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核心课程知识点整理汇总.doc

合集下载

mpa 综合能力知识点

mpa 综合能力知识点

mpa 综合能力知识点写一篇文章(step by step thinking)概述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综合各种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综合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综合能力的知识点,帮助读者逐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步骤一: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提高综合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逻辑思考: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2.情感思考: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从而更全面地评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伦理思考: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各方利益的影响,考虑权衡利弊,找到一个符合伦理道德的解决方案。

4.系统思考: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及可能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步骤二:收集和分析信息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收集和分析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因素,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广泛收集信息:不仅要从常规渠道获取信息,如书籍、报纸、杂志等,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2.筛选和评估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准确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可信度高的信息作为参考。

3.整理和归纳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信息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分析关联。

公共管理硕士联考复习资料:公共管理知识点简述-MPA考试.doc

公共管理硕士联考复习资料:公共管理知识点简述-MPA考试.doc

一、管理的两重属性1、自然属性:社会化大生产引起的社会属性:生产关系2、科学性:逻辑、常规性原理、体系化的知识艺术性:远离逻辑、随机性问题、灵活实践二、管理理论演进的四个阶段1、从经济人、机械人——社会人2、从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单个侧面——全面系统研究3、从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合。

4、学派分化——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

三、行政与政治(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1、政治与行政——同是社会历史现象,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联系、区别。

2、凡属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部门及其管理活动——行政政治——实质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行政——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以维、巩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

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政治行政不可能不表现国家意志,其执行不可能不体现政治3、行政的目标、职能、行为、活动都有政治属性。

四、行政与立法、司法1、西方——三权分立实质: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

立法、司法、行政——议会、法院、政府。

2、我国——人代会政权组织形式。

立法、司法、行政——全国人大,审判、检察,国务院地方政府五、公共管理学科特征1、研究对象:政府、非营利性部门、第三部门2、跨学科、综合性特点3、内部取向——外部取向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不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5、既实证又规范6、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五、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特点:1、公共事务往往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

2、政府成为“代理人政府”,许多政府工作通过合同委托给第三部门完成;3、政府不可能轻而易举的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4、行政组织不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往往与其它公共组织形成网络,互动实现目标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1、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A、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金字塔)优:权集、分工明、便于统一行动,上对下严控缺:信息传途径长,失真;阻下级主动、积极性发挥,不灵活B、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扁平)优:层少,信传快,不失真,决策执行快,下级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灵活缺:上对下控制不严,松散,集体行动难度大。

MPA核心课程知识点整理

MPA核心课程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宪法与政府一、单选题1、P3 宪法从其本质上讲仅是配置国家公共权力的一种手段,而其根本目的是为借助这种手段达到限制国家权力,并最终为作为国家组成分子的每一个单个个人提供平等的保护。

(一是限制国家权力,二是保护个人权利)2、P4 英国是最早确立立宪制度的国家。

3、P6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成文宪法的国家。

4、P41 判例法具有不成文的特点。

二、多选题1、P8 代议民主制制度的内涵包括:主权来自人民的体现;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上的限制;法律的制度化规范2、P40 司法制度包括:司法原则、司法体制、司法组织、司法程序、裁判制度、司法人员3、P52 1993年宪法修正案通过的主要内容有:在宪法序言部分确认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并加进坚持改革开放,从而完善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将有关“国营”的规定改为“国有”,体现了全民所有制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精神;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县级人大任期由3年改为5年。

三、判断题1、P12 无论是列宁亲手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政权苏维埃,还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代议制度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的发展×)2、P62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在法院体系中,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四、其他知识点1、P44 大陆法系国家对违反宪法案件的审理一般由专门设立的宪法法院来进行。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设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而是由普通法院审理这类案件。

(二战后的日本受美国影响,撤销了宪法法院,由普通最高法院行使。

)2、P64 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基本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但立足当前现实情况,迫切要做的工作是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体的代议制度。

第二篇公共行政一、单选题1、P67 公共行政的含义:从“小政府”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组织中行政部门所进行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

