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讲解练习
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讲解
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讲解文章一:给小朋友们的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首古诗,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呀,是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写的。
杜牧呢,他很想念在扬州的好朋友韩绰判官。
诗里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意思就是远处的青山朦朦胧胧,江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江南的秋天都快过去了,但是花草还没有凋零。
这就好像在跟我们说,扬州那个地方可美啦,就算秋天快过完了,还是有好看的景色。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里说的二十四桥在夜晚的时候,月亮照在桥上,可漂亮啦。
杜牧就好奇地问他的朋友韩绰判官,在这么美的地方,你在哪里教别人吹箫呢?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你们有一个好朋友在很远的地方,你们是不是也会想念他,想知道他在做什么好玩的事儿呀?文章二:为学生们准备的讲解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一开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描绘出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那隐隐约约的青山,还有长长的水流,让我们感觉到扬州那地方很辽阔、很遥远。
江南的秋天都快结束了,可是草还没有枯萎,说明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景色依然迷人。
其实呀,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扬州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就像你们放假的时候,会想念学校里的好朋友一样。
文章三:面向成年人的讲解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诗开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你看,那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悠悠流淌,江南的秋天都快过完了,草木却还未凋零。
这让人感觉到一种悠远和宁静,也展现出江南的温婉和柔美。
再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在明月的映衬下,那情景多美啊!杜牧在这里好奇他的朋友韩绰判官究竟在何处教别人吹箫,这看似随意的一问,实则饱含着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以及对扬州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咱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会想起远方的朋友,想起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吗?文章四:给老年人的讲解老伙计们,咱们来品品杜牧写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通过对扬州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扬州生活的追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A、杭州B、苏州C、扬州?参考答案1、C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C赏析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首古诗,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先来看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的美景,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悠悠流淌,路途遥远。
虽然已经是深秋了,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凋零。
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宁静又美丽的画面。
比如说,咱们出去旅游,看到远处的山在云雾中,河水弯弯曲曲地流着,是不是感觉特别美?
再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两句可有名啦!二十四桥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
诗人想到自己的朋友韩绰判官,不知道他在哪里教美人吹箫呢。
这里充满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扬州美景的向往。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上学,他特别想念家乡的小伙伴。
就像杜牧想念韩绰判官一样,总是想着小伙伴在做什么,是不是也在想着自己。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他对江南的喜爱,对朋友的牵挂,都融入在这短短的几句诗里。
而且呀,这首诗的语言特别优美。
“隐隐”“迢迢”这些词,让景色变得更加生动。
比如说,咱们形容一个东西很美,可能会说“特别特别美”,但诗人用“隐隐”“迢迢”这样的词,就更有韵味啦。
同学们,通过解析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咱们是不是对古诗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读古诗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去感受诗人的心情,想象诗里的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啦!。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作品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⑴青山隐隐水迢迢⑵,秋尽江南草未凋⑶。
二十四桥明月夜⑷,玉人何处教吹箫⑸。
词句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白话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作品鉴赏: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1. 各就各位①tiáo ②diāo ③xiāo 凋( ) 迢( ) 箫( )从以上三个字的读音中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查一查,选一选“二十四桥”的由来是( )①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②二十四孔桥③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面得名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3.默写这首诗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迢迢”的意思是__________ ,“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6.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扩写成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查字典填空字音序部首音节组词绰凋迢8.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泊秦淮①烟笼寒水月笼②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①.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②.笼:笼罩。
