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2

合集下载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3.2万有引力定律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3.2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一、引入新课提问:公元150年前后(东汉汉桓帝时期),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地心说公元1543年(明。

嘉靖时期),波兰哥白尼《天球运动论》日心说开普勒(明。

万历时期)1609年,《新天文学》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从太阳到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1619年,《宇宙的和谐》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是一个常量开普勒解决了长期对天体的运动充满神秘。

模糊的认识,是早期利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的人之一,从此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定律的基本方法。

运行天体如何绕中新天体的转动?,因此开普勒被称为天体运动的“立法者”。

那么问题来了。

运行天体问什么会绕中新天体的转动?新课教学一、有代表的学说。

这个问题同样萦绕在开普勒的脑海: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效应的作用法国数学家迪卡尔,以太说。

哈雷和胡克的观点二、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清,雍正时期)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221rm m k F =三、地月检测四、卡文迪许扭力称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完善了万有引力定律,使得该定律均有了实用意义。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版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版

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探索的发展历程。

2.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4.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5.知道引力常数的大小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评述,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2.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了解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人类对天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想象力建立在对事物长期深入的思考基础上。

3.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既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牛顿将天体间的力与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想象成同一性质的力,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十分抽象的逻辑推理之上的。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步骤。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会推导万用引力定律;(3)掌握万用引力定律,能进行简单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公式的推导〖教法与学法〗1.教法:科学探究法、讲授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设计〗一. 组织教学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下。

二. 导入新课师:春天是美丽的,有个地方的风景比春天更美丽,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通过多媒体播放宇宙中的美景,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师:漂亮吧!想要欣赏到更美的风景,就必须学好我们今天的内容——《万用引力定律》三. 授新课探究一:与引力有关现象的思考问题1: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而不飞向天空?问题2:在我们周围物体都受到重力(地球的吸引力)作用,那么月球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吗?问题3: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球表面,而是环绕地球运动?答案:问题1:苹果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落向地面问题2: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的作用,如果不受到就没有力提供向心力,月球将脱离圆轨道做离心运动。

问题3:吸引力提供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探究二:吸引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师:由此可见不管是离地球近的苹果还是很远的月亮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可以这么说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的吸引力。

在牛顿所处的时代许多的科学家如哈雷、胡克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中认识到吸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其中牛顿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应用自己超凡的数学能力确定出了引力的表达式,接下来我们就追寻牛顿的足迹一起去探索引力大小的发现过程。

(新课标)高中物理第六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课标)高中物理第六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1、用数学公式描述万有引力定律。

2、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用具: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讲述了开普勒定律是描述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行星怎样运动的问题,(提问)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代,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考吧。

当时“日心说”已在科学界基本否认了“地心说”,如果认为只有地球对物体存在引力,即地球是一个特殊物体,则势必会退回“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而认为物体间普遍存在着引力,可这种引力在生活中又难以观察到,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答出:一般物体间,这种引力很小。

如不能答出,教师可诱导。

)所以要研究这种引力,只能从这种引力表现比较明显的物体——天体的问题入手。

当时有一个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数据得到了一个规律: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3次方与运动周期的2次方之比是一个定值,即开普勒第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

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

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改其中G为一个常数,叫做万有引力恒量。

(视学生情况,可强调与物体重力只是用同一字母表示,并非同一个含义。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 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 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3.2 万有引力定律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3.2 万有引力定律
(2)公式:
(3)适用条件:质点(4)引力常量G=
3、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开阔学生的思维,建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4、介绍引力发现史
观看PPT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旧越的才能建立万有引力。
5、采用讲授式与问题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参与
了解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6、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能过上面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公式只适用于天体,那么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苹果之间的引力是不是也符合该规律呢?
4、万有引力定律是能过天体运动推导出来的,不具有一般的普适性,通过月地检验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不仅适用于天体,也适用于地球和物体之间的力,进而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遍性,能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
5、以生为本,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避免唱独角戏。

(2)在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为什么万有引力可以称之为万有引力,通过月地检验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引力公式不仅适用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也适用于地球与月亮之间,地球与物体之间的力,基于证据和逻辑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培养学生具有准确表述问题,并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主要是以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而物理观念的形成多是通过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