MPA复习提纲

MPA复习提纲

1.行为规范的作用P3072.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P111-1123.不得随意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干预其他行政组织中公务员的行政职权,这就要求P3164.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P585.行政执行在整个政府工作中的作用P1776.公务员行为规范的特征P308-3097.《行政诉讼法》列出的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种行政案件P1148.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内容P3119.公文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于要求P184、P189、P19110.公文主体包括哪些P18611.公务员行为规范的类别P30612.机关工作执行前准备阶段的内容P17813.公务员执行政策的规范要求P313-31414.增强权力界限意识的原则P31815.通知的组成部分P19916.行政适当原则P8517.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P8718.我国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的基本原则P2019.公务员辞退的情形P2820.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之间的区别P4021.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特征P43-4422.公文写作程序的三个阶段P192、P194-19523.公共政策的执行偏差主要表现P56-5724.政策终结的障碍P6125.影响机关工作执行的外部相关条件P17826.下行文P18927.请示的组成部分P196-19728.工作报告的撰写要求P20729.收文处理程序P213-21430.公文立卷的方法P21631.需归档的文件P21732.文档一体化特点P218-21933.公务员考核的原则P14-1534.文档一体化意义P21935.机关工作总结的基本方法P18136.行政赔偿P11637.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及信息发布的原则P16238.官员财产申报制度P29039.公务员的奖励种类P1740.公务员的权利P741.勤政为民的具体要求P319-32142.公文基本项目P18543.公务员考核的原则P14-1544.公务员辞职的相关规定P27-284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P33-3446.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P3947.公共管理学具有的基本特征P41-4248.宏观经济公共政策调节产权市场参数和供求关系P4849.行政立法的主题P8950.办理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的情形P9351.公务员精神P299-30152.行政征税P9953.行政程序的类型P102-10354.行政复议的参加人P10755.请示的写作要求P19756.机关工作执行的特点P176-17757.我国公务员的义务P658.行政行为违法的情形59.廉政行为规范要求公务员不得有哪些行为P323-32460.规范公务员行为的意义P309-31061.公文写作的语言P187-18862.电子档案载体的物理保护措施P221-22263.公务员制度具体包括P264.非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优势P6365.行政立法的概念P87-8866.行政行为的法律功能P86-8767.行政立法行为的特征P8868.通知的写作要求P199-20069.公务员于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关系P770.我国公务员的非领导职务层次P1271.公文立卷的流程步骤P216-21772.公文归档的程序步骤P217-21873.新录用的公务员的权利如何确定P1274.聘任制的特点P3075.宏观调控的内涵P4876.绩效管理的内涵P6977.报告的特点P205-20678.总结报告的撰写要求P209-21079.发文处理程序的内容P21580.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主要可通过哪些途径P295-29781.信息化对改善政府于公众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P125-12682.公务员奖励的相关规定P1783.行政合法原则的内涵P8484.挂职锻炼的相关政策P2485.联合行文P19186.越级行文P19087.非政府公共部门“慈善不足”P6488.行政拘留的相关规定89.行政许可听证P9790.公文的标题P18691.行为规范的作用P30792.公务员分类管理P1193.公共管理的主体P4294.公文的收文程序P213-21495.我国公务员制度从何时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P296.中国预算管理体制P7297.行政处罚的概念P9498.机关工作计划简称行政计划。

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管理和管理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含义和特性(一)定义: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该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多样性的特点)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的状态。

另外有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之分)3、管理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两重性(1)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①一般性:管理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管理普遍存在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②特殊性:管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进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管理,也有其特殊属性和特有规律。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①科学性:管理必须按客观规律,按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的知识和行为具有标准规范性和可检验评估性。

②艺术性:管理活动中对“度”的把握;创造性的活动。

2、管理具有目标性(1)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①管理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的共同目标。

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③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

(近期、中长期)④管理目标多种价值性。

(企业:营利;公共部门:效率、公平、秩序、民主)(2)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有可行性。

①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

②弹性和余地。

(1)管理与组织的关系。

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②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③二者密切相关,决定了管理天然具有组织性的特征。

(2)管理的组织性体现。

①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有同一性。

②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

③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

MPA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要点

MPA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要点

MPA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要点一、公共管理理论1.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公共管理是指在公共机构和公共领域中进行组织和管理活动的过程,其特点包括公共性、政治性、目标性、规范性等。

2.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从传统行政管理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治理理论的发展,包括主流理论、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等。

3.公共管理的主要模型:包括行政管理模型、公共领导力模型、决策模型、政策执行模型等。

二、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1.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公共政策是政府令行政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和权力范围制定、实施或推行的政府方案,公共政策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影响性等特点。

2.公共决策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五个基本阶段。

3.政策评估方法:包括影响评估、经济评估、效果评估、可行性评估等方法。

三、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的概念和作用:人力资源是指组织内部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管理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对人力资本进行计划、组织、调配、开发、绩效管理等的一种活动。

2.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流程:包括岗位需求分析、招聘计划制定、人才招聘和选择等环节。

3.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和绩效激励等。

四、财务管理1.财务管理的概念和作用:财务管理是指对财务资源进行规划、组织、调配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作用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风险的管理、决策的支持等。

2.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

3.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控制等环节,以及资金的筹集、调配和使用等。

五、组织行为学1.组织的概念和特点:组织是指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各种资源活动的集合体,具有目的性、结构化、稳定性等特点。

2.领导与管理: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领导能力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3.组织变革与创新:包括组织变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以及创新的推动和管理。

综上所述,MPA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包括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并且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概念、特点、理论和方法。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复习重点思想归纳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复习重点思想归纳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复习重点思想归纳公共管理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行政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研究公共机构的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复习行政管理学的过程中,需重点思考和归纳其中的主要思想。

