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 总复习资料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眼球震颤──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的来回振荡,方向可为水平、垂直或旋转或混合性。
多数在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出现。
多见于前庭及小脑病变。
感觉过敏──为感觉障碍的一种类型,属刺激性症状,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癫痫持续状态──指ETC S(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致发作间期意识持续昏迷者。
Go rs tma n综合征──见于主侧角回的损害,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有失读。
蛋白-细胞分离──指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数正常,多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
脊髓半横贯损害──又称布朗-塞卡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同时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脊髓外伤及髓外肿瘤早期。
昂伯氏征:又称闭目难点征,是检查平衡性共济失调的一种方法,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
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感觉性失语系左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病人不能理解别人言语,自己发言虽仍流利,但内容不正常,用词发音有错误,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
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常见起病后第三周。
La se que征(拉塞克氏征)又称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为阳性,为坐骨神经痛的特征性试验之一。
TIA脑组织某一区域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但在24内完全恢复。
复视某个眼肌瘫痪时,不对称的视网膜刺激在枕叶皮质上引起两映象的冲动,称为复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前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时,称为肌无力危象。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1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2意识障碍:广义: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
狭义:意识水平下降。
3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嗜睡: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定向力正常,能配合检查。
(2)昏睡:较深的睡眠状态,需要较重的刺激才能唤醒,定向力不正常。
(3)昏迷:(浅、中、深)病理下的睡眠状态,不能唤醒。
浅昏迷:对疼痛有痛苦反应,生命体态平稳。
中昏迷:对重疼痛有反应,生命体征改变(稍异常)。
深昏迷: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生命体征异常。
4闭锁综合征:(1)导致闭锁综合征的原因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2)闭锁综合征的表现: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5视野缺损:(1)双眼颞侧偏盲:由双眼鼻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受损,患者表现为双眼颞侧半视野视力障碍而鼻侧半视力正常。
(2)双眼对侧同性偏盲:由双眼病灶同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受损,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双眼视力障碍而同侧半视力正常。
(3)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及双眼对侧同下象限盲:双眼对侧同上象限盲主要由额叶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上半部分视力障碍;双眼对侧同下象限盲主要由顶叶病变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下半部分视力障碍。
6瘫痪:个体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可分为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和肌源性等类型。
7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无明显的肌萎缩。
8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受损的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力减弱;肌张力减退或消失,肌肉松弛,外力牵拉时无阻力,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时“折刀”现象有明面不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明显。
9Horner综合征:指的是植物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
神经病学复习
20. 小脑的功能:20.1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和前庭小脑束)——与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有关20.2旧小脑(蚓部)——接受脊髓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调节肢体,维持躯体姿势与平衡20.3新小脑——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协调肢体的精细运动21. 小脑病损的临床表现:21.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右摇晃不定(躯体性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小脑蚓部受损向后倾倒,小脑半球损害行走向病侧倾倒21.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快复,轮替运动异常,大写症21.3肌张力减低:钟摆样腱反射,反击征21.4小脑性语言21.5眼球震颤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PD)1. 定义: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为特征。
2. 病因:不详,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3. 发病机制:黑质致密区神经元变性,残余细胞浆中出现Lewy体黑质-纹状体系统受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丧失,导致纹状体内Ach-DA两种递质失去平衡而发病,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大于80%)——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4. 临床表现:好发年龄50-60岁,平均55岁,男性多于女性,常有一侧上肢起病——同侧肢体——对侧肢体,呈N字形进展。
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和步态姿势异常等。
4.1静止性震颤:静止状态出现,随意运动消失或减轻,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完全停止,主观努力可暂时抑制,但过后而加剧,晚期动作性核位置性震颤,“搓丸样”震颤,节律4-6次/秒。
4.2肌强直: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全身性,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路标手,面具脸4.3运动迟缓:自发或自动运动减少,随意运动时起动困难,运动缓慢,随意运动执行缓慢,运动幅度减少,“小写症”4.4姿势步态异常:猿猴状姿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前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略为弯曲。
《神经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资料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分叶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额叶,顶叶,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和了解病损表现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其主要功能区包括: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位于额叶内侧面。
