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变化_杨海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内 的 所 有 菌 群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波 动 并 保 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肠道微生态平 衡 。 [1] 胃、十二指 肠 及 空 肠 内 细 菌 的 种 类 和 数 量 较 少,而 结肠内菌群 最 多;这 些 肠 道 菌 群 由 厌 氧 菌、兼 性 厌 氧菌和需氧菌组成,乳 酸 杆 菌 和 双 歧 杆 菌 约 占 肠 道 细菌总数的 90% 以 上,是 肠 道 菌 群 的 主 要 成 员,并 与宿主终生相伴 。 [2] 胃肠道正常菌群对宿主的作 用 是:(1)营 养 作 用。 肠 道 中 的 正 常 菌 群 能 合 成 某 些 维生素,还能 产 生 某 些 酶 类,参 与 营 养 物 质 代 谢 。 [3] (2)防御作用。正 常 菌 群 定 植 在 胃 肠 道 黏 膜 和 肠 道 内容物中,形 成 微 生 态 平 衡,有 效 阻 止 病 菌 和 病 毒 等外界 微 生 物 的 入 侵 和 繁 殖 。 [4,5] (3)免 疫 调 节 作 用。(4)促 进 生 长、抗 衰 老 及 抑 制 肿 瘤 作 用。 由 此 可见,胃肠道正常 菌 群 参 与 人 体 的 生 理、生 化、病 理 和药理过程,与人 体 形 成 相 互 依 存、相 互 受 益、相 互 协调又相互制约的 动 态 平 衡 统 一 体,实 际 上 已 成 为 宿主生命必须的组成部分。 2 IBD 的菌群变化
关 键 词 :炎 症 性 肠 病 ;肠 道 菌 群 ;益 生 菌 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3.02.016
炎症性肠病(IBD)是 一 类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尚 不 十 分 清 楚 的 肠 道 炎 性 疾 病 ,包 括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UC) 和克罗恩 病 (CD)。IBD 的 发 病 机 制 涉 及 遗 传 易 感 性、免疫异 常、环 境 因 素 和 肠 道 菌 群 改 变 等 多 个 方 面。至今为止,尽管 很 多 研 究 着 眼 于 调 查 一 些 微 生 物与IBD 的关系,但并未证明引起IBD 的特定病原 体,尚未 发 现 特 异 的 细 菌 与 IBD 的 发 病 有 直 接 关 系。目前研 究 的 重 点 放 到 了 肠 道 菌 群 的 动 态 变 化上。 1 肠 道 菌 群 的 基 本 情 况 及 其 生 理 作 用
· 124 ·
国 际 消 化 病 杂 志 2013 年 4 月 第 33 卷 第 2 期 Int J Dig Dis,April 25,2013,Vol.33,No.2
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变化
·综述·
杨海静 钟 良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 确切病因 及 发病 机制 至 今 仍 不清 楚。 近 年来肠道菌群与IBD 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 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 患 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 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的粪便菌 中,真 杆 菌 和 消 化 球 菌 数 量 增 多。 在 CD 患者损伤的 肠 黏 膜 表 面,副 结 核 分 支 杆 菌 DNA 的 检出率很高。此外,从 CD 患者的肠黏膜、肠系膜肉 芽肿中也可以分离 出 分 支 杆 菌,提 示 副 结 核 分 支 杆 菌可 能 与 CD 有 关[16]。 有 研 究 发 [28,29] 现,CD 患 者 中侵袭性大肠杆菌 数 量 增 加,该 菌 可 侵 入 肠 上 皮 和 巨噬细胞 ,促 [30,31] 进 白 细 胞 介 素-8(IL-8)和 肿 瘤 坏 死因子-α(TNF-α)分 泌,导 致 肠 道 炎 性 反 应 并 促 进 肠肉芽肿形成。