本文将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的复习重点思想进行归纳和概述。

一、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1. 行政管理学的定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公共行政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过程的学科,旨在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和效果。

2. 行政管理学的特点行政管理学具有社会性、科学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特点,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和综合运用。

二、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1. 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行政理论探讨公共行政的性质、功能和目标,旨在优化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 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行政管理者和公共机构成员的行为规律,以提升管理者的行为效能和组织绩效。

3. 组织理论组织理论关注公共机构的组织结构、相互关系和管理方式,以实现协调、高效的公共管理。

4. 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探讨公共决策的过程和方法,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果。

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思想1. 公共服务导向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重视公众参与和满意度的提高。

2.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透明度、结果导向和激励机制,以提升公共机构的绩效。

3. 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市场化改革和管理思维的创新等方面。

4. 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合作与协调,以解决公共问题和提升公共领域的管理效能。

四、行政管理学的实践应用1. 政策制定与执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指导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政策分析、协调和评估等环节,以达到政府决策效果的最优化。

2. 组织设计与管理行政管理学的原则指导公共机构的组织设计和管理实践,包括机构重组、人员配置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mpa课程体系

mpa课程体系

mpa课程体系MPA课程体系引言: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缩写,是培养具备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一种研究生教育项目。

MPA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国际机构等各种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MPA课程的核心内容1. 公共管理理论:MPA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

学生将学习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将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政策分析与制定:政策分析与制定是MPA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政策分析,包括问题识别、政策评估和政策选择等环节,掌握制定有效政策的方法和技巧,为实践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3.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是MPA课程的关键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理解和管理组织行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方面,同时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为管理组织和人力资源提供有效的指导。

4. 财务与预算管理:财务与预算管理是MPA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将学习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财务报表分析、预算编制和财务决策等方面,为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提供支持。

5. 公共政策与管理实践:公共政策与管理实践是MPA课程的实践环节。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模拟演练等方式,了解公共政策与管理的实际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MPA课程的特色模块1. 政府与社会治理:MPA课程设有政府与社会治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政府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理解。

学生将学习政府的职能与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等内容,为从事与政府和社会治理相关的工作做好准备。

2. 公共部门经济学:MPA课程设有公共部门经济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mpa知识精要

mpa知识精要

1、管理的职能包括:管理的职能主要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计划职能的特点主要有: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

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

领导职能的特点是: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2、管理学的含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展开来说,管理学是对于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3、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

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良性循环。

4、管理的特性: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指管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劳动分工社会化相联系的必然产物;社会属性指管理的主观性、构建性,是按管理者的意志组织实施的过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

5、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一门纯书本的课程,但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可以把他用活,而管理的对象主要人,人与人之间沟通、接触是要有技巧的,即一些手段、方法,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只会把关系越处越差,所以说科学地艺术地运用才是最佳的方式.即活学活用.而这个艺术就是指一种巧妙的手段.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科学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

