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宇宙等问题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荀子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荀子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并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先秦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老子提出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墨子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家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墨子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学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也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家思想家,如列子和庄子。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0(01012011)总课时数:62课时学分:4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哲学的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级建设人才服务。

中国哲学史教学应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关心文化、关心生活的热情,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批判和建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自觉地进行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在课外能主动地去研究宇宙、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从而为自身、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二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课时第二章先秦哲学24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孔子的仁爱哲学(4)课时第三节墨子的兼爱哲学(2)课时一、墨子的政治立场,对天命观的批判,对天志和鬼的推崇(1)课时二、墨子的非命论、认识论、后墨的认识论与逻辑学(1)课时第四节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五节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4)课时一、庄子的“道”论二、庄子的相对主义存在论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四、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观第六节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4)课时一、仁政思想二、民本思想三、尽心知性知天的宇宙观四、性善论第七节周易哲学(3)课时一、宇宙生成理论二、易经中的辨证法思想三、易传中的宇宙本原观四、易传中的阴阳之道的观念第八节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二、虚一而静的认识论三、逻辑思想四、性恶论第三章两汉哲学8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淮南子》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二节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二、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三、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三节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以元气为根源的宇宙观二、无神论思想三、王充的认识论第四章魏晋玄学10课时第一节概论(1)课时第二节王弼贵无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无为宇宙之本体二、言与意之辨证关系三、名教与自然之辨证关系第三节裴頠的祟有论哲学思想(2)课时第四节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2)课时二、郭象的独化论三、事物的不可认识性四、名教即自然第四节僧肇的不真空论哲学思想(3)课时一、对各派探讨法体之有无的理论进行总结二、僧肇的不真空论三、僧肇的物不迁论四、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第五章隋唐佛学14课时第一节概论(4)课时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二、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三、佛教的理论结构四、佛教的基本教义五、四谛说六、因果论七、空论第二节、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止观双修二、三谛圆融三、一念三千四、无情有性第三节、法相宗万法唯识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三性说二、八识说三、内识转化为外境第四节、华严宗四法界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六相圆融二、一多相融三、四法界第五节、禅宗自性顿悟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心见性二、机锋与棒喝三、禅宗作风对佛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具体的课堂讨论。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文化哲学课教学大纲

文化哲学课教学大纲

文化哲学课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522课程名称:文化哲学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curture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基本目的】第一,通过对文化的结构形态和发展的横向和纵向描述,使学生对文化这一广泛现象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通过对文化的哲学分析,启发学生对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进行深入的哲学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期中进行一次课堂讨论【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以下内容每个题目讲授2-4学时,详见教学进度。

一.导言:课程内容概述第一部分.文化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二.文化的结构成分三.精神文化四.社会文化和工艺文化五.文化的功能六.文化与文明的类型第二部分对文化的哲学认识七.西方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1.文化定义。

2、文化的发现,3、人的发现,人文主义,4、对文化反思的开始,维科,赫尔德,5、理性主义文化观,康德和新康德主义,总结:文化哲学的古典阶段(理性乐观主义),从古典阶段到现代阶段转变的原因,文化危机;6、现代哲学的文化批判和对新文化模式的探索: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宗教哲学,解释学。

八.文化观的四种类型:价值论文化观;人类学文化观,功能论文化观,符号学文化观。

第三部分文化发展九.施本格勒的精神文化论及文化发展观十.汤因比的文化类型论和文化发展观十一.东西方文化比较(梁漱溟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参考书目】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7;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2000;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M.Каган: Философиякультуры:становлениеиразвитие(卡冈主编《文化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СПб, 1997.A.Кармин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卡尔明:《文化学》),СПб, 2001.B.Пивоев: Философиякультуры(皮沃耶夫:《文化哲学》),СПб,2001.Отфилософиижизникфилософиикультуры(сборник) (《从生命哲学到文化哲学》)СПб,2001.【成绩评定方法】1.课堂出席,占总成绩10%;2.期中课堂讨论,并提交发言提纲,30%3.期末论文,60%。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报告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4. 学术研究项目: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

