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

合集下载

苏麻离青料青花瓷器研究日记(三十三)

苏麻离青料青花瓷器研究日记(三十三)

苏麻离青料青花瓷器研究日记(三十三)元代苏麻离青料青花的呈色之一元代景德镇的制瓷业自从得到来自中东的苏麻离青料,并与当地的土青结合,青花的发色一改灰青沉闷的色相,烧出的青花发色浓重青翠、明快,自然的晕散犹如在宣纸上作画,别有韵味,很快被大家所接受。

当前有两种观点,笔者认为不利于大家对元青花的认识和研究。

一种观点认为,元青花上的钴蓝料有别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麻离青料,比如常说的串珠纹在永宣时期少见,说明他们使用的不是同一种钴料。

前节我们说过,来自中东的钴料矿石,是一种同铁矿一起的伴生矿,氧化钴高于国产青料,发色较国产青料艳丽,含铁量高于国产青料,烧成的青花上有明显的黑色锡斑,俗称铁锈斑。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元青花、永宣青花和其他时代的青花瓷片进行过光谱分析和成分检测,表明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使用的都是同一种钴料。

来自湖田窑址出土的元青花标本,氧化钴含量10%,氧化铁含量41%,氧化锰含量在0.7%,来自永宣窑址的青花标本的化验数据同来自湖田窑元青花标本的化验数据接近。

同期国产青料的氧化铁含量在2.64—6.96%之间,氧化锰含量在16.84—30.12%之间,氧化钴含量在1.26—4.45%之间,说明两者不属于同一类型的钴料。

至于元青花与永宣青花都使用同一种来自中东的苏麻离青料,为什么在元青花上常见的串珠纹到了永宣时期突然消失了呢?笔者认为是因为对来自中东的钴料加工工艺的改进,原料粉碎、研磨更为精细,造成了串珠纹的消失。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使用苏麻离青料的元青花发色标准化,一统化,似乎苏麻离青料的元青花就是发色鲜艳,像蓝宝石一样美丽。

为什么说这种把元青花的发色简单化的观点有害,是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容易误导大家的思路。

因为青花的发色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国产青料和苏麻离青料的配比不同,烧制出来的青花发色也不同,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人的操作,不可能调配出完全一样的配料;青花料研磨精细程度不同,头青料和尾青料的不同也会影响青花的发色;对窑温的控制,直接影响青花的发色,窑温太低,造成生烧,青花发色灰暗,窑温过烧,造成青花发色浅淡,甚至烧飞,只有恰到好处的窑温,才能烧出鲜艳的青花发色。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下面店铺分享了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近看成化青花发色

近看成化青花发色

近看成化青花发色(之一)来源:博宝网编辑:编辑整理时间:2009-03-17(阅读:)历来,玩瓷者总是推崇“宣青成彩”,然而现实中,成青制作工艺要明显高于宣德,绘画水准要较宣青精妙,只是青花发色缺乏宣青的自然天成,二者各有千秋。

人们之所以推崇“宣青成彩”,主要是由于成化时期成功发展昌盛了釉上彩瓷,令其辉煌逊色了成化青花的光辉。

宣德青花由于其制作工艺相对不成熟导致多出现“坼裂”、“棕眼”、“橘皮纹”等工艺缺陷,又因用苏青出现“铁锈斑”和发色不稳定等原因增加诸多发色变故等,这些都为宣青增加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在赏玩宣德瓷器时总是怀着某些不可预测性来赏玩,与赏梅“以曲为美”同一道理。

与此相对,成化青花没有上述制作工艺等不稳定因素,发色基本稳定,同一瓷器上很少有发色差异情况。

成化的瓷器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至少是吹釉法已经普及,这点可以从成化瓷器上的釉面处理能够推断出,成化瓷器已经基本没有橘皮纹了。

所以,玩赏成化瓷器基本没有什么不可预测性,只是欣赏它的至美,特别是成化后期的瓷器制作基本没有制作工艺上的缺陷,也不象宣德瓷器那样气泡大小不一,成化的瓷器气泡大小基本差别不是很大,这点应该说明成化的釉搅拌比宣德更为均匀,在光线照射下,釉面比较温润,且绘画细腻流畅,图案内容意境清远,超凡脱俗。

现存成化瓷器制造的文献资料很少,在成化二十三年间基本只见以下数条:成化元年即位诏书“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