公共管理学知识汇总

公共管理学知识汇总

公管102班学号:8公共管理学知识汇总:大纲:CheckBox1上篇公共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绩效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第四节:公共管理学于中国的发展下篇:公共管理学前沿公共管理学的政府角色公共管理学中的非营利组织公共物品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新策略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公共管理与私部门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与标与私人利益目(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的扩大 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传统行政学的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二)管理主体局限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第二节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浪潮政府管理与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经济衰弱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重要推动力量 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种推动力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需要 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第二章:公共管理学与实践的发展第一节:公共一、管理(一)古典学派理论(二)行为学理论(三)决策学派理论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主体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二、公共管理构成要素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二)公共管理的对象(三)公共管理资源和手段(四)公共管理的环境(一)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内容(二)公共管理学前沿领域(一)公共管理学的途径研究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公共管理学与中国发展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二、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一)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亲市场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在的社会协调发展(二)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有力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管理学的理论渊源理论(四)系统学派理论(五)新管理主义理论二、当代经济学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二)政府失败论(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二、公共管理时期公共管理时期(1980至今)第三节:新公共管理一、主要工业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践(一)英国新右派国家的政府改革(二)美国的新治理(三)其他西方国家的实践(四)各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五)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二、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一)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二)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收到的批评(四)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第一节:共管理的主体(组织)一、公共组织的概念(一)组织(二)公共组织(三)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二、公共组织的性质(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二)公共组合的性质三、公共组织的结构(一)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二)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三)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一、政府(一)政府的概念(二)政府的主要类型二、非营利组织(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类型三、公共组织的作用(一)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二)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支点(三)公共组织汇集和放大了管理人员的力量第三节:公共管理的主体(个人)一、公共组织中的领导者(一)领导与领导者(二)领导者的素质(三)领导方式二、公共组织中的一般管理者(一)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二)领导者地主要类型与职责三、被管理者(一)作为被管理者的公共组织成员(二)作为被管理者的社会公众第四节: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一、科层制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二)科层制组织的特点二、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困境(一)对传统科层制理论的评价(二)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一)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二)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三)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第一节公共管理职能概述一、公共管理职能的内涵(一)公共管理职能的一般内涵(二)公共管理部门及职能的存在原因二、公共管理学的程序性职能(一)决策(二)组织(三)领导(四)控制三、公共管理学的任务职能性(一)经济职能(二)政治职能(三)社会职能(四)文化职能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传统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传统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二、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及变迁(一)自由放任主义(二)国家干预主义(三)新古典主义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呃嬗变(一)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二)我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转变及基本方向第三节: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一、市场机制的缺陷(一)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二)市场不能解决外部问题(三)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四)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五)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二、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一)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二)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三)提供公共物品(四)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五)调控宏观经济三、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一)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的偏差(二)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导致政策结果的扭曲(三)寻租活动导致社会的大浪费(四)公共部门系统存在低效率常态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过程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策划概念(二)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一)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二)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四)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五)公共政策的多样性与多效性二、公共政策的性质(一)公共政策问题(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三、公共政策的设计(一)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三)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四、公共政策的实行(一)政策估评的概念和意义(二)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三)公共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五、公共政策的评估(一)权力与领导(二)权力与领导的关系第二节公共管理中的领导一、权力与领导(一)引导(二)沟通(三)指导(四)奖惩(五)培训二、领导的内容(一)以领导者对权力运行的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二)以领导者的作风与态度为标准进行划分(三)领导效能三、公共管理的领导者公共管理的领导者第三节公共管理中的激励与控制一、公共管理的激励与控制(一)激励与激励机制(二)激励与控制二、公共管理的控制目标与过程(一)公共管理的控制目标(二)公共管理的控制过程第六章:公共管理政策的绩效第一节: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一、绩效管理概述(一)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概念(二)公共服务中的绩效管理二、公共管理部门绩评估指标的选择(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知指导的四大要素(二)确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要求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一)政府绩效的评测标准和方法(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指导体系四、公共管理绩效的改进(一)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困难(三)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的策略第二节: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涵义(一)目标管理的涵义(二)目标管理涵义的变化二、目标管理的过程(一)设定组织目标(二)目标的具体化(三)目标完成检查和业绩考评三、目标管理的实施(一)实施目标管理的前提(二)有效地实施管理目标(三)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四、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和在公共部门应用的局限(一)目标管理的优缺点(二)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第七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一节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一、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一)公共组织发展及公共权力的形成(二)公共权力的内涵及其特点(三)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二、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一)责任的概念(二)公共责任的性质(三)公共责任的落实第二节公共权力的监控一、对公共权力监控的涵义(一)公共权力监控的基本含义(二)对公共权力监控对象及方式二、对公共权力监控的机制(一)公共权力监控机制的必要性(二)公共权力监控的类型和机制(三)外部与内部监控机制(四)公共权力的监控方法三、正确处理对公共监控中的问题(一)公共权力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二)正确处理监控中的问题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一节政府性质与作用一、政府的涵义与性质政府的涵义与性质二、政府的职能与职