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常伴有肌束震颤。
后角损害:表现为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侧角损害:C8~T1病变表现为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后索损害: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脊髓横贯性损害:主要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等。
脊髓休克症状,包括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
视交叉损害:可出现双眼颞侧偏盲,常见于垂体瘤。
皮质盲:又称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见于枕叶出血。
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见于后交通动脉瘤。
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
在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约3~4mm,一般认为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l)征。
面神经管内损害: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
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真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
神经病学复习提纲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3.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缺损/刺激/释放/休克症状。
4.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水平(觉醒或清醒)受损,以及意识水平正常而意识内容(认知功能)改变。
5.意识的维持是通过脑桥中部以上的[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及其投射至双侧丘脑的纤维,以及双侧大脑半球的正常功能实现的。
6.嗜睡与昏迷: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能配合检查,常见于颅内压增高病人;昏迷是意识水平严重下降,是病理睡眠样状态,患者对刺激无意识反应,不能被唤醒,临床可分浅/中/深昏迷。
7.急性意识模糊状态:表现嗜睡、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错觉可为突出表现,幻觉少见。
以激惹为主或与困倦交替,可伴心动过速、高血压、多汗、苍白或潮红等自主神经改变,以及震颤、扑翼样震颤或肌阵挛等运动异常,见于癔病发作等。
8.谵妄状态:较意识模糊严重,定向力和自知力均障碍,不能与外界正常接触,常有丰富的错觉、幻觉,形象生动逼真的错觉可引起恐惧、外逃或伤人行为。
急性谵妄状态常见于高热或药物中毒,慢性谵妄症状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9.闭锁综合征:由于双侧皮质脊髓束及皮质延髓束受损,导致几乎全部运动功能丧失,脑桥及以下脑神经均瘫痪,表现四肢瘫,不能讲话和吞咽,可自主睁眼或用眼球垂直活动示意,实为清醒。
脑电图正常,多见于脑血管病引起脑桥基底部病变。
10.脑死亡:⑴无反应是患者必须对感觉输入无反应,包括疼痛和语言;⑵脑干反射缺失:瞳孔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咽反射消失;⑶呼吸反应缺失:窒息试验仍无通气功能。
11.失语症:脑损害导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各种语言符号表达或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
12:失语症分类:①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特点是复述障碍,包括Broca失语[口语表达能力障碍突出,非流利型口语-额下回后部病变]/Wernicke失语[口语理解障碍突出,流利型口语-颞上回后部病变]/传导性失语[复述不成比例受损]。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课件及笔记整理)
神 经 病 学神经病学(Neurology )是研究CNS 、PNS 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一部分。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PNS)----脑神经、脊神经。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Symptomatology of the Neurological Diseases )第一节 意识障碍意识(conciousness)-概念:意识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CNS 对内、外环境刺激应答反应的能力,或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功能,并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达出来。
其内容即高级的皮质活动,包括记忆、思维、定向及情感、还有通过语言、视听、技巧性运动及复杂反应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的机敏力。
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水平的下降。
意识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不同程度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ciousness)。
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1.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2.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完整性(中枢整合机构)。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思睡、嗜睡、昏睡、昏迷。
一、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水平的下降思睡: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昏昏欲睡。
嗜睡(somnolent):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稍差,如不继续对答,又进入睡眠。
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
昏睡状态(stupor):处于较深的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熟睡。
昏迷(coma):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可分为浅、中、深昏迷。
意识模糊(confusion):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
常伴有意识内容的改变。
可分为:朦胧、错乱、谵妄,三种状态。
意识模糊又分为:(1)朦胧:意识轻度障碍,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2)错乱:胡言乱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伴定向力障碍。
《神经病学》复习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Willis环:又称为脑底动脉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端、大脑后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连接而成,使左右侧大脑半球以及前后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对脑的血液供应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2、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半侧损害时,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
3、运动性失语(motor aphasia):①前语言区②无咽喉/舌肌瘫痪但不能言语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能理解别人言语及文字而难以读出,电报式表达但用词常不错。
4、感觉性失语(sensory aphasia):①后语言区②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模仿讲话的能力也减退,患者严重言语缺陷但无内省力。
5、命名性失语(nominal aphasia):①顶叶后下部、角回附近言语形成区②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述如何使用该种物件;患者能辨明别人讲述某物名称是否正确但自我表述经常错误。
