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脾主肉,开窍于口,脾脏不健壮,嘴角松弛,自然会流口水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常同时出现。
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
口水多,且有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
心、肾开窍问题及“舌用非窍”辨析中医学中的窍,系指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某些腔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年六十而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
”王冰解释说:“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后阴。
”上七窍合下二窍共成九窍,所谓“九窍不利”系指此而言。
中医理论认为九窍是五脏的对外开窍,属于五脏的功能范畴。
《素问·金柜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门于口,藏精于脾;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与二阴,藏精于肾。
”这里的窍就是机体通向外界的某些腔道。
它是机体和外界环境间交流信息的窗口。
中医理论认为这些孔、窍和五脏功能联系密切,能反映五脏功能的盛衰。
在临床上,医师们根据患者九窍功能的异常,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所在与轻重。
然后,立法用药、“扶正去邪”,使患者恢复健康。
在这里《金柜真言论》的作者提出了“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的观点。
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提出了“心主舌”“肾主耳”的观点。
王冰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
然,舌用非窍,故言耳也。
”“肾开窍于二阴,盖心寄窍于耳也。
”指出“舌用非窍”,即,舌是一个实质器官,不是一个空窍,故上七窍不应该包括舌。
然而,《内经》及后世的不少医家都忽视“舌用非窍”这一现实,他们仍认为“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与二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人体心肝脾肺肾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属什么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5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1234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
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
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
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
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
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津液[jīn yè]百科名片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目录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代谢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输布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生理功能津液病变1.主要病证2.主要临床表现3.病机分析4.津液代谢失常的原因津液与练功展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代谢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输布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生理功能津液病变1.主要病证2.主要临床表现3.病机分析4.津液代谢失常的原因津液与练功展开编辑本段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基本概念津和液异同: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各种津液因性质、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为津和液两类。
将存在于气血之中,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清而稀薄,流动性较大,具有湿润作用的称为津;将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孔窍等组织,稠而浓浊,流动性较小,具有滋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津液并称。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很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
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三焦为通道等。
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浅表的皮毛、肌肉,滋润深部的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滑利关节等。
如果津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就会滋生水饮,或酿生痰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灵枢。
决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
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
通过五液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身体状况。
泪涎涕唾汗字的结构为,左边为“水”,右边一个“干(gàn)”。
这里的“干”发四声,解释成: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
躯~。
~线。
我们可以理解为身体躯干中产生的液体。
官方解释为:汗是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说明汗,其实是人体的精气所在。
中医也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说。
由于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因此,也印证了,汗为心之液。
在《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换言之,在人体五脏当中,心为皇帝、君主,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在西方,总认为心脏没有思想,只有大脑在思考。
后来,人们通过心脏移植术才逐渐发现,接受心脏移植的一方,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供体相似,这时西方医学才不得不认为,心脏也是有思维的。
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这点了,这不能不说中医的高明和伟大。
那人在什么时候会出汗呢?正常情况下:①运动时;②情绪激动时;③环境温度高时;非正常情况下:④被惊吓;⑤夜间盗汗。
既然汗为心之液,就说明,汗与心脏的活动密不可分。
正常情况我们自不必多说,下面来看看非正常的两种情况。
第一,当人被惊吓时出的汗,通常是冷汗。
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通常形容这种情况为“吓了一身冷汗”。
这种冷汗,多指畏寒、肢冷而出汗。
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很多白领都有手心爱出冷汗的症状,这多半是身体阳虚所致。
换言之,人体的阳气不足。
“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虚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
”故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
最新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
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导读:【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为谓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译文】五味入胃,各为其所喜的脏腑吸收: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
这是饮食五味之所入。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
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肾则恐。
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
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原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阳入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1.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脏化生成五液,心脏主要化生出汗液,肝脏主要化生出泪液,肺脏主要化生出涕液,肾脏主要化生出唾液,脾脏主要化生出涎液。
2.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好的嗜好是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睛,淫邪之事业不能够蛊惑他们的内心。
无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有贤德还是低下,都不能够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
3.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4. 五藏者,故得六腑互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所说的五脏,自然包括与其相表里的六腑,还有经络所联系的支节,受邪后各有虚实。
其病所在的部位,随具体情况而调治。
5.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所说的真气,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并合,起着充养人身作用的一种气。
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清气无法上升而滞于下,便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胃中的浊气在上塞在,便会产生胃胀等疾病。
7. 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灵枢·脉度》眼睛的色彩,脸部的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8.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素问.皮部论》络脉气血不足,经脉气血有余,其表现为脉口部位热而尺肤皮寒,发生在秋冬为逆,发生在春夏则为顺,治疗时可泻经灸络。
9.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经过脾胃吸收营养精华之后,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经过经脉汇集在肺部,并且通过呼吸,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什么是中医的“五液”?