权(一)政府的职能(二)政府的职权三、政府职能的有限性政府职能的有限性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一)运行目的(二)运行方式及特点(三)运行的结果(四)担负的责任二、政府与市场的联系政府与市场的联系三、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问题四、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措施(一)重视发挥市场的功能(二)正确认识市场失灵(三)减少市场失灵第三节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政府与企业的差别(一)组织性质(二)运行的目的(三)管理的限制因素(四)物质基础(五)物质基础(六)绩效评估(七)擅长的任务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一)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二)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三)政府指导型——东亚模式三、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中的问题(一)产权不清、所有者缺失,使国有企业既不独立又不受制(二)以产值为核心的“政府包责任制”强化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三)大多国有企业的艰难处境,加重了它对政府的依赖(四)传统的企业人事制度是政企不分的脐带(五)片面的政企分开论使政府放松了对企业的监控四、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措施(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内外约束机制(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经理的管理(三)重塑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四)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创造良好的制度、市场环境第四节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一、政府与社会的联系(一)政府与社会的联系二、政府与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一)政府与社会关系中缺失社会自然性带来的问题(二)政府与社会中政府权威性不足带来的问题三、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措施(一)明确良好政社关系的发展目标(二)按“小政府”的客观要求改革政府(三)按“大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社会第五节政府再造一、政府再造的涵义(一)政府再造的涵义二、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模式(一)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背景(二)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特征(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所采取的措施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的影响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四、我国政府的再造模式(一)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二)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三)从只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到强调发挥政府、市场的共同特点(四)从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五)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制度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六)从权力集中到适应的地方分权(七)从官僚组织到适应型组织(八)从人治到法治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第一节非营利组织的概述一、非营利组织的涵义非营利组织的涵义二、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二)经济原因(三)特定的时代背景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一)运行基础(二)行为特征(三)交易模式(四)税法规制(五)管理职能(六)管理方法四、同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第二节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局限一、非非营利组织的本社会作用(一)社会服务功能(二)社会沟通功能(三)社会评价功能(四)社会裁断功能(五)社会调节功能(六)社会协调、代理功能(七)倡导社会文明职能二、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政治作用(一)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二)政府权力的监督者(三)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四)公民参政素质的促进者三、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转型时期所独有的独特功能(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二)培育和规范市场(三)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四)形成自律性的社会秩序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性(一)志愿组织的非志愿性(二)独立组织的非独立性(三)政府功能的虚假转移(四)受到责任和腐败问题的困扰第三节非营利组合的组织与管理一、同右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制度及其法律地位二、同右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制度三、非营利组织的设计与分工制度(一)非营利组织设计与分工的部门化(二)非营利组织设计与分工的层级化四、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一)非营利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二)志愿者参与机制(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五、同右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制度第四节非营利组合的发展状况一、同右世界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概况二、同右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概况第五节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一、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一)努力提高知名度(二)明确法律地位(三)密切与政府合作(四)大力尝到慈善捐助(五)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六)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七)非营利组织的全球化二、同右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展望三、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措施(一)鼓励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三)政府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四)非营利组织积极加强自身的建设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一、同右公共物品的涵义二、公共物品的特性(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二)消费的非竞争性(三)受益的非排他性三、同右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四、公共物品的类型公共物品的类型五、同右私人部门供给的无效率第二节公共物品的供给要供给方式一、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一)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二)公共物品的规模供给(三)公共物品的无差异性(四)公共物品的非均衡性供给二、同右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三、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一)帕累托最优供给量(二)林达尔均衡四、混合物品五、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一)混合物品的概念及分类(二)混合物品的供给(一)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二)公共物品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三)公共物品供给质量日趋提高第三节公共物品管理中的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一)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直接生产(二)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二、改革政府在公共物品管理中的行为(一)应有进有退,以进为主合理调整政府的经济活动领域(二)应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政府行为(三)应使公共物品生产多元化(四)应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五)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机制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一节战略管理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一、战略管理概述(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发展(二)战略管理的概念(三)战略管理的特征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二)公共部门战略的类型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践一、战略规划(一)战略规划的概念(二)战略规划的步骤二、战略实施(一)建立与组织战略相应的有效组织结构(二)合理配置资源(三)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克服变革阻力三、战略控制(一)战略控制的内容(二)战略控制的方法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二)对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发展计划存在的制约因素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改进(一)战略管理思维比计划更重要(二)重视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间的有效配合(三)重视战略管理的实施(四)重视战略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五)重视组织长期目标的设计第十二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第一节企业型政府一、同右企业型政府的涵义二、企业型政府的原则(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二)属于社区的政府(三)竞争型的政府(四)任务导向的政府(五)结果导向的政府(六)顾客导向的政府(七)企业化的政府(八)前瞻性的政府(九)分权化的政府(十)市场导向的政府三、企业型政策的设计策略(一)企业型政府的设计策略(二)政府再造的“5C策略”四、同右企业型政府的局限与问题五、同右企业型政府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二节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一、民营化的涵义(一)民营化的涵义二、民营化的原因、优点与目标(一)民营化的原因(二)民营化的优点(三)民营化的目标三、民营化的类型四、民营化的过程及其管理(一)委托授权(二)撤资(三)替代(一)树立民营化的坚定的政治决心(二)对全过程做出明确的责任分工(三)对民营化项目设定清晰的目标(四)选择合适的民营化形式(五)进行必要的立法改革(六)设定良好的民营化程序(七)聘用职业评估专家,评估代售资产和企业的价值(八)解除来自组织内部的阻力(九)克服来自组织内部的障碍(十)向公众普及民营化方面的知识五、民营化的局限(一)关于公共责任的问题(二)特权与贪污(三)公共服务的不公正(四)投机取巧(五)管理问题六、各国的民营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英国的民营化实践(二)BOT模式及其在各国的应用(三)民营化对我国的启示第三节公共类型的顾客导向一、同右公共管理中的顾客涵义二、公共管理顾客导向的内涵(一)站在顾客本位进行思考(二)将顾客视为主要资产(三)以顾客满意作为组织目标(四)建立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三、顾客导向对公共管理的积极意义(一)顾客导向的优点(二)顾客导向的变革四、如何贯彻顾客导向(一)实施顾客导向的途径(二)实施顾客导向的条件(三)实施顾客导向的方法五、顾客导向的若干问题(一)政府员工也是顾客(二)顾客并不永远是对的(三)顾客选择的局限。