……光禄寺器皿及喂养牲口桶……等件,自天顺五年以前拖欠未完者悉与免。

”(《明宪宗实录》卷一,页9)成化四年,光禄寺瓷器仍依四分例减造。

《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陶器》成化十六年三月:“以岁欠,减光禄寺供用物。

”(《明史.宪宗本纪》)成化十八年闰八月壬申条记武臣后卫仓副使应时用建言六事谓:“饶州烧造御器,必命内臣监督,自后宜止降式,委诸有司,以免供给之费。

揭开苏麻离青的迷雾

揭开苏麻离青的迷雾

揭开苏麻离青的迷雾朋友,你一定听说过苏麻离青!再或你是元青花的忠实粉丝,更知道铁锈斑、晕散、凹陷、串珠状凝聚哦,这些特征让你欣喜让你晕,有木有?最让你hold不住的是,仿品如洪水猛兽,山寨元青花居然也有铁锈斑、晕散……,收藏的热情实在伤不起!认识苏麻离青最萌的问题苏麻离青是什么?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景德镇生产的典型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瓷所用的青花原料叫做苏麻离青。

按矿物学分类,苏麻离青取自一种叫钴毒砂的原矿。

图一钴毒砂钴毒砂的化学分子式为(FeCo)AsS,是毒砂的一种。

因含钴,所以叫钴毒砂。

毒砂又名“砒石”,在我国很早就用于提取砒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科学分析元代青花色料的化学组成,发现元青花色料是一种含硫、砷,无铜、镍的高铁低锰型钴矿,经过与世界上100多种钴矿组成做比较,这种化学组成与钴毒砂最为接近,因而推断这种色料提取自钴毒砂的原矿。

苏麻离青料的表现特征与机理铁锈斑铁锈斑是苏麻离青料最典型的特征,在青料的堆积处,如起笔落笔、两笔相交、顿笔、接胎处等,是铁锈斑出现概率最高的地方。

图二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铁锈斑通常呈块状、大小不一,中央呈浓黑色、外边界呈褐色,从中心向外逐渐由黑、黑褐、深褐、浅褐色自然过渡,边界晕散不光滑。

铁锈斑形成的原因,源于苏麻离青料的高铁低锰的化学组成。

黑色斑点(块)中铁的含量比青花料中铁的含量要增加几倍,,说明这黑色的铁锈斑是由铁的氧化物形成。

在青料的堆积处,色料较为多而浓,因此氧化铁的量较大,容易形成铁锈斑。

晕散所谓晕散,从肉眼观察看,是一种在青花色料区与非色料区的边界处,呈现出的模糊、不清晰,似墨水泼在宣纸上的向外扩散出去的视觉现象。

晕散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出现晕散的原因,是由于青花色料和釉在高温下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导致青花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形成很自然的晕散效果。

尤其是在过烧时,色料在釉中大量扩散而形成晕散现象。

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

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

中国的青花瓷最早烧制于唐宋时期。

唐、宋青花用的是国产青花钴料。

唐代的青花据考是来自于唐三彩中的蓝彩釉,釉下钴蓝烧成温度低于1300℃。

之后的宋青花并没有在唐青花的基础上发展,反而愈加式微。

宋青花的青花料发色为蓝灰色或蓝黑色,有些呈黑色,青花的呈色黯淡。

至元代早期沿用的还是国产青花钴料,到了元代中后期随着国土疆域的拓展,带来了开放的贸易和通畅的商路,青花瓷在元代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元代的景德镇形成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格局。

景德镇的窑工来自全国各地,拥有了多元创新的条件。

比如把画料中的褐料创新为钴料,胎土中瓷石的一元配方也创新改进为增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在南北窑工技术融合和创新中,青花瓷的青料也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古代青花料种类苏麻离青对于“苏麻离青”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万历十七年之前王世懋的《窥天外乘》:“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我朝则以专设于浮梁县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其时以笞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1]苏麻离青是来自于波斯的一种青料,含有多种元素的天然玻璃质类的晶体矿物。

主要的特点是铁含量高,锰含量低。

由于含锰量低,在窑火温度适当下,能够减少钴蓝中的紫色和红色,呈现出深邃的宝石蓝的色泽,而又由于铁元素的作用,在笔墨浓重处会有银黑色的结晶斑。

如果结晶斑比较大,晶面平行于釉面,金属的光泽会比较明显。

而由于青料的位置上,釉的吸浆力相对弱,釉比较薄的话就容易出现凹凸不平的锡斑,这种自然形成的斑和深蓝欲滴的青蓝色也成为元后期明早期青花瓷绘的重要标识。

同时拥有玻璃质感的苏麻离青,在烧制的过程当中,青花料和釉在高温的作用下流动,会在青花纹饰的边缘呈现晕散的现象,如同墨汁在宣纸上作画的水墨晕染效果,使画面的纹饰显得非常的自然活泼。

