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美学
第二讲美学的任务一、古希腊(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在西方哲学中起过深刻影响,但没有留下一部著作,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存在其门徒克赛那芬的《回忆录》中。
1.早期希腊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把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到社会。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美学问题。
2.效用说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是有用的。
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美的相对性:所谓相对就是依存于“效用”,有所对待。
3.摹仿论苏格拉底接受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但是他反对把“摹仿”了解为“抄袭”。
(1)他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描绘外貌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使人看起来觉得“像是活的”;(2)艺术不应奴隶似的临摹自然,而应在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
艺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比原来的真人更美。
(艺术的理想化)(二)柏拉图1.生平、著作:前407师从苏格拉底,至其去世此后游历埃及、意大利前388回雅典建立学园,直至去世著作:近四十篇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伊安篇》等,可参见朱光潜选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2.哲学观理式世界——最真实现实世界——不真实艺术世界——和真理隔了三层(现实世界模仿理式世界;艺术世界模仿现实世界)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不随时、地、人而异)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先于美的事物存在)美的理式具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美的东西分有了(模仿的方式)美的理式。
(三)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卡尔西乃西半岛。
其父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
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
他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二十年直到柏拉图去世。
公元前343年开始,亚里士多德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了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了马其顿王位,并开始军事扩张,征服了大片土地。
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
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近代经验主义美学是对恩格斯所规定的“对于文艺理论的重要性不够认识”进行批判,倡导通过感性认识审美艺术与文学。
在英国,亨利·霍姆斯和歌德妮·史密斯是继约翰·洛克之后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美感是由于人们的情感、体验、思维和关注的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审美趣味在众多趣味中是一种特殊的趣味形式,是人的感知和认知的激活,是审美主体主管自己对可感性的探究和欣赏。
对于经验主义美学而言,审美趣味是被赋予了从整个文化中选择并形成的位置。
事实上,这种趣味是一个可以形成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反应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的表现。
审美趣味理论由此充满了争议,例如文艺复兴后期的状况,按照经验主义的条件,洛克的民主倡导是有影响力的使得趣味被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定义,因此审美节目需要伴随选中了古代民主政体元素的文化脉络。
此意义在艺术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审美趣味理论在英国的实践中夹杂了其反文化的倾向,这一点需要领会并且要充分考虑到。
实践中,经验主义美学经常摆脱他们所轻视的形式主义者和形式主义,主张更注重创造和理解艺术的过程,而不是素材或形式,这只是一种非常普遍、实际的美学立场,它与经验主义美学的标志不完全一致。
审美趣味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要通过有意识的民主参与,通过过程的制御来完成理性的审美行为。
在以下五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得到了切实的应用:1. 卡莉·雷利(Karly Riley)的作品《厕所产物》(ToiletProduct):这一作品含有一定量的交互性,即将观者I的一部分互动、反复看到,观者II继续描述、欣赏、品味,直至建立起一个种高度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关系,达到趣味化的状态。
这一作品彰显出了经验主义美学思想中关于民主创作的核心理念。
2. 威廉·莫里斯和约翰·拉斐尔:作为维多利亚时期领先英国艺术家之一,坚定消极地认为借鉴古代儒雅,推崇回归到民族艺术中,并坚持民族艺术的真实自然,既是民间工艺的展示,又是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示范,体现了经验主义美学的对真实自然的追求。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作者:曾繁仁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点击数:433 更新时间:2008-4-9德国古典美学有三个基本命题,即“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弄通弄懂这三个基本命题是研究德国古典美学的关键。
一、关于“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是统一真与善、知与意、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的桥梁,这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要观点,成为贯串康德美学思想的中心线索。
从美学史本身来看,美是真与善的矛盾统一成为由古典美到近代美的重要过渡。
从此,美学领域的“和谐”就不是无冲突的、形式的、平板的和谐,而是充满着矛盾的(二律背反)、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立体的和谐。
而近代的崇高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在真与善的对立与统一中提出。
按照康德的理解,崇高是真与善的对立,最后善压倒真,统一于善。
对此,黑格尔说,康德“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句合理的话”。
从康德本身的哲学体系看,这一命题使《判断力批判》成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这个命题本身比较深奥。