6、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时出现,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以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Wallenberg syndrome: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侧软腭不能上抬,悬雍垂偏健侧;交叉性痛、温觉障碍(同侧面部,对侧肢体);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Horner征。
8、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未能完全恢复。
9、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如果急骤发生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时,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常见的死因。
10、杰克逊(Jackson) 癫痫:若发作自一处开始后,按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缓慢地移动,如从一侧拇指沿手指、腕部、肘部和肩部扩展。
11、Hunt综合征:一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伴有病变侧乳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1.神经系统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可分为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体休克症状。
2.脑休克:像脊髓休克一样,大脑在短时间失去功能。
循环系统发生失代偿叫循环系统休克。
神经系统失代偿,特别是脑失代偿叫脑休克。
脊髓功能失代偿叫脊髓休克。
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系:Wallenberg于1895年首先报导,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眩晕恶心呕吐交叉性感觉障碍4.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于延髓,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
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2对侧中枢性偏瘫;3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5.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痛觉温觉第一神经元位于脊神经结内中枢突起始为第二神经元终止于丘脑腹外侧核再起始为第三神经元深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1神经元位于脊神经结内薄束起始第2神经元止于丘脑腹外侧核再起始为第三神经元6.动眼神经支配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
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
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7.失语:是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运动性失语病变左侧额下回后部感觉性失语病变左侧颞上回后部混合性失语左侧颞中及颞下回后部8.瘫痪: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分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萎缩9.偏头痛; 偏头疼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一般持续72小时伴有恶心呕吐并发症1慢性偏头痛每月发作大于15天3个月2偏头痛持续状态发作时间大于72 疼痛严重。
消除或减少偏头痛的诱因, 如避免情绪紧张, 不服血管扩张剂和利血平类药物, 不饮红酒和含奶酪食品. 预防性药物止痛有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10.论述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
神经病学考试复习提纲
第八篇神经病学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论【考纲要求】1.运动系统:①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②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③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④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系统:①浅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②深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3.脑神经第Ⅱ、Ⅲ、Ⅵ、Ⅶ、Ⅸ、Ⅹ、Ⅻ对脑神经的解剖生理、临床表现。
4.神经系统检查:①反射:常见深、浅、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的临床意义;②腰椎穿刺术;③脑脊液检查。
【考点纵览】1.上运动神经元发自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终止于脊髓前脚;而皮质脑干束在各个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差瘫)和脊髓型。
4.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脚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6.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脚细胞,引起弛缓瘫痪,其分布呈节段型,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7.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包括尾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8.小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运动失调,急性小脑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
9.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发出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差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通过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2020年整理)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doc
第二节、脑脊髓血管一、脑的血管:(一)脑的动脉:1颈内动脉:前三分二,部分间脑眼动脉——眼部;脉络膜前动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脚底中1/3、苍白球;后交通动脉——吻合支;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2椎-基底动脉:后三分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脊髓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基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迷路动脉——内耳迷路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好发第八节反射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射(腱反射、肌肉牵张反射)——反射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浅反射;刺激皮肤、黏膜、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反射弧: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冲动达大脑皮层→脊髓前脚细胞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角膜反射;咽反射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第一节意识障碍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意识障碍:觉醒度下降(嗜睡、昏睡、昏迷);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谵妄)嗜睡: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很快入睡。
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pdf
2、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感较轻,持续时间长,