2012年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总复习知识点

2012年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总复习知识点

2012年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总复习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公务员法按照增强激励功能、完善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激励保障机制的指导思想设计了公务员的级别。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

2.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

3.公共选择理论剖析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切入点。

4.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的重要标准。

5.设定制度或公共政策时,立法的注意事项。

6.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确定公务员级别的要素。

7.公共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财政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目的。

8.欧洲式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9.期望理论着眼的三种关系。

10.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是美国学者C·巴纳德。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非正式组织的主要负功能。

11.公共政策分析已经经历了比较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在此过程中,公共政策学家们提出了政策分析模式的种类。

12.在法律适用上,英美法系司法机关以适用判例法为主,判例法的定义及特点。

13.在政治制度研究中,国家结构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

14.奥德弗的ERG理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分类。

15.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的区别。

16.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人员是多重角色、多重身份的存在。

个人在不同情形之下,即要适合多重角色又要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17.对行政行为的效力从法律层面作出科学有效界定的最基本要求。

18.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表现方式的丰富多彩性就构成了组织行为学广阔的研究领域。

一般而言,这种丰富多彩性是由“人”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

19.需要型激励理论帮助管理人员理解工作如何影响激励过程。

但很少解释为什么人们选择特殊的行为实现他们的目标。

基于此,过程型激励理论中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理论。

2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从探讨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态度出发,对组织变革提出的三过程理论。

mpa课程内容

mpa课程内容

mpa课程内容MPA课程内容一、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MPA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政府如何管理公共事务,包括政府组织、政策制定、决策过程、行政管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公共行政学,学生可以了解政府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技能,为未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MPA课程中的另一重要内容。

它研究的是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政策制定、政策评估等环节。

通过学习公共政策分析,学生可以掌握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MPA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规律,包括领导力、团队协作、决策过程等方面。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可以了解组织内部运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管理组织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担任管理职位提供支持。

四、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MPA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研究的是组织的财务活动,包括预算编制、资金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

通过学习财务管理,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财务分析和决策的技能,为未来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负责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五、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MPA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研究的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包括政策目标的达成程度、政策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通过学习政策评估,学生可以掌握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评估政策的能力,为未来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

六、法律与伦理法律与伦理是MPA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研究的是公共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的适用、道德伦理的约束等方面。

通过学习法律与伦理,学生可以了解法律和伦理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法律和伦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进行合法合规的管理提供支持。

七、数据分析与决策数据分析与决策是MPA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mpa《行政管理学》.doc

mpa《行政管理学》.doc

MPA《行政管理学》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一、什么是行政(一) “行政”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广义上,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狭义上,认为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对后者的认识而作如下解说: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二)政治与行政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

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自是以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成为行政学中一种影响很广的观点。

政治和行政分离的理论是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政治与行政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两者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

(三)管理与行政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活动。

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政务逐渐从混沌的社会事务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出现了以国家政务管理为主要职责的专门机构和集团。

但在国家的政务管理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管理领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各各不同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行为。

行政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行政管理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管理活动。

这种管理活动首先和主要地是由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政府来承担和完成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组织、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四)立法、司法和行政西方国家把国家权力体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

行政是与立法和司法相互制约的一种权力体系。

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都是依据各自国家的国情而采取的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MPA核心课程》课件

《MPA核心课程》课件
《MPA核心课程》PPT课 件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理论、政策设计、 组织变革、财务管理等。
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
1 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应用和操作实践,掌握实现组织目标的 管理技能。
2 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组织改变、领导力、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政策制定 和实施等,是适合公共领域从业人员或有志于从事公共领域的学生的核心课程。
评估
学生将根据小组项目和期末考试的表现进行评估。同时,教师将通过参与度和作业来对学生 的表现进行评估。
课程亮点和特色
1
实践项目
2
课程引入实践项目,培养团队协作和管理
方法,提供真正的管理经验。
3
国际化视野
本课程将引领学生了解全球公共问题及不 同国家的对策和管理模式。
教师资源
课程由业内资深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深 入剖析实践案例,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 合。
课程结构和安排
结构
本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学期为公共管理理 论等综合课程,小时。每学期将分配一个小组 项目,以案例为基础,培养团队的解决问题和管理 能力。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方式,课堂上进行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
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
• 在线学习平台 • 课程讨论论坛 • 学习指南和案例分析材料 • 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支持服务
• 课程教师可每周接受电邮和线上咨询 • 在线讨论论坛可随时讨论 • 学校图书馆和数据库提供优秀资源
相关学生体验和成果展示
学生体验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特别是在实践项目中 发挥了积极的角色。

MPA备考管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MPA备考管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MPA备考管理学复习要点总结管理学是管理与组织的基础学科,是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MPA备考中,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科目,涉及到管理原理、组织理论、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以下是管理学复习的要点总结。

1.管理原理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基本过程、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特点等。

其中,管理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四个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此外,还有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SWOT分析、P-L-C模型、T-O-W-S矩阵等。