苏麻离青在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上分为四个时期:1)元代晚期;2)明洪武;3)明永乐、宣德时期;4)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历史上空白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王海宇(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摘要:青花瓷的发展是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产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青花瓷青料在对进口青料的吸收和本土青料的技术创新中,创造出具有不同时代特征传世精美的青花瓷。

关于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微

关于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微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关于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微孙宇(开封市文物商店,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青花瓷是在瓷土胚胎上使用含钴矿物原料彩绘,经过高温烧制呈现出蓝色花纹的瓷器,是景德镇最为著名的瓷器。

基于此,本文针对青花瓷工艺传承和创新进行研究,以期为青花瓷工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景德镇;青花瓷;造型工艺;装饰工艺;烧制工艺中图分类号:TQ1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22-01一、引言青花瓷是我国国粹,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构成,更是重要的世界文明产物。

青花瓷发源于唐朝,在元明时期发展成熟,在清朝达到鼎盛。

经过丝绸之路交流,从中国运往非洲、东南亚、欧洲等各国。

青花瓷的传播也推动了陶瓷工艺的交流和发展。

青花瓷作为工艺和艺术的结合,对艺术文明有重要价值,讨论青花瓷工艺的创新,对陶瓷艺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青花瓷的成型工艺在青花瓷传统成型工艺中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唐代青花瓷主要用于日用器,以碗、盘类为主。

宋代青花瓷多为碗类造型,敞口、直口较为常见。

元代青花瓷造型偏向厚大,多为大罐、大碗,加高瓶口,让瓷器更加沉稳丰满。

明代青花瓷造型更加多样,各类碗、盘、壶、瓶、炉、杯均常见。

清代青花瓷从早期敦厚,进化为精巧秀丽,但造型多厚重呆板,主要以生活用器、祭祀器为主。

传统成型工艺主要为泥板、印坯、拉坯三种工艺,拉坯以制胎最常见,利用轱辘车发力,手工拉坯制作。

印坯主要利用模具,手工成型。

泥板成型在镶器和瓷板中最为常见,通过人力锤打将泥料制作成平板,再进行塑型。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青花瓷继承了传统工艺,并进行现代化创新。

目前成型工艺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需求,大批量使用机械化制造,对压坯成型工艺进行创新,生产日用瓷器,主要使用压坯机自动完成成型。

或使用注浆成型工艺,将泥料灌入石膏模具中,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

实心注浆通过不断灌入泥浆,经过干燥后制作实心瓷器。

青花釉料配方

青花釉料配方

青花釉料配方
青花釉料配方是指制作青花瓷器所用的釉料配方。

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青花色彩和绘画技法而著称于世。

青花瓷器的釉料配方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的配方会影响瓷器的质量和色彩效果。

一般而言,青花釉料主要由石英、长石、高岭土、石灰和氧化铁等材料经过研磨、混合、筛选等多道工序制成。

其中,氧化铁的使用量会对青花色彩产生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到色彩的饱和度和清晰度。

在青花釉料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研磨过程需要用清水不断冲洗,以免杂质进入釉料中。

混合过程需要用木质工具搅拌,以免铁质工具会对釉料产生污染。

筛选过程需要用细筛过滤,以去除杂质和颗粒。

青花釉料配方因制作者和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良好的青花釉料必须具备良好的附着性、透明度和抗火性等特点。

因此,在制作青花瓷器时,釉料的选择和配方的控制非常重要。

- 1 -。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作者:徐浩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1期摘要:青花瓷作为我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不仅做工精巧,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明代的青花瓷色彩沉稳艳丽、质地细腻,极具东方民族风情,在造型、色彩、纹饰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对于青花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官窑受外来影响较多,比较严谨规范,而民窑瓷器以民间生活和百姓题材为主,更加生活化,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章基于此对明初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将青花瓷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展现给读者。

关键词:明初;民窑;青花瓷;艺术特征0 引言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

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器,瓷器上的画面是由青色的矿物原料绘成的,又名“白地青花瓷”。

从元末明初开始,青花瓷便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质地细腻、发色沉稳艳丽,在造型、纹饰、色彩等各方面都逐渐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

青花瓷极具艺术特征,比如青花瓷是由高温烧成的白瓷胎,而不是陶胎质地细密、紧致等,且为在高温下的透明白釉,而不是其他的单一色釉。

同时,青花料是氧化钴,使青花发色更具特色,而不是氧化铜所呈现的发色灰暗或偏红质感。

在纹饰上,青花瓷是在画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所以纹饰在釉下。

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种类中特别的一种,非常具有艺术研究价值。

真正奠定青花瓷重要地位的时期始于元末明初,尤其是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在整个明代瓷期发展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青花瓷的众多研究当中,往往更注重官窑,而非民窑。