中国哲学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哲学,中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国哲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将这些智慧和思想传递给后代,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中国哲学教学大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哲学强调思辨和思考,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创新。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中国哲学教学大纲有助于推动哲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哲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

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和指导,促进学者们对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思想家和主要学派。

其中,基本概念部分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如道、德、命、天、人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中国哲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重要思想家部分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和思想观点,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

主要学派部分介绍了中国哲学的主要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术传统和思想体系,通过学习它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三、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实施方法中国哲学教学大纲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首先,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家。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本课旨在实现四川大学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特别是要发挥人文学科的传统优势,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仅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文精神;不仅有知识、有文化,而且更有智慧;让他们不仅具有博爱、宽广的境界,而且在人文修养、处事谈吐方面形成特色,具有川大特具的人文底蕴。

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尽可能地领略、掌握中华文化的相关领域和知识,在强调多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辅以授课老师引导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精神的熏染,成为具有相当文化人文底蕴的人;难点是中华文化牵涉的内容广、基点多、历程长,以这个为授课内容和对象,讲授和操作起来都比较困难。

本课程以自编教科书《中华文化》为上课教材,教材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导读大纲”,下编为“经典导读”。

“导读大纲”共包括40个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中华始祖、远古风骚、多元一统、大同世界、士人传统、学术源流、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兵家智慧、玄学思潮、宗教信仰、禅宗文化、理学心学、礼乐教化、孝道文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汉字源流、古典文论、诗词艺术、古代散文、历代辞赋、传统戏曲、古典小说、史家传统、金石器物、琴棋书画、古代科技、天文地理、五行观念、姓氏源流、女性文化、婚姻风尚、图书文化、敦煌文献、游侠武术、饮食服饰、传统节日、养生文化、中外交流。

这40个话题囊括了有关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起到提纲挈领和给读者指示门径的作用。

下编“经典选读”包括了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文献,文选都有简明扼要地注释,既方便学生自学,又可给教师讲课提供文献依据。

每一专题后面附有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为了避免空洞的讲授,本教材要求每个专题必须结合典籍原文的阅读来进行。

先由学生课前预习典籍原文,教师课堂抽学生读原文,然后再由教师精讲原文,在学生读懂原文的基础之上,再深入讲解各专题相关知识和问题。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哲学与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与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与文化》教学大纲陈登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中文:这是为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门核心课,旨在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强调并梳理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对日本与韩国的影响。

通过分析与比较,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如何通过文化向心力对周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了解“东亚”作为文化系统的共同因素是与儒学及佛教(包括道教的部分要素)密切相关,了解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共性和个性,理解在二十一世纪文明对话中东亚的角色与视角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二十一世纪“从东亚出发思考”这一转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文化交流自信心、自觉性和敏锐感。

英文:This core course is primarily oriented to students for English majors, aiming at cultivating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It focuses o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central topic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on Japan and South Korea will be examined.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tudents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China and its cultural infiltration to its neighborhood, in wh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aken as a centripetal cu ltural force. Student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learn that “East Asian” as an integrated part of one cultural system has a strong historical link with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part of Daois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have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as one entity,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of East Asian” played in the dialogu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urn toward “perspectives from East Asia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ishoped that their confidence, consciousness and alertness will be improved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三、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梳理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和韩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东亚世界的共同价值观和个性社会发展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儒家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儒家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儒家文化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儒家学派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内涵。

2、掌握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认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儒学对古代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体位置。

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

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儒学的含义儒学的原初含义。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与先秦诸子学的关系。

三、儒学的基本特征奉孔子为师。

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借以维系社会的安宁与群体的稳定。

倡导仁义,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宣扬"内圣外王"之道。

尊重礼乐文化传统,有浓重的传统意识、文化意识和忧患意识。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后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通常以注疏经书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

四、儒学文化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

汉唐儒学。

宋明理学。

清代朴学。

第二节儒学的源头:先秦儒学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生平与著作。

孔子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把有生命力的原则发掘出来,建构了儒家学说体系,是文化转轨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