要理解它的含义必须弄清楚两点。
一是,康德认为纯粹理性世界与实践理性世界是对立的;二是,只有通过审美判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才能将两者加以统一。
康德说道:“现在,在自然概念的领域,作为感觉界,和自由概念的领域,做为超感觉界之间虽然固定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从前者到后者(即以理性的理论运用为媒介)不可能有过渡,好像是那样分开的两个世界,前者对后者绝不能施加影响;但后者却应该对前者具有影响,这就是说,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此,自然界必须能够这样地被思考着: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对于那些按照自由规律在自然中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是互相协应的。
”(1)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通过下表说明:真美善领域自然(现象界)艺术自由(物自体)凭借能力知性力判断力理性力最后目的先验原理合规律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心理机能认识(知)情欲求(意)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在康德的理论中,将纯粹理性世界与实践理性世界统一起来的必要性何在呢?康德认为,这首先是由实践理性的基本品格决定的。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 56)中,伯克从主体感觉上把崇高和美分别归属人的 两种本能:自我保存与社交,前者要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后者要维持种族生命的繁殖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愿望 及群居本能。
当庞然巨物威临渺小的个体,我们的心灵就会为它 们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震慑所占有,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 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感到恐惧和痛苦,这就是崇高感的 第一步。伯克说,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 也就是说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 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比如朦 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 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威力等等,都属 于崇高感。问题是如果生命真的面临这些,产生的只会 是痛感。而崇高的对象却夹带着快感,原因在于这种危 险又必须不太紧迫或者受到缓和,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 并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安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崇敬、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崇高感的真正内容: 它来自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来自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它 是克服痛感之后取得的审美快感。
2、“效用说”与“同情说”
休谟关于美有一种说法,接近于苏格 拉底的效用说。这句话也出现在《论美与 丑》一节: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所赞赏 的动物的或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 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那么我们会毫不 迟疑地同意这个意见。休谟的例子是,在 一种动物方面产生体力的那个形体是美的, 而在另一种动物方面,则表示轻捷的形体 是美的;一所宫殿的式样和方便对它的美 来说,正像它的单纯的形状和外观同样是 必要的。
2、美和崇高的客观性质与根源
比例、合适、圆满等等都是关系性概念, 伯克否定它们的目的是要把美确立为对象的某 些性质。《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 三部分第12节探讨“美的真正原因”,伯克 断言:美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体通过感官的介入 而机械地作用于心灵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是: 第一,体积较小;第二,表面光滑;第三,各 部分方向上有变化;第四,没有角状的部分, 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具有矫弱的体形,没 有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外观;第六,颜色纯净、 鲜明,但不很浓烈、眩目;第七,如有刺眼的 颜色,也要有变化,最好是与其他颜色相混杂。
第三章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高度发 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 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 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 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 性观念,所以和大陆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 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 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 (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为感 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巴克莱) 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休谟)。
(二)他的哲学观点,“单子 论”和“前定和谐论”。
莱布尼兹
(三)他在认识论上反对洛克的“白板 说”而提出“先验说”说。他把认识分 为朦胧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而明晰的 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和混乱的认识, 在他看来,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实际上就 是一种混乱的认识,这种分类给美学带 来了重大的影响,启发了鲍姆嘉通,促 成了作为一门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学 科的诞生。
“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 连第一句话立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
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鲍姆嘉通
