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
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
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近代经验主义美学是对恩格斯所规定的“对于文艺理论的重要性不够认识”进行批判,倡导通过感性认识审美艺术与文学。
在英国,亨利·霍姆斯和歌德妮·史密斯是继约翰·洛克之后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美感是由于人们的情感、体验、思维和关注的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审美趣味在众多趣味中是一种特殊的趣味形式,是人的感知和认知的激活,是审美主体主管自己对可感性的探究和欣赏。
对于经验主义美学而言,审美趣味是被赋予了从整个文化中选择并形成的位置。
事实上,这种趣味是一个可以形成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反应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的表现。
审美趣味理论由此充满了争议,例如文艺复兴后期的状况,按照经验主义的条件,洛克的民主倡导是有影响力的使得趣味被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定义,因此审美节目需要伴随选中了古代民主政体元素的文化脉络。
此意义在艺术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审美趣味理论在英国的实践中夹杂了其反文化的倾向,这一点需要领会并且要充分考虑到。
实践中,经验主义美学经常摆脱他们所轻视的形式主义者和形式主义,主张更注重创造和理解艺术的过程,而不是素材或形式,这只是一种非常普遍、实际的美学立场,它与经验主义美学的标志不完全一致。
审美趣味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要通过有意识的民主参与,通过过程的制御来完成理性的审美行为。
在以下五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得到了切实的应用:1. 卡莉·雷利(Karly Riley)的作品《厕所产物》(ToiletProduct):这一作品含有一定量的交互性,即将观者I的一部分互动、反复看到,观者II继续描述、欣赏、品味,直至建立起一个种高度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关系,达到趣味化的状态。
这一作品彰显出了经验主义美学思想中关于民主创作的核心理念。
2. 威廉·莫里斯和约翰·拉斐尔:作为维多利亚时期领先英国艺术家之一,坚定消极地认为借鉴古代儒雅,推崇回归到民族艺术中,并坚持民族艺术的真实自然,既是民间工艺的展示,又是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示范,体现了经验主义美学的对真实自然的追求。
哈奇森的美学思想
哈奇森的美学思想弗朗西斯·哈奇森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内在感官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它贯穿于哈奇森的认识论领域、美学领域以及道德领域。
哈奇森的美学思想紧紧围绕美的感官展开,这一美学概念吸取了经验主义认识论以及理性主义思想,美感学说的提出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一个分水岭,从此西方美学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主体性美学转变。
1 审美的基础哈奇森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视觉可以看到明亮的事物,听觉可以听到发出的声音,嗅觉可以闻到芬芳和恶臭,味觉可以尝到酸甜苦辣的滋味,触觉可以感受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他把接受这些外在各种感觉的能力叫做感官。
这些感觉都是事物与我们的感官相接触并作用产生的感觉和形成的观念,然而他又发现像美、和声、愉悦等抽象观念却并不是视听感官所能知觉出来的。
“在音乐中,我们似乎普遍承认有一种不同于听觉这种外在感官的某种东西,我们称之为音乐之耳。
”因此,为了方便有特定的名称来表示这些知觉能力,区别与外在知觉的不同,哈奇森把知觉美与和声这些抽象的、超出直观范围观念的能力称为内在感官,与知觉视听等具体观念的能力的外在感官相对应。
这种内在感官可以“在我们的外在感官并不怎么在意的某些其它事物上,我们会分辨出一种美,它在许多方面和我们在可感觉到的对象上所观察到的美非常相似并也伴随着相似的快乐。
”哈奇森认为正是因为人们身上这种知觉美的内在感官的存在,人們才能从对象中认识美、知觉美并且享受美。
没有这种美的感官,人们根本就没法感知美,体会不到美的快乐,在哈奇森思想里美的感官是主体审美的介质和基础。
在哈奇森的眼里,美到底是什么,这种对美感知的内在感官究竟是如何成为审美的前提,以及美的感官如何对人审美普遍适用?哈奇森认为,美的感官总是从对象中获取肯定性的快乐,“如果我们从未见过或期望过更大的美,我们就不会对它感到厌恶,尽管这种形式中的快乐不会如我们现在所赞赏的那些形式中的快乐那么大。
”凶猛的猛兽、陡峭的悬崖让身处绝境的人们往往心生畏惧,没有心思去感受身形的优美和环境的壮美,当消除这些偏见或担忧就有可能成为快乐的因素,可见这些物体的外在表征往往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 56)中,伯克从主体感觉上把崇高和美分别归属人的 两种本能:自我保存与社交,前者要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后者要维持种族生命的繁殖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愿望 及群居本能。
当庞然巨物威临渺小的个体,我们的心灵就会为它 们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震慑所占有,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 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感到恐惧和痛苦,这就是崇高感的 第一步。伯克说,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 也就是说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 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比如朦 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 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威力等等,都属 于崇高感。问题是如果生命真的面临这些,产生的只会 是痛感。而崇高的对象却夹带着快感,原因在于这种危 险又必须不太紧迫或者受到缓和,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 并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安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崇敬、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崇高感的真正内容: 它来自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来自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它 是克服痛感之后取得的审美快感。