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或脑出血 (二)非系统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通常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感或摇摆感,很少有恶心、呕吐,为假性眩晕。常由
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毒、感染和贫血等引起
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
2 椎-基底动脉:后三分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脊髓
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
迷路动脉——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
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3 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好发
2
一寸光阴不可轻
足以下两点:
1、认知功能下降:(1)主诉或知情人报告认知功能减退,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2)客观检查证实有认知功能较以前减退(3)无 痴呆但认知功能减退
2、日常基本功能正常,复杂的日常工具性日常功能轻微减退
根据认知功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可以分为两类:(1)遗忘型认知障碍:记忆下降(2)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恶性,表现为记忆 功能以外的认知域损害,记忆功能保留
神经病学 复习资料(呕心沥血总结排版)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考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2、意识活动包括的两方面、嗜睡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大类)4、闭锁综合征5、失语:运动性失语(Broca)、感觉性失语(Wernicke)6、痫性发作7、昏厥8、眩晕9、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鉴别 10、步态异常各自典型表现 11、正常肌力分级及相关内容。
12、浅深感觉具体方面 13、脑膜刺激征检查 14、偏头痛临床表现 15、脑血管(重点):TIA,脑梗与脑出血的鉴别,各类疾病概念、主要病因、临表、诊断及鉴别、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脑出血、脑梗中易病案) 16、多发性硬化 17、帕金森病概念、病变主要原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常用药物。
(易出病案) 18、癫痫:GTCS、失神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癫痫诊断、常用药物 19、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概念、休克持续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病因 20、三叉神经痛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21、Guillain-Barre综合征经典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2、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3、三偏综合征 24、典型失神小发作的脑电图表现 25、舌的神经分配 26、锥体外系及椎体系的概念、病变临床表现 27、共济失调 28、霍纳综合征29、脑脊液正常糖含量、颅内压三大主征【选择题】1.运动性失语的病变在优势半球:A.额中回后部B.额上回后部C.额下回后部D.中央前回E.颞下回后部答案:C2.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是A.头痛、视力下降、恶心B.头痛、偏瘫、抽搐C.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D.血压升高、脉搏变快、呼吸变快E.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答案:E3.椎体系统是指:A.上运动神经元B.下运动神经元C.小脑皮层细胞D.脊髓巨角细胞E.上及下运动神经元答案:A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目的是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B.保护脑细胞C.增加再灌注D.预防复发E.扩张血管答案:D5.右三叉神经病损表现为A.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B.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左侧C.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左侧闭目不能D.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右侧闭目不能E.左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答案:A6.诊断癫痫通常主要依靠A.脑电图检查B.神经系统体检C.脑CTD.临床表现E.脑脊液检查答案:D7.患肢可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其肌力是A.ⅠB.ⅡC.ⅢD.ⅣE.Ⅴ答案:C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应有的症状是 EA、额纹消失B、Bell(贝尔)现象C、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D、舌前2.3味觉障碍E、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疼痛疱疹9椎体外病变表现为A.静止性震颤B.折刀样强直C.腱反射亢进D.肢体瘫痪E.共济失调步态答案:A10. 正常人脑脊液中糖的最低含量为A. 4.0mmol/LB. 3.5mmol/LC. 3.0mmol/LD. 2.5mmol/LE. 2.0mmol/L答案:D11. 脑梗死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A.动脉硬化B.高血压C.动脉壁炎症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血高凝状态答案:A12. 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阻断剂治疗震颤麻痹(帕金森病),不能缓解的症状是A.肌肉强直B.随意运动减少C.动作缓慢D.面部表情呆板E.静止性震颤答案:E13. 9岁男孩。
神经病学复习要点归纳
这是根据老师所说的需要掌握的,如果发现有缺漏的,请大家及时告知,以便修改补充神经病学绪论1、神经病学所管系统疾病:1、神经系统疾病2、骨骼肌系统疾病2、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区别3、神经病学诊断特点:定向、定位、定性4、神经病学的特性P1-2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1、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及举例P42、大脑半球各功能(理解)3、三偏综合征P94、基底节病变异常主要为运动异常和肌张力改变5、丘脑综合征主要为对策的感觉缺失—深感觉更严重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6、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管理提问、摄食、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
7、脑干病损大都出现交叉性偏瘫,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策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8、闭锁综合征9、小脑的功能和病损的分类P2010、脊髓的功能、结构、传导束P21-2311、脑神经——视神经:不同视野缺损的特点P32—33展神经:眼肌麻痹的特点P36一个半综合征P37P38 图2-29光反射、辐辏反射的通路P39三叉神经:神经核病损的特点P41-42面神经:图2-4 P45P43面神经管前损害和面神经管内损害的特点前庭蜗神经:病损所致的障碍有哪些P45舌咽神经:P49 P2-512、周围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机体消耗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抑制机体耗损,增加储能13、肌肉损伤的分类:神经肌肉接头损伤和肌肉损伤14、运动系统:P59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5、感觉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触觉、深感觉P60-61P64 图各种类型感觉障碍分布16、反射:临床上常做的深浅反射的相对节段P65-66P67病理反射总体反射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的分类和鉴别要点P692、脑死亡的标准P703、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的分类:意识模糊和谵妄4、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P705、闭锁综合征P716、认知障碍的分类7、失语(重点):常见的失语症有哪些?8、失认症的特点P759、眩晕:P80 表3-910、视觉障碍:视野缺损P8111、听觉障碍:P82 表3-1012、眼球震颤:P83 表3-1113、瘫痪:分类P84 表3-12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比较P85 表3-1314、肌肉萎缩:分类:神经源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萎缩15、躯体感觉障碍——刺激性症状的种类有: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疼痛16、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P8717、步态异常:分类。