礼的基本含义。

从"礼"这一传统观念中引申出、提炼出"仁"这一崭新的观念。

仁的基本含义。

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

儒学即"仁学"或"人学"。

仁与礼的关系。

中庸思想。

天道观。

二、孟子的思想孟子的生平与著作。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儒家的内圣之学。

仁政学说。

仁政主张贯穿着"以民为本"的原则。

这种民本主义思想虽然没有达到民主主义或民权主义的高度,但在封建时代仍不失为高瞻远瞩的精致设计,对于保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与哲学》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与哲学》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与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传统文化与哲学1.2课程代码:XXX1.3学时安排:32学时1.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1.5适用对象:大学本科学生二、课程目标2.1理论目标:(1)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态;(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影响;(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内容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什么是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演变(1)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传统哲学流派的基本理论;(3)传统哲学与现代思潮的对话。

3.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1)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与影响;(2)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与融合。

四、教学方法4.1理论讲授(1)通过讲述和解读经典文献,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分析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点。

4.2互动讨论(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认识与理解;(2)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4.3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2)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5.1平时表现(1)课堂参与度;(2)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3)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5.2课堂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写读书笔记;(2)参与小组讨论,撰写总结报告。

5.3期末考核(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2)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分析和解答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6.1教材(1)主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导论》;(2)辅助材料:选取相关经典文献和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本章教学目的: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传统和文化释义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

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一、多样并包性结构。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

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

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

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

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一、整体精神。

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

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

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

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道教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道教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道教文化教学目的:1、了解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

2、把握道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认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道教史纲要一、道教的起源1、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2、道教产生的思想背景道教与道家道教与神话传说道教与鬼神崇拜两汉之黄老道二、道德的形成与早期道教1、甘忠可与《包元太平经》2、于吉与《太平青领书》之出现3、张陵、张鲁与五斗米道4、张角与太平道5、魏伯阳与金丹道三、魏晋南北朝道教的盛行与发展1、曹魏政治与道教2、葛洪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3、孙恩"长生人"暴动4、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5、楼观道与佛道斗争6、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与新天师道的形成7、陆修静与南天师道8、陶弘景与茅山宗四、隋唐五代的道教1、隋唐道教与皇权的结合2、傅奕与赵归真之誉道毁佛3、道教在义理化方面的发展4、钟吕金丹道的崛起5、道书及《开元道藏》五、宋元新道派的兴起1、宋真宗、徽宗之崇道2、陈抟与张伯端对修丹理论的发展3、净明道与"忠孝神仙"4、河北新道派的出现与南北宗的分立5、正一道之主领三山符箓6、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及宋、金、元之重修《道藏》六、明清道教之衰微1、明代道教与政治2、武当道与丹法东、西派的出现3、王常月的《龙门心法》与娄近垣的《黄箓科仪》4、《正统道藏》及重要道书之编纂刊行5、道教的衰微第二节道教的教理教义及道术一、道教的教理1、神仙学原理"道"与"德"2、至尊天神太上老君3、大道无形,生育天地4、道教宗元三宝5、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6、生道合一,长生久视7、天道承负,因果报应二、道教崇奉的神和仙1、至尊"三清"及诸尊神2、天地日月星辰等诸大神3、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4、真人和仙人三、道教之斋戒及醮仪1、斋与斋法2、戒律及清规3、坛醮及其仪式4、其他威仪四、道教信行的道术1、占卜、符箓诸术2、外丹和内丹3、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4、服气、行气、胎息、导引诸术5、辟谷、服饵、守庚申诸术五、道教的五大道派1、正一道2、全真道3、真大道教4、太一道5、净明道思考题:1、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华文化(哲学篇)教学大纲