7-2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准确地得出了 G 的数值。

1、引力常量G 的数值标准值 :G = 6.672 59 × 10 -11 N·m2/kg2,通常取:G=6.67×10-11 N·m2/kg2知识拓展:卡文迪许实验动画演示:卡文迪许实验1、实验原理力矩平衡,即引力矩=扭转力矩2、科学方法:放大法3、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1)扭秤装置把微小力转变成力矩来反映(2)扭转角度(微小形变)通过光标的移动来反映思考讨论1.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周围物体的引力? 为什么说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计算:两个质量为60kg ,相距1m 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解:=2.4012×10-7N此力不到一粒芝麻重的几千分之一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计算:太阳的质量为M=2.0×1030kg ,地球质量为m=6.0×1024kg ,日地之间的距离为R=1.5×1011m 请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呢?=3.5×1022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能竟能拉断直径为9000km 的钢柱,非常巨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所以说万有引力还具有宏观性。

思考讨论2:一个篮球的质量为 0.6 kg ,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 0.5 m 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解:G=mg=0.6×9.8N=5.88N122m m F G r≈9.6×10-11两个篮球万有引力非常小,人们根本无法察觉到,所以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

2、引力常量物理意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 kg的质点相距1 m时的相互吸引力。

3、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1)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和距离,得到了G的数值,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高中物理 第三章 万有引力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