2、“效用说”与“同情说”
休谟关于美有一种说法,接近于苏格 拉底的效用说。这句话也出现在《论美与 丑》一节: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所赞赏 的动物的或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 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那么我们会毫不 迟疑地同意这个意见。休谟的例子是,在 一种动物方面产生体力的那个形体是美的, 而在另一种动物方面,则表示轻捷的形体 是美的;一所宫殿的式样和方便对它的美 来说,正像它的单纯的形状和外观同样是 必要的。
2、美和崇高的客观性质与根源
比例、合适、圆满等等都是关系性概念, 伯克否定它们的目的是要把美确立为对象的某 些性质。《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 三部分第12节探讨“美的真正原因”,伯克 断言:美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体通过感官的介入 而机械地作用于心灵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是: 第一,体积较小;第二,表面光滑;第三,各 部分方向上有变化;第四,没有角状的部分, 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具有矫弱的体形,没 有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外观;第六,颜色纯净、 鲜明,但不很浓烈、眩目;第七,如有刺眼的 颜色,也要有变化,最好是与其他颜色相混杂。
第三章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高度发 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 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 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 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 性观念,所以和大陆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 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 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 (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为感 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巴克莱) 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休谟)。
(二)他的哲学观点,“单子 论”和“前定和谐论”。
莱布尼兹
(三)他在认识论上反对洛克的“白板 说”而提出“先验说”说。他把认识分 为朦胧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而明晰的 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和混乱的认识, 在他看来,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实际上就 是一种混乱的认识,这种分类给美学带 来了重大的影响,启发了鲍姆嘉通,促 成了作为一门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学 科的诞生。
“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 连第一句话立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
美学00037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关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分值:1.0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
”实际上,奥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宗教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因此它与感官知觉无关,是一种纯的心灵活动。
3.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休谟B.洛克C.荷加斯D.夏夫兹博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荷加斯提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因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它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受外力的强制,也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他还通过比较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分值:1.04.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
在他看来,这是五官之外的另一种感官,它可以通过直觉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不必经过思考和推理。
5.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康德D.黑格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的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也就是想象力(为了直观和直观的多样性的复合)和知性(为了作为这种复合的统一性表象的概念)的协调一致”。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因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鲍姆嘉通
