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发展培养与学科建设共66页
体育教研组学科建设总结(3篇)
![体育教研组学科建设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ea8dd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d.png)
第1篇一、前言体育教研组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的核心部门,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体育教研组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体育教研组学科建设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体育教研组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体育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竞争力。
(3)优化师资结构。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选拔优秀教师等方式,优化体育教研组师资结构,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深化课程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教研组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体育文化课程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教研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
体育教研组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校内外实习、比赛、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推进科研工作(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体育教研组组建科研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
(2)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研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申报课题,提升教研组科研水平。
(3)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
体育教研组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校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4.加强体育社团建设(1)丰富社团活动。
体育教研组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育社团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024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4fb40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e.png)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与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以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部分地区、部分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育质量。
其次,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最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学科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一些高校在招生、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教育模式单一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一)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9107e9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4.png)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2-27T06:24:18.43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9月总第420期作者:卢利平1 徐熙平1 范薇1 王娜1 白亚东2[导读] 根据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的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接受一定累积时间、一定学分要求的实践训练,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发等形式,统称为专业实践,从专业学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来看,落实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势必要依靠合作稳定且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实习实训培养基地,才能够满足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对于专业化与职业化衔接的期待。
本文结合近年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以供切磋。
卢利平1 徐熙平1 范薇1 王娜1 白亚东21.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根据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的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接受一定累积时间、一定学分要求的实践训练,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发等形式,统称为专业实践,从专业学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来看,落实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势必要依靠合作稳定且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实习实训培养基地,才能够满足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对于专业化与职业化衔接的期待。
本文结合近年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以供切磋。
关键词:专业学位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当前,在我国“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五大“新常态”,学位授权进入动态调整、稳步增长的新常态,入学规模从低速增长到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研究生教育结构进入持续调整、不断优化的新常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成为改革发展主线的新常态,内涵发展、突出优势、打造中国品牌成为历史使命的新常态。
面对此种新常态,各个高校势必要紧密结合国家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期的显著特点,及时转变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在稳定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服务需求为导向,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c001b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c.png)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马廷奇;许晶艳【摘要】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期刊名称】《研究生教育研究》【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学科建设模式;模式转型【作者】马廷奇;许晶艳【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0;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知识生产模式即知识生产和创造出来的方式,是解释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框架[1]。
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知识生产自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经历了由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逐渐转型。
学科作为已有知识范畴的一种组织和管理状态,以及知识体系的专业化形式也在发生相应的演变。
实践中,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关键机构,其学科建设模式也要突破原有路径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要求。
一、知识生产模式与学科建设的相关性分析“知识是永恒的,学科却只能是历史的。
”[2]知识是学科的逻辑起点,学科是探索知识过程中知识的暂时分类,在探索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知识生产的规律性框架,即知识生产模式[1]。
因此,知识生产模式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一方面,学科建设有助于总结知识生产规律,进而促进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另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为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而进行适应性变革。
自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知识生产经历了由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历史与实践的逻辑演变过程。
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2c2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4.png)
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并能独立完成高水平科研课题的学术型人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管理和学术交流能力,为国家的科研和创新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课程1.基础课程:涵盖学科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英语、学术写作、科研方法和技能等;2.专业课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要包括一系列的专业课程,以深化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知识的理解;3.研究课题: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课题可以来自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旨在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导师制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采用研究生导师制度,即每名研究生分配一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导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资历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并能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导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保证学生的学业进展顺利。
