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残角妊娠7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残角妊娠7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前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上升,多发生于输卵管,此外宫角、卵巢、腹腔、残角子宫等部位均有一定的发病率,但残角子宫妊娠发病率低,仅0.001%~0.0082%,故误诊率高。

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本人在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收治了7例残角子宫妊娠的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

【关键词】2例残角子宫;妊娠;破裂;诊治
1 病例
例1 患者29岁,孕3产1。

因停经18周,间断性下腹隐痛7d,剧烈腹痛伴昏迷1h于2010年4月5日入院。

平素月经规律,有痛经史,末次月经2009年11月14日。

r:20次/min,bp:90/50mmhg。

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微膨隆。

b超检查示:子宫前位,6cm×4cm大小,内膜厚10mm,子宫左侧可探及11cm×8cm 大小的混杂回声光团,其外上方可探及一胎儿影像,bpd 3.5cm,未见胎心、胎动,盆腹腔可见液性暗区,最大深度5.2cm。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ml。

血常规:rbc 2.84×1012/l,hb 91g/l。

临床诊断: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

立即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诊断:左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

行左输卵管及左侧残角子宫切除术,保留患侧卵巢。

离体标本检查,残角子宫与右单角子宫不相通。

术后常规治疗,痊愈出院。

病理:残角子宫肌层、黏膜层可见胎盘绒毛;胎儿四肢及头部发育正常,可见男性生殖器。

例2:患者30岁,孕2产1。

因停经4个月,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
剧伴头晕19h,于2009年4月5日入院。

末次月经2008年12月5日,于停经3个月在外院妇检,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合,2009年4月5日上午右下腹突发剧痛,到我院就诊,血压9.5/8kpa,全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

妇科检查,内诊不满意,以宫内妊娠4个月、合并阑尾炎穿孔收入外科。

入院后肌注杜冷丁100mg后再次妇科检查,子宫与妊娠月份相符,但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故以宫角妊娠破裂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侧子宫约妊娠10周大小,左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胎儿及胎囊完全置于腹腔内,胎盘悬挂于破口处,腹腔内出血约2 000ml,行残角子宫及左附件切除术。

例3:患者27岁,孕1产0,因停经3个月余,间断性左下腹痛,于2007年7月9日入院。

末次月经2007年4月6日,于6月18
日起反复发作下腹痛4次。

入院检查:血压12/5.3kpa,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子宫偏右、略大,宫体左侧触及孕3个月大小囊实性肿物,压痛阳性,腹穿抽出不凝血,以异位妊娠继发腹腔妊娠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略大,左侧为残角子宫妊娠破裂,腹腔内有2个胎儿,均长约14cm。

腹腔内出血约2 000ml。

行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切除术。

例4:患者25岁,孕产史不详,因停经4个月,腹痛4天,加剧半天伴晕厥,于2005年11月1日入院。

末次月经2005年6月25日。

入院查体:血压10.5/6.5kpa,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子宫与孕月相符,胎心162次/min,行腹穿及后穹隆穿刺均为羊水,二次
腹穿时抽出不凝血,考虑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可能性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出血约2 400ml,左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胎儿位于腹腔内。

例5:患者26岁,因停经5个月,腹痛17h,加重3h,于2002年5月26日入院。

末次月经2001年12月25日,入院检查:血压10.5/8kpa,贫血貌,腹部膨隆,全腹压痛以下腹为甚,子宫与妊娠月份相符,胎心未闻及。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后穹隆饱满,子宫手拳大小,有浮球感,腹穿抽出不凝血,考虑异位妊娠,术中见子宫如孕8周大小,右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胎儿及胎盘位于腹腔内,腹腔内出血约2900ml,行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切除术。

例6:患者34岁,因停经52d、阴道出血9d伴下腹痛6d于2000年3月10日入院。

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0年1月16日。

3月01日阴道少许出血,3月6日右下腹突然疼痛伴肛门坠胀感,3月9日再次出现腹痛,为全腹胀痛,3月10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查尿hcg(+),b超示右附件区不规则包块内有液性暗区,后穹隆液平3.8cm,宫内未见胎囊,以异位妊娠收入院。

患者曾于1995年在外院行剖宫产术。

入院后3h腹痛突然加重,血压降为8/5.3kpa,心率106次/min,急诊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吸出陈旧性血块及血液约1900ml,右输卵管壶腹部增大为6cm×4cm,其上有一长1cm破口,局部活跃性出血,子宫与右输卵管间有一3cm×1.5cm肌性组织,右侧圆韧带位于该组织右侧,考虑为残角子宫同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行右输卵管及残角子宫切除术,左输卵
管结扎术。