(二)他提出“感性的审辨力”。 他认为审美经验虽感性认识,它究竟还 是一种审辨美丑的能力。这种审辨力鲍姆嘉 通称之为“感性的审辨力”(iudicium sensuum),即一般所谓“审美趣味”或 “鉴赏力”。
(三)他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 形象性。 鲍姆嘉通强调美的完善要靠生动明晰, 而生动明晰就要靠意象的内容丰富而具体, 并且带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意象才是诗所要 求的寓杂多于整一的和谐整体:最完满的整 一须调和最丰富的杂多。这是对“寓杂多于 整一”这个传统的原则的新看法。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在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下,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 学迅速兴起,蓬勃发展,主 要代表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 儿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 洛,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兹 和美学家鲍姆嘉通。理性主 义美学崇尚理性和逻辑推演, 对无法确定的审美经验持怀 疑态度,肯定人类的先验理 性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意大利:维柯
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美学
历史背景 主要代表人物: 培根(1561-1626) 霍布斯(1588-1679) 洛克(1632-1704) 夏夫兹博里(1671-1713) 哈奇生(1670-1733) 休谟(1711-1776) 伯克(1729-1797) 经验论哲学的主要特征: 知识的来源是经验;归纳法,实验法 经验论美学的主要问题: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休谟的美学思想 伯克论崇高与美
洛克
洛克(1632-1704) 基本思想: 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反对“天赋观念”论。 白板说。 美学思想 观念的联想(Association of Ideas) 巧智(Wit)与判断力
巧智主要见于观念的撮合(类似于想象);判断力则见于仔细分 辨差别极微的观念
用实用和功利的态度看诗和艺术 劝父母不要让儿童学诗,“把他们的诗才压抑下去,使它窒 息”“因为在诗神的领域里,很少有人发现金矿银矿”。
美学思想: 人的知解力: 人类知解力:记忆、想象、理智 人类学术:历史、诗、哲学 想象: 复现的想象(记忆) 创造的想象(联想、分想) 诗是“虚构的历史” 比历史中的行动和事件更伟大、更英勇 结局比现实更符合伦理的要求(善和正义的胜利) 更多的错综复杂和更多的意外 简评:诗与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 艺术靠“巧智”(felicity,独具匠心),而非机械的规则 宙克西斯用五个美女合成朱诺是很愚蠢的 巧智:类似中国所讲的“无法之法”,是一种“进乎技矣”的东西,熟 能生巧的“巧”。 绘画不能表现“秀雅合度的动作” 也就是说绘画不能表现“时间性”的内容。
假如美底主要部分果真是在美的动作中的话,
那就无怪乎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反而倍增其可爱 了。“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 ,因为年轻的人, 如果我们不特意宽容,把他们底青年也认为是 补其美观之不足者,是没有一个可以保有其美 好的 。美有如夏日的水果,易于腐烂,难于持 久;并且就其大部分说来,美使人有放荡的青 年时代,愧悔的老年时代;可是,无疑地,假 如美落在人身上落的得当的话,它是使美德更 为光辉,而恶德更加赧颜的。
自考美学00037 单选题 1-7章全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自由)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会)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觉解)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或可叫做艺术哲学是他庞杂哲学体系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要说他的美学就得先从他的哲学说起。
黑格尔哲学是个庞大而严密的逻辑整体,致使致终贯穿他哲学的东西就是绝对理念.黑格尔他天才性的把世界描诉成了一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过程,是绝对理念通过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而艺术则是绝对理念在人的精神上实现复归的第一个环节。
黑格尔说艺术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所说的艺术也可以理解成艺术美。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中他认为绝对理念首先外化成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最后在人的精神上实现复归。
在人的精神之中绝对理念的复归也不是一簇而就的,也分为三个阶段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要让位于宗教而宗教又要让为于哲学,最后在精神哲学之中实现复归。
(一):辩证综合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
该定义包含三层思想:(1):美在自由。
美的理念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是自由的,美是自由和无限的。
(2):美在实践。
理念感性化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心灵对象化而在外界实现自身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
美是人的创造,是实践的产物。
(3):美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追求自由的较高阶段的目标。
(二):揭示了艺术美有一般世界情况到情境到艺术形象的展示过程。
认为一般世界情况作为十代大背景应具体化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与人物“情境”相互作用,形成既包含普遍性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性格)。
强调文艺应塑造生动“完整的性格”,即要有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特殊性、明确性和坚定性、决断性。
(三):提出系统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强调艺术是为“民族和时代而创造的”。
(四):提出艺术表现的“客观性”原则,既反对单纯模仿自然的“纯然外在的客观性”,又反对单纯表现艺术家自我的“主观表现方式”,认为艺术家真正的独创性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桑塔耶纳
20世纪的美学讨论也许可以说,是从内德托克罗齐开始 的,他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他半个世 纪中不断地在美学与批评问题方面的努力,给每个严肃 是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他之后或者同一时期现代其他流派的 美学理论。 第一,桑塔耶纳和杜威
