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研究作者:***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06期[摘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应关注模型建构教学。
教师应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熟悉常见的物理模型。
在模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明了模型表象,理解模型本质,体验建模过程,并通过精选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习得建模能力,活化模型运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模型建构;物理模型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模型建构”是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要素。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应关注模型建构教学。
基于这样的共识,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
一、关注模型建构教学(一)模型建构能力是物理的学科能力科学建模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的学习理解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的,从事实经验中提取事物或过程的本质特征,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科学建模又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的迁移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具有的,在陌生物理问题情境中主动合理地建构模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1]。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框架》(试行)中也提出,建模是初中物理的关键能力[2]。
(二)发展模型建构能力是物理的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对“模型建构”提出要求,并在课程内容中对具体的模型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了“模型建构”的教学要求。
可见发展模型建构能力也是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
二、提高教师模型教学质量教师对物理模型和建模等方面的认识越深刻,教学中对物理模型内涵的表达也就越准确,指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及运用的水平也就越高。
因此,教师应明确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理解物理模型的内涵物理模型就是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形成一种能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体(过程)或假设结构[3],用于解决原本复杂的物理问题。
基于“关键能力”的小学数学核心内容教学
基于“关键能力”的小学数学核心内容教学作者:陈六一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年第06期孔凡哲、史宁中两位教授联合发文指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必须涵盖三种成分,其一是学生数学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 [1]而数学核心内容,能聚焦数学学科本质,是学科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内容,反映了相关数学内容所蕴含的一般思想和思维方式。
那么析取数学核心内容进行教学,无疑就能使得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可调控、可干预、可观测、可评价,从而切实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为此,我们开展了“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数学核心内容教学设计研究”的探讨,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规划自筹课题。
一、对学科关键能力的认识1. 关键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人们把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称为“关键能力”;换句话说,即能适应时代赋予不同的岗位变换,并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香港地区则将“关键能力”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
全美测评协会称“关键能力”为“软技能”;等等。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于其中提出四种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可见,各方所言的“关键能力”伴随着人的终身成长,仅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成,更不可能仅由具体的学科教育完成。
但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那么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要关注学生的逻辑推理、好奇心、想象力、自我管理、勇于探索、积极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等等。
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皇后”,具有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其很多属性契合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数学学科可以探索出相应的学科关键能力。
2. 数学能力其实,在提倡学科关键能力之前,数学能力的研究(见表1),已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文件,其修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修订工作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在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本次修订工作充分借鉴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梳理。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
本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国的数学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 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数学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指导全国范围内的数学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规范。
它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关键要素,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确保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数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
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
在实施中,应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做好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修订,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2022年版课标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理念(一)价值取向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这样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
针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义务教育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对于数学的基本性质,2022年版课标除了坚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观点之外,还明确提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学校:姓名:通识部分一、填空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有”少年。
2.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______”学制或“_____”学制安排。
4.义务教育课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以_________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_________和_________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5.课程标准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_________。
二、简答题为落实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学科部分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________。
其中道德与法治总课时的比例为________。
2.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___________、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__________。
3.思政课是落实___________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_______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
4.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_______、思想性、综合性和________。
5.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________、必备品格和________。
6.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_______、______和_____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
7.入学教育主要是针对________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适应性教育。
8.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___________。
9.道德与法治第二学段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_______________等五个主题。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库及答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库及答案1.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等。
*[1分]A、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正确答案)B、审美欣赏、艺术实践、创新意识、文化理解C、审美欣赏、艺术表现、创新意识、文化理解D、审美感知、艺术实践、创意实践、文化理解2、艺术课程围绕O,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1分]A、创意实践B、艺术实践C、核心素养(正确答案)D、审美感知3、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Oo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1分]A、人生观和世界观B、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答案)C、艺术水平和审美修养D、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4、O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
*[1分]A、创意实践B,艺术实践C、文化理解D、审美感知(正确答案)5、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
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O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
*[1分]A、设计和构思B,合作与交流C、联想和想象(正确答案)D,创意与实践6、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1分]A、大胆实践的勇气B,想象能力C、形象思维能力(正确答案)D、勇于创新精神7、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
义务教育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核心素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全民普及的教育制度,对培养公民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围绕义务教育的核心素养展开讨论,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明确定义。
其次,将重点探讨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能提供的机制与环境。
进一步,分析核心素养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当如何加强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和培养。
最后,我们将总结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论证,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义务教育的核心素养,并认识到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对义务教育的全面认知,并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进展。
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含对整篇文章的内容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以下为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内容和目标。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的主题。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话题以及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可以轻松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正文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核心素养的定义、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以及核心素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四个小节。