③.商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④《后庭花》:乐曲名9.你还知道杜牧的哪些诗,请选一首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吗?一鸣惊人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三年,一直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寄扬州韩绰判官》 文章解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文章解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七言律诗。
诗中描绘了韩绰判官赴任扬州的情景,并寄扬州的感慨。
首先,这篇文章是一首七言律诗,以寄送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韩绰判官的寄托之情。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两句描述了扬州的景色,将扬州的山水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给人一种美好而宜人的感觉。
接着,作者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扬州,以及一个美丽的玉人在哪里吹箫。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夜色中的月光和一个玉人轻盈地吹奏箫声,给人一种清新、幽雅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作者则表达了对韩绰判官的思念之情。
作者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句话中提到了建安,暗示了作者和韩绰判官的交情,而“小谢”则是指杜牧自己。
作者将自己与韩绰判官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友谊的珍惜和对韩绰判官的祝福。
文章的结尾,则是作者表达了自己希望韩绰判官能够成功施政的愿望。
作者写道:“琴心剑胆识琼箫,莫把棋盘错落摆。
”这句话中,作者提到了琴心、剑胆和琼箫,分别象征了文采、胆略和才华。
这是对韩绰判官的美好祝福,希望他能够以才华横溢的气魄来施政,不要将新的局势安排得错落有致。
总而言之,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通过七言律诗的形式,娓娓道出了对韩绰判官的思念之情和对其施政的期望。
通过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对于扬州的美景和韩绰判官的品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它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解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解读《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文,该文通过主人公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信函,展现了其清廉、正直和对官场腐败的不满。
本文将对《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课文解读,分析其主要内容、表达意图以及所体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正文部分】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文中通过写信的形式,寄扬州韩绰判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场腐败的忧虑与期待。
整篇文章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以直抒胸臆的口吻,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和对官员的期望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位清官的形象。
第一段,杜牧写道:“曾子何以著称于世?以博学而后有著作也。
此乃先贤之所以明志于少年小辈者也。
”这里引用了孔子弟子曾子的典故,表达了对曾子博学知识和著作的赞赏。
随后写道“今时人亦崇习以张公、延陵为云。
然则公有维扬之守,陵有吴江之镇”,用意指寄信对象韩绰判官,作为维扬太守和吴江镇的官员,应当以大公无私的作风来明志于后人。
第二段,杜牧写道:“曾仆将长书一通,何期贼臣窃据其间,数囚曾曾不能遣去,尚尚贼臣。
”这里提到他之前给韩绰写过信,但数次要求遣散囚犯的请求都未被满足,这些贼臣依然逍遥法外。
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的腐败和廉政的缺失,让杜牧深感不安。
第三段,杜牧写道:“方其童穉之口尚不能言,而贪臣忍辱负重以自浸溺。
听童穉之口何其少也?”他在这里再次提到童尚不能言的情况下,贪污的官员依然横行的事实。
通过对比,杜牧表达了对幼童清白纯真的美好期待。
他希望韩绰能够清除官场的贪污现象,守住清廉的原则。
第四段,杜牧写道:“曾公著书,数十年无人传。
吾自谓爱才,然若安肯受之,另有佳人亦得焉。
吾自谓大器晚成,然若安肯受之,国家亦可庇之。
”他通过对自身才华和国家前途的思考,表达了自己蕴藏的才华和期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韩绰能够给予他一个机会,传播他的著作。
第五段,杜牧写道:“千里而聪不及音,百年而智不及彼。
”他写到自己身在异乡,尽管途经千里,才智却无法与当代的贪官相提并论。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杨赟解析
◆ 随堂检测
◆ 一、基础检测
◆ 1、指出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江含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萃微 )
◆ B.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霑衣
◆ C.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D.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 C(A. 含-涵,萃-翠;B. 沾-霑;D. 篷-蓬)
◆二、阅读检测【课内阅读】
濡染(rú)
儒林(rú)
金鹧鸪(zhè)(gū)蔗糖(zhè)
◆2、词语解释
◆⑴小山: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一说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或
指女子弯弯的眉毛。 ◆⑵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 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 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活明或暗。
《寄扬州韩绰判官》
PPT制作:江苏省沛县中学
杨赟
◆ 课前预习案
◆ 1、字音
◆ 韩绰( ◆ 草未凋( ) ) 悼念( 碉堡( ) ) 水迢迢( 蜩甲( ) ) 笤帚( )
◆ 2、词语解释 ◆ (1)二十四桥: 。
◆ (2)玉人:
◆ 3、名句默写 ◆ ◆ , 。
。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迷人的江南秋色图。江南的风光如此秀丽,自然对诗人有着特别的 ◆ 分析: 。