(二)他提出“感性的审辨力”。 他认为审美经验虽感性认识,它究竟还 是一种审辨美丑的能力。这种审辨力鲍姆嘉 通称之为“感性的审辨力”(iudicium sensuum),即一般所谓“审美趣味”或 “鉴赏力”。
(三)他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 形象性。 鲍姆嘉通强调美的完善要靠生动明晰, 而生动明晰就要靠意象的内容丰富而具体, 并且带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意象才是诗所要 求的寓杂多于整一的和谐整体:最完满的整 一须调和最丰富的杂多。这是对“寓杂多于 整一”这个传统的原则的新看法。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在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下,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 学迅速兴起,蓬勃发展,主 要代表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 儿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 洛,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兹 和美学家鲍姆嘉通。理性主 义美学崇尚理性和逻辑推演, 对无法确定的审美经验持怀 疑态度,肯定人类的先验理 性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18世纪美学的兴起在此一时期已见端倪。经验主义哲学中有一些零星的美 学理论,虽不成系统,但对后来的美学仍有重要影响。培根把知识分为三 类:历史、诗歌和哲学,分别对应心灵的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和推理。
霍布斯同样把美放在经验主哲学体系中定义。在他看来,人有一种动物 运动或自觉运动,表现出来就是欲望;当一个对象在表面上看来能满足欲 望时,人们便称之为美,反之则为丑,因此美或丑总是与愉快或不愉快的 情感相关。
洛克根据观念论把美看做复杂观念的一种,称之为混杂情状:“美,就是 形相和颜色所配合成的,并且能引起观者的乐意来。”[ [英] 洛克:《人类 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2页。]美被分解为 各个简单观念后,人们便可明了其性质和原因,反过来说,美是由简单观 念联结而成的复杂观念。这种观念联结论成为18世纪的美学主要的方法。
夏夫兹博里虽然把美感归入情感范畴,但他并不认为美感仅仅是一 种直接而单纯的快乐。在有限的情形中有些事物看起来是丑陋、扭 曲甚至可怕的,当我们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时,它们与其他事物却处 于和谐的关系中。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越广阔,我们就越能体 会到更丰富和深邃的美,可以说自然之中无物不美。要领会这种美, 只凭简单的直觉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但这理性不同于逻辑推理 能力,而是对蕴涵着生命力和神性精神的自然整体的把握能力。最 终来说,先天的直觉是美感的基础,但成熟的美感是我们在理性认 识之后感到的一种“陶醉”,夏夫兹博里称其为“理智的迷狂”。 所以,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融会了感觉、情感和理性 的综合性能力,只是在最后表现为一种直觉。事实上这也成为18世 纪英国多数美学家的主张。
二、“内在感官”说
个体之间依靠什么纽带凝聚起来呢?夏夫兹博里认为是情 感。他并不否认人有自私的情感,但社交性情感无疑更为 有力,这种情感促使人们乐于相互交往,相互关怀。同时, 情感还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的主要能力。 从性质上说,一个行为只有以整体目的为动机才真正是善 的,由于这种动机不可见,所以便不能被感官所知觉,相 反,人们只有凭借先天的情感来对其判断,表现出对行为 的赞许或憎恶。夏夫兹博里也认为道德判断需要反省,但 反省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能力;凭借反省,原初的情感也 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且生成新的情感。因此,情感判断 是双重的,既以外在形象为其对象,也以自我和他人内心 的情感为其对象。由于突出情感在人及其社会中的重要意 义,夏夫兹博里的哲学也被称为情感主义。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当危险或痛苦逼迫太近的时候,不可能引起任何欣喜,
而只有单纯的恐怖。
崇高的客观性质
对象的可怖性只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
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 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 在体积方面是巨大的,在力量方面是无限的,表面上是 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色调是朦胧晦暗的,线条是径 直的。 模糊使事物显得可怕
美学思想 想象:
渐次衰退的感觉:等同于记忆 简单想象:将感受过的呈现出来 复合想象:把不同的记忆复合起来,人头马;把自己想 象成赫剌克勒斯或亚历山大 想象的序列(实际说的是人的思维):
思想迷走 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求因(找东西);求果(预见,智
慧)。
想象力与判断力 想象力:看到类似点; 判断力:看出事物的差异与不同 判断力更重要:
休谟的美学思想
生平:1711-1776,爱丁堡。贵族家庭。3岁丧父,11岁进
爱丁堡大学,1732年,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人性论》。1776年8月病逝。 基本思想:
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人的理性或研究的全部对象可分成两类:观念的关系:事实。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性联想。(归纳问题)
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首创者
自然状态:人类未进入社会之前所处的状态 自然人:首先要自保,人是自私自利、恐惧、贪婪、残暴无情,人对 人互相防范、敌对、争战不已,像狼和狼一样。 自然法: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 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最坏的君主制也比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要好。 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转让的,托付的 国家的职责:抵御外侵;维护内部和平;保障通过合法的手段劳动致 富