什么是中医的“五液”?“五液”,在《内经》中有两种说法:一是《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即“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而言;二是《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即“五液”,是指溺、汗、泣、唾、水而言。
亦称之为“津液五别”。
由于肾主水,五液与肾脏关系密切,如李士材说:“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于脉。
”心主血,血汗同源,所以“汗为心之液”。
在病理上出汗过多,易耗伤心血,则见心悸、心慌。
阳气熏蒸津液出皮毛而为汗,汗多不仅要伤津耗液,同时也会耗伤心气,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导致亡阳的病变。
也就是常说的“气随液脱”。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临床若心气或心血不足亦可引起病理性的汗出。
如心气虚的“自汗症”,心血、心阴虚的“盗汗症”,在诊断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
·肺司呼吸,鼻为气之通路,肺和则气道通畅且能辨别五气(五种气味)。
若肺发生病变,则涕也会异常,可以从涕之改变作为肺病辨证的根据之一。
若鼻干无涕,往往是肺阴虚,或津液不能上承所致;若鼻流清涕,常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所致;若鼻流黄浊脓涕,常为热毒壅肺,肺失清肃所致等等,均可作为临床辨证之重要参考。
泪出于目,目为肝之窍,故“泪为肝液”。
生理情况下,泪可滋润眼目,使之濡而不干涩,并能经常冲洗异物,维护目内之洁净。
若发生病变时则泪的分泌出现异常。
如肝阴虚,津液不足,泪无所化,则两目失养而干涩;肝经感受风邪则迎风流泪而两目作痒;如肝经有热,热泪胶粘,两目畏光作痛;若肝肾阴虚、老年气血虚弱、亦可见冷泪长流不止等。
对于临床辨证与诊断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唾为肾之液”,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肾络上贯隔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肾为唾。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宣明五气》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宣明五气》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宣明五气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
肺为咳。
肝为语。
脾为吞。
肾为欠、为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
下焦溢为水。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
翻译:五味所入: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甘味入脾脏。
是谓五入。
这就是所说的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
五气所病: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引起的病变关系:心为噫。
心气失调则唉声叹气。
肺为咳。
肺气失调则咳嗽。
肝为语。
肝气失调则表现在言语上,或说个不停,或沉默寡言。
脾为吞。
脾气失调则反酸水。
肾为欠、为嚏。
肾气失调则打呵欠、喷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人体心肝脾肺肾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属什么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心为汗,肝为泪,肾为唾,教你从“三液”看“三脏”的健康!
心为汗,肝为泪,肾为唾,教你从“三液”看“三脏”的健康!中医认为,五液,也就是人的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分别对应人的五个脏器。
《素问》中有解释: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今天,主要为大家讲解其中“三液”,也就是心脏、肝脏和肾脏。
心为汗,肝为泪,肾为唾,教你从“三液”看“三脏”的健康!一、心脏:汗液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
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心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盗汗,盗汗患者体质多热而偏燥,故室温宜偏低且湿。
养护心脏,谨记心有“一怕和二喜”1、心怕过劳长期劳累、熬夜,会伤害心脏,容易诱发心肌梗死,甚至可能导致心脏衰竭。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减负,不能太过于劳累,要劳逸结合,才会有利身心健康。
2、心喜静静心凝神,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保持精神上的安谧和清静,这样人的神气自然就会心平气和,血脉流畅。
3、心喜乐悲伤是心脏病人的天敌。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悲观的心脏病患者,死亡率是乐观患者的2倍。
所以,养护心脏健康,就要做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
二、肝脏:泪液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
泪可滋润眼目,若肝有病变,就会从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迎风流泪、两眼发痒,为肝经受风邪,应少用眼,保持清洁;泪热发黏、两眼畏光作痛,为肝经有热,可用棉签沾水,擦拭泪囊处,一天数次。
养护肝脏,谨记肝有“一怕和二喜”1、肝怕霉物“霉”是指发霉的食物,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一种强致癌物。
生活中主要存在于粮食、久置的菜板、腐烂的水果、发霉的坚果当中。
黄曲霉素,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很强,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2、肝喜按摩按揉肝俞穴,可疏肝理气、降火退热、行气止痛。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
肝俞穴,要也可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脏好不好,看人体五液就知道了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脏好不好,看人体五液就
知道了
想要判断五脏好不好,看看人体五液就知道了,人体五液分别是泪、涎、涕、唾、汗五种液体,其中句口诀叫: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什么意思?继续往下看:
首先是心为汗:中医认为汗液是心神所主管的液体,当心出现问题了,很多人就会守不住心液,从而出现大汗淋漓,稍微一运动就出汗多,盗汗等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你?则需要温补心阳来调理;
其次是肺为涕: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正常情况下,鼻涕可以润泽鼻腔而不外流,但当肺出现问题了,就会出现流清鼻涕,鼻塞等问题,同时还会出现咳嗽,气短乏力,咽喉干痒等表现,那这个时候可以用宣肺化痰,解表散寒的方法来改善;
