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修订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somogyi(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效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苏木杰效应主要是因为人体内存在调节血糖的两大因素失调。当血糖过低时,大脑通过负反馈调节,升糖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血糖水平明显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点(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表现为凌晨3点高血糖和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高后高”现象。它主要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抗体产生有关。在以上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出现高血糖。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可见于2型糖尿病接受或未接受胰岛素治疗者。这两种现象在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比如,“黎明现象”发生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典型临床症状,常常是由于早餐前出现高空腹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引起注意。因此测血糖,尤其是对凌晨3点血糖和晨起时空腹血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黎明现象”并制定处理对策的关键所在。若凌晨3点血糖大于L(110mg/dl),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mmol/L(145mg/dl),即“高后高”,就可断定为”黎明现象”。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早餐前空腹血糖高的条件下,如果凌晨3点血糖L则诊断黎明现象。(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指标为<L。)

总的来说,“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都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一种血糖失稳态表现。

两种不同的现象的不同处理方法:

“黎明现象”的处理措施是:

(1)餐前短效胰岛素加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

(2)晚餐前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其中,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效果最好,因为它作用高峰时间恰好可位于黎明前后,也就能充分补充黎明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

(3)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晚上睡前加用一片二甲双胍;

(4)应用胰岛素闭环泵治疗,可依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输入量。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缺点是费用昂贵,无法普及。

“苏木杰现象”的处理措施是:

(1)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

(2)睡前尿糖阴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适当进食少量糖类。上述处理措施都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