切开右输卵管壶腹部见绒毛,切开残角子宫未见宫腔。

例7患者,女,21岁,未婚。

有性生活史。

主因停经56天,阴道不规则出血20+天,下腹痛2天于2009年9月12日就诊本院。

平素月经欠规律,lmp 2009年7月16日,曾于2009年8月20日因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阵发下腹痛就诊当地医院,查尿hcg(-),给予抗炎、止血治疗,症状缓解。

因腹疼加剧、阴道出血增多2天,2009年9月10日就诊于市中心妇产医院,查血β-hcg 26485miu/ml,妇科超声提示:子宫41mm×30mm×29mm,内膜0.4cm,双卵巢可见,右卵管内侧可见54mm×46mm×42mm、内部分布规则液性暗区,双髂窝、直肠窝未见液区,考虑“宫外孕”,未行pv检查,查体:p 79次/min,bp 105/70mmhg,建议综合医院会诊,转诊本院考虑“异位妊娠”于2009年9月12日9pm急诊入院。

入院给予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补液,完善术前准备,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诊断:右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遂切除残角子宫,根断右侧输卵管,切除左卵巢黄体,术中出血约500ml,术后静脉抗炎补液、补血治疗,出院后26天月经来潮。

2 讨论
2.1 残角子宫妊娠的机制为:①发育侧精子、卵子外游至残角子宫内着床;②受精卵外游至残角宫腔着床;③精子至残角子宫输卵管或通过发育侧宫腔至残角子宫输卵管,与同侧卵巢排的卵受孕。

2.2 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残角子宫是子宫畸形的一种类型,多与发育较好的子宫腔不相通,受精卵经残角子宫侧输卵管
进入残角子宫内妊娠,称为子宫残角妊娠,可在早孕时即发生胚胎死亡而出现类似流产症状,如胎儿继续生长,往往在中期妊娠时发生残角自然破裂而引起严重内出血致休克,即使致妊娠足月,临产后胎儿常死亡,如未确诊而盲目试产也会引起残角破裂,一旦确诊,可行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切除,如为活胎,可行剖宫产后切除残角子宫[1]。

例1-例5为妊娠中期子宫残角自然破裂引起严重内出血致休克。

朱庆双[2]报道1例残角子宫妊娠至足月,胎儿存活。

残角子宫妊娠属罕见异位妊娠,其发病率为总妊娠的1/10万[3],误诊率高,术前确诊率小于5%[4],多为手术证实。

由于残角子宫妊娠破裂症状与输卵管妊娠破裂很难区别,术前常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

例6例7患者术前考虑为输卵管妊娠破裂,术中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破裂。

2.3 残角子宫妊娠的治疗及预防:残角子宫妊娠一旦破裂,内出血凶猛,可使病人迅速陷入休克状态,危及生命,故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在无急性腹腔内大出血时,可剖腹手术,也可选择腹腔镜下手术。

手术方式:以残角子宫切除的同时切除同侧输卵管为宜,以免日后发生该侧输卵管妊娠;保留患侧卵巢,以维持正常的内分泌功能。

应将残角子宫的圆韧带对称地缝合固定于正常单角子宫的同侧,以防术后发生子宫变位。

如遇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本病:停经后宫体略大,宫旁肿物与停经月份相当;如早孕期人流或中孕期引产失败;妊娠晚期产程不进展、宫颈硬、宫口不开,触不到羊膜囊及胎先露;子宫碘油造影表现为单角子宫,单输卵管;孕期b型
超声示宫旁包块,胚胎位于正常子宫外。

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

ⅲ型残角子宫因无宫腔,体积小,无内膜,不会造成残角子宫妊娠,无临床症状而不易发现,但会导致输卵管妊娠而危害患者。

本文例6患者于1995年外院行剖宫产,未探查出残角子宫;此次因残角子宫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手术时方被发现,因此提示:术中应仔细探查,尤其在剖宫产中,如发现有残角子宫应同时行残角子宫切除术,以防日后发生异位妊娠,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残角子宫妊娠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为防日后由于精子或孕卵外游引起该侧输卵管妊娠,在行残角子宫切除同时,切除同侧输卵管保留卵巢。

非妊娠时残角子宫如发育好,可行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切除术,如发育佳,可考虑整形手术。

残角子宫妊娠辅助检查方法有:b超、b超+宫腔探查、诊刮+宫内膜病理检查、腹腔镜、剖腹探查等。

诊断的关键是想到此畸形的可能性,提倡认真的婚前检查。

参考文献
[1]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73)
[2] 朱庆双.残角子宫妊娠至足月1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2):750.
[3]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32~1333.
[4] 丁曼琳,主编.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