20世纪初,学者普遍认为明初民窑青花瓷器粗制滥造,工艺及艺术水平不及官窑,但实际上民窑青花瓷具备很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所以,本文以明初青花瓷为研究对象,从青花料、纹饰等多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及艺术表现力。

1 明初青花瓷概述青花瓷器是整个明清瓷器发展的中流砥柱,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审美倾向,还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

浅谈现代青花“青白”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现代青花“青白”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现代青花“青白”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孙立新【摘要】青花源于“苏麻离青”这一种特殊青花料的引进,从此青花瓷以青白二色的“青白体系”造就了永不凋谢的独特陶瓷装饰形式.青花瓷“蓝白搭配”构筑了中华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本文从青花瓷的构成元素“青白”色彩出发,探究构建青花瓷的文化脉络及其所体现的物质文化传承,进而为现代青花瓷的创作提供新的认识视角.【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4(021)001【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现代青花;青白体系;青花料;传承性;创新【作者】孙立新【作者单位】景德镇市文化产业中心,江西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青花瓷是用青花料调水后在坯胎上绘制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后得到的具有美丽蓝色花纹的瓷器。

因此,青花瓷的关键要素是青花料的发色。

在元明时期,青花料主要是进口的“苏麻离青”。

其发色鲜艳浓烈青翠,而国产青花发色稍显灰暗。

至清初,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与完善,青花色泽更显明快纯净,特别是到康熙时“青花分水”绘画技巧的出现,创造出了“青花五彩”,达到了与水墨画“墨分五彩”相当的艺术效果。

使得青花瓷装饰与中国画具有相似的笔致与韵味,从而也为青花瓷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

现代青花是用现代审美语言与形式来体现现代审美情感和审美观。

现代青花是从现代民间青花发展而来的,其本质是多元与开放。

现代青花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于回归与重建,而回归与重建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重构基础上的。

在“形式”和“观念”创作上,现代青花更强调视觉上的感性实现以及青花装饰艺术本体语言的个性表达,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现代社会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情操。

现代青花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体现了当代人审美价值与艺术取向,其实质是基于对传统的反思和创新发展,是现代艺术创作针对性的审美超越。

现代青花艺术的主体性和艺术格调体现了现代青花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的传承。

各种青料发色对比图

各种青料发色对比图

各种青料发色对比图唐青花发色下图:唐沉船“黑石号”的青花盘下图:丹麦唐青花青白釉罐下图:国家收藏的唐三彩上的青花发色下图:河南考古发现的唐青花瓶下图:唐青花三足罐下图:宋代青花发色图:关于宋代青花瓷的问题是“中国陶瓷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

宋代青花的存在目前有很多的争议。

在瓷器专家著作中很少能看到对宋青花的研究论述。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宋代青花不存在。

其原因就是传世和出土宋代青花太少,没有标准器。

为解宋青花瓷之迷,本人根椐宋代瓷器的特征结合手上收藏的几块宋代青花瓷片。

下图:唐-宋早期青花瓷器:宋代官窑青花婴戏纹碗:青料即青花料,是绘画青花瓷器及配制需兰釉的色料。

青料有化工料(提纯的氧化钴)和矿物料(钴土矿)两种。

化工料是近现代工业的产物,我国古代制瓷便用矿物料。

钴土矿产于浙江、江西、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外观呈黑色块状和颗粒状。

其制法,早期采用淘洗,明晚期开始经入窑煅烧,再清除杂质后,磨细、调水和匀,即成青料。

然后笔绘生坯之上,罩以透明釉,过窑烧出,花纹呈色青翠,若不罩釉,花纹仍如黑色。

如将青料掺入釉中,即成兰釉。

青料含有锰、钴、铁等氧化物,而青花的兰色主要是钴的作用,因此青料也钴料。

历史上元、明景德镇青花,曾应用过进口青料,如明初永乐、宣德官窑的苏麻离青,正德、嘉靖官窑的回青等。

进口料与国产料的区别是:进口料的铁、钴比高,锰钴比低;而国产料铁钴比低,锰钴比高,因而两者青花呈色效果有所不同。

一.馆藏?元青花的典型发色图: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苏勃尼青,只是释音不同。

据明万历年间“窥天外乘”等记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饰;也作“苏尼勃青”显系音释之异。

清代“文房肆考”、“陶说”、“景德镇陶录”则又误为“苏尼勃青”。

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

故这一时期使用了进口料是可信的。

苏麻离青呈色浓重青翠,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出现铁锈斑疵。

其产地,旧传在波斯,但今伊朗境内并不产青料,很可能在今叙利亚附近。

青花料的成分

青花料的成分

青花料的成分
青花料是一种用于制作青花瓷的特殊陶瓷颜料。

它的成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物质:
1. 瓷石粉:瓷石粉是青花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矿石,含有高度纯净的硅酸盐。