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神经病学总论1.神经系统的症状:1.1 抑制性症状: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1.2 刺激性症状:癫痫、疼痛;1.3 释放症状: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1.4 休克症状:急性、严重的损害,肌张力低、腱反射弱。
2.意识:3.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达出来。
包括意识的内容和意识清醒度,意识内容:高级的皮质活动,包括记忆、思维、定向及情感等,意识的清醒度:大脑皮质维持一定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解刨生理学基础: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和大脑皮质4.意识清醒度下降:4.1 嗜睡:持续性病理性睡眠状态,易被唤醒,醒后可配合查体,回答基本正确,停止刺激后入睡。
4.2 昏睡:难于唤醒,强刺激可唤醒,不能完全配合查体及正确回答问题,停止刺激立刻入睡。
4.3 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刺激无法唤醒,痛刺激有反应,对光反射存在,有吞咽反射,生命体征稳定。
4.4 中昏迷: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4.5 深昏迷:一切刺激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肌张力低,生命体征明显变化,伴有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
5. 意识模糊:意识清醒度轻度下降,意识范围缩小,定向力障碍,错觉,幻觉少谵妄状态:较意识模糊重,定向力、自知力障碍,丰富的错觉和幻觉,精神运动性兴奋:兴奋、躁动、大喊大叫、胡言乱语。
以兴奋性增高为主。
谵妄可发生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也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感性脑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6.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其确定标准:6.1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6.2 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前庭眼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6.3自主呼吸停止6.4脑电图提示脑电活动消失,成一直线6.5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无脑血流灌注现象6.6体感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功能丧失6.7上述情况持续时至少12h,经各种抢救无效6.8需除外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和内分泌代谢疾病等7.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7.1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绪论:神经病学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意识障碍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分类:一、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
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
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少便潴留或失禁。
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植物状态。
鉴别诊断:闭锁综合征;意志缺乏症;木僵。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
记忆障碍: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记忆减退;记忆错误;记忆增强。
失语:1、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Broca失语(表达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Wernicke失语(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传导性失语2、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3、完全性失语4、命名性失语5、皮质下失语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认知障碍综合征。
核心症状:1、认知功能下降;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分类: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分类: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
痫性发作: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病因: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其他。
临床表现:晕厥前期(乏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恍惚、心动过速等);晕厥期(此期患者意识丧失,并伴有血压下降、脉弱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转变为心动过缓,有时可伴有尿失禁);恢复期(晕厥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很快恢复后,可留有头晕、头痛、恶心、面色苍白及乏力的症状)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要点临床特点痫性发作晕厥先兆症状无或短(数秒)可较长与体位的关系无关通常在站立时发生发作时间白天夜间均可发生,睡眠时较多白天较多皮肤颜色青紫或正常苍白肢体抽搐常见无或少见伴尿失禁或舌咬伤常见无或少见发作后头痛或意识障碍常见无或少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可有无心血管系统异常无常有发作期间脑电图异常多正常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映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分类:按眩晕的性质(真性眩晕;假性眩晕);按病变的解剖位置(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非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听觉障碍:由听觉传导通路损伤引起,表现为耳聋,耳鸣,听觉过敏。
耳聋分类:传导性耳聋;感音性耳聋;混合性耳聋。
耳鸣:在没有任何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混着听到的一种鸣响感,可呈发作性,也可称持续性,在听觉传导通路上的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都可引起。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耳鸣多为高音调,而外耳和中耳的病变多为低音调。
听觉过敏:指患者对于正常的声音感觉比实际声源的强度大。
瘫痪 (Paralysis) :是指个体随意运功能的减退或丧失,可以分为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及肌源性等。
分类:按病因(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肌源性)。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称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即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所致。
