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
政治社会学论文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政治社会学论文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一、引言: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接受政治知识与价值观念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因素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关系。
二、政治体制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基石之一。
封建专制和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体制会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态度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在专制体制下,政府控制媒体和信息流通,限制公民对政治的认知,国家权威和意识形态主导公民的政治社会化。
而在民主体制下,公民政治社会化更多地依赖于参与民主决策和政治辩论的过程。
三、经济发展与公民政治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繁荣使得公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有可能关注政治事务,参与政治活动。
反之,经济不稳定和萧条可能导致公民对政治的失望和冷漠。
四、媒体与公民政治社会化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公民政治社会化产生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媒体可以促进公民对政治的认知与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念对公民产生引导作用。
公共媒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对公民政治社会化至关重要,它们可以提供客观平衡的政治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
五、教育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教育是培养公民政治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公民政治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育,公民可以获得政治知识,了解政治价值观念,习得政治参与的技能。
教育体制的普及和质量对公民政治社会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会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和信念,并通过社会化过程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
六、社会组织与公民政治社会化社会组织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可以提高其政治参与能力和意愿。
社会组织可以为公民提供发声的平台,让公民能够集结起来反映自身权益和政治诉求。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充实度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转型期西部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论文
转型期西部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研究摘要: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决定了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
认同既是政治社会化的前提也是目标。
在实践上,政治系统需要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对其认同。
在理论上,通过加强主流政治文化建设,使少数民族在潜移默化中保持对政治系统的认同。
关键词:转型期;西部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认同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41-02在目前社会转型期,我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文化冲突及民族矛盾等问题,影响着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作为多民族国家,能否达到多民族的融合,使其持续保持对政治系统的认同,这是影响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分析关于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尚无统一定论,王惠岩和燕继荣等大部分学者认为:“从个体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在政治生活发挥作用的过程。
[1]这一定义既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也强调了人的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自从阶级出现以来,任何国家从没有中断过对本国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为了维护阶级的统治,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功能主要还是教化国民,政治系统通过一定的途径向社会公众灌输政治价值观念,传递政治信息,达到影响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或改变政治文化的目的。
中国传统的统治阶级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手段,基本是恩威并重,以儒家的伦理文化为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
政治学论文
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摘要:政治文化理论以人们的心理趋向为研究目标,揭示了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传统对人类政治行为的影响"。
以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是通过学习和传播而延续的,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被政治学称为政治社会化过程。
政治社会化把主导政治文化普及、渗透到全体社会成员之中,使之具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品格、素质和正式规范化的政治生活能力,从而为领导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创造社会基础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一)通过一个学期对《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的学习,让我全面深刻的认识了政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个人要想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由此体现出了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什么是政治文化?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学领域一直争议不休却又与各个阶级的政治,同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以及各国和世界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过政治文化概念,但对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和政治文化中的政治心理问题有广泛、深人的论述。
马克思就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当时法国农民的崇拜拿破仑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两方面内涵)作过透辟的分析。
这些论述和分析应该作为我们研究政治文化时的指导思想。
1920年10—11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论著中,多次谈到了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列宁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个概念,并把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联系起来。
列宁当时没有给政治文化下定义和作详细的解释,但联系列宁在几篇文章里讲话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它的实质内容是指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列宁把政治文化同政治教育联系地来看,显然指的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政治文化,其目的在于教育、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克服受资产阶级影响带到新社会的政治意识上的偏见、习惯和风气,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巩固和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第30卷第1期V01.30N0.1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OFLISHUIUNIVERSITY2008年2月Feb.2008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裘莉(丽水学虎人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摘要:公民政治社会化是当代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课题。
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中一个先进的知识群体,是我国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因此,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内容及意义进行研究,近则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远则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及国富民强。
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749(2008)01--0001--0083--02ADiscussiononUniversityStudents"PoliticalSocializationQiuLi(CollegeofHumanitiesStudies,LishuiUniversity,LishuiZhejiang323000,China)Abstract:Citizen'spoliticalsocializationisaleadingissueofcontemporarypoliticalstudy.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astheadvancedbodiesofknowledgeamongthecitizens,isthehopeforprosperityanddevelopmentofourcountry.Therefore,thestudyofthe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politicalsocializationwillhelp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China'shighereducationinthelongrun.Andinthenearfuture,itwouldcontributetoourcountry’Spoliticalstability,socialharmonyandtheweath.Thepapermainlydiscnssedthecontentsoftheuniversitystudentspoliticalsocialixzation.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s";politicalsocialization;content青年。
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化理论中的“普遍化”问题研究【最新马克思主义类论文】
记得当知道疯狂英语在我们学校招暑假夏令营助教时,我的心情是顿时喜悦了起来,因为自己终于盼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在暑假的时候,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认识一些陌生而又亲切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然后在那个地方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之前听同学说过,当疯狂英语夏令营的助教很有意义,很难忘,是人生一段宝贵的回忆,所以这次机会来了,我一定要好好把握住。
事项以再次提醒自己。终于到我了,我虽然挺紧张,但还是能够向面试官展示了我的热情和专业特长。通过自己的努力,第一轮面试顺利通过。
接着,是培训。现在回想过来,我觉得好在还是自己的决心够坚定以及自己有着
认真的态度,才坚持了为期三个周末的培训。虽然培训不会很累,但我觉得还是够考验人的意志力的,因为这样的培训就好像平时上课那样子,还是要那么早醒,上课还经常“拖堂”,而且要利用周末的时间,不少通过了第一轮面试的人,最终因为诸如时间冲突或学习任务重(当时已接近期末考试了)的原因而放弃了。但是,我还是自觉地抵制了这样一种气氛。我抱着坚定的决心以及持着积极认真的态度,挺过了这个培训。在培训当中,我学到了美语的基本发音及领会了当一名助教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终于,在复试中,我比较出色地通过了。当然,自己很是喜悦,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收获。
及晚饭考——晚饭小息——晚上小课或外
教课及睡前考——工作人员开会总结。这就是我们助教每天要做的事情,看起来已经够繁琐的了,但是在这里的每一件事情当中,其实还包括着很多。比如,因为我带的是小学生营,所以不少学生都挺调皮捣蛋的,特别是男生,而且有些学生十岁都没到,早上去宿舍集队时,这些“小小学生”会出现赖床的现象,晨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至于上课时又会出现学生开小差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还有宿舍的学生安全及学生生活问题等等,都是我们助教老师要解决的。以前我也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但是对于这次,我感觉压力是最大的,自己的担子很重,因为在这些小学生面前,我就是他们的老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3篇
⾼校思想政治论⽂范⽂3篇社会化⾼校思想政治论⽂⼀、⾼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之“机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态结构我们借助⽣态学的⽅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与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