瓷石粉提供了青花瓷的基础白色。

2. 氧化钴:氧化钴是青花料的关键成分之一,它赋予了青花瓷独特的蓝色。

氧化钴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深蓝色的色素。

3. 氧化锡:氧化锡是另一个常见的青花料成分,它通过调整锡的含量可以改变青花瓷的色调。

氧化锡在烧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还原作用,可以影响氧化钴的颜色表现。

4. 氧化铁:氧化铁是用于制作青花料的另一种重要成分。

它可以提供青花瓷中的红色和棕色色调,增加了青花瓷的变化和纹理。

这些成分在制作青花料时会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经过粉碎、研磨等步骤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可用于绘制青花纹样的颜料。

制作青花瓷时,这些颜料会被细致地涂抹在瓷器表面,并在高温下进行烧制,使其形成特殊的青花纹样。

青花的艺术魅力

青花的艺术魅力

13青花的艺术魅力丁晓婉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收稿日期:2011-12-03笔者从小在景德镇这具有千年陶瓷文化的氛围中长大,一直被青花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

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是釉下彩的一种。

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其有六大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中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清新淡雅的,也不奢华,但却有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

而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我们了解到唐代至两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阶段。

元代后期,由于批量生产及钴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

明洪武时期,来自主观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产一度衰退。

永乐、宣德朝是青花瓷黄金时代,被誉为明代最好的青花。

(与郑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关系)。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又一次陷于暗淡(俗称“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兴时期,青花清丽淡雅,质量很高。

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浓艳,产量大,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

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是国内市场和对外输出的繁荣期。

青花瓷釉料基本知识

青花瓷釉料基本知识

青花瓷釉料基本知识青花瓷釉料是一种特殊的釉料,其制作和应用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青花瓷釉料的基本知识。

一、青花瓷的起源青花瓷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瓷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到宋代,当时瓷器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众多瓷器制作中心分布于各地,其中景德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而青花瓷的诞生则要追溯到元代,当时中亚地区的波斯蓝白瓷器经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得到了中国陶瓷制作工匠的借鉴和发展,最终演变成了青花瓷。

二、青花瓷釉料的组成青花瓷釉料由几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主要成分是硅、铝、钠、钙和氧。

同时还含有一定比例的碱性金属氧化物和稀土元素等杂质。

这些元素的比例和配合方式,对青花瓷釉料的性质和颜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花瓷釉料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进行多次加热、混合、筛选等步骤。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1.准备原材料:将硅石、高岭土、白英土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2.煅烧:将混合好的原材料送入窑炉中进行1200℃左右的高温煅烧。

3.磨粉:待煅烧好的物料冷却后,进行研磨,得到细粉末。

4.配料:将细粉末和其他添加剂混合,调配成釉料原料。

5.釉料加工:将釉料原料送入球磨机中进行混合、磨细等加工过程。

6.放置:将加工好的釉料静置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7.筛选:将静置好的釉料进行筛选,得到粉末和水分充分分离的釉料。

青花瓷釉料是一种稀薄的透明釉料,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质:1.高透明度:青花瓷釉料具有极高的透明度,可以保持陶瓷本身的白色。

2.耐热性:青花瓷釉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使其具有极强的耐热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不变形。

3.美观性:青花瓷釉料色泽鲜艳、清新优雅,具有非常高的美观性。

青花瓷釉料广泛应用于陶瓷和瓷器制作中,特别是青花瓷的制作中。

它可以用于覆盖陶瓷或瓷器的表面,增加其光泽和美观度,同时还能够为陶瓷或瓷器提供保护。

青花瓷釉料的独特色彩和美观性,使得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追捧。

好青花瓷的标准

好青花瓷的标准

好青花瓷的标准
青花瓷的质量时,有几个关键的标准需要考虑。

一、瓷器的胎质和釉质对青花瓷的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

高质量的青花瓷通常采用高岭土作为胎质,这种土质细腻、纯净,烧制后白度高,能够为青花瓷提供良好的基础。

釉质则需均匀、光洁,色泽温润,与胎质完美结合,使得青花纹饰能够更好地凸显。

二、青花纹饰的描绘技艺是决定青花瓷品质的重要因素。

青花瓷的纹饰通常以钴料为着色剂,通过笔触的深浅、粗细来表现不同的画面层次和细节。

精湛的描绘技艺使得青花纹饰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钴料的选择也十分关键,优质钴料着色力强,发色鲜艳,能够使青花纹饰更加明丽动人。