【深度赏析】 ◆3 、答:不同意。“秋尽”说明已经是晚秋了。虽然已经到了晚秋, 【深度赏析】 ◆ 但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凋零。 ◆1 1、你从诗中那些地方也能读出作者对朋友韩绰的那份思念之情? 、答:⑴从一个“寄”字,可以读出杜牧对朋友韩绰的思念之情。 ◆ ◆答: 通过写作背景资料,我们知道杜牧当时是被调到北方任职。北方 ⑵从“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中,也能读出杜牧对朋友韩绰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晚秋时节,秋风四起,树叶已经飘落,给人一种萧条之感。而此 念之情: “隐隐”足以说明作者距离这山的遥远,远到已经模糊 ◆2、把“隐隐”“迢迢”这对叠字换成单字,你觉得好不好? 时的江南风光依旧。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心理上已经有了 看不清了;而这“迢迢”二字可以看出水的源远流长,作者借以暗 ◆答: 强烈的反差。由于环境的对比,让诗人更加思念故地的朋友。所以, 示距离朋友很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不多余。 ◆2、答: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 ◆3、“秋尽江南草未凋”这一句诗有人觉得是多余的,你同意吗? ◆ 4、答:没有。 “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为什么? ◆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 ◆⑴通过查资料可知: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答: 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 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 ◆4、古诗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还没有提到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韩绰”,是不是跑题了? 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心中的无限情 ◆ 答: ⑵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 思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解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解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篇作品,通过对韩绰这位品行高尚的官员的赞美和借他的形象来批判当时社会的陋习,展现了杜牧的追求高尚品德和理想社会的思想。
一、背景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写作于唐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然而,由于当时官僚制度的腐败和社会道德风气的低下,民不聊生的现象日益严重。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杜牧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内容解析《寄扬州韩绰判官》以书信的形式展开,文章分为两段。
第一段,作者通过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信来赞美他的品德和为官之道。
他称赞韩绰“行高尚”、“深仁厚”、“慈眉善目”、“操守廉洁”,表达了对他高度的敬仰之情,并肯定了他作为一个官员的优秀品质。
第二段,作者利用韩绰的形象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弊端。
他写道:“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里借用了一个比喻,用“纸张薄”来形容人情世故薄弱,用“棋局新”来形容政治斗争非常复杂。
这句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正之风的抨击,让读者对于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三、意义与价值《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通过对韩绰形象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杜牧追求高尚品德和理想社会的思想。
首先,通过赞美韩绰,作者让人们看到了高尚品格的重要性。
杜牧认为,一个官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力求正直、廉洁、仁爱,以为人民谋福祉,这也是应该成为每个官员的追求。
其次,通过批判社会现实,作者对当时社会贪污腐败和人情冷暖的现象提出了警示。
他用“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这一句诗形象地表达了对社会陋习的批判,让人们深思当时社会的问题,以期改进现状。
最后,这篇文章通过辞章秀丽的句子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杜牧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的细腻表达、富有哲理的探讨让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启示与反思《寄扬州韩绰判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高尚品德,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尽力做到正直廉洁、仁爱厚道。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1] ,秋尽江南草木凋 [2] 。
二十四桥明月夜 [3] ,玉人何处教吹箫 [4] ?【注释】[1]迢迢:遥远貌。
[2]草木凋:一作“草未凋”。
[3]二十四桥:扬州名胜。
《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列载二十四桥名。
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
[4]玉人:美人,既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亦可称风流俊美的才子,此指韩绰。
【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解读】杜牧大(太)和七年(833)在扬州任淮南节度掌书记,时韩绰任判官(节度使佐吏),与牧为同僚,交谊颇深。
九年,杜牧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抑郁不得志,遂作诗寄韩以表思念之情。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
【作品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
3.草未凋:一作草木凋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韵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杨赟解析只是课件
◆◆【第吸课二引内堂容联力学赏,:习析明展案丽】现景这了色首二的绝十描句四述,桥中正拱寓是月含诗,了人玉作用人者他浴对那辉江爽吹南朗箫及、的在峭明江拔丽南、画的俊面朋丽。友的诗的语意 ◆言是怀,:念【抒当之内发此情容了秋。赏对尽“析旧月隐】日明隐扬的”州美“和丽迢故夜迢友晚”的,则思你又念都暗之在示情扬出。州诗城人的 和那韩些绰地之方间教远歌隔伎着们青 ◆◆吹山第箫绿第一取水一联乐,联:呢有:写?着远虽较景是大。问的扬候空州的间位口距于吻离长,,江但更北却显岸有念,着情远丰之处富深有的 厚青内;山涵山逶。青迤在青,调、因侃水而中长。山,流、 ◆明既秋水表草第秀现不二,了凋联风韩又:光绰隐极的喻美风两,流人虽才的然俊情时,谊令也之已包深是含厚秋着,天两有将人山尽之高,间水初 的 长冬深、即厚永来情不,谊荒可,芜在而之江且意。南也。, ◆草流2木露、【依出象情然了外感生自之赏长己象析茂对,】盛扬言,州外风的之光怀味依念旧。秀这丽两如句春既,写这了怎景能 美不、使人诗美人,分还外有想传念说 ◆江之◆最南美认后,真两分使研句外美读既怀妙全写念的诗了那传,景居说体美于与会、该秀作人地丽者美的的,老扬思还朋州想有友城感传呢交情说!融。之这在美两一,句 起使写,美的让妙是人的自们传然仿说之佛与景看秀,到 ◆◆◆抒前着时月◆◆的丽那界的【这的山逶也光景的二曾韵明【1是情、是水迤为映观扬十诱味艺确感诗手内的青后照,州四发已:术赏人法心描山两得在城位了远手析与:之写,句二清交美多远法友】情,悠的十丽融女少超赏人。把悠抒四俊在正人出析别诗不流情桥爽一在的了】后人受水作之的起吹深朋(寄对任,了上画,奏情友至给友何又必,面让着,之少友人外一要那中人动诱间写人的物次的二,们人发调出的怀约神铺十抒仿的了侃两一念束游垫四发佛乐多的种首,的了。位了看曲少本表小没情曾美对到。人意现诗有思经女朋月这对,手。直悄是正友光美他而法诗叙 悄 为 在 的 映 妙 的以)人铺带官吹深照的向其描陈出多奏情得乐往丰绘,,年着厚二曲。富了而让的动谊十和显的扬是情扬人,四美然“州通思州的同桥妙这象美过伴。乐时之的两外丽。眼随同曲也上境句之。, ◆◆流象露”分出和逶析了“迤:自言的己外青对之山扬味、州”悠的让悠怀人的念们流。百水读、不茂厌盛。的秋草组合成一幅迷人的江。南 ◆秋◆◆【3色、2艺、图借术手。景手法“抒法:隐情赏隐析”】“(迢至迢少”写则出又一暗种示表出现诗手人法和)韩绰之间远隔着青。山 ◆绿◆◆1前水、分两,景析句有中:写着含景较情,大,后的隐两空喻句间托抒距意情离。。前山两青句青的、写水景长是流为、后秋两草句不的凋抒又情隐作喻铺。两 ◆人垫首的,3二、情艺句手谊术作法之手者:深法用厚上逶,属迤有借的山景青高抒山水情、长。悠、悠永的不流荒水芜、之茂意盛。的秋草组合成一幅。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讲解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讲解一、背景和诗歌的由来《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他自己要离开长安,去扬州探望韩绰,这个韩绰可是个大人物,是当时的一个官员。