急性期 CD 患者可出现肠杆菌和酵 母菌增加 。 [12] Walker等[8]研究显示,在 CD 患 者 的 炎性反应 区 及 非 炎 性 反 应 区,厚 壁 菌 数 量 均 下 降, 但与对照 组 相 比,这 种 下 降 并 不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目前普拉 梭 菌 (FP)逐 渐 成 为 CD 研 究 的 热 点,FP 是肠道共生菌硬壁 菌 门 柔 嫩 梭 菌 属 的 主 要 成 员,是 人类肠道 中 最 常 见 的 细 菌。 多 项 研 究 发 现,CD 患 者的 FP 数量下 降[8,32],FP 所 分 泌 的 产 物 在 体 外 具 有免疫调节 活 性,服 用 该 菌 群 或 其 上 清 液,可 以 减 少实验性小 鼠 结 肠 炎 性 反 应 的 严 重 程 度[15],但 FP 的 作 用 机 制 目 前 尚 不 清 楚 。 多 项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CD 患者组织 标 本 尤 其 是 肉 芽 肿 中 可 见 副 结 核 分 枝 杆 菌(MAP)感染的证据 ,它 [33,34] 可能具有间 接 抑 制 巨 噬细胞的作用 ,从 [30,35] 而 最 终 参 与 肠 道 炎 性 反 应 的 发生。但目前认为 MAP 是 CD 致 病 菌 的 依 据 尚 不 足 ,有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证 实 。 3 益生菌对IBD 的治疗作用
IBD 的发病涉及环境、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异常, 发病的触 发 点 可 能 是 肠 道 内 致 病 菌 与 正 常 细 菌 比 例失调。诱 发 肠 道 炎 性 反 应 的 因 素 有:(1)肠 道 内 致病菌增 多,分 泌 的 肠 毒 素 使 肠 上 皮 通 透 性 增 高; (2)致病 菌 分 泌 免 疫 抑 制 性 蛋 白,导 致 黏 膜 免 疫 失 调;(3)致病菌直接 侵 袭、损 伤 肠 上 皮 细 胞;(4)某 些 过度生长的细菌影 响 肠 上 皮 细 胞 的 能 量 代 谢,导 致 上皮细胞损 伤 。 [13] 免 疫 缺 陷IBD 模 型 在 肠 道 无 菌 环境下不发生肠道炎性反 应[14],但 在 恢 复 正 常 肠 道 菌群状态时则出 现 肠 道 炎 性 反 应 ;大 [15,16] 量 研 究 证 明,IBD 患者的炎 性 病 变 通 常 优 先 发 生 于 细 菌 含 量 较多的肠段 ;这 [17,18] 些 均 表 明 肠 道 菌 群 是 形 成IBD 的必需条件。 2.2 UC 的肠道菌群变化
越来越多的研 究 认 为,免 疫 调 节 紊 乱 是 UC 关 键的直接发病机制,而 肠 道 菌 群 是 这 种 免 疫 损 伤 过 程的重要激发因素。UC 患 者 的 肠 道 菌 群 发 生 了 重
国 际 消 化 病 杂 志 2013 年 4 月 第 33 卷 第 2 期 Int J Dig Dis,April 25,2013,Vol.33,No.2
大量研究指出,在 UC 及 CD 患者 中,肠 道 菌 群 的组成和比例是不同的。链球菌属在 CD 患者的炎 性黏膜 区 域 占 主 导 地 位 (占 所 有 细 菌 的 80%),而 UC 患者中乳 酸 杆 菌 属 占 主 导 地 位 (占 所 有 细 菌 的 90%),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 统 计 学 意 义[10]。CD 患 者的肠道 菌 群 变 化 具 有 自 己 的 特 点。Verma 等[19] 的研究发现,CD 患 者 出 现 乳 酸 杆 菌、双 歧 杆 菌、柔 嫩梭菌、弯 曲 杆 菌、拟 杆 菌 及 瘤 胃 球 菌 的 明 显 下 降 (均具有统 计 学 意 义),而 G+ 球 杆 菌 中 的 真 细 菌 属 和消化链球菌属增 加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与 对 照 组 的水平相比,CD 患者 中 两 种 非 主 导 菌 群 数 量 增 加, 即甲烷细菌中 的 甲 烷 短 杆 菌 属 (P<0.017)和 硫 酸 盐还原菌(P<0.029)。 另 有 研 究[27]发 现,CD 患 者