四、实习和实践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要安排一定的实习和实践环节。
通过实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习和实践的地点可以是学校的实验室、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研究机构。
五、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科研论文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
学位论文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总结性工作,需要表达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成果。
六、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
学术交流可以是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或学术论坛等形式,学生可以与其他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学术活动可以是学术讲座、学术竞赛或学术期刊的发表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影响力。
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ff0ad1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c.png)
第6期[总第66期]2021年12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N o .6D e c .,2021文章编号:2095-1663(2021)06-0010-08 D O I :10.19834/j .c n k i .y j s j y2011.2021.06.02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王耀伟a ,侯怀银b(山西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b .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收稿日期:2021-09-29作者简介:王耀伟(1993-),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㊂侯怀银(1963-),男,山西平遥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四五 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 (V A A 210003)摘 要: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㊂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即服务实践需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㊁探寻自身学科逻辑以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㊁完善学科建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即聚焦重大问题以演绎归纳生成学术成果㊁拓宽学术视野并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㊁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以打造学术共同体;在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即推动适度借鉴与自主创建统一㊁坚持文化自信㊁争取国际认知和认同㊂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着 高端人才供给 和 科学技术创新 双重使命㊂[1]进入新时代,中国研究生教育更是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之路上㊂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㊁2020年9月4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都已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问题,需要厘清新思路,完成新任务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发展结构㊁方式㊁动力㊁评价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挑战,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须在学科专业调整升级㊁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㊁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着力㊂[2]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亟需研究生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呼唤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学重要的内在构成,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必然要求将其 三大体系 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㊂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不仅有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学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并为更广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提供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内容㊁范式和方法;而且有助于通过科学理论指导,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理论内涵,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㊂鉴于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如何建设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研究者应给予关注并去研究㊂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群提出不同的设想和观点㊂研究者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学元研究,还对如何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和如何进行知识生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鲜有对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㊂学术界尚缺少对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系统思考,当前的研究是不够的㊂基于现状,我们应聚焦如何建设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开展研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㊂在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中,研究生教育学. All Rights Reserved.学科体系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学建设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是维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纽带,是研究生教育学建设的关键㊂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背景下建设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学科体系这一基础㊁抓住学术体系这一重点㊁把握话语体系这一关键㊂一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研究生教育学既作为复数形式的学科群总称,又是单数形式的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㊂因此,其学科体系既可以在广义层面理解为研究生教育学的若干研究领域以学科形式所构成的结构系统,又可以在狭义层面理解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中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所构成的结构系统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包括两大要素,一是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二是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㊂随着研究生教育学被重视㊁研究生教育实践在多方面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得以开拓和丰富㊂针对研究生教育学专门性㊁实践性㊁研究性特点,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性㊁不成熟和不完善性特点,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要以实践为导向,服务实践需求,探寻自身学科逻辑,进行研究反思,并完善学科建制,推动学科体系规范化㊂(一)服务实践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实践的现实要求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领域,攻破重大难题,解决 卡脖子 