2.组织理论3.领导学领导学是研究领导力和领导行为的学科,主要包括领导理论、领导风格、领导者的能力和特质等。

常见的领导理论有传统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以及现代领导理论(如情景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等)。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研究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的学科,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等内容。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掌握招聘的方法和程序、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技巧、薪酬体系的设计和管理等。

5.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组织内的行为的学科,主要包括个体行为、决策行为、集体行为等。

要了解组织行为学,需要关注个体心理学、决策理论、团队动力学等内容。

此外,还应关注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新兴概念和趋势,如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等。

同时,还应关注国内外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了解不同文化和国情下的管理变革和创新。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参考资料、案例分析,以及辅导班、网络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还可以通过刷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管理学是MPA备考中的重要科目,复习时要重点掌握管理原理、组织理论、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要点,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前沿概念和趋势,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MPA管理学复习:管理学复习要点3-MPA考试.doc

MPA管理学复习:管理学复习要点3-MPA考试.doc

1、集权与分权影响因素及参数:1.组织发展过程。

2.组织规模3.组织管理者偏好。

4.中下层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5.组织的技术状况6.组织环境因素。

根据中下层参数:1.决策的频度(高分散)。

2.决策幅度(广分散)3.决策的重要性(影响范围大分散)4.中下层受控制的程度(低分散)。

2、委员会的正确采用:1.是从事和执行特定职能的人员小组,委员会是组织职能要求的一种特殊机构设置,对于组织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使决策者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科学性。

二是加强各组织层次、各部门的合作,协调各种政策计划。

三是防止组织权力过分集中,实现权力制约。

四是有利于组织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

原则:1.明确委员会的职权和职责。

2.挑选合格的委员会成员3.确定合适的委员会规模(5—7,大17)4.确定称职的委员会负责人5.及时检查委员会工作。

3、组织文化的渗透性:作为组织中精神和心理现象,组织文化普遍存在每个组织成员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进而作用于组织活动、组织行为和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

1.组织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方面。

体现为组织指导思想、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

2.组织心理方面。

3.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

4.组织制度规范。

5.组织人际关系6.组织整体形象。

组织文化特性:1.组织文化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存在的。

2、组织文化具有整体性3.广泛渗透性4.历史发展性。

4、发挥参谋人员途径:直线管理人员是组织中行使指挥命令和执行等职能的人员。

参谋人员是组织中行使研究、筹划、建议和咨询等职能的人员。

协调整合二者核心是正确发挥参谋人员及其权力作用,主要途径有:1.明确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职权范围与工作内容。

2.明确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职权关系。

3授予必要职权4给必要工作条件。

5、领导构成四要素:权力;对人的认识和理解;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领导的风格、作风以及营造出来的组织、群体氛围。

6、基础性权力:合法权、惩罚权、奖励权、模范权、专长权。

公共管理核心知识笔记或者基础知识汇编

公共管理核心知识笔记或者基础知识汇编

公共管理核心知识笔记或者基础知识汇编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公共管理核心知识笔记与基础知识汇编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宪法与政府一、单选题1、P3 宪法从其本质上讲仅是配置国家公共权力的一种手段,而其根本目的是为借助这种手段达到限制国家权力,并最终为作为国家组成分子的每一个单个个人提供平等的保护。

(一是限制国家权力,二是保护个人权利)2、P4 英国是最早确立立宪制度的国家。

3、P6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成文宪法的国家。

4、P41 判例法具有不成文的特点。

二、多选题1、P8 代议民主制制度的内涵包括:主权来自人民的体现;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上的限制;法律的制度化规范2、P40 司法制度包括:司法原则、司法体制、司法组织、司法程序、裁判制度、司法人员3、P52 1993年宪法修正案通过的主要内容有:在宪法序言部分确认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并加进坚持改革开放,从而完善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将有关“国营”的规定改为“国有”,体现了全民所有制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精神;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县级人大任期由3年改为5年。

三、判断题1、P12 无论是列宁亲手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政权苏维埃,还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代议制度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的发展×)2、P62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在法院体系中,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四、其他知识点1、P44 大陆法系国家对违反宪法案件的审理一般由专门设立的宪法法院来进行。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设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而是由普通法院审理这类案件。

(二战后的日本受美国影响,撤销了宪法法院,由普通最高法院行使。

)2、P64 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基本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但立足当前现实情况,迫切要做的工作是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体的代议制度。

第二篇公共行政一、单选题1、P67 公共行政的含义:从“小政府”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组织中行政部门所进行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

2、P85 行政幅度与行政层次成反比关系。

3、P88 依据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异同来划分,中国的行政体制是:分离制。

4、P93 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是美国学者C。

巴纳德5、P99 权力运用的常见形式:说服6、P100 领导者普遍采用的领导艺术:授权7、P120 行政监督的内容可细分为对行政指派、行政指导和行政评价的监督。

二、多选题1、P69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P77 20世纪80年代西方以新公共管理名义出现的公共行政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在资源使用中强调削减直接成本;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