三、瓷器的烧制工艺是评估青花瓷品质的重要环节。

烧制温度的控制、烧制时间的把握都会影响到青花瓷的品质。

合适的烧制温度能够让胎质和釉质更好地融合,提高青花瓷的白度和透光性。

而适当的烧制时间则能够确保钴料充分发色,使青花纹饰更加清晰、饱满。

四、款识是判断青花瓷真伪的重要依据。

各个时期的款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若款识与瓷器风格相符,且书写流畅、字迹工整,则可视为真品。

反之,若款识与瓷器风格不符,或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则很可能是仿制品或伪品。

综上所述,好的青花瓷应该具备胎质细腻、釉质均匀、钴料优质、描绘技艺精湛、烧制工艺得当以及款识与瓷器风格相符等特点。

青花瓷的颜色深浅原理

青花瓷的颜色深浅原理

青花瓷的颜色深浅原理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独特的颜色深浅效果是通过特定的瓷器制作工艺和釉料配方来实现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花瓷的颜色深浅原理。

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胎釉和施花两个阶段。

胎釉阶段:首先,制作瓷胚,通常使用高岭土和瓷石等原材料进行研磨、筛选和混合,制成胎体。

然后将胎体进行烧制,将其变为坚硬的陶瓷胎。

接下来,开始采用釉料为胎体上釉。

釉料是由石英、长石、石膏等原材料组成的混合物,通过研磨制成的细粉末。

釉料的配方的选择对青花瓷的颜色深浅有重要影响。

施花阶段:在胎釉制作完成后,进入施花阶段。

通常先用铁制的钢笔蘸取细腻的铜钢墨水,然后再在瓷器胎体上进行绘画。

铜钢墨水中含有氧化铁,绘画后的瓷器在高温下经过还原性焙烧,铁离子会被还原为黑色,形成花卉图案。

在制作青花瓷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控制青花的颜色深浅:1. 釉料配方:釉料的配方在制作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通过调整不同原材料的比例和添加不同的助剂,可以控制釉料的特性,从而影响瓷器釉面的颜色变化。

例如,增加含铁元素的助剂可以使釉面呈现出深蓝色,而减少含铁元素则会使釉面呈现出浅青色。

2. 画工技巧:在施花阶段,画工的技巧和经验也会对青花瓷的颜色深浅产生影响。

因为釉面是透明的,画工需要通过不同的施花力度和笔触来控制青花的颜色深浅。

施花力度大、笔触粗糙的地方颜色较深,而施花力度小、笔触细腻的地方颜色较浅。

3. 烧制温度和气氛:瓷器的焙烧温度和气氛也对青花的颜色深浅产生影响。

烧制温度过高会导致青花的颜色变浅,而温度过低则会导致颜色变深。

此外,在烧制的过程中,氧化性氛围也会影响青花的颜色,还原性气氛会加深青花的颜色。

总的来说,青花瓷的颜色深浅原理是通过釉料的配方、画工技巧、烧制温度和气氛等环节的控制来实现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花瓷的颜色效果。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颜色深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欣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精湛工艺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青花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之一,而青花料发色是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釉中含有的着色剂对青花料发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青花料发色中使用的着色剂是氧化钴。

氧化钴有着特殊的化学性质,能够在高温下形成含有钴离子的花纹。

在制作过程中,陶瓷匠人把氧化钴与釉料充分混合,然后在瓷器的表面上施釉。

在高温下烧制时,钴离子逐渐侵入釉层内部,形成青花瓷器特有的蓝色花纹。

所以,氧化钴的使用量、稳定性和成分纯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色效果。

其次,青花料发色还受到瓷胎的影响。

瓷胎是瓷器的主体部分,其成分、质地和形状对青花料的发色都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瓷器的胎土选择、烧制温度和时间等因素都会对瓷器的质地产生影响。

如果胎土粘土含铁量过高,或者烧制温度和时间不当,都会导致瓷器的胎质过于紧密,使得青花料无法渗透到胎体内部,使得瓷器的发色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瓷器的形状也会影响青花料的发色,例如平底器物比高底器物更加容易形成均匀的青花料。

另外,制作过程中的烧制条件也会对青花料的发色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烧制温度是影响青花料发色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釉料中的氧化钴在1250℃至1300℃之间才能够形成最佳的发色效果。