问题,迫切需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这对研究生教育实践提出了要求㊂服务与指导好研究生教育实践,亟待加强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㊂完善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系统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㊂完整的分支学科系统将囊括研究生教育学所涉及到全部方向和领域,在此基础上的每一门分支学科建设都在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力㊂依据不同研究对象和不同研究领域,可以将研究生教育学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由研究生教育学内部分化而来的学科,即研究生教育学专门学科,如研究生教育学原理㊁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㊁研究生德育论等;第二类,以研究生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在方法㊁理论等层面交叉形成的学科,即研究生教育学交叉学科,如研究生教育经济学㊁研究生教育管理学㊁研究生教育心理学等;第三类,对研究生教育学自身研究所形成的学科,即研究生教育学元学科,如研究生教育学史㊁元研究生教育学等㊂以上学科构成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系统,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进程中,既要以研究生教育学为本来立场,推动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又要关注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㊂从学科发展历史看,研究生教育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得以萌芽,在90年代中期起步[3],目前进入了成形并持续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经济学㊁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等一直是受到关注并持续形成学术成果的分支学科,而研究生教育哲学㊁元研究生教育学等则发展相对较慢㊂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理论不断走向成熟,研究生教育实践走向深入,要求各分支学科能随之发展,在研究范畴内对各自研究对象,对研究生教育实践发挥好解释㊁指导㊁预测功能㊂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到不平衡问题,并去合理解决㊂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包括纵向发展进程不均等和横向联系和综合的缺乏[4]㊂在纵向层面,发展缓慢的分支学科,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空白领域,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以实践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引领,开展对薄弱学科的研究,从平台载体㊁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支学科建设,以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㊂在横向层面,研究生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建设者应正确认识分支学科间关系,以学术研究为学科间沟通桥梁,开展各分支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工作㊂解决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需关注到研究生教育学元学科,这类学科是研究生教育学走向成熟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㊂ 元 (m e t a-)表示更高水平的认识层次,强调反思㊂[5]研究生教育学元学科是一类对自身进行研究的学科,旨在揭示出学科之为学科的规定性体现㊂学科的独立性㊁科学性㊁成熟化㊁规范化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科去反思自身,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内在的自我肯定㊁自我尊重,推动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学走向成熟㊁自主与自觉㊂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㊁学科性质㊁学科范畴㊁学科功能等内容有持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㊂㊃1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二)探寻自身学科逻辑,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任何一门学科,都蕴含有边界清晰㊁范畴明确的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学科知识内容㊂使研究生教育学受认同,首先应解决自身学科内容清晰性㊁学科体系明确性问题,应着手处理好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生成独特性的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内容,并使之不断成熟化㊂1.厘清研究生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内容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大体包括高等教育的存在论㊁本质论㊁价值论㊁主体论㊁活动论㊁质量论等方面[6],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高等教育问题㊂在当下,对比高等教育学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聚焦高深知识的学习和传承,研究生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在学科体系建设中更凸显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更聚焦于高深知识的生产和研究,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科学知识研究的统一㊂如果完全照搬高等教育学学科内容,易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混同,部分高等教育学理论无法有效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㊂为避免不同学科内容范畴模糊或重合,须将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同高等教育学进行严格区分,尤其要重视突出研究生教育科研㊁人才培养㊁学位制度㊁质量评估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内容㊂2.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内容生产与更新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划分明确边界的研究生教育学,其学科内容尚处于讨论与建构阶段,距理论成熟与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仍有较大距离,如作为学科内容呈现载体的‘研究生教育学“教材,其内容主要聚焦研究生学位申请和培养过程展开,仅有薛天祥的‘研究生教育学“将研究生教育的概念㊁本质㊁功能㊁结构㊁基本规律㊁原则㊁目的和途径等基本理论进行了呈现[7]㊂尽管如此,在关于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文章中,不乏有创新观点值得肯定㊂在学科内容建设部分,或提出重视研究生院及研究生教育系统规范研究[8],或提出重视研究生个人的微观层面研究与囊括研究生教育战略与政策等宏观体系研究[9],或提出开展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研究㊁招考研究㊁课程与教学研究㊁质量评价研究以及战略规划研究[10]等,这些均为建设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有益支持㊂借鉴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尝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起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内容,纵向上包括宏观国家层面㊁中观学校层面和微观师生层面的学科内容,横向从研究生教育学㊁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㊁研究生教育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建立一个覆盖全方位㊁全领域㊁全要素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系统,其中具体的学科内容仍需进一步探索㊂我们应避免盲从于高等教育学的框架,而要从研究生教育实践规律本身出发探寻自身的理论逻辑,进而构建学科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㊂(三)完善学科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其建设都不是无序进行的,不能由建设者随意发挥,应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即存在学科建制的约束㊂完善学科建制,将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㊂具体而言,做好以下三点工作㊂1.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组织机构建设组织机构(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是一门学科得以创立并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居中作用,部分省市成立的研究生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也在实现自身职能中贡献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力量㊂但这股力量仍不够大,应推动从中央到地方和高校,建立起完善的三级研究生教育学组织机构㊂在其中,我们既要推动将整体的研究生教育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机构建设,又要推动将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机构建设,二者同为重点㊂2.做好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设置㊁学位点建设㊁专业建设和研究方向设置工作应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㊂我们应在现有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㊁设置交叉学科这一层面做文章;逐步在全国建立起相当数量的研究生教育学学位点;更加努力地推动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建设,从专业方向和特色㊁学术骨干和带头人㊁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㊁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㊁平台支撑和学科文化等方面着手,改变学科专业设置稀少的局面;将基础性研究方向与特色研究方向相结合,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使得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更为成熟和完善㊂3.加强研究生教育学内容载体建设呈现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载体主要是教材体系㊂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讲,㊃2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对研究生教育学的科学分类,形成了相对应的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如‘研究生教育史“教材㊁‘研究生教育经济学“教材等㊂没有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成效不足,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支撑㊂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的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是一致的,没有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㊂鉴于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联系,我们应在开展教材内容研究㊁探索教材改革创新中加强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以此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㊂二㊁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以研究生教育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由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命题㊁学术观点㊁学术思想㊁学术理论以及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如学术平台和资源㊁学术氛围㊁学术研究方法)等要素组成㊂其中,高质量㊁原创性学术