临床表现:1、肌力减弱;2、肌张力增高;3、健反射活跃或亢进;4、浅反射的减退或者消失;5、病理反射;6、无明显的肌萎缩。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称弛缓性瘫痪,指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以及他们的轴突组成的前跟,神经丛及周围神经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1、受损的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力减退;2、肌张力减退或者消失,肌肉松弛,外力牵拉时无阻力;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肌肉萎缩明显。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比较临床检查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浅反射消失消失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或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肌束震颤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精电位无失神精电位失神精电位躯体感觉(somatic Sensation ):指作用于躯体感受器的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反应。
(一般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感觉障碍可以分为:抑制性症状,刺激性症状。
抑制性症状;刺激性或者激惹性症状(1、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倒错;4、感觉异常;5、疼痛)。
共济运动:指在前庭,脊髓,小脑,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共济失调(ataxia):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1、小脑性共济失调:1、姿势和步态异常;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3、言语障碍;4、眼球运动障碍;5、肌张力减低。
2、大脑性共济失调: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性失调;3、感觉性共济失调;4、前庭性共济失调深反射:肌腱和关节反射:1、肱二头肌反射(C5~6支配)引起屈肘;2、肱三头肌反射(C6~7支配)引起前臂伸展;3、桡骨膜反射(C5~8支配);4、膝反射(L2~4支配);5、踝反射(S1~2支配);6、Hoffmann症(C7~T1支配,阳性反应:拇指屈曲内收和其他各指屈曲。
阴性:上肢腱反射亢进)。
浅反射:1、腹壁反射(T7~12支配)用钝针由外向内轻划肋弓下缘、脐孔水平、腹壁沟上反应为该侧腹肌收缩,脐孔向刺激部分偏移。
2、提睾反射(L1~2支配)巴宾斯基征: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损。
阳性反应:拇趾背屈,可伴足趾扇形展开。
脑膜刺激征检查: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Kernig(凯尔尼格)征、Brudzinski(布鲁津斯基)征。
检查方法:屈颈实验。
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腰椎穿刺的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肿瘤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CNS脱髓鞘疾病 5、鞘内注射。
腰椎穿刺的禁忌症:1、颅内高压 2、穿刺部位有感染 3、穿刺部位存在外伤 4、明显出血倾向 5、脊髓功能即将丧失。
脑脊液(CSF):存在于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对脑和脊髓有保护、支持和营养作用。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X平片、DSA、CT、MRI。
EEG(脑电图):是癫痫诊断和分类最客观的手段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适应症: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癫痫;3、痴呆;4、锥体外系疾病。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适应症:1、癫痫;2、痴呆;3、帕金森病;4、肿瘤。
腓肠神经活检是最常用的神经活检,是周围神经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基因诊断的的临床意义: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选择原则:合理性、全面性、首选无创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基础知识: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有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基底动脉供应。
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中央支(豆纹动脉)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支的前部,因其行程弯曲,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又称为出血动脉。
大脑动脉环可使血液从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脑血管疾病(CVD)是指有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
脑血管疾病病因归类: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其他。
治疗原则: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
一般在5分钟内达高峰,一次发作常持续5-2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可反复发作。
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子形成和其他。
临床表现一般特点:短暂性(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逆性、反复性。
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对侧肢体的单瘫、轻偏瘫、面瘫和舌瘫。
特征性症状:1、眼动脉交叉瘫(病侧单眼一过性黒蒙、失明和\或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2、Horner交叉瘫(病侧Horner症、对侧偏瘫);3、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最常见表现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现。
特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双眼视力障碍发作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心脏疾病预防性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剂:A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2、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其中:心源性栓塞性TIA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患者,推荐口服抗凝剂治疗;频繁发作的TIA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对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抗凝治疗。
TIA的外科治疗:对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的TIA患者,经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和/或抗凝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有恶化趋势者,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动脉搭桥术治疗。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CVD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70%。
分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最常见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
脑血栓形成(脑梗死最常见类型,约占60%)病因:动脉硬化;动脉炎;其他(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等)病理:脑梗死发生率在颈内动脉系统约占80%,闭塞好发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等。
多为白色梗死病理分期:超早期(1~6小时);急性期(6~24小时);坏死期(24~48小时);软化期(3日至3周)病生: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