第三是肝为泪:肝开窍于目,当肝出现问题了,则眼睛失去滋养,就会出现眼睛干涩无神,看东西模糊的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肝阴血不足造成的,可以用滋肝养血的方法改善;
第四是脾为涎:那为什么说口水是脾之液呢?这是因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说你口水涎少了,就可能说明你脾虚胃火旺盛了,同时还会出现口气重,胃脘灼烧胀痛等问题,那这个时候可以用健脾清胃热的方法调理;
最后是肾为唾:唾就是唾液,它和涎同为口津,为什么说肾为唾呢?这是因为肾气旺盛,肾中阴液就会上充于口,所以当你肾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口干少津,腰膝无力等情况,这时候则需要滋补肝肾来缓解了。
以上就是通过人体五液来判断五脏是否健康,如果你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评论留言,共同交流一下。
中医五字论
中医五字论
中医五字论
五味所入: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是谓五入。
五味所禁: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脏所主:
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所藏: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化液:
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所恶:
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燥,肾恶寒,是谓五恶。
五脉应象: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邪所见: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巅疾,抟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怒,并于心则喜,并于脾则忧,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气所病:
肝为语,心为噫,脾为吞,肺为咳为嚏,肾为欠为恐,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是谓五病。
五病所发: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是谓五劳所伤。
从五液看五脏健康
【从五液看五脏健康】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中医认为,五液,也就是人的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分别对应人的五个脏器。
1、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
泪可滋润眼目,若肝有病变,就会从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
忌恼怒,宜清补。
迎风流泪、两眼发痒,为肝经受风邪,应少用眼,保持清洁。
泪热发黏、两眼畏光作痛,为肝经有热,可用棉签沾水、擦拭泪囊处,一天数次。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使热邪有下泻之路。
老年人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常会流泪不止。
建议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加强营养。
2、汗为心之液它的排泄在生理上会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感觉冷时,毛窍闭合而无汗;天热、运动或衣被过厚感觉热时,则毛窍大开而多汗。
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
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
阳虚患者大多形寒怕冷,易外感风寒,所以室内温度宜偏暖,且要温补调理。
心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盗汗,这类人饮食要以清补为主,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姜葱等。
盗汗患者体质多热而偏燥,故室温宜偏低且湿。
3、涎为脾之液脾开窍于口,脾之阴精上布于口,则为涎,主要用来溶解食物,助消化。
脾胃虚弱者可表现为口淡乏味,恶心且口水多,应温中健脾。
忌寒凉、多热食,给胃脘部热敷,也可服姜汤。
胃火盛可表现为口干涎少,这类人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4、涕为肺之液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
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正常。
肺的病变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
如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建议将室内温度调低些,并保持一定湿度。
因风寒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
这类人所处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风寒再袭。
流黄浊鼻涕的人应清肺泄热。
5、唾为肾之液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唾,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
唾液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肾的病变。
口苦口干少津,腰膝无力为肝肾阴虚。
【典籍解读】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典籍解读】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原文出处《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详解五液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
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
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的液体。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
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
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
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涕为肺之液:鼻为肺之窍,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
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是较浓稠的,有滋养肾精之功。
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
则易耗肾精,所以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中医宝典——精选推荐
中医宝典五味所⼊:酸⼊肝,苦⼊⼼,⽢⼊脾,⾟⼊肺,咸⼊肾,是谓五⼊。
五味所禁:酸⾛筋,筋病⽆多⾷酸,咸⾛⾎,⾎病⽆多⾷咸,⽢⾛⾁,⾁病⽆多⾷⽢,⾟⾛⽓,⽓病⽆多⾷⾟,苦⾛⾻,⾻病⽆多⾷苦,是谓五禁,⽆令多⾷。