理论的不断形成㊁反思与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㊂高质量㊁原创性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实践,研究生教育实践推动着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的形成,使学术体系建设更为扎实,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㊁新任务更加催促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加快融合㊂我们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要时刻聚焦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应以解决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重大现实需求为生成学术成果的根本导向,以演绎归纳相结合为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思维方式,以吸收汲取应用教育学之外的各学科成果为学术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途径,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为主要建设形式,多主体㊁多途径㊁多方式开展建设工作㊂(一)聚焦重大问题,形成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成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开展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理论研究,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要时刻聚焦研究生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包括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㊁研究生导生关系㊁研究生教育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㊁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生教育供需预测与结构调整㊁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㊁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探寻与揭示㊁研究生招生培养体制机制创新㊁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㊁ 破五唯 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㊁研究生教育良好学术风气的打造㊁信息技术时代线上与线下研究生教育融合等㊂在社会变革中我们把握好时代问题,以学术研究形式回答和解决好时代问题,旨在实现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创新完善,建设好研究生教育学,使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㊂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坚持双重的价值规范,把发展的焦点会聚在科学系统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上㊂[11]这启示我们在聚焦重大问题基础上演绎归纳相结合开展学术研究㊂一方面,应坚持合理演绎,以保证逻辑性,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发展㊂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具有一般性和通识性的特点,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包括高深知识创新度高㊁操作性强,受教育者自主性强,社会服务更受重视等,已有的教育学学术理论,如教育本体论㊁价值论㊁实践论对研究生教育的阐释未能抓住研究生教育的特点㊂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合理演绎理论知识,摆脱简单的理论移植,而使这种教育形式在理论逻辑自洽下得以运行,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方面㊂另一方面,确立问题意识,从研究生教育实践出发进行科学归纳,将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升华成理论,具备可操作性,实现研究生教育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㊂不论是研究生专业设置㊁人才培养,还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均有内在的㊁共性的运行逻辑,我们要掌握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而形成切实可行的㊁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随后加以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㊁升华㊁生成理论,并付诸实践,以检验成效,加以推广,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体系,从而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㊂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方法的合理应用㊂(二)拓宽学术视野,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生教育实践广泛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中,从学科门类看,哲学学科有研究生教育,理学学科有研究生教育,工学学科有研究生教育这些研究生教育实践因学科知识生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㊂从学科性质看,人文社会科学㊃3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重视培养研究生的逻辑历史观㊁理论思辨能力㊁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自然科学重视研究生的抽象思维㊁逻辑思维培养和技能训练等㊂现有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是将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本质㊁目的㊁价值㊁规律等㊂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我们不仅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理论,而且要结合不同学科形成不同学术理论来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㊂研究生教育学是关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学科,建设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不仅要研究教育学学科下的研究生教育问题,而且要研究各学科下的研究生教育问题㊂以学术著作为例,据笔者目力所及,1949年后各学科研究生教育概论类著作和各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类著作仅71部①,部分学科无此类著作㊂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学术理论仍有很大的进取空间㊂我们要拓宽学术视野,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获取实践理论,为研究生教育学在各学科中学术理论的生成奠定基础㊂形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关键在于改变传统观念,做好跨学科研究㊂要吸收好,借鉴好,应用好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将其作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使部分学术理论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思想来源㊂仅靠研究教育学著作㊁教材㊁论文,易使思维固化,同时,跨学科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㊁历史学㊁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要形成吸收自然科学成果的意识,应用数理统计㊁模型建构㊁人工智能等来整合研究生教育知识,分析研究生教育实践,丰富学术理论㊂在跨学科研究中要找准学科研究方法的切入口,不能对所有学科理论的借鉴应用搞一刀切,如哲学观和史学理论对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侧重自然不同,重点在于根据研究问题,使之为我所用,这些都需要具体学科具体研究㊂(三)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打造研究生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强化理论实践融合以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表现在研究队伍建设中,则是依靠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理论工作者㊁管理者㊁实践者等多角色主体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形成合力,承担起研究生教育学建设责任,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形成高质量㊁原创性学术理论成果,投身研究生教育实践,打造研究生教育学学术共同体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者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应在以下三点上努力㊂第一,结合实际,开展行动研究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还应有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实践者的全程参与㊂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各学科教师㊁决策者㊁执行者,以及国家行政机关㊁企业事业单位㊁社会团体㊁街道社区等研究生社会实践载体中的工作者,他们不仅作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参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以及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㊂广大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开展行动研究,在直面并解决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实践具体问题中理解研究生教育学,发掘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能够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注入动力,同时提高自我反思能力㊂在国家大力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应结合自身实际,以大中小学㊁家庭㊁社区为载体开展行动研究,进行教育实验,创新研究生教育形式与内容,发现研究生教育问题,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改善研究生教育实践㊂培养研究生人才的高校层面应加大投入力量,以建设工程为依托,以项目课题为抓手,开展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活动㊂第二,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实践研究㊂研究生导师是开展实践的又一重要群体,不同学科㊁不同研究方向㊁不同类型的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实践会形成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研究生培养心得,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会主动创新教育形式,因材施教,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实践与体验进行系统反思,会升华为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通过国内外导师的交流沟通,生成有助于共生型师生关系建立㊁研究生培养成效改善的有益成果㊂第三,重视研究生的自我体验与反馈㊂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在读研阶段的学习㊁科研㊁生活㊁工作等,都是研究生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探索的来源㊂广大研究生都应自觉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一份子,通过对自身科研生活的反思,对实践进行反馈,成为研究生教育实践的行动者,推动自我教育进程㊂三㊁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建设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在交往过程中对研究㊃4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