的90%;而在IBD 组的肠道中,菌群多样性较 低,且 病原菌 的 比 例 较 高,几 乎 占 30%[2,7]。 更 有 研 究[8] 指出,CD 患 者 肠 道 菌 群 的 多 样 性 远 比 UC 患 者 更 低。IBD 患者的肠 道 菌 群 总 数 量 也 发 生 了 变 化,目 前相关研究并未得到 统 一 的 结 果。Ott等 研 [9] 究 显 示,UC 组 肠 道 菌 群 总 数 量 较 正 常 对 照 组 下 降;而 Fyderek等 研 [10] 究 则 显 示,IBD 组 的 黏 膜 相 关 细 菌 总数高于正 常 对 照 组 (P=0.049)。IBD 患 者 肠 道 发生了微生态失衡,即有害菌超过有益菌,IBD 患者 肠黏 膜 的 黏 附 细 菌 浓 度 ≥109/ml,以 脆 弱 类 杆 菌 和 肠 杆 菌 为 主,占 60% 以 上,而 真 杆 菌 则 不 到 30% 。 [11] 进一步研究 发 现,IBD 患 者 的 肠 道 免 疫 系 统对肠道 内 已 发 生 变 化 的 菌 群 不 能 耐 受。 肠 屏 障 功能受损,通透性 增 高,肠 腔 内 的 抗 原、内 毒 素 等 促 炎物质进入 肠 黏 膜 固 有 层,可 诱 发 免 疫 反 应,最 终 引起IBD 的发生 。 [12] 2.1 肠道菌群在IBD 发病中的作用
· 125 ·
大变 化,目 前 普 遍 认 为 UC 患 者 肠 道 的 双 歧 杆 菌 和 乳杆 菌 显 著 减 少,临 床 通 过 对 UC 患 者 补 充 这 两 种 益生菌治疗而取得了令人 鼓 舞 的 效 果[19-21]。Verma 等 发 [19] 现 UC 患 者 中 拟 杆 菌 和 瘤 胃 球 菌 明 显 下 降 (具有统 计 学 意 义 ),而 柔 嫩 梭 菌 却 急 剧 上 升 (P< 0.015),柔嫩 梭 菌 包 括 几 种 产 丁 酸 盐 菌 群,丁 酸 可 导致肠道黏 膜 损 伤,从 而 引 起 炎 性 反 应;与 对 照 组 相比,UC 组的弯曲杆菌数 量 明 显 增 加,且 随 着 疾 病 活动性增高而明显增加;与 对 照 组 相 比,UC 组 两 种 非主导菌群数量增 加,即 甲 烷 细 菌 中 的 甲 烷 短 杆 菌 属和脱硫弧 菌 属 的 硫 酸 盐 还 原 菌 (SRB)(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Fite 等[22] 应 用 逆 转 录-聚 合 酶 链 反 应 (RT-PCR)技 术,发 现 UC 患 者 肠 黏 膜 活 检 标 本 中 100%有脱硫弧菌属 的 脱 硫 菌。SRB 在 结 肠 中 将 硫 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后 者 对 结 肠 上 皮 有 细 胞 毒 性 作 用 。 [16] 动物实验发 现,UC 发 作 期 与 健 康 对 照 组 比 较,前者的 肠 杆 菌 和 肠 球 菌 增 加,尤 以 肠 球 菌 增 加 为明显,而 真 杆 菌、拟 杆 菌 和 消 化 链 球 菌 均 明 显 减 少,双 歧 杆 菌 减 少 尤 为 突 出。Dickinson 等[23]研 究 发现,UC 患者 粪 便 中 存 在 具 有 黏 附 和 侵 袭 性 的 大 肠杆菌,还发现普通 类 杆 菌 属 是 唯 一 存 在 于 所 有 患 者肠道 中 的 细 菌。Ohkusa等[24]从 UC 患 者 中 分 离 并培养出 变 形 梭 状 杆 菌 (Fvarium),用 含 有 变 形 梭 状杆菌的上清液给小 鼠 灌 肠,24 h 后 小 鼠 结 肠 细 胞 的变化与用丁酸溶 液 灌 注 结 果 相 同,均 出 现 黏 膜 下 溃 疡、炎 性 细 胞 聚 集 及 细 胞 凋 亡 样 表 现;推 测 Fvarium 的致病因子为丁酸,后者对结肠 Vero细胞 有 细 胞 毒 性 作 用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Walker等[8]的 研 究 显 示,在 UC 患者的炎 性 反 应 区 及 非 炎 性 反 应 区,厚 壁 菌 数 量均下降,而拟杆 菌 属 的 数 量 均 上 升。 类 似 的 变 化 也被其他研究者通过一些分子技术证实 。 [25,26] 2.3 CD 的肠道菌群变化
研究发现,IBD 患 者 的 粪 便 和 肠 道 黏 膜 菌 群 组 成与正常人有显著不同。在正常对照组肠道组织 中,菌群的多样性较高[6],优势菌群占到了全部菌 群
作 者 单 位 :200040 上 海 ,复 旦 大 学 附 属 华 山 医 院 消 化 内 科 通 信 作 者 :钟 良 ,Email:zhongniping@163.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