考察了艺术相继发生的形式并表明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阶段 的全部完成,它把它们埋葬起来,而哲学为它们写下了 碑文。” 克罗齐“直觉 ———表现”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从理论上确立 艺术的独立地位,是直接针对着古典美 学的理性至上原则及艺 术消亡论而来的。对于古典美之上是不可能的。” 学关于艺术
受理性支配的观点,克罗齐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度的理论”的逻 辑方法,去处理象艺术与哲学这种不是“相反”而是“相异”的 概念,提出了全新的艺术独立原理:直觉的知识 艺术 作为低的度, 是可以脱离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布莱尼茨 鲍姆嘉通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一、填空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P315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
P316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P181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P18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P126“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
P36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
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
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
《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
P33二、名词解释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PPT精选文档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莱布尼兹 四、鲍姆嘉通
5
笛卡尔
一、笛卡尔
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科学家和数学家。
(一)他对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提 供了理性主义的方法。
(二)对艺术和美的态度,是从理 性主义出发的,但谈到具体的美学 问题时,并没有严格遵守理性主义, 他认为美就是愉快,美是审美客体 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同声相应”。
(四)谈到诗歌和音乐的感染力,突出 了艺术的直觉性,为后来的美学家所重 视。
16
四、鲍姆嘉通
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国哲学家、 美学家。
(一)他的首要贡献是创立了美学这一学科。 鲍姆嘉通对于莱布尼兹的理性哲学进行进一
步的系统化。他发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 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相当于“混 乱的”感性认识的却一直还没有一门相应的科 学。于是他建议应设立一门这样的新科学,叫 做”埃斯特惕卡” (aesthetica)——感性学 (美学)。到了1750年他就正式用“埃斯特惕 卡”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美 学》。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就 诞生了。鲍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一、填空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P8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P18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
P22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
P37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着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
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P80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P81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P116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P126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P131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为什么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走向主观美学的开始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特点内容摘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西方美学从古代向近代转换中最早形成的美学思潮之一,它以鲜明的特点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互相并列、彼此对立,共同构成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主线,对启蒙运动美学产生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经验主义美学审美经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继承了以希腊美学为开端的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但又按照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发展了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不仅对传统美学命题和范畴做了新的阐释,而且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阐明了一系列的新的美学概念和范畴,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将西方美学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对近、现代西方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美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审美客体逐步向审美主体转变,对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研究开始上升到美学研究的主要地位。
这一趋向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一大特点。
如果说,近代以前的西方哲学,总地说来是以本体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那么,发展到近代,开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
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美学的定位。
