记录或处理的过程中会不可
避免地产生一些噪声,这些噪声主要来自 以下几个部分: • 线路噪声 • 本底噪声 • 现场噪声
声音的生理和心理属性
• 人耳和大脑对声音的响应方式,与典型的“传声 器——放大器——电表”测量系统的响应方式完全 不同。
• 典型的测量系统,输入端的音量变化会在输出端 引起相应的变化,所以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曲线将 是一条直线,因此被称为线性的。
• 心理声学是研究有关物理声音的刺激与心 理判断相互制约的学科,它涉及的是关于 我们怎么听到声音这个问题的主观概念, 其中包括:响度、音调、音色、噪声干扰 电平和声音形象的定位等等。
1、耳朵
• 人耳的听音大约在16赫兹到20K赫兹这一 频率范围内。
• 人耳对高频段声音的感受会随着年龄的增 长越来越弱。一般年青人的耳朵可以听到 的最高频率在17K——18K赫兹左右,老 年人显然就低多了。
光线一样被反射回来。 • 声波的反射量取决于该声波的频率与反射
物体的大小,这一现象被称为“声障效应”。
10、失真
• 原始声波只要被附加有任何其它成分,或 者部分甚至全部丧失了原始声波的特性, 那就会构成各种形式的声音失真。
• 失真的类型:频率失真、谐波失真、互调 失真、空间感失真、瞬态失真、音量失真、 过载失真
第二讲声音的基础知识
声音的物理属性
1、声音的运动及传播
• 人耳所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空气粒子受 到物体一系列的振动而引起的空气波动。 这些振动使空气粒子交替地形成压缩区与 稀疏区,从而形成声波现象。
2、声速
•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递媒介的温度与 密度。
• 声速与声音频率的高低无关,在整个音频 范围内,声速始终保持着固定值。
• 50毫秒之内的反射声称做早期反射声。
• 50毫秒之后到达的反射声由于来自各个方 向并相互交错,在听觉上会形成一种“余音 不绝”的感觉。我们称这部分反射声的总体 为混响声。
• 从声源停止发声起,在室内继续存在声音 的现象叫做混响。
• 描述这一特性的客观参量称为混响时间, 通常以秒作为计量单位。
11、信噪比
• 信噪比是信号与声音信号处理设备固有的 本底噪声之间的音量范围,一般用分贝表 示。
• 任何声音信号处理设备的有效音量范围均 要受到该设备信噪比(S/N)的制约。
12、阻抗
• 如果一个特定的电子元件既有电抗也有电 阻,则其合成的效应称为阻抗。
• 当声音信号处理设备的阻抗正确匹配时, 才能得到最大功率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