如果烧制温度过高,会导致青花料变得发白或发黄;如果烧制温度过低,则无法形成典型的青花料颜色。

此外,烧制时间和气氛也会对青花料的发色产生一定影响。

烧制时间过短,青花料可能无法在釉层内充分形成,导致发色不理想;而烧制时间过长,则可能造成釉层的过烧,导致青花料表面出现不均匀的现象。

此外,瓷器的施釉和绘画工艺也会对青花料的发色起到影响。

在施釉过程中,匠人需要掌握好釉料的粘度和施釉的均匀度,以确保整个瓷器表面都能得到均匀的釉层覆盖。

而在绘画工艺中,匠人需要掌握好青花料的浓度和笔触的轻重,以绘制出美观的花纹。

如果施釉或绘画不合适,都可能导致釉层的不均匀覆盖或花纹的模糊不清,影响青花料的发色效果。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包启富;董伟霞;夏雨薇;陶庆鹤;王远旭【摘要】元青花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成为研究者考察的热点.利用高铁低锰和低铁高锰作为呈色剂,考察青白釉层厚度,有无上釉、坯体种类,烧成气氛等对青花呈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釉层厚度为0.15~0.18 mm时,在青白釉的覆盖下采用还原气氛烧成,青花色调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蓝色调,尤其是当着色氧化物为氧化锰和氧化钴时,其颜色最为仿古流畅,发色最为均匀,与元代青花发淡颜色相似.【期刊名称】《陶瓷》【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青花;呈色效果;工艺因素;配方组成【作者】包启富;董伟霞;夏雨薇;陶庆鹤;王远旭【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1;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1;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1;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1;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产于唐代,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

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

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青花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与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浅论青花瓷器常见六种青料的发色效果与时代特性

浅论青花瓷器常见六种青料的发色效果与时代特性

浅论青花瓷器常见六种青料的发⾊效果与时代特性常见六种青料的发⾊效果(苏⿇离青,平等青,⽯⼦青,回青料,浙料,珠明料发⾊效果分析)其实所有的青花料都可以分为国产料与进⼝料两⼤类的,只不过这之间另有细分⽽已。

