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五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滑轮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对杠杆、轮轴等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但由于滑轮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对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2.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支架等。
2.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以上实验器材。
3.课件:滑轮的图片、动画、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结合动画和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十二篇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十二篇篇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材料供学生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
有学生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能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果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
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学生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篇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
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升国旗的图片,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指出: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引出定滑轮概念: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作进一步推测,定滑轮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回答“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根据前面所学杠杆和轮轴的作用,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怎样研究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呢?请同学们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4、交流,形成一共同的实验计划:做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研究的数据,填写13页《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6、小组分析整理自己的发现。
7、交流汇报。
8、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研究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1、出示塔吊图片,指出其中的滑轮,提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可以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学生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4、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
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2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容量相对不是很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但作为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更注重的是科学探究过程。
所以本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也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六年级简单机械单元的内容,由于生活中见到的滑轮较少,学生对滑轮的认识较模糊,对它们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
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升国旗入手,让学生模拟用定滑轮升国旗的过程,这样直观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学的方法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探究它们的作用,在组装动滑轮的过程中,有个别小组由于玩闹没有认真观察课本中图示,导致组装过程花费了较长时间,这使我意识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关注到每组学生,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在讲到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时,我用组装好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但由于滑轮太小,只有前面几排的学生能够看到,后几排的学生一脸茫然,我才意识到由于提前只考虑到直观,却忽视了存在的弊端。
一番思索后,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图示,借图分析,在后面的两个班上课时运用,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重点
力点
重点
支点重物
力点等力杠杆
支点
重物
省力杠杆。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篇一」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
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
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篇二」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
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
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
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
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一、较为成功的地方1、课前准备充分。
体现在以下几点:(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
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
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反思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反思首先,我认为本次教学中的优点如下: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在教案中,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讲解了滑轮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对比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滑轮概念时,我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问答、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课堂节奏控制不当:在讲解滑轮特点时,我过于详细地阐述了每个知识点,导致课堂节奏过于紧凑,给学生留下了较少的思考和消化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适当调整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
2. 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实验环节,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不够详细,导致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我应在实验前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教学评价单一: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依赖课堂问答和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
今后,我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1. 优化教学内容:在讲解滑轮章节时,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我将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能够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效果。
4. 多元化教学评价:我将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年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教案及反思
六班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课中,从同学身边非常熟识的生活使用工具入手争论
了杠杆、轮轴。
本课将沿用前几课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依据“问题——思索——假设——验证”的思路,指导同学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进一步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六班级同学,他们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3年的时间。
滑轮是同学们都曾亲眼见过的比较熟识的工具,对于“滑轮”的作用他们有着肯定的生活阅历,但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由于同学头脑中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与原理存在似懂非懂的问题,所以,他们对定滑轮和动滑轮布满了探究的欲望和爱好,于是在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观看和试验活动可以使他们熟悉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与原理。
教学目标
1. 科学学问: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争论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争论方案,并依据方案步骤进行争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育乐于探究、注意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沟通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试验来熟悉滑轮的工作原理。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1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
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
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2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容量相对不是很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但作为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更注重的是科学探究过程。
所以本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也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
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
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使用,能有效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在使用时能省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对杠杆、轮轴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滑轮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和特点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和掌握滑轮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能正确使用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绳子、钩码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滑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滑轮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外观。
然后通过PPT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让学生对滑轮有更深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有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的工作过程,体会滑轮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心得,分享自己对滑轮的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5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滑轮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滑轮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难点: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滑轮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基本知识。
3.实验演示:进行滑轮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滑轮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工作原理。
4.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进行滑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滑轮的运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滑轮的运作机制。
6.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滑轮实验的感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7.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滑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滑轮的定义、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等方面,通过板书使学生对滑轮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滑轮师院附中李忠海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及其特点。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两种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实践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
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机械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赏、思考、回答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滑轮观察多媒体课件图片得出滑轮定义。
中心有轴,周边有凹槽,可以绕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叫作滑轮。
探究点二:定滑轮问题1:我们可以直接用手将物体提升,但如果高度太高,手够不到怎么办呢?比如把国旗提升到顶端,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滑轮了,现在我们就来模拟用滑轮提升国旗。
问题2:滑轮在使用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滑轮在转动,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将这样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问题3:使用机械的作用在于省力或者省距离,那么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呢?演示定滑轮,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题:(1)钩码重力和竖直拉动时拉力大小是多少?(2)钩码移动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多少?(3)钩码移动方向和拉力的方向如何?总结: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问题4:斜着拉动时拉力大小还等于物体重力吗?强调:沿任何方向拉动定滑轮,力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问题5:为什么沿各个方向拉动时拉力大小都一样呢?定滑轮的实质是l 1=l 2的等臂杠杆。
⎩⎨⎧F =G s =h探究点三:动滑轮问题1:滑轮除了刚才的用法,还有其他用法来提物体吗?演示使用动滑。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们 的力 臂 吗 ?