3、P81 行政组织的四大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环境要素、目的要素。

4、P82 目标的确立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目标要明确、目标要统一、目标要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目标的范围要适中、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5、P85 科学的行政幅度的宽窄与哪几个因素有关:行政层次、组织内权责划分程度、组织成员的素质、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程度。

6、P88 依据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异同来划分可分为:完整制、分离制。

7、P95 非正式组织的负功能:反对变革、任务冲突(主要表现)、传播谣言、顺应控制8、P99 领导者运用权力的方式:说服、示范、命令9、P100 授权类型: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注:没有反向授权)10、P103 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民主参与理论、决策理论、能动组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三、其他知识点科层制(现代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分析现代法理型统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是任何现代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基石。

第三篇公共政策一、单选题1、P128 公共政策的定义:政府和政党为处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管理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策略。

2、P144 公共政策理论模式之一:政党决策模式是由查尔斯。

林德布罗姆提出的。

(他还提出:渐进决策模式),他认为,政治决策是一个政治互动和相互作用的政治过程,而政党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也可能判断题)二、多选题1、P132 公共政策分析模式:内容-过程分析模式、系统分析模式、信息转换分析模式2、P136 公共政策体系的纵向结构: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和个别政策3、P139 研究公共政策运作规律的意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调控作用;有利于正确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有利于正确地认识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4、P140 公共政策利益调控规律包括3个反面内容:主导群体优先规律、损益补偿规律、多数满意规律。

5、P146 促使和导致政策议程建立的因素:政治领导人的倡议、突发性的或危机性的事件、广泛的民意、大众传播媒介。

6、P147 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之一: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假设:决策者所面临的公共问题是确定的;引导决策者作出决策的价值和目标是确定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是充分且准确的;决策者可以对每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其代价和收益;决策者将采用投入最小效益最大的优化标准选择最佳的方案7、P149 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8、P169 政策调整的类型:增扩型和缩减型政策调整、合并型和分解型政策调整、激进型和渐进型的政策调整、终结型和延续型政策调整三、其他知识点1、P154 在西方国家,压力集团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四篇公务员制度一、单选题1、P186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国家。

二、多选题1、P185 我国公务员的涵义: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核心、本质),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P188 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严格考核,论功行赏;职务常任;法规健全,依法办事;政风政纪;不与政府共进退。

3、P199 公务员义务3层涵义:履行义务的主体是公务员;公务员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当公务员未能或没有依法履行其法定义务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有关机关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

4、P200 公务员权利3层涵义:公务员的权利是以其身份为前提;公务员依法享有权利;公务员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5、P210 人事分类制度有2种:品位分类:侧重于对从事公务的人员进行分类职位分类:侧重于对人员所从事的公务进行分类(单选或判断:职位分类是从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人事管理方法。

)三、判断题1、P221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

(越级×,只能越一级)三、其他知识点1、P211 职位分类的基本原则:系统原则、最低职位数量原则、整分合原则、能级原则。

2、P212 公务员职务序列中县处级正职的级别:18-12;乡科级正职的级别:22-163、P213 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依据: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专业水平×)4、P214 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择优录用是考试录用制度的核心。

5、P214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办法: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

6、P217 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7、P217 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8、P219 公务员的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应书面告知本人。

9、P221 职务晋升方式:竞争上岗(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公开选拔(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10、P224 工资的构成要素: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无福利)11、P230 辞职:辞去现任职务,解除或部分解除其与机关职务关系的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

12、P231 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任免机关30日内审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90日内审批。

13、P232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予以辞退: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不能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14、P234 申诉的时限: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15、P235 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16、P237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3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2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

第五篇行政伦理学一、多选题1、P241 行政伦理的构成:行政组织伦理、制度与公共政策伦理、行政人员的职业伦理。

2、P279 意图伦理:从政者只按照自己的信念、意图和主观愿望行事,不考虑自己政治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不对自己的政治行为负责。

二、其他知识点1、P272 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P275 立法不能规避责任3、P279 责任伦理是指从政者必须具备切实的热情、超越虚荣的责任感和人与事保持一段距离的判断力,对自己行为可预见的后果承担责任。

4、P281 “三不朽”的人格理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三达德”:智、仁、勇第六篇行政法学一、单选题1、P299 在英美法系国家,把行政法概括为控制行政权力的法律,它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的权力,强调行使权力的程序,对违法行政的行政救济等。

2、P354 行政复议是监督行政的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行政救济行为。

二、多选题1、P300 行政法的最主要功能:规范行政权的行使、提高效率、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P331 行政许可的原则:许可法定原则;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许可效率原则;听取意见原则3、P341 听证程序的内容:听证的申请、听证通知、举行听证、制作听证笔录4、P350 以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为首要目标,行政程序立法主要有两种目标模式:效率促进模式、权利保障模式5、P351 行政程序法的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民主原则与合法原则6、P366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以下诉讼: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