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美学属于本体论、存在学说的一部分,那么在近代,美学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本体论学科,而已成为认识论的学科。
这正是近代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转变的哲学前提。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把审美经验或美感以及与之相关的感觉、想象、情感等问题的研究提到首要地位。
其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创新性的理论是“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这两种学说在美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的美学史家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为“‘内在感官’新学派”,有的西方美学研究者称18世纪美学发展阶段是“趣味的世纪”。
[3]可以说,这两种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最集中地表现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理论原创性和独特贡献。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之所特别重视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还与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内容上,他主张表现高贵人物, 歌颂王权。反对在艺术上表现“市 井”、“村俗”。 在形式方面,强调形式要符合内 容的理性要求,也必须合乎情理。强 调艺术形式的规范化。如对戏剧: “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的发展;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 从开头直到结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这就著名的“三一律”。
2、结构上:构思要清楚,布局要 合理,不落俗套,剪裁要恰当。 3、语言要简洁、明晰、朴质、典 雅、流畅。 4、戏剧“三一律”原则。即时间、 地点、情节的一致。
三、莱布尼兹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 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 (一)他对美学史上的贡献主 要在他的哲学直接影响了美学 的发展方向。
《泰囧》和笑
三、“内在感官”说
(一)夏夫兹博里(1671-1713):剑桥 新柏拉图主义:天赋观念 内在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 感)(类似于第六感)。人天生就具有审 辩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1、感性直觉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 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2、与理性的结合:动物性部分与理性部分 吃草的牲畜:它们欢喜并不是形式而是形式 之后的实物。 人不能用动物性的部分去体会美和欣赏 美„„要用心和理性。理性主要指人的善根, 生来就有的道德感和是非感。 3、矛盾性:美感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这时期的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 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 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涌现出了大量经验主 义美学家。
一 、培根美学思想 二、霍布斯美学思想 三、“内在感官”说 四、伯克美学思想 五、休谟美学思想
一 、培根美学思想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国近代实验科学和经验主 义哲学的奠基人。美学观点: (一)学术三分,把人类的学术活动 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 (二)虚构更美,阐明了为什么要诗 这种虚构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诗比真 实历史更能引起人的美感。 (三)寓言(虚构)在先,后代读者 对诗的解释和发挥往往是主观的。 (四)美是自然的客观属性,主要表 现为“比例的奇特”,动态美胜于静 态美,还强调美的整体性。
(二)他的哲学观点,“单子 论”和“前定和谐论”。
莱布尼兹
(三)他在认识论上反对洛克的“白板 说”而提出“先验说”说。他把认识分 为朦胧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而明晰的 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和混乱的认识, 在他看来,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实际上就 是一种混乱的认识,这种分类给美学带 来了重大的影响,启发了鲍姆嘉通,促 成了作为一门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学 科的诞生。
(二)哈奇生(1670-1733)
1、两种内在感官:识别美的;善的内在感 官
2、美感不是起于便利、习俗或教育,而是 天生的
四、伯克美学思想
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英国 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美学著作:《论崇 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在朗吉弩斯以后和 康德以前,研究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著作。 (一)论崇高 1、崇高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崇高主要与 “自我保全”的情欲相关。 涉及自我保持的感情大部分注重于痛苦和 危险。 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都是 崇高的本源。 当危险或痛苦逼迫太近的时候, 不可能引起任何欣喜,而只有单纯的恐怖
(三)崇高与美的比较 1、崇高的对象在他们体积方面是巨大的, 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 2、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而伟大的东西 则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 3、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 地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 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 往往作强烈的偏离;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高度发 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 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 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 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 性观念,所以和大陆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 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 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 (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为感 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巴克莱) 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休谟)。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笛卡尔