在每个小节中,会对相应的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可以对核心素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了解其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对核心素养重要性的总结、对义务教育的建议、对未来的发展展望以及一些结束性的观点和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 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标和教育内容,在⽴德树⼈、⼈才培养中发挥着核⼼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了新的思想与⽂化内涵。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造⼒,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在课程改⾰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推进素质教育、努⼒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提⾼公民科学技术⽔平、增强国家⾃主创新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教学质量,为学⽣的全⾯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的空间。
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动计划纲要》《新⼀代⼈⼯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门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为总⽬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造⼒,对个⼈发展、国⼒增强、社会变⾰有着⼗分重⼤的意义。
(⼀)课程性质1.基础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为⽬标,具有⽂化教育意义;⼆是在⾯向实际应⽤的过程中,要求学⽣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才打下基础。
2.⼯具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具性,旨在使学⽣掌握常⽤的信息技术⼯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系统的适应⼒,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智能技术、机器⼈技术及物联⽹技术,提升运⽤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四位一体:校本研训新思路
【摘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
骨干教师的培养除了借力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之外,最为重要的平台便是每天工作的学校,高质量的校本研训活动是培养骨干教师的第一现场。
“课堂教学、试题编制、教育科研、解题技能”四位一体的校本研训活动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引领教师走上全面、持续、和谐的专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四位一体;校本研训;原则;方式;考核【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4-0058-03【作者简介】刘正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京,210019)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四位一体:校本研训新思路刘正松校本研训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研训方式,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纵观当下各学校开展的研训活动,整体仍处于粗放状态,枯燥的形式、乏味的内容让大家都身不由己地敷衍着,理想中的校本研训活动渐渐沦为应付检查的常规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本研训工作,改进教师教研质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我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数学教研组提出“课堂教学、试题编制、教育科研、解题技能”四位一体的校本研训新思路,使得研训活动规范有序地运行起来,促进全组教师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校本研训活动的基本原则为彻底改变校本研训活动现状,增强活动实效,我们在设计、组织活动时遵循两大原则。
1.主题性原则。
缺少主题或主题宽泛、模糊的活动常会给教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这样的活动也会因此流于形式。
为此,我们缩小活动切口,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拟定明确的主题,让教师在一个个主题研训活动中切实得以提升。
2.互动性原则。
教师是校本研训活动的主体,培训者是校本研训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改变以往陈旧的校本研训方式,增强研训活动的互动性,让教师在充实的研训内容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活动,提升研训效果。
二、校本研训活动的主要方式相对于集体备课、听评课、专家讲座这些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研训形式,我们努力丰富校本二〇一九年第十四期58研训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教师对校本研训活动的成见,让其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通用)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试卷附含答案
(通用)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试卷附含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A.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B.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C.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D.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2.下列不属于政治认同主要表现的是( )。
A.政治方向B.有序参与C.价值取向D.家国情怀3.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
①个人品德②家庭美德③社会公德④职业道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按照个学段呈现( )。
A.一B.二C.三D.四5.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特点有()。
①学段衔接②循序渐进③螺旋上升④联系生活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6.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
A.国情B.道德C.法治D.道德与法治7.学业质量标准是以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
A.核心素养学业成就B.学业成就核心素养C.核心素养学习成绩D.学习主题学业成就8.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是本次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下列属于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价值的是( )。
①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②旨在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坚持“唯分数论”③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④用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学业质量标准是以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江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1
◎江苏省义务教育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2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也是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鉴于数学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借鉴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需要,我们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体现出的关键能力进行了进一步分解,并根据义务教育第一学段的具体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研制了相对应的水平等级及其具体表现。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阶段的具体表现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能够从大量具体事物或现象中,抽取其共同的数学本质属性或特征的素养。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3
数学抽象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能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抽取出数概念和几何图形,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抽取出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并形成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能够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从范围较小的命题得到范围较大的命题,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从范围较大的命题得到范围较小的命题,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的过程。
逻辑推理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尽管有时是个别的)出发,凭借一些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形式来推断某些结果,获得新的发现;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依据定义和一些确定的规则进行有逻辑的推理;能有根据、有条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能理解他人运用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并作出适当的评判。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指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解决问题的素养。
4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加法模型(部分十部分=总体)、乘法模型(每份×几份=总数)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能够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以及利用几何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
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根据物体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想象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理解几何图形表达的数学信息,能运用几何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理解运算的意义和算理,掌握运算法则,选择运算方法,形成口算、笔算、估算等技能。
5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能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并通过分析作出判断的素养。
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
数据分析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了解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能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并做出初步的判断;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分解
根据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对数学核心素养所体现出的关键能力分解如下表
三、数学关键能力在第一学段的水平划分
数学关键能力的形成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一方面,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决定了同一学段对不同关键能力的要求是轻重有别的;另一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由低到高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水平,也对应生成数学关键能力的不同水平。
基于此,每一种关键能力在第一学段的水平划分及其具体表现如下表
6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①水平一最低,水平三最高,一般来说处于高水平的学生也能完成较低水平的任务。
7
8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9
附录数学关键能力表现水平划分中的参考例题①例1.
1.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5个十的是()
A.3425 B.5342 C.4523 D.3452
2.把一张长方形纸的一角折起来(如右图),用符号“┐”把图中的直角标出来。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江苏省义务教育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
11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①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体悟与传承四个方面。
基于学业质量监测的需要,我们对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做了进一步分解,并研制了三年级学生的水平表现。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小学阶段相应要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小学阶段相应要求:热爱祖国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
①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 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12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小学阶段相应要求:拥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3.审美欣赏与创造
审美欣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阶段相应要求:能够感受、体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
4.文化体悟与传承
文化体悟与传承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悟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小学阶段相应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分解及三年级测试框架
素养与测试表现具有内在联系,从测试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素养。
因此,我们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制订了测试框架,并根据典型例题,拟定了学生的表现水平。
每一种关键能力在测试年级(三年级)的测试表现和表现水平划分如下表。
13
①A水平最高,C水平最低,一般来说处于高水平的学生也能完成较低水平的任务。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试行)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