五脏所主:肝主筋,⼼主脉,脾主⾁,肺主⽪,肾主⾻,是谓五主。
五脏所藏:肝藏魂,⼼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化液:肝为泪,⼼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所恶:肝恶风,⼼恶热,脾恶湿,肺恶燥,肾恶寒,是谓五恶。
五脉应象:肝脉弦,⼼脉钩,脾脉代,肺脉⽑,肾脉⽯,是谓五脏之脉。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
五邪所乱:邪⼊于阳则狂,邪⼊于阴则痹,抟阳则为巅疾,抟阴则为喑,阳⼊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精所并:精⽓并于肝则怒,并于⼼则喜,并于脾则忧,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相并者也。
五⽓所病:肝为语,⼼为噫,脾为吞,肺为咳为嚏,肾为⽋为恐,胆为怒,胃为⽓逆为哕,⼤肠⼩肠为泄,下焦溢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是谓五病。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劳所伤:久⾏伤筋,久视伤⾎,久坐伤⾁,久卧伤⽓,久⽴伤⾻,是谓五劳所伤。
劝君早⽇认知⾷物四⽓(温、热、寒、凉)和五味(⾟、酸、⽢、苦、咸),吃出健康幸福来。
【四⽓--温、热】温热性的⾷物有温中、补虚、驱寒作⽤,适宜于于虚寒体质的⼈和宜于冬季⾷⽤。
这类⾷物如⽜⾁、⿅⾁、鸡⾁、鳝鱼、⾲菜、核桃、荔枝、榴莲等都列为温热类的⾷物。
【四⽓--寒、凉】寒凉性的⾷物有清热、泻⽕、解毒的作⽤。
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红、⼩便黄、⼤便硬的⼈。
这类⾷物如黄⽠、苦⽠、西⽠、雪梨、绿⾖、螃蟹、猪⾁、啤酒等俱属于寒凉性⾷物。
【五味--⾟】⾟味⾷物有宣散和刺激作⽤。
适量⾷⽤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中医认为:汗泪涎涕唾屁屎尿
中医认为:汗泪涎涕唾屁屎尿汗泪涎涕唾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液。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
通过五液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身体状况。
一、汗hàn汗字的结构为,左边为“水”,右边一个“干(gàn)”。
这里的“干”发四声,解释成: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
躯~。
~线。
我们可以理解为身体躯干中产生的液体。
官方解释为:汗是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说明汗,其实是人体的精气所在。
中医也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说。
由于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因此,也印证了,汗为心之液。
在《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换言之,在人体五脏当中,心为皇帝、君主,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在西方,总认为心脏没有思想,只有大脑在思考。
后来,人们通过心脏移植术才逐渐发现,接受心脏移植的一方,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供体相似,这时西方医学才不得不认为,心脏也是有思维的。
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这点了,这不能不说中医的高明和伟大。
那人在什么时候会出汗呢?正常情况下:①运动时;②情绪激动时;③环境温度高时;非正常情况下:④被惊吓;⑤夜间盗汗。
既然汗为心之液,就说明,汗与心脏的活动密不可分。
正常情况我们自不必多说,下面来看看非正常的两种情况。
第一,当人被惊吓时出的汗,通常是冷汗。
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通常形容这种情况为“吓了一身冷汗”。
这种冷汗,多指畏寒、肢冷而出汗。
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很多白领都有手心爱出冷汗的症状,这多半是身体阳虚所致。
换言之,人体的阳气不足。
“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虚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
”故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妙法莲花的BLOG
http: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
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
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
故曰:
“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
“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
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
“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
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
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正如李中梓所说: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
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
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
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
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
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
等。
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
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
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
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
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
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
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为肾之液:
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
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
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
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
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
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