高中物理 第三章 万有引力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引入新课新课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 页,由向心力公式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一、若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的推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 为行星运动所受的向心力,即其中m 为行星的质量,r 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相互作用力.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那么行星对太阳也有作用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即:让学生参与论证牛顿的猜想讨论与思考课堂讨论学生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 页“物理在线”牛顿的月地检验的内容对此问题,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一下这个思考过程.二、牛顿的猜想(一)猜想一——关于苹果和月亮受力关系的猜想苹果与月亮受到的力可能是同一种力.1.树上脱落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飞向天空?2.如果苹果树长得像山一样高,结果如何?3.如果苹果树长到月亮轨道的高处,结果又如何?4.那么天上的月亮为什么掉不下来?5.如果月亮停止转动,月亮也会掉下来吗?6.如果苹果具有抛射速度,是否会像月亮一样落不下来呢?牛顿的抛体设想:将物体抛出,速度越大,抛射越远,当速度大到一定值,物体将绕地飞行,永不触及地球.(二)猜想二——关于苹果和月亮受力规律的猜想既然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方式与行星绕太阳的运行方式相似,那么地球对月亮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就有可能是同一种力,如果这种猜想成立,再结合上一猜想,那么苹果受到的力与月亮用文字表述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的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学生答:1.苹果受重力作用.2.依然落地.3.依然落地.4.月球绕地球旋转,所受地球引力提供向心力.5.是的6.是的结论:苹果受到的力与月亮受到的力应该是同一种力.课堂思考介绍牛顿的工作牛顿的功绩万有引力定律受到的力应遵从“平方反比”的关系.如何来检验进一步的猜想呢?下面列出的是当时可以测量的物理量,根据这些量,请你分析怎样可以检验地球对月亮的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三)猜想三——大胆合理外推既然苹果与地球、月亮与地球以及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都是同一种的力,那么你有何想法?牛顿利用他发明的微积分解决了式中 r 的含义, r 是指两星体球心间的距离.他运用相当复杂的几何方法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证明了这个规律在行星进行椭圆轨道运行时仍然成立.牛顿在 17 世纪 60 年代到 17 世纪 80 年代的 20 年中,把引力思想不断扩展最终扩展到宇宙万物中: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吸引力.牛顿的理论著作:1687 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猜想进行严格地理论证明.三、万有引力定律(一)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学生回答:月球轨道处的加速度结论:苹果受到的引力与月亮受到的引力应该遵从“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回答:地球对卫星也遵守平方反比关系.体会牛顿的思维过程万有引力的验证万有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二)表达式:式中: G 为万有引力常量, r 为两物体中心的距离.相距很远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对球形物体而言, r 为球心距离.(三)适用条件:两质点之间四、万有引力的验证(一)哈雷彗星回归预测(二)万有引力常量的测量虽然万有引力的准确性被验证了,但人们还是被一些问题困扰着:物体间的引力能否测出?万有引力常量 G 数值为多大?1798 年卡文迪许通过精巧设计的实验测出万有引力常量.1.实验原理简介:模拟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实验过程.该实验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学生记笔记.学生介绍课下查找的资料.1682 年 8 月,天空出现一颗特殊彗星,它非常明亮且拖着长长的彗尾.哈雷认真观测了这颗彗星,并与历史上的记录做了比较,发现曾经有两颗彗星与这颗彗星很像,很可能是同一颗彗星.于是哈雷大胆地猜想:彗星会回归,且具有固定的周期和轨道.但当时牛顿还没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哈雷无法具体证明这种猜想.等万有引力定律正式提出后,哈雷进行计算,算出椭圆轨道和周期,并预测 76 年后彗星会回归.1758 年 12 月 2 5 日晚,那颗彗星果真被人们所发现.哈雷的预言成功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得到了有力的验证!实验原理简介①将两个小球固定在杆上,并用金属细丝悬挂起来,当两个大球分别靠近小球时,杆转动,金属细了解地月检验49 页“课外阅读”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播放动画课堂思考生活实例思考问题2.利用光的反射巧妙地将微小形变进行了放大这个实验从设计到测量对科学家都是极大的挑战,卡文迪许研究了整整 50年才成功.3.实验数据当时测量的G值为,现在公认的 G 值为G 值的物理含义:两个质量为 1kg的物体相距 1m 时,它们之间万有引力为 6.67×10-11 N.生活实例:两个质量为 50kg 的同学相距0.5m 时的相互吸引力有多大?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大约是 1022N可见:一般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太小了,因此通常不考虑.4.扭秤实验的意义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使万有引力定律进入了真正实用的时代,卡文迪许是第一个在实验室里称出地球质量的人.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是什么?五、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一)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把地上的力与天上的力统一起来,提供了研究天体运动的理论基础,在文化发展史上重大意义,使人们有信心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信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思考: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是什么?2.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丝扭转,与杆的转动相抗衡,平衡时杆不再转动.金属细丝转过的角度与大小球之间的引力对应,通过转角可以求出引力.②在金属丝上装上一块平面镜,随金属细丝一起旋转,光线射到平面镜后反射,在较远的光屏观察光斑的移动,就可以测出金属细丝转过的角度.学生答:利用光的反射巧妙地将微小形变进行了放大.学生回答:依据:学生回答: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理体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一、若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的推导:二、牛顿的猜想结论1:苹果受到的力与月亮受到的力应该是同一种力.结论2:苹果受到的引力与月亮受到的引力应该遵从“平方反比”的关系.结论3: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吸引力.三、万有引力定律(一)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二)表达式: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r为两物体中心的距离.相距很远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对球形物体而言,r为球心距离.(三)适用条件:严格地,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近似地,用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而言,本身的大小时;特殊地,用于两个均匀球体, r 是两球心的距离.四、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一)哈雷彗星回归预测:(二)万有引力常量的测量:测量 G 值为,现在公认的 G 值为G 值的物理含义:两个质量为 1kg 的物体相距 1m 时,它们之间的引力为6.672×10-11 N五、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一)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把地上的力与天上的力统一起来,提供了研究天体运动的理论基础,在文化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使人们有信心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流程图:学习效果评价:本节课内容充实,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本课的设计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深入地体会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更喜爱学习物理.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特别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挖掘了编者的设计意图,并且结合学生层次进行了处理,资源充足、适用.需特别指出的是,本节课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留给学生比教师带着推导更能调动学生思维,更方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万有引力常量的处理方法根据新教材的变动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够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本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参与面广,并且学生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本教学设计特别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使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风采,学会利用教材资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2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2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2 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意义和作用;3.能够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概念和公式;2.物理意义和作用;3.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意义和作用;2.解决多种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公式、物理意义和作用;2.示例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练习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1.引入:通过引发问题,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提问:为什么地球能够吸引住我们,让我们不会飞出去呢?•学生思考后,引导其想到万有引力定律。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是一种描述万有引力作用的物理定律,它由牛顿提出,公式为:$F=G\\dfrac{m_1m_2}{r^2}$。