浅析休谟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述
浅析休谟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述作者:赵文静来源:《卷宗》2015年第08期摘要: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把感觉主义推到了极端,把事物阴的因果关系归枯为观念联想上的一致性,否定事物同的必然规律,走到怀疑上义和唯心主义。
他强调美学是对情感的研究,但又强调将“哲学的精密性”运用于美学,注重心理分析。
他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上研究美,认为美的本质是对象适合于主体心灵而引起的愉快情感,创造性地提出了“同情说”和“效用说”。
关键词:经验主义;美的本质;趣味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休谟的不可知论具有怀疑论色彩,他是西方不可知论和怀疑论主要代表,他不仅发展了经验主义认识论,而且也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人性论》、《论怀疑派》和《论趣味的标准》等专著和论文中,休漠没有去建构包罗万象的美学理论系统,他着重探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的理论问题: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二、审美趣味及审美趣味的标准是什么?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的一部美学论著,他的《对话录》中的《大希庇阿斯篇》里,对话一开头,哲人希庇阿斯即夸口说:关于美的问题简单得很。
后来才发现,辩论越深入,问题越复杂。
最后,作者柏拉图通过文章中的苏格拉底之口,颇有感慨地说:在双方辩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柏拉图之后,西方许多哲人和艺术大师继续追寻美的本质,到近代经验主义,创始人是培根。
中间经历了霍布斯、洛克、伯克莱等名家,殿后的集大成者是休漠。
休谟企图把“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审美趣味,他的美学观点中有很多的矛盾,但是,他仍然对美的本质和成因问题做了许多思考和阐述,从而成为构成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休谟反对美是对象的属性的看法,他对美、丑问题的研究也是以经验和观察为出发点的。
同时,他对美、丑的考察同对人的情感的考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休谟以感觉论观点考察人的情感,认为情感的本性是关于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德和恶、美和丑都是建立在这些特殊的感觉基础上,因此,快乐和痛苦既是德和恶的本质,也是美和丑的本质。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现象的构成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论述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结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关系。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4、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5、本体论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6、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
8、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
9、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
10、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
11、经验主义拒绝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等人。
12、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理论代表培根认为: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两种灵魂:一种是理性灵魂,一种是感性灵魂。
前者是上帝吹入的气息,后者为物质实体自身所具有,前者不能从哲学上加以认识,后者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13、夏夫兹博里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察美、丑、善、恶的能力依赖于天生的内在的“第六感官”。
14、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15、理性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法国的笛卡儿以怀疑为起点,提出“我思故我在”。
16、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PPT精选文档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莱布尼兹 四、鲍姆嘉通
5
笛卡尔
一、笛卡尔
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科学家和数学家。
(一)他对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提 供了理性主义的方法。
(二)对艺术和美的态度,是从理 性主义出发的,但谈到具体的美学 问题时,并没有严格遵守理性主义, 他认为美就是愉快,美是审美客体 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同声相应”。
(四)谈到诗歌和音乐的感染力,突出 了艺术的直觉性,为后来的美学家所重 视。
16
四、鲍姆嘉通
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国哲学家、 美学家。
(一)他的首要贡献是创立了美学这一学科。 鲍姆嘉通对于莱布尼兹的理性哲学进行进一
步的系统化。他发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 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相当于“混 乱的”感性认识的却一直还没有一门相应的科 学。于是他建议应设立一门这样的新科学,叫 做”埃斯特惕卡” (aesthetica)——感性学 (美学)。到了1750年他就正式用“埃斯特惕 卡”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美 学》。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就 诞生了。鲍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美学考研-柏拉图“迷狂说”-席勒美育理论-休谟对“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的看法及对美学史的影响