《研究生培养与管理》PPT课件
![《研究生培养与管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a8750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e.png)
培养过程的管理
〔一〕培养过程管理的主要依据
各培养单位的《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培养过程的管理
〔二〕管理机构的组成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研究生院、部、处
分学位评定委员会
培养科
学位办公室
二级学院培 养办公室 学科点
培养过程的管理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分工与职责
1、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位决定,审批培养方案, 审批免除课程考试申请,审批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 组成,导师资格审查,审查分委员会组成,处理争议事 宜.
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
〔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建设 创新型国家
1、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高层次人 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是探索建设创新型教 育体系的先驱.
3、研究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力量. 4、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单位进入国家创新体
系的资本之一.
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
〔三〕20XX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
位委员会把关〕 7、是否授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把关〕
培养过程的管理
〔八〕学位论文审查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论文的门槛 2、注意评阅人的责任心、学术水平,以
及从事的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研究内 容的相近性. 3、注意评阅人身份的保密,最好背靠背. 4、注意评阅中出现争议的处理.
四、我校研究生培养流程
我校研究生培养流程
学院评定分委员会审查 第六学期3月和6月25日前 专业学院
论文答辩材料整理上报 第六学期3月和6月25日 专业学院 校优秀学位论文推荐 第六学期6月25日前 专业学院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 第六学期3月末4月初及6月末7月初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校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第六学期6月末7月初 研究生学院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d4e36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6.png)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教育部设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并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案例,助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隶属于教育部,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要机构之一。
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规划和管理,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心下设研究生教育政策与法规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处、研究生学科建设处等四个职能部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主题案例的意义主题案例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揭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促进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主题案例的推出,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主题案例的特点1. 实践性强主题案例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案例的呈现,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2. 可操作性强主题案例的呈现方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3. 经验性强主题案例是从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选取的,具有很强的经验性。
通过案例的分享和交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主题案例的典型案例1. 《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践》该案例是以某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为背景,介绍了该校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该案例通过对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揭示了如何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规划
![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741f02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5.png)
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在21世纪的教育大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面对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创新性需求的增强,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度反思和创新设计,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本文将从改革理念、课程目标、实施策略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规划。
二、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中心1.1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1.2 灵活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
三、课程目标:多元化与综合化2.1 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基础,融入艺术、体育、科技等多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综合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将跨学科知识整合,如科学与人文、技术与社会等,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施策略3.1 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适应新的课程模式。
3.2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为主,兼顾结果的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和实践。
3.3 家校合作与社会参与引导家长和社区参与课程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未来展望5.1 技术驱动的课程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5.2 持续的改革与优化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六、结语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持续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共创教育的美好未来。
学科建设规划.ppt
![学科建设规划.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d5c99c76a20029bd642da7.png)
(2015~2020)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意义
2
发展现状
3
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4
发展目标
5
发展思路及领域
2
目录
6
学科、科研平台建设
7
硕士点建设
8
以学科建设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
9
保障措施
3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2013年9月,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 与城市建设学院,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院学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翁仁贵
发明专利
ZL20121006 3278.4
CN102603266A
1245411
8
活性炭纤维电极的无隔膜成对 直接电氧化电还原反应器-发明
杨卫身
发明专利
ZL 2011 1 0078600.6
CN 102219287 B
1133682
9
活性炭纤维电极无隔膜成对电 氧化电还原脱色方法
杨卫身
10
一种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管的制 备方法
CN102284244A
1229196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 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蒸压加气混 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
刘心中
发明专利
20081007247 0.3
ZL200810072470.3
854427
4 5