2.讲解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

•F:表示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单位是牛顿(N);•G:万有引力常量,单位是 $N\\cdot m^2/kg^2$,其值为$6.67\\times10^{-11}$;•m1和m2:分别是两个质点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r:表示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离,单位是米(m)。

2. 物理意义和作用1.讲解万有引力的物理意义。

•引导学生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等等。

•讲解:这些现象都是由万有引力所引起的。

•引导学生思考,解释为什么万有引力能够产生这样的现象。

2.讲解万有引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重力作用。

•讲解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区别。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1.给出问题,引导学生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

•示例问题:地球对一个物体的引力是多少?•分析问题,列出已知条件:地球的质量M,该物体的质量m,地球和该物体之间的距离r。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求出F。

$$F=G\\dfrac{Mm}{r^2}$$•说明如何进行计算,以及应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苹果树长到月亮轨道的高处,将物体抛出,速度越大,抛射越远,学生讨论并回答: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 为行星运动所受的向心力,即其中m 为行星的质量,r 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相互作用力.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那么行星对太阳也有作用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即:用文字表述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的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让体了体体(二)表达式:式中:教学流程图:学习效果评价:本节课内容充实,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本课的设计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深入地体会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更喜爱学习物理.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特别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挖掘了编者的设计意图,并且结合学生层次进行了处理,资源充足、适用.需特别指出的是,本节课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留给学生比教师带着推导更能调动学生思维,更方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万有引力常量的处理方法根据新教材的变动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够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本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参与面广,并且学生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本教学设计特别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使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风采,学会利用教材资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②》第七章第三节)【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根据已知规律(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2rMmGF 。

与太阳使行星运动的力是不是地检验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位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然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民主、自由课堂气氛,进行探究教学。

6.3《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

6.3《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

6.3《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6.3《万有引力定律》教案0一、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能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三、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四、教学方法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2.处理疑难问题-采用教学法和举例法5.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1.行星的运动规律是什么?2.开普勒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老师评价、归纳总结.学生们回答得很好。

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

那么为什么地球会这样移动呢?有特定的规则吗?这种问题从17世纪就开始被考虑。

请阅读课本。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结论。

可见,我们的科学研究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新课教学1.通过阅读,学生们知道,牛顿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如胡克和哈雷,已经进一步理解了这个问题,并将地面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

事实上,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偏心率非常接近1。

我们将其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这简化了问题,并且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上我们很容易接受根据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受到一个太阳给的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该为行星运动所受的向心力,即: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到:代入上述公式其中m为行星的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和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相同的相互作用力,因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行星对太阳也有一个力,这个力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用文字表述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中的G是一个常数,叫做万有引力常数进而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的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于是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3)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之间或人与物之间,为什么我们对这种影响没有任何感觉?这是因为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的质量相比太小了,它们之间的引力太小了,所以我们不易感觉到.下一节课的卡文迪许的精巧的扭秤实验将为我们验证.(4)每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r表示两个具体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r 为它们的几何中心间的距离.单位为“米”.G是万有引力常数,G=6.67×10-11,单位为Nm2/kg2,力常数的出现比万有引力定律晚了100多年!它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测量的。

7.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思考与讨论: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说明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是使行星如此运动的主要原因。

引力的大小和方向能确定吗?1.模型建构2.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若已知质量为m的某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求太阳对行星的向心力。

(2)天文观测可得到行星的公转周期T,线速度v与公转周期T的关系是怎样的?写出用公转周期T表示的向心力的表达式。

(3)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是不同的,引力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关系的表达式中不应出现周期T,如何消去周期T?3.结论(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跟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3)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方向:沿着太阳与行星间的连线。

二、月-地检验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月球不会飞离地球呢?(2)什么力使得苹果不能离开地球?(3)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使它下落的力,以及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作用力是不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1.检验目的与原理:(1)检验目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是否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为同一种力.(2)检验原理:假设是同一性质的力。