1.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
古腊柏拉图关于文艺创作的理论。
认为迷狂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类似疯狂的失常状态,由神灵凭附造成,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
迷狂分为四种,其中预言者的迷狂和寻求除灾者的迷狂与艺术无关。
诗人的迷狂最重要。
诗人的灵感与这种迷狂同时俱来,只有迷狂才能写出好诗。
爱情的迷狂是最好的一种迷狂,它来自人的灵魂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
具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美就回忆起生前理念世界里真正的美,欣喜若狂,产生爱慕与向往之心,发狂地追求理念的美,而把现实世界置之度外。
该说在欧洲美学产生过长期影响。
2.席勒的美育理论一、席勒的美育理论主要体现在的他《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
席勒认为,在古希腊时代,人性是和谐的、统一的、完整的。
而到了近代,严密的分工制和等级差别,使人性的内在联系被割裂,每个人身上的和谐被破坏了。
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和谐也被破坏了,社会面临一个重大危机。
而要解决这一社会危机,要培养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完整,席勒认为,就必须推行美育,使人从感性的人成为审美的人,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而造就完整的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然和自由的,可以完善人的性格缺陷,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二、席勒的育美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有:(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2)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的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3.简述并讨论休谟对“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的看法及其对美学史的影响。
一、休莫对“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的看法休谟认为人的审美鉴赏标准取决于人的情感气质。
1、由于人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天生的不同,也由于人的教育、习俗、偏见和心境的差别,人的美感或对美的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2、但是审美趣味的普遍标准却仍然可以找到,这就是人们的自然的心灵本性在大体上仍然是趋于一致的判断。
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
美学研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关键词: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趣味摘 要:随着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心理学分析也就逐步深入,因而美学中有关主体的各方面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趣味的问题就成了18世纪整个欧洲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几乎与美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这一点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成熟的代表人物那里表现得成为突出。
休谟和博克对此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5-0528-03On aesthetic delight by the british empirical aestheticsZNAN G Yu-neng(College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 atur e,Centr al China N or mal Univer sity,Wuhan 430079,China)Key words:Britain;Empir ical A esthetics;aesthetic delightAbstract:Along with t he tr ansitio n o f the focus of philosophy research fro m onto logy to epistemolo gy,psycholog-ical analysis g radually penetrates.T herefore,the problems around subjects beco me more and morepr ominent and aesthetic delight was the central concept o f the18th centur y aesthetic r esearch in Europe,w hich was almost as important as the concept of beauty itself.Both Hume and Burke made compar at ively deep analysis of it.审美趣味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爱好、兴趣和倾向。
《美学》(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 神:形式的形式 ❖ 形式先于质料
❖ 对柏拉图的继承:承认理式的存在
❖ 对柏拉图的批判:
方法上:放弃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 界进行冷静、客观的逻辑分析
观点上:强调“理”在“事”中,认识到 一般和特殊不可分割,承认现实世界的真 实性。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二、认识论阶段