杜牧和他私交不错,感觉自己走了,他就要给韩绰写一封告别信,顺便带上一点离愁别绪。
听上去是挺简单的一首诗,但是里面的情感其实挺复杂的,说白了,这就像是老朋友临别时的一句“珍重”,但是这背后藏着的可不只是友情,还有一些淡淡的忧愁和无奈。
大家别看这诗字字看似平常,其实暗藏着杜牧那种细腻的情感和他对前程的迷茫。
那会儿杜牧年纪轻轻就被派到不同的地方去做官,做了不少地方上的官员,然而他并不爱做官,心里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孤独和不安。
所以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其实就是他在这种心情下的一个抒发。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面上说是和朋友告别,实际上一种不安、对未来的迷惘和心里的愁绪早已经扎根在了他的心里。
二、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这诗的开头就很有画面感。
杜牧写的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两句,简直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你要知道,那个时候通讯不发达,书信传递的速度慢得像蜗牛。
写信都能寄不达,况且写的是一封给朋友的信,而且这个时候,国家还在打仗,动荡不安。
杜牧一开头,就告诉大家自己这个“寄”字其实不简单,不仅书信难达,连他的心意都未必能传递到朋友那里去。
你说他这心里是不是很纠结?“况乃未休兵”这一句更是直戳心窝,写的是那个时代的战乱,让人无法安宁。
你能想象吗?杜牧心里可能在想,自己能不能活着走到扬州,能不能顺利到达朋友身边,这个时候,战争的阴影实在是太大了。
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要走一条陌生的路,还不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是不是能平安到达,心里没有底。
你看,这两句简直就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他写到“无路请缨白发,愁见一别”。
这两句说的是他自己当时的心境,他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干了好多官职,可是好像啥也没做成,白发早就开始冒出来了,感叹自己年轻时错过的机会,尤其是离开长安去扬州之前的这段日子,像是迷茫的暗潮,萦绕在他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 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 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 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 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 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诗人点名时地对如虹诸桥的描绘目 的在于同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相应互映, 写出扬州的山美、水美和夜色美,也是 对玉人的出现起了映衬作用。
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 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 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 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 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 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 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 比皆是。“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 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 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 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青山隐隐水迢迢
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 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 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 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 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 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 的似水柔情。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歌意译
•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诗歌主旨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 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 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 水长的空间距离。暗寓诗人对 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
迢迢不断。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 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 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 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 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 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 旖旎秀美。
二十四桥明月夜
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 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 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 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回顾全诗:
一二两句:青山绿水秋草,意象创造氛围, 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再现,在景物无休止的延 伸中蕴含诗人无限情思。
三四两句:月光笼罩、美人吹箫、箫声飘散、 呜咽悠扬,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 向往之情深蕴其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配图欣赏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 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蕴
这样优美的境界所唤起对江 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 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 之时又将如何迷人?正是这首 诗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