SCI、EI、ISTP收入12篇。 污泥处理方法及污泥建材资源 化及制成肥料的方法
刘心中
再生建筑废弃物蒸压砖生产工 艺
2010 0
0 账经7 费64500多7 万元13。 1
8
0 0 0 未统计 未统计
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
![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https://img.taocdn.com/s3/m/92a282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a.png)
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高校学科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我国政府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
本文将就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强化学科导向,优化学科布局为了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强化学科导向,优化学科布局。
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科的引导和引进,选择优质学科进行重点发展。
同时,要加强学科间的协同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融合与互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
二、加大投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
因此,在指导意见中,政府提出了加大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这包括增加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提供优厚的科研奖励政策,建立学科发展专项资金等。
只有确保学科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才能促进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教师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指导意见中,我们也看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同时,还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四、加强学科评估,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为了确保高校学科建设的质量,政府还提出了加强学科评估的要求。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各高校的学科建设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样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五、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高校学科建设应当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科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
政府应当引导高校学科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科的社会实用性和竞争力。
总之,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强化学科导向,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科评估以及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科建设规划PPT课件
![学科建设规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c1e0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c.png)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意义
2
发展现状
3
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4
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及领域 5
25
五.发展思路及领域
(一)优先领域
(一)优先领域
发展特色、学科定位 •要发挥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以 科技项目与成果推广为纽带,推进 产学研用合作,扎实做好这两个省 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带 动其他方向建设。 •完成硕士点立项建设验收任务、 获得硕士点授予权是“十三五”生 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学科建设工 作的重点。
五.发展思路及领域
•通过政府部门平台、618平台及深入企业沟通交流,对现有的 专利技术积极寻求企业合作,转化为产品。
•预计到2020年,转移技术项目10个。
四.发展目标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深与云林科技大学、中原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等高校的 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做好与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建筑防火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中原大 学开展水处理、重金属污染控制、膜技术等领域课题合作和成 果转化,共同申报课题。
未统计
1
38 5 2 5
1
0
二.发展现状
(五)研究成果
序 号
专利名称
第一发明 人
专利类型
申请号
公告号
证书号
1 一种秸杆粉基复合肥防结块剂 刘心中
发明专利
ZL20111000 8370.6
CN102050679A
1133720
2 一种粉煤灰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刘心中
学科建设规划PPT课件
![学科建设规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dcc3f4dd88d0d233d46a9d.png)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ZL 2011 1 0078600.6 ZL 2011 1 0079986.2
2
CN 102219287 B CN 102225795 B
ZL2.0
ZL2.0
ZL2.4 CN 101575151 B 893886
zl2.6
CN2918130
zl2.6
授权公告日期 2013-02-06 2013-07-03 2011-10-19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以陈礼洪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排水系统安全与节能技术、 水处理及资源化为主要研究领域 •承担了福建省科技重大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 向科研项目5项,研究经费90多万元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篇,其中被EI、ISTP、 SCI等收录3篇 •获得发明专利3项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以侯根富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 •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省科技 厅、省教育厅、省建设厅以及学院等科研项目4项 •在国家级、省级和大学学报及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 文3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篇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化学工程
未统计
1
38
52 5
1
0
二.发展现状
(五)研究成果
序 号
专利名称
第一发明 人
1 一种秸杆粉基复合肥防结块剂 刘心中
2 一种粉煤灰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刘心中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申请号 ZL2.6 ZL2.3
公告号 CN102050679A CN102284244A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50174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0.png)
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是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布局的过程。
它是为了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学科的整体实力,促进学科的繁荣和发展而进行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一、规划目标学科建设规划的目标是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为学科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导。
具体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2. 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提升学科的人材培养能力;3. 加强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4. 建设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5. 加强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二、规划内容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发展现状分析:对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学科的学术水平、人材队伍、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基础等方面的情况。
2. 学科发展目标确定:根据学科发展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发展的重点和重点领域。
3. 学科建设重点任务:根据学科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包括人材培养、科研创新、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任务。
4. 学科建设资源保障:明确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材、设备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5. 学科建设评估与监控:制定学科建设的评估和监控机制,对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建设的措施和方向。
三、规划实施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学科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明确各个职责和任务,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人材培养计划:制定人材培养的计划和政策,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提高学科的人材培养能力。
3. 科研项目支持:加大对学科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科师生积极参预科研活动,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
学科分层建设实施方案