不再执著于美的本体论研究,一切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着、感受着 和知觉着的主体”,从主体对美的思考 和感受中探讨美的一般规律。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 代表:荷迦兹、休谟 ❖ 特点:认为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采用 经验归纳法研究问题。
(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 代表:鲍姆嘉通、狄德罗 ❖ 特点:怀疑一切,认为理性是判断认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 认识真理。 (三)德国古典美学 ❖ 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 ❖ 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荷迦兹(W·Hogarth1697-1764)英 国铜版画家、艺术理论家 著作:《美的分析》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经验到理论
“美如此长久地被认为是不可解释的, 这毫不奇怪,因为它的许多方面的本质 不是光靠著作家所可能领悟的”
为什么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走向主观美学的开始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特点内容摘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西方美学从古代向近代转换中最早形成的美学思潮之一,它以鲜明的特点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互相并列、彼此对立,共同构成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主线,对启蒙运动美学产生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经验主义美学审美经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继承了以希腊美学为开端的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但又按照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发展了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不仅对传统美学命题和范畴做了新的阐释,而且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阐明了一系列的新的美学概念和范畴,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将西方美学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对近、现代西方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美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审美客体逐步向审美主体转变,对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研究开始上升到美学研究的主要地位。
这一趋向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一大特点。
如果说,近代以前的西方哲学,总地说来是以本体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那么,发展到近代,开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
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美学的定位。
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美学属于本体论、存在学说的一部分,那么在近代,美学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本体论学科,而已成为认识论的学科。
这正是近代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转变的哲学前提。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把审美经验或美感以及与之相关的感觉、想象、情感等问题的研究提到首要地位。
其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创新性的理论是“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这两种学说在美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的美学史家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为“‘内在感官’新学派”,有的西方美学研究者称18世纪美学发展阶段是“趣味的世纪”。
[3]可以说,这两种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最集中地表现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理论原创性和独特贡献。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之所特别重视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还与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相关。
17-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对趣味的开拓
美学思想和伦 理思想 相悖 的 。所 以 , 味一直受 到哲 趣
学和美 学的排挤。
从 中世纪开始 , 随着亚里士多德学说 取代柏拉 图 的思想 , 味觉感官 的重要性 E渐 被人们 重视 , 为趣 t 这
的 , 用它表示 自己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 的审美 体 人们 验, 是对作为 味觉感 官能力 的趣 味 的隐喻性 使用 , 带
微 。此 种较 强的接受 愉快观念 的能力 , 我们通常称 之 为优雅的天才或趣味” 他还认 为这种 “ , 审美趣 味” 或“ 美感 ” 一个人 先 天具有 的能力 , 是天 生 的, 是 “ 先
辨美丑 的美感 是相通 的。他 把 味觉提 高到 了审美 感 官 的地位 : 味觉 也是 一种 可 以体 现 秩序 和 比例 的 感