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推导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少?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地球和苹果之间的吸引力,推导苹果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少?③若r=60R,则以上两个加速度之比是多少?2.数据计算验证下列是当时可以测量的数据,地表重力加速度:g = 9.8m/s2;地球半径:R = 6400×103m;月亮周期:T = 27.3天≈2.36×106s;月亮轨道半径:r ≈ 60R=3.84×108m,如何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力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结论归纳:数据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真的遵从相同的规律!三、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万有引力定律一.设计思想:本章学生通过有关史实了解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了解科学技术的互动作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归纳与总结,要求通过本节的习题,树立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应用的基本思想,理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把握求解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进一步理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向心力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

能够简单综合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领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研究方法。

2.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体会人类对真理的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领略人类智慧的光芒,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巨大通过本章知识复习,增强学生对宇宙空间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激情和献身精神。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结合应用。

2.教学难点: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线索的了解,理解理论的建立方法。

2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变化本节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及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结合应用,主要变化有:教学内容的调整。

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领略理论建立的过程,体验建立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论的喜悦。

通过天体运动中对轨道和重力的处理,强调了物理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近似处理”通过实例,增加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建议意教学方法:讨论练习探究讲授教学策略:【新课导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是什么?【师生共同活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神奇行星运动,第谷的观测数据不完整的事实(或不严谨的推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猜想与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检验的结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GMm/R2观测数据支持“地球与月球的引力”。

3.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必修2教案

3.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必修2教案

3.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范围;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方法;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范围;2.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方法;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演示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1课时)1.学生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导入的方式初步认识万有引力定律;2.教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3.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巩固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 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方法(2课时)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方法;2.教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计算方法,讲解一个典型的例子;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计算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课时)1.通过示例和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2.学生通过绘制力的图示和计算,解答示例问题;3.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应用目标。

4. 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1课时)1.教师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2.通过问题导入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之间的联系。

5. 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2课时)1.教师讲解开普勒定律的概念;2.教师通过示例和绘制图示的方式,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的平时评价;2.思维导图、笔记卡片等方式的作业评价;3.小组演示、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评价。

七、教学资源1.万有引力定律实验器材及工具;2.《人教版必修2》教材;3.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影碟机、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录像资料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பைடு நூலகம்











一、引入新课:
小时候我们都唱过一首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准确的认识以及运动规律。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我们科学的研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巨的过程。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因为行星的椭圆轨道可以近似地看作圆形轨道,所以为了较方便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牛顿在椭圆轨道下证明的问题简化为圆形轨道下来讨论。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如果认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为行星运动所受的向心力,即:
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得:
其中m为行星的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也就是说: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行星吸引太阳的力跟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大小相等并且具有相同的性质。牛顿认为,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那么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
地面上两个50kg的质点,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则这个物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
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老师评价,归纳总结。(并板书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现在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一下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放录像资料)
二、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录像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行星的运动情况,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行星在类似于圆周的椭圆轨道上运动是需要向心力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力来提供行星运动的向心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万有引力定律。
②公式: 其中G是引力常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③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
备注
用文字表述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用公式表述为:
其中G是一个常数,叫做万有引力常量。
进而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的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于是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之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思考一下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
首先有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到了牛顿时代胡克、哈雷等对这一问题认识则更进了一步,认为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的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是他们无法证明在椭圆轨道下,引力也遵循同样规律,更没能严格地证明这种引力的一般规律。
G=6.67×10-11N·m2/kg2,G的单位可以自行推导,不用死记。
(3)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离开三次以上,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通常两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三、德育渗透: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4)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看书后由一位声音宏亮的学生朗读)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统一起来。在科学文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2、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为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使物体的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
三、总结、扩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并知道:
1、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及方法。
[练习]:
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说法是:
A、天体间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B、任何两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万有引力与质量、距离和引力常量都成正比;
D、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
课题
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
2、任何两个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的一般规律:
即: 其中G是引力常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另外,我们还了解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我们以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所借鉴。
四、作业:
P1072、3、4题
五、板书:
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其中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其单位是kg,r为它们间的距离,其单位是m。
(应注意:r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当两个具体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则r就应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例如两个球形物体,r就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