![学科分层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6921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0.png)
学科分层建设实施方案为了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学科分层建设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学科层次,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首先,我们将学科分为基础层、拓展层和深化层。
基础层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拓展层则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科学学科,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深化层则包括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科,我们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
在基础层,教师将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和反复强化,评价标准将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拓展层,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将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深化层,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评价标准将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果。
此外,我们还将建立学科导航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科发展指导。
通过学科导航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层次和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最后,我们将建立学科交叉合作机制,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通过学科交叉合作机制,不同学科之间将进行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学科分层建设实施方案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
我们将积极推进该方案的实施,不断完善和提升学科分层建设的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259fcdc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e.png)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想让高等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学科建设的策略与规划必须更加精细和到位。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学科发展战略等几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学科建设的意义与现状学科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环境中,通过不断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进一步增强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的竞争力,使这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更加显著。
除此以外,学科建设还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目前存在着一些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方面是学科的布局不够合理,可能存在着某些重点领域或者热点问题被过度重视,而其他学科领域则被忽视。
另一方面,则是学科的发展水平有所参差不齐,一些学科领域已经非常成熟和发达,而其他领域则处于萌芽状态。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加精细地深入研究与分析,从而开展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战略举措。
从战略层面而言,这些措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加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认知要想促进学科建设的全面落实,我们需要在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和社会大众中,提高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和认识。
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认知程度,有助于进一步引起更多学科领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更多积极负责的学科建设态度。
(二)建立健全的学科建设体系建立健全的学科建设体系,是推进学科建设的关键之一。
学科建设体系的建立应该包括人才建设、技术支持、资源整合和政策保障四个部分。
在人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指导方法,进一步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
在技术支持方面,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整合科技信息、成果和技术,保障学科建设的提高。
在资源整合方面,应该加强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研究生培养总结(热门11篇)
![研究生培养总结(热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c9195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6.png)
研究生培养总结(热门11篇)研究生培养总结第1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特别是与班主任要多交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继续广泛、深入的开展三生教育,让我们的教师走进学生、享受工作、快乐生活;让我们的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生命积极健康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基本对班中后进生的状况很了解,后进生的构成有个人、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因素,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围绕以下几方面工作进行:研究生培养总结第2篇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学院06~07学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总结,提出新学年的工作要点。
一、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招生专业和人数大幅度增加06—07学年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增加最多的一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后,增加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筑系开始了首届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全院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16个,博士12个。
学院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程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建筑学专业考试和阅卷等方面都认真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制定了“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XX年研究生调剂与招生规定”和“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XX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招生较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生。
XX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工程硕士与高校师资专业硕士7名,招生总数163名。
博士和硕士具体分布如下:土木系: 66名,其中博士18名,硕士48名;力学系: 42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1名;建筑系: 15名,其中博士 1名,硕士14名;岩土中心: 33名,其中博士 5名,硕士28名。
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总数为4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8名,硕士生333名,工程硕士21名。
扶持学科建设
![扶持学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691edb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6.png)
扶持学科建设扶持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旨在推动高校提升学科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扶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优化学科布局高校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优势,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
一方面,要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提高学科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兴学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提升学科水平扶持学科建设要着力提升学科水平,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能力。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同时,要加强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国家输送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密切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了解企业需求,推动学科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学术资源共享,提高国际影响力。
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科研协作等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资源,提升自身办学水平。
五、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在扶持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包括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政策、强化激励机制等,以推动高校持续发展。
总之,扶持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提高学科水平为核心,深化综合改革,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