官 , 以 自己的 “ 天感 官” 它 先 和理性 追 忆 而和先 天 的 道德感一致 ; 同时 , 在这种外 在 的趣味感 官和 内在 的 道德评价感官达成一致的过程 中, 内在感 官起 了决定 性的作 用 。因此 , 他认 为味觉作 为一种感 官也可 以独 自作出审美判 断。而审美 判断 又是和理 性结合 在 一 起 的, 于是 , 区分了三 种不 同的趣 味 : 坏 的趣味 就 他 “ 是‘ 做作 的 ’ a ic 1 趣 味 。好 的趣 味 就 是 ‘ 式 ( rf i ) t a i 合 的 ’ w lf m d 趣 味。在这二者 之间是 一种 自然 的 ( e r e ) lo 趣味 。 自然的趣味如 果没有得 到好 的培养 , ” 就会变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研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X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关键词: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趣味摘要:随着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心理学分析也就逐步深入,因而美学中有关主体的各方面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趣味的问题就成了18世纪整个欧洲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几乎与美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这一点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成熟的代表人物那里表现得成为突出。
休谟和博克对此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5-0528-03On aesthetic delight by the br itish empir ical aestheticsZNANG Yu-neng(College o f Chinese La nguage and Liter a tur e,Centr al China No r mal Univer sity,W uhan 430079,China)Key words:Britain;Empir ical Aesthetics;aesthetic delightAbstr act:Along with t he tr ansition of the focus of philosophy research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psycholog2 ical analy sis gradually penetrates.Therefore,the problems around subjects become more and morepr ominent and aesthetic delight wa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e18th centur y aesthetic r esearch in Europe,which was almo st as important as the concept of beauty itself.Both Hume and Burke made compar at ively deep analysis of it.审美趣味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爱好、兴趣和倾向。
它当然与人的审美能力或鉴赏力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休谟却把二者等而视之。
因此,他首先从人的先天能力上来区分人的心灵和解释人们审美趣味的千差万别。
他认为,科学和理论问题与审美问题不同,在科学和理论问题上,人们的歧异往往是对一般,而不是对具体,只要把名词概念说清楚了就没什么可争的了,而在审美问题上人们的歧异却是在具体方面显示出来的,各种审美趣味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这种根源恰恰在于二者所涉及的领域是不同的。
他说,/理智传达各种人为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与丑和美与恶的情感。
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中的实在情况去认识事物,不增也不减;后者却具有一种制作的功能,用从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5人的理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6)。
也就是说,科学和理论涉及的是理智功能,而审美趣味主要涉及的是情感的功能,所以,前者是客观的如实的对事物的反映,而后者则是饱含主观情感的新的创造,因而后者必然是歧异的、相对的。
他不仅从情感功能来分析审美趣味的差异,而且从想象功能上来进行分析。
他指出,/人的想象是再自由不过的。
它虽不能超出内在的和外在的感官所提供的那些观念的原始储备,却有不受局限的能力把那些观念加以参拌,混合和分解,成为一切样式的虚构和意境0(5论人的理解力6),因而他就提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想象作用: /诗歌中甚至雄辩中的美常常是依靠捏造和虚构、依靠夸张譬喻和使文词违反天生意义的歪曲和滥用。
但若想制止这种想象力的奔放,叫一切表现手法符合几何真理和精确性,那就和批评法则完第33卷第5期Vol.33l.5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 nal o f Anhui Nor mal Univer s ity(Hum.&Soc.Sci.)2005年9月Sept.2005X收稿日期:2005-05-12作者简介:张玉能(1943-),男,湖北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背道而驰;理由是普遍经验早已证明这样作法的结果只会产生最枯燥的令人起厌的作用。
因此诗歌永远不能服从精确的真理,但它同时必需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是要靠作家的天才和观察力来发现的0(5论趣味的标准6)。
总括起来说,休谟把科学和理论归于理智的范围,而把审美和艺术归于情感和想象的领域,以此来说明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相对性,揭示审美趣味的创造功能,因而他更加看重审美活动和艺术的重要作用,所以他说,/理智是冷静的,超脱的,所以不是行动的动力0,/趣味则由于能产生快感或痛感,带来幸福或苦痛,所以成为行动的动力0(5人的理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6)。
尽管休谟注意到了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相对性,但是,他并未导致相对主义,他写5论审美趣味的标准6一文就是要寻找一种/趣味的标准0,/一种足以协调人们不同感受的规律,这是很自然的;至少,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定论,可以使我们证实一种感受,否定另一种感受0。
他坚信能够找到这种标准。
他从经验事实中看到荷马在两千多年前的雅典人和罗马人那里受欢迎,而今天在巴黎和伦敦还被人喜爱,地域、政体、宗教和语言方面的千变万化都不能使他的荣誉受损。