3
()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归纳结论 :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 但能改变动力 的方 向。 () 用 杠 杆平 衡 条 件 分 析 结论 。 3利
5 4
从教学设计上看 , 本人立 足于教 改 的思路和 方法 ,
在 教学 效 果 上 有 以下 不 成 熟 的 感悟 。
,
合的教学模式 , 从学 生身边熟 悉的生活 实际出发 , 学 从 生 观 察 现 象 人 手 , 导 他 们 对 问 题 进 行 探 究 , 教 学 过 引 在
程 中, 把好 “ 问 题 到 思 考 , 思 考 到 猜 想 , 猜 想 到 验 从 从 从 证 , 验证 得 出结 论 , 结 论 中学 会 应 用 ” 科 学 探 究 主 从 从 的 线, 现将 教 学 后 的 反思 作 如 下 总 结 。 教 具 准 备
一
、
教 学 过 程 的 实质
当旗 手 向下 拉 动 绳 子 时 , 国旗 是 怎样 运 动 的? 让 学 生 分析 , 向下 拉 动 绳 子 , 什 么 国旗 会 向上 运 动 ? 相 互 为 讨 论 , 出 猜想 。 提 () 4 讨论 归 纳 , 出概 念 : 的位 置 固 定 不 动 的 滑 轮 得 轴
子的轴线 的钩上挂一些钩码和 弹簧测力计 , 向上匀速拉 动测力计 , 出弹簧测力 计上 的示数 , 读 把实验数据 填在
距 离h /
c m
移动距 离 /
种杠杆 , 你能找到它 的支点 , 阻力 、 动力 的作 用点和它
学 生 画 图 , 别 找 出 支点 0, 力 F 、 分 动 阻力 F , 2 动力臂 L 、 力臂 L , 入杠杆平衡 条件 : 阻 代 F L 一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在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反思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过程的反思。
首先,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包括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物理力学中的作用。
然而,我发现仅仅依靠理论讲解,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组织了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过程,观察力的变化,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
其次,我反思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学习,而有些学生则可能更喜欢动手实践。
因此,我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理解更加全面,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再者,我意识到了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在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例如,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这种探究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理解较快的学生帮助理解较慢的学生,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反思了教学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可能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我开始尝试使用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小组展示、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滑轮》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
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滑轮》教学反思2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感悟兴趣教学。
新的教育观念正日渐潜入人心,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不能死抱书本不放,要在知识不变的情况下,运用创新意识对教学精心设计,努力创造快乐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亲密感悟兴趣教学。
本教学设计中幽默漫画设计、滑轮理论分析设计、滑轮组教学设计、例题作业设计,均为精心设计而成的。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
首先,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失去了对老师的过度依赖,不得不动手动脑,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
每个学生都有长处,有的善于动手、搞小制作,有的善于调查研究、查阅质料,有的善于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究性学习充分提供学生表现和施展才华的天地,锻炼能力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
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
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
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
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
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使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本课教学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几点:
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
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学仪器使用方法的教学。
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的,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提醒了使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各组在平常的实验中都已确定了各小组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课堂上不管是小组讨论研究计划,还是动手探究,老师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组指导,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辅导。
5、充分相信学生放手教学,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管是设计方案还是汇报结论都让学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总之,上完这一课,感觉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中,从教学中来看,孩
子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很有兴趣的,对其中的秘密还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觉得教材将其编在其中,是比较经典的一课。
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比较好,通过尝试,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
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
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
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
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
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较为成功的地方
1、课前准备充分。
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
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
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
就本课课前我再次强调了小组的团结协作,在课中每一小组都做得很好,秩序井然,分工明确,实验效率高。
(3)课件准备充分。
在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并上网看了许多示范课,再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写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做好了内容丰富的课件。
本课课件只有几张,但是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还有微课和介绍生活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比较集中的,课堂效果较好。
2、实验器材管控好。
从课前的实验器材的分发、课中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完后器材的
收拾,学生的秩序都很好。
3、旧知的复习到位。
本课涉及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是旧知。
在使用前再次复习很重要,于是我就花费了两三分钟再讲清楚使用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足的`方面及改进策略
1、概念的讲解不够清楚。
特别是定滑轮的概念,花费的时间太短,一闪而过,学生对于什么是“省力”也理解的不清楚,原因是自己钻研得不够透彻、明白,所以在讲解时也就讲不太清楚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深入钻研教材,多看书学习,多问问同行,争取自己理解得透彻,才能讲得清楚。
2、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
老师一抛出一个问题,就直接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
例如,在提问:“大家认为省力是和什么情况相比省力呢?”这时我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还搞不清楚问题,所以只有一两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会说,其余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实验设计部分讲的太多。
老师讲的太多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削弱。
像本课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这一实验方案,应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老师只要稍作说明即可,不需要铺垫的太多。
铺垫太多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顺理成章地知道了实验如何做的,学生就少了一次自己思考设计探究方案的机会。
教师过多地参与设计、提示,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应该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猜测,自己设计实验开始,只有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去做,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指导不到位。
我叫了两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都是纵向汇报的,这样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不明显。
在第一个学生汇报时,我就应该及时教他横向汇报进行对比,那样的话,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再接着第二个学生汇报又更能加深印象,动滑轮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钻研教材,多向名师请教,争取把课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