1.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为最,外观呈灰⿊块状,好似丈青⾊的⼩⽯⼦。

珠明料经过挑选,使氧化钴⽐例提⾼,⽽铁、锰⽐例则相应减低,使青花发⾊明丽、纯正。

康熙青花使⽤珠明料,其发⾊为世⼈称道,有青花五彩之称。

2. 浙料——产⾃浙江绍兴、⾦华⼀带所产青料,也称“浙青”。

国产料中以浙料为上乘。

发⾊重则浓红,轻则淡翠。

浙料⼜有元(顶)⼦、紫料、天青等品种。

明代万历中期以后⾄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此料。

3. 回青——其⼀说产⾃云南,不过多数另⼀说来⾃西域或新疆。

青花若⽤纯回青料绘画,颜⾊幽青深翠,⾊散不收,故多配以⽯⼦青并⽤。

明代嘉靖⾄万历前期,青花⽤回青料烧制,呈⾊发紫,不同于其他时期。

因为明代景德镇制瓷⼯匠对回青有“敲”的制法,即将回青敲碎,内有朱砂斑者为上,⽤银星者为中,⼜故名“敲青”。

回青料呈⾊最美的⼀种,称“佛头青”,旧传因其⽤于佛像头上的染⾊,故名。

4. ⽯⼦青——⼜称⽆名⼦,或⽯青。

据《江西⼤志·陶书》记载:⽯⼦青产于瑞州诸处(今江西⾼安、宜丰、上⾼⼀带)。

⽯⼦青单独使⽤时,青花发⾊灰暗清淡。

明清两代民窑青花普遍采⽤此种青料,不过多数是配⽐使⽤的,明代中期尤其正德时期民窑单独流⾏使⽤独特发⾊,与其他青花料配⽐使⽤发⾊效果⾮常好。

5. 平等青——⼜称陂塘青,产于江西省乐平。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其绘画。

青花呈⾊淡雅清亮,是构成明代成化青花名噪古瓷的原因之⼀。

6. 苏⿇离青,⼜称苏泥⿇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

名称的来源,⼀说是来⾃波斯语“苏来曼”的译⾳。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名叫苏来曼的⼈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 青 花 瓷 器 总 体 分 两 种 色 调 :一 种 呈 灰 蓝 色 ,较 浅 淡,一种是深蓝色,较 艳 丽。 传 统 概 念 中,呈 色 灰 蓝 者 为 国 产 料 ,呈 蓝 艳 者 为 进 口 料 。 进 口 青 料 用 于 大 型 、中 型 或 小 型 元 青 花 上 ,国 产 钴 料 仅 用 于 中 、小 型 器 。 青 花 料可分为两种:一种 是 进 口 钴 料,即 苏 麻 离 青,元 代 进 口 钴 料 的 成 分 是 低 锰 、高 铁 ,含 硫 和 砷 ,无 铜 和 镍 ,与 唐
工艺因素对青花料发色的影响*
包启富 董伟霞 夏雨薇 陶庆鹤 王远旭
(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摘 要 元青花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 花 绘 画 艺 术 推 向 顶 峰,成 为 研 究 者 考 察 的 热 点。 利 用 高 铁 低 锰 和低铁高锰作为呈色剂,考察青白釉层厚度,有无上釉、坯体种类,烧成气氛等对青花呈 色 效 果 的 影 响。 实 验 结 果 表 明:在 釉层厚度为0.15~0.18mm 时,在青白釉的覆盖下采用还原气氛烧成,青花色调都呈 现 不 同 程 度 的 蓝 色 调,尤 其 是 当 着 色 氧 化 物 为 氧 化 锰 和 氧 化 钴 时 ,其 颜 色 最 为 仿 古 流 畅 ,发 色 最 为 均 匀 ,与 元 代 青 花 发 淡 颜 色 相 似 。 关键词 青花 呈色效果 工艺因素 配方组成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19-04-0058-04 EffectsofProcessingConditionontheColorofBlueand WhiteMaterial BaoQifu,Dong Weixia,XiaYuwei,TaoQinghe,WangYuanxu(SchoolofMaterialEngineering,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angxi,Jingdezhen,333001) Abstract:Duetoitsheroicatmosphereandoriginalspirit,Yuandynastypushedtheartofblueand whi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intingtothe peak,whichbecameahotspotforresearchers.Theeffectsofthethicknessofglazelayer,withorwithoutglaze,body kindsandfiringatmosphereonthecolorofblueandwhitewereinvestigatedbyusinghighironandhighmanganeseascoloringagents.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onlywhentheglazelayerthicknessis0.15~0.18mm underthecoverof blueandwhiteglaze,variousblueandwhitecolorsareexhibitedatreducingatmosphere.Especiallywhenthecoloredoxides are manganeseoxideandironoxide,theircolorismostsmoothanduniform,whichissimilartotheblueandwhiteofYuan Dynasty. Keywords:Whiteandblue;Color;Processingcondition;Composition
宋 青 花 、明 青 花 的 青 料 成 分 都 有 区 别 ,所 绘 青 花 纹 饰 呈 色 浓 艳 深 沉 ,并 带 有 紫 褐 色 或 黑 褐 色 较 光 润 的 斑 点 ,有 的 黑 褐 色 斑 点 显 现 出 “锡 光 ”。 另 一 种 为 国 产 青 料 具 有 高锰、高铝特征,所描 绘 的 青 花 纹 饰 呈 蓝 灰 或 蓝 黑 色, 见浓淡色阶,青料积 聚 处 有 蓝 褐 色 或 黄 褐 色 斑 点 等 特 征。无论采用哪一种 青 花 料,都 给 人 一 种 清 澈 深 沉 之 感 。 其 呈 色 是 “活 ”的 ,在 浓 艳 之 处 有 鲜 活 的 “流 动 状 ”。 然 而 ,古 代 青 花 原 料 在 加 工 过 程 中 ,除 去 在 粗 加 工 时 使 用水碓粉碎外,其 余 均 是 手 工 操 作。 它 与 使 用 球 磨 机 和真空练泥机加工出 来 的 现 代 材 料 相 比 较,无 论 是 细 度和密度都有明显 差 异。 因 此,笔 者 分 别 按 照 进 口 钴 料配方和国产青料的 化 学 组 成 配 制 了 2 种 青 花 料,通 过模仿古人 的 手 工 操 作 来 探 讨 对 青 花 呈 色 的 影 响 因
· 58 ·
陶 瓷 Ceramics
( 色 釉 料 ) 2019 年 04 月
������������������������������������������������������������������������������������������������������������������������������������������������������������������������������������������������������������������������������������������������������������������������������������������������������������������������
元 青 花 瓷 (又 称 元 青 花 ),即 元 代 生 产 的 青 花 瓷 器 。 青花瓷产于唐代,盛 于 元 代。 成 熟 的 青 花 瓷 出 现 在 元 代的景德镇,纹 饰 最 大 特 点 是 构 图 丰 满,层 次 多 而 不 乱。元青花瓷大改传 统 瓷 器 含 蓄 内 敛 风 格,以 鲜 明 的 视觉效果,给人以 简 明 的 快 感。 以 其 大 气 豪 迈 气 概 和 艺 术 原 创 精 神 ,将 青 花 绘 画 艺 术 推 向 顶 峰 ,确 立 了 后 世 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