二、布瓦洛
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1636—1711) 法国著名诗人、美学家、文艺批 评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 和发言人。他的《诗的艺术》集 中表现了他的哲学及美学思想, 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其主要 美学观点:
布瓦洛
(一)理性原则:
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是笛卡尔主义的理性, 即人天生就有的良知,这是一种抽象的、不 变的,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底的判断 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他认为理性是艺术 达到完美的最高尺度,是创作与批评的最高 原则。 他并不反对艺术表达情感。但他认为不 论是作家的情感和想象,还是艺术的内容和 形式,都必须服从理性。
在文艺实践方面,英国文学自从伊 利莎白时代戏剧在莎士比亚手里达到高 峰以后,一直在蓬勃地发展。莎士比亚 的范例教育了英国人敢于冲破古典传统 的公式和规则,结合时代的需要,独辟 蹊径,进行创作。另外,报刊文学,市 民戏剧以及近代小说都最早在英国出现, 浪漫主义的萌芽也在新古典主义运动中 就已逐渐生长起来。这些转变在欧洲大 陆上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霍布斯
(二)想象力与判断力 1、想象力:看到类似点(求同) 2、判断力:看出事物的差异与不同 (辨异) 3、判断力更重要:有判断而无想象可 以成为智慧;有想象而无判断则不能。 (三)诗要逼真才美 我不同意那些认为诗的美就在于虚 构离奇的人。因为正如真实对历史的是 应有的约束,逼真对于诗的自由也是应 有的约束。
话剧《油漆未干》严格遵循三律模式
(二)摹仿自然原则:
布瓦洛的“自然”不只指客观自然界, 而且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特别是指合乎 常情常理的人性。这种合乎情理的自然,在 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不允许描写性 格发展变化。“自然”主要指的是“城市” 和“宫廷”。因此,他的自然原则是理性原 则的补充。
课前音乐欣赏
第三章 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一节:欧陆理性主义美学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一节 欧陆理性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大陆盛行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的统治地位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 笛卡儿为哲学由于忽视数学的推理方法而长期萎靡 不振,感到十分惊奇。而且,对他来说,无论什么 观念,如果不借助他通过自身的直觉而发现的那种 自我证明强使他的理性所接受,如果不是从各种公 理和各种基本的、必然的事实中通过严格的逻辑联 系推论出来,那他就决意不承认这样的观念是正确 的。 “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 连第一句话立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
2、优美的客观性质
美的对象:美指的是物体中能够引 起爱或类似情感的一种或几种品质。 美的对象比较小;是光润的;各个 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各部分不露棱角, 而融为一体;形体纤弱,粗壮而有力的 体魄对美是有害的;色彩洁净明快,但 又不强烈刺眼;如果不得不突出一种色 彩,也要配上其他的色彩,使其在变化 中得到冲淡。 比较: 比例不是美的原因; 适宜性不是美的原因; 圆满不是美的原因。
在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下,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 学迅速兴起,蓬勃发展,主 要代表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 儿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 洛,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兹 和美学家鲍姆嘉通。理性主 义美学崇尚理性和逻辑推演, 对无法确定的审美经验持怀 疑态度,肯定人类的先验理 性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一、笛卡尔 二、布瓦洛 三、莱布尼兹 四、鲍姆嘉通
(二)论优美
1、美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主要与“社会交往” 的情欲相关。 两性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观念是由 “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基础。人们喜欢美, 并从美的观照中获得美感,是由于人们生来就 有一种维系种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两性相互 交往的本能要求。动物并不凭美去选择异性, 而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也是因 为“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 感就是爱所引起的快感。 更一般的社会交往——其他三种社会情欲 (同情、模仿、竞争心)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培根
二、霍布斯美学思想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代表作《论人性》 《利维坦》。 (一)想象: 1、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 2、渐次衰退的感觉:等同于记忆 3、简单想象:将感受过的呈现出来 4、复合想象:把不同的记忆复合起来,人头 马,金山;把自己想象成赫剌克勒斯或亚历山 大(类似联想) 5、想象的序列(实际说的是人的思维): 不经控制没有意图的:思想迷走。 有控制有意图的,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求 因(找东西);求果(预见,智慧)。
伯克
2、崇高的客观性质 对象的可怖性只是崇高的一个本源, 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 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 能成为崇高的对象。 在客体方面,激起崇高感的事物在体 积方面是巨大的,在力量方面是无限的, 表面上是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色调 是朦胧晦暗的,线条是径直的,也许其 外形模糊不清,有强烈的光或者黑暗, 有巨大声音与响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