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今天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在今天的意义

曾凡

(载于《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文学的意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谈论文学的基本的出发点。问题是,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引导和控制信息,后现代的戏说立场统治人们精神的今天,谈论文学甚至文学的意义还有必要吗?谁还需要知道文学的意义?谁还愿意让自己与文学搭上关系?人们谈论文学的被边缘化、文学的死亡,以及伟大的文学这些话题时,似乎都与百姓的世俗生活无关,似乎与当代社会的进程无关。但事实是,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与世俗生活相关,都与社会进程相关,都与人类的整体前途命运相关。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

一文学使人类的存在有了意义

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因而,生存是主观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而存在应当是客观的静态的一种物质状态物理状态。人的生命过程不是存在而是生存。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

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给予意义,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比如我们知道的外国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圣经》、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还有中国的《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生人们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比如像《神曲》、《浮士德》这类抽象的充满哲理性的作品,可能对于那些理性的有意于追求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人有着强烈的启示意义,成为许多人生命中最基本的精神动力。而具有同样价值的是,相对通俗的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包括传统的说书等等,都在文学的意义上引导和安慰着芸芸众生。人们通过阅读,以至聆听和观看文学,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至于在今天,类似于传统的文学性阅读已经很少见了。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在忙于读实用的书籍,比如考试秘诀、职场秘诀、发财秘诀、官场厚黑学之类。一些想读文学

而又没有耐心的人,则去读网络文学作品,或是读那些本身没有生活经历而又很乐于写作的所谓“新锐作家”的哺哺自语,这种作品有时是纯粹个人情感经历,有时是参考了别人的作品后对生活的想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许多人误以为真正的文学已经没有了或死掉了,还有许多人认为那些所谓的私人写作、肉体写作或青春写作就代表了当前的文学。这些现象和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是没有亲近文学和信任文学而产生的暂时性的灵魂失重状态。

那么,我们现在文学中的意义在哪里?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和肉体写作的作品来看,生活是没有意思了,人生不是忙于挣钱就是忙于吃喝玩乐,从这些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方向感。但是还有能给人以温暖的作品,这里只以刚刚过去的两三年里我个人的阅读为例:

贾平凹的《秦腔》、《高兴》是在不动声色的日常生活描写中传达出对生存的热爱和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和铁凝《笨花》,都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中的小人物的人性挖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人性的美丽;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以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调回叙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右派和孤儿的非人生活,却越发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喷薄欲出的人道主义激情,具有罕见的震撼力。赵德发的《双手合十》以宗教生活为背景,但探讨的依然是人性和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等基本命题,

不仅仅是拓宽了文学的视野,更主要的是让人们感受到,即使在那种多重力量的重压下,人也还能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老张斌《小艳史》和《说走就走》是一种以小人物表现大历史的举重若轻的作品,《小艳史》写一个右派在政治利剑威胁下的爱情史,达观而又坚韧,《说走就走》写战乱年代一个儿童眼中的各色人等,实际上则表达了中国民间的英雄观价值观。我举的这几部作品都不是表达抽象观念的或写重大题材的,它们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信任,以及对人类普遍价值的信任,足以对普通读者形成真正的文学影响力。其实,有独特文学价值的好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王刚的《英格力士)}、杨志军的《藏獒》、余华的《兄弟》、李佩甫的《等等灵魂》及之前的《羊的门》、《城的灯》、刘庆邦的《红煤》、叶文玲的《三桅船》等都是既有可读性又有文学性。还有麦家的《解密》、《暗算》、《风声》,虽然借助了电视的力量,但他真正的价值却在于塑造“英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反英雄的时代为我们塑造了“凭借意志力量克服人类弱点和局限的超凡脱俗的英雄”。而像张洁的《知在》、张伟的《刺猬歌》和稍早的《能不忆蜀葵》、阎连科的《受活》虽然读起来比较累,但却可以证明确实有作家从未忘记理想和责任。

读这些作品,可能也会让我们伤心,让我们叹息,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不容易,但在另一面,书中的人物、故事、场

景和价值观能鼓励我们摆脱或忘记生活中的灰暗、颓唐、失望和迷茫,最根本的是它们能给我们生存的勇气、信心和方向。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普遍地感受到人的尊严,由此我们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生活。文学不一定非要像大时代的宣传品一样被人人诵读,但文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中,总会让人懂得生活并不是茫无头绪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与选择性的生机勃勃的过程。

二文学帮我们建立价值系统

简略地回顾一下文学的历史和人类的成长史,大致可以看到,文学始终伴随在人类的精神生长和文化成长过程中,在人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它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文学在一种文化的价值建设的全过程中始终全面承担着价值生成、价值判断、价值传播、价值演化、价值消解、价值更生等系列功能。”“所谓价值,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肯定,是人类为了鼓励自己生存下去而为这个世界建立的精神秩序。在价值的指引下,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存在的意义。……文学作为价值的载体,它的最终使命恰恰是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认知和接受人类的普遍性的价值追求。”(曾凡《文学与价值生成》《光明日报》,2004年11月10日)。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