⾼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包括⼈的因素、环境因素、思想因素的各个⽅⾯,他们共同构成⾼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态系统。
⾸先,是⼈的因素。
在这个⽣态系统中所涉及的⼈有:⼀是政策和课程的制定者,他们属于政治社会⽣态中的政策制定和执⾏者,属于统治阶级的代表⼈物,负责制定课程标准和计划,选择课程内容,将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知识化、教材化、课程化;⼆是课程的实施者,即⾼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语⾔体系,他们是政治体系中的中坚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实施的具体执⾏者;三是课程的受教者,即⼤学⽣,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对象。
当然,在这⼀过程中受教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化”,⽽是具有⾃主性、能动性客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实践,依赖于受教者对政治价值的主体性选择和构建。
其次,是环境的因素。
按照在政治⽣态中影响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
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个体思想⾏为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即国内国际“⼤环境”,宏观环境中是包含政治、经济、⽂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体;中观环境介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中观环境是“影响具体个⼈思想⾏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景,包括⼈们必然经历的家庭、同辈⼈团体、学校、企业等因素和对⼈的思想和⾏为产⽣⼴泛影响的⼤众传媒、国际互联⽹等因素”。
微观环境⼜称⼩环境,是和⼈的思想⾏为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因素,或者说是受教育主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也包括受教者⾃⾝内部的⼩环境。
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环境层⾯划分也只是相对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
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国家主要通过高校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使其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浅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摘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国家主要通过高校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使其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整体性、可塑性、辐射性、连续性等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对我国政治体系、大学生自身和我国政治文化都具有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本质;特征;功能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政治社会化理论是从个体和社会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的,从个体方面来看,政治社会化研究个体如何接受政治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即研究个体“政治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方面来看,它研究社会如何传播政治文化。
因此,对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各种政治倾向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从社会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即统治阶级维护、改变以及创造其政治文化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说,政治社会化促进他们政治自我的形成,进一步使大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再到政治人(政治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讲[5],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国家政治教育和政治实践的高层次阶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是一个国家政府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
再次,从个体与社会两方面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即为国家的要求和大学生自主接受性的统一过程。
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负责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的反复的教育与训练,以及大学生内化政治文化的互动过程。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3篇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3篇第一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其内涵非常丰富,简单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公民政治化的过程,是公民接受政治思想、政治文明与践行政治行为的过程[2]。
从功能视角来讲,一方面能够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与其他公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良性开展,加快国家政治建设,推动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开展。
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在于关心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思维的养成,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将其培育为合格的公民。
政治社会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养成的相关性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政治社会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与契机,为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教育提供了诸多平台,如: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政治经济文化开展的新常态等;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不仅需要国家和_的努力,比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进行公共政治活动、升旗仪式,开展党建活动等等;而且还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局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教育与实践训练就是引领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审视国内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场域,存在大学生自主自觉意识不强、养成教育的内容与项目不宽泛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制约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开展。
1.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养成的自主自觉意识不够强。
浅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
浅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摘要: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取向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目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障碍,并从大学生自身的觉悟、教育的改革以及环境的优化三方面提出克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特征;障碍;克服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于1958年发表的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最早提出“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次年,赫伯特·海费所著《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一书,从政治心理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
现在政治社会化已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术界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定义非常多。
简单地说,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来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就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而言,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广义上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们从外界社会环境获得政治文化信息,形成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映和倾向的政治人的过程,包括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学习——并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从狭义上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高校政治教育机构在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等方面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反复的教育与训练,以及大学生自身能动地内化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一)学生主体可塑性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
一方面,大学生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
他们的成长环境宽松,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认同和接受的速度快,不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具有探索和创新的特性。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综述【摘要】“政治社会化”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伴随着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在50年代末期以后“政治社会化”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社会学”。
自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大量的政治学说和政治理论被引进,从而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及政治领域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专家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也推动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本文将以此为线索,落脚点于分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现状至出其不足,以指导笔者下一步实地调研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
【关键词】国内外;政治社会化;大学生;综述“政治社会化”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伴随着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在50年代末期以后“政治社会化”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社会学”。
自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大量的政治学说和政治理论被引进,从而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及政治领域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专家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也推动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一、关于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何谓政治社会化?学者们见仁见智,无统一说法。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提出了种种解释。
国外学者的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
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成长过程,它是社会将关于政治的知识、态度、规范、价值取向等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戴维·伊斯顿,1985)。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论文.doc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论文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全文如下:【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正面影响: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经济变革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有消极影响:大学生内化主导文化出现障碍; 政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 政治责任意识淡漠,诚信观念淡化和政治心理发展不平衡等。