因此,他认为,/尽管趣味仿佛是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终归还有些普遍性的褒贬原则;这些原则对一切人类的心灵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经过仔细探索可以找到的0。
休谟关于审美趣味的共同性的根源问题,主要是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角度来分析的。
他认为,/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如果遇到某个场合没有能造成预期的效果,那就是因为器官本身有毛病或缺陷0。
所以,/一切动物都有健全和失调两种状态,只有前一种状态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趣味和感受的真实标准0(5论趣味的标准6)。
但是他并不否定其他条件的影响,他在5论怀疑派6中指出,/自然本性在心的情感方面比在身体的大多数感觉方面更趋一致,使人与人在内心部分比在外在部分显出更接近的类似。
0/但是这种一致性并不妨碍人与人在对美和价值的情感上有相当大的分歧,也不妨碍教育、习俗、偏见,偶然的心情和惯有的脾气经常能改变这种趣味0。
这里的分析就显得比较全面,从多角度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休谟就是这样从审美趣味的共同生理和心理基础出发,又分析了造成审美趣味差异的具体原因,然后得出如何获得审美趣味标准的结论。
休谟认为,/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性皆同的;如果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判断,一般总可以在鉴别力的缺陷和败坏里找到根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偏见,或缺乏训练,或不够敏感;最后终归还可以举出正当理由肯定一种趣味,否定另一种趣味0。
因此,他所列举的产生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感受器官和内心结构的健全与否,想象力不够敏感(而这种敏感正是传达比较细致的情绪所必不可少的),缺乏训练,有某些偏见,各人的气质不同,当代和本国的习俗和看法不同。
他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纠正的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他强调要加强想象力的敏感性,以便能分辨出混合许多方面的对象的细微差别,他指出/迅速而敏锐的审美感也正标志着精神趣味发达到了完美境界0。
这是很中肯的意见。
第二,他强调训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完成任何作品和判断任何作品所需要的巧妙和敏捷,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0。
这也是重视实践的金玉良言。
第三,要求去掉偏见,要去掉偏见又有两方面必须注意。
首先,就是要以作品所要求的角度和具体的历史情境来进行判断,判断者要/忘掉我-个人.和我的特殊情况0,要进入作品所要求的特定角度,即一定的历史情境。
其次是要注意艺术作品的特殊目的和目标。
他说,/雄辩的目标是说服,历史的目标是教导,诗歌的目标是用移情动魄的手段给人快感0,因此在判断艺术作品时,就要看它所使用的手段与它的特殊目的是否适合。
而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理智的活动的。
因此,休谟为了防止偏见对审美感的败坏,他要求有高明的见识去抑止偏见。
所以他说,/理性尽管不是趣味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趣味的正确运用却是不可缺少的指导0。
这样,他就比较全面地、从多角度地分析了审美趣味的正确运用。
就在这个分析过程中,休谟对于审美趣味的标准提出了两方面的确定意见,一个是/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共同经验所承认的模范和准则当作衡量尺度0。
这里表现出新古典主义规范化要求对休谟的影响。
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真实标准就是以少数精英人物的标准为依据。
他指出, /即使在风气最优雅的时代能对高级艺术作出正529第5期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确判断的人也是极少见的:只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锐的感受,由于训练而得到改进,通过比较而进一步完善,最后还清除了一切偏见)))只有这样的批评家对上述称号才能当之无愧,这类批评家,不管在哪里找到,如果彼此意见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0。
休谟所设想的这类作为标准的批评家固然是难以找到的,也反映了他的某些贵族主义的倾向,然而,他所提到的这类批评家的禀赋和能力,却反映了他从多角度对审美趣味的分析和要求比较全面正确地培养审美趣味的方向,这些可贵的思想,对我们培养审美趣味是很有帮助的建议。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休谟并不是一个死守教条的经验主义者,而是一个很重实际而又思考得比较周到的理论家。
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思想,不仅惊醒了康德,而且对德国古典美学乃至当代美学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博克受到时尚的影响,在1757年再版他的5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6时加了一篇5论审美趣味6作为全书的导论。
从中可以看到,他在许多方面与休谟的观点是大体一致的,但是,他更着重趣味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进一步显示了他的观点的庸俗唯物主义倾向。
在博克看来,同外在事物相联系的人的天赋能力就是感觉、想象力和判断力。
而审美趣味就是以感觉为基础,感觉、想象力,判断力这三种天赋能力的共同产物。
博克从感觉的分析入手来谈审美趣味的共同性。
他认为,由于所有人的感觉器官的构造几乎或完全是同样的,所以一切人的感知能力都是一样的或只有微小的差别,因而审美趣味也具有其一致性。
他说,/由一切感觉,不论是视觉还是一切感觉中最捉摸不定的味觉所获得的快感,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论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不论是有文化的还是愚昧无知的0。
因而,他认为,一切偏离一致性的感觉都是由于身体的失调、习惯、偏见所造成的。
这些与休谟的观点是大同小异的。
不过,他从感觉的分析出发,却更注重客体的本性对人的感觉的作用,从而认为关于审美趣味是可以争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