中华文化(哲学篇)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课程编号:999007030学时/学分:48/3.0理论学时:48考试:闭卷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讲文质彬彬一、质美二、文采三、文质之间1、文胜质则史2、质胜文则野3、庄子钓于濮水第二讲言辞之道一、善说二、矛盾三、淫辞四、知鱼之乐五、敏于事而慎于言第三讲技兼于道一、技与巧二、庄子的技艺三、机械与机心第四讲富而好礼一、富贵之道1、富而无骄2、富而下人3、富而可求二、贫穷之间1、贫而无谄2、孔颜之乐第五讲恻隐之心一、不忍二、四端说和性善论三、生生之义四、仁政第六讲为己之学一、掘井及泉二、自强不息三、厚德载物四、浩然之气第七讲父子有亲一、父子之间不责善1、父子相隐2、窃负而逃二、事父母几谏三、孝之方第八讲夫妇有别一、男女之情二、人伦之端三、别之义四、受之以恒第九讲朋友有信一、以文会友二、主忠信三、患不知人四、匿怨而友其人第十讲推己及人一、己与人二、兼爱与差等之爱三、相处之道1、辞让2、诚信3、至公第十一讲以直报怨一、复恩二、复仇三、直道四、恕道第十二讲家国一体一、父子与君臣二、乡党邻里三、家国之间四、忠臣孝子第十三讲人禽之辨一、庄周梦蝶二、鸟兽不可与同群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四、杀生与生道第十四讲人与鬼神一、形神关系二、生死之间三、祭如在四、存顺没宁第十五讲天人合一一、命禄二、道与命三、性命之理。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面貌,包括其起源、生存土壤及其发展脉络、每个时段的主流文化和时代精神,考察其社会历史意义,把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包容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不仅掌握中国文化的一般知识,而且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性格:坚韧顽强、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包容万物、融汇更新的发展机制,把握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中的走向。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教学目的]本章教学主要使学生了解文明与文化有何区别,中华文化的孕育土壤以及特质。

[主要内容]中国、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概念,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中国文化的特质、世界地位及历史分期。

[重难点]“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世界影响[参考文献]1.(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袁行霈:《中华文明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思考题]1.“中国”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现代义为何?2.“文化”的本质内涵为何?广义文化包括哪几个层面?3.中国文化发生的生态环境是什么?4.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质?一、释“中国”二、释“中华民族”三、释“文化”与“文明”四、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六、中国文化的特质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第一讲中国文化的发祥[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起源,原始文化的特点。

[主要内容]中国人的起源、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原始宗教的出现、原始艺术的产生[重难点]原始宗教的特点;儒家关于“黄金圣世”的理想描述[参考文献]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

2.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载《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

4.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年。

[复习思考题]:1.文明起源的标志有哪些?为什么说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而非一源?2.原始宗教的内容有哪些?3.图腾崇拜在古代中国与现今中国有何表现形式?一、古老的民族二、原始宗教三、原始艺术第二讲先秦——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形成及多元走向[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法、墨各家的思想内涵,把握春秋战国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了解中华文化早期的多源性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课程编号:999007030
学时/学分:48/3.0
理论学时:48
考试:闭卷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讲文质彬彬
一、质美
二、文采
三、文质之间
1、文胜质则史
2、质胜文则野
3、庄子钓于濮水
第二讲言辞之道
一、善说
二、矛盾
三、淫辞
四、知鱼之乐
五、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三讲技兼于道
一、技与巧
二、庄子的技艺
三、机械与机心
第四讲富而好礼
一、富贵之道
1、富而无骄
2、富而下人
3、富而可求
二、贫穷之间
1、贫而无谄
2、孔颜之乐
第五讲恻隐之心
一、不忍
二、四端说和性善论
三、生生之义
四、仁政
第六讲为己之学
一、掘井及泉
二、自强不息
三、厚德载物
四、浩然之气
第七讲父子有亲
一、父子之间不责善
1、父子相隐
2、窃负而逃
二、事父母几谏
三、孝之方
第八讲夫妇有别
一、男女之情
二、人伦之端
三、别之义
四、受之以恒
第九讲朋友有信
一、以文会友
二、主忠信
三、患不知人
四、匿怨而友其人第十讲推己及人
一、己与人
二、兼爱与差等之爱
三、相处之道
1、辞让
2、诚信
3、至公
第十一讲以直报怨
一、复恩
二、复仇
三、直道
四、恕道
第十二讲家国一体
一、父子与君臣
二、乡党邻里
三、家国之间
四、忠臣孝子
第十三讲人禽之辨
一、庄周梦蝶
二、鸟兽不可与同群
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四、杀生与生道
第十四讲人与鬼神
一、形神关系
二、生死之间
三、祭如在
四、存顺没宁
第十五讲天人合一
一、命禄
二、道与命
三、性命之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