【关键词】社会变革;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7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作出论断:目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
围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各项改革在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
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却在加大,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取向以及他们的政治行为方式。
由此可见,要使大学生们能够接受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以实现其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必须关注中国社会改革的大背景。
有鉴于此,我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必须有科学的认识。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定涵义及特点。
1.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定涵义。
变革是对事物的改变和革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出现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变革,表现出来的是一场维护新制度的革命,但仍然处于农业社会、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
真正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变革则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场变革使我国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由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由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变,意识形态乃至政治体制等等,也都处在这种转变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讲,变革就是对旧事物的辨证否定和扬弃。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高校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和对策探讨
高校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和对策探讨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才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起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针对现行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讨论。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对策;高校;政治教育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以来,在西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传入中国[1]。
这一概念的引介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者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 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化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政治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形成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缘于以下两个需求。
1.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的需要。
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
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成员,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达尔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处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的个人,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并不完全相等。
有些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则深深地卷入了政治。
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只有一些人积极地谋求权力,在谋求权力的人中,有的人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
”也就是说,政治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政治人的。
但是,政治系统需要政治人;于是,政治系统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就、塑造能维护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
因此,“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前言 (2)
1.1研究背景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 正文 (3)
2.1摘要 (3)
2.2关键词 (3)
2.3内容..…………………………………………………………3-5
3参考文献 (5)
前言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
2 0世纪5 0年代以来,一系列政治科学家对它进行了研究,其确含义虽众说纷纭,但都谈到了一个共同之处: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对个人来讲是通过学习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对政治系统来讲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诞生于国外。
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首次发表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特别关注,政治社会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进行的效果如何,都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世界各国统治阶级都极其重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我国对政治社会化问题历来都很关注,但从真正意义上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
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学者经过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目的和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这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的过程。
浅析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论文摘要: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对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它决定了该社会政治文化的总体性质。
政治社会化主要是社会成员学习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其实现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人生时期就会有不同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本文就政治社会化最主要的几个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途径教育大众传媒
政治社会化不是发生在政治真空中的。
社会凭借各种手段、途径,在各个场所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我们把这一整套外界灌输机制和各种直接和间接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和媒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中的父母在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标准的形成。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儿童阶段,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准备期和个体政治意识的萌芽期发挥作用,但此时形成的基础性人格和政治心理对于个体后来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社会化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
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认识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
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尤其大学阶段,一些潜在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例如从小和父母和童年伙伴在一起的青年,上了大学以后会接触到一些新的观点和不同类型的人,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影响、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观点也由此传给了学生。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缺少政治实践的锻炼,这一时期普遍表现出理想化和不稳定的特征,其中政治价值观念成分大于政治知识和能力的成分,容易和现实发生矛盾。
3. 同辈群体和工作场所
同辈群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自愿组织。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在一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的形成影响重大。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是媒介体。
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选择。
例如,个人要想获得某种职业或较高的社会地位时,就会有意识地采纳与这个职业和地位相关的价值和行为。
而工作场所一般都有关于这方面的明确规定和规范。
在工作场所中,个人对自己
的地位、权利、利益均有明确的认识,其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也趋于明确化。
4、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环境构成各种政治存在形式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因素都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对营造社会环境的氛围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成为重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包含着政治内容传播社会的政治信仰或政治价值准则等。
“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政治行为。
这些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当代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一开始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化的方向和目标十分明确,这就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了明显社会主义的特色。
大众传媒是掌握直接经验的有利工具,但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以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阿恩海姆,1988)。
例如网络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代表,网络信息真实性和确定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青年对正确社会政治观念和真实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使当代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受到不良影响。
影响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实践、大众传媒,还包括政治组织与政治团体、特定政治符号等等。
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体系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的主导政治意识,使其在社会成员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社会成员经过社会的政治教育和训练,接受社会的政治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认识政治现象、形成政治意识、掌握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沪宁等.新政治学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玄武主编.《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5] 孙兴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问题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5.9.
[6]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