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朱熹的儒学思想与文化贡献

朱熹的儒学思想与文化贡献

朱熹的儒学思想与文化贡献朱熹是中国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给中国文化界带来无限的启迪和熏陶。

一、朱熹的思想朱熹的儒学思想以修身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实践。

他讲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形上的道德观念和形下的实践行为两者缺一不可。

他提出了“理学”观念,认为“理”是一种超越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性的“道理”,人们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和实现这种理性的存在。

朱熹的思想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自我反省和道德自律,注重个人的精神实践和修养。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力量的支配,讲究自我净化和内心的归一。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二、朱熹的文化贡献朱熹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理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比的价值和意义。

1. 朱熹的文化整合朱熹试图对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体系进行整合和统一,将儒、道、佛等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和补充,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有机整体。

他将儒家思想与宋代的官方政治和社会文化相结合,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朱熹的文化传承朱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概括和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对中国哲学、文史、语言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开创了研究之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学术范本。

3. 朱熹的文化影响朱熹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超越了其生前的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作用,引导和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他的思想理念,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结语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儒学思想和文化贡献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明理,而明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格物,即观察事物,探究其本质;致知,即获得真知。

通过格物致知,使人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2. 诚意正心朱熹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的基础是诚意正心。

诚意,即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正心,即保持内心的正直。

通过诚意正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教育应从修身开始,逐步发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个人的品德;齐家,即管理家庭;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重视经典教育朱熹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经典是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学习经典,使人获得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知识。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1. 教育内容在朱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成为学生必读的教材,通过学习经典,使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

2. 教学方法朱熹主张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朱熹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教育评价朱熹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主要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教育实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朱熹创立了“朱子学派”,该学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读后感

朱熹读后感

朱熹读后感朱熹,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理学大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尊敬。

在我看来,朱熹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智慧,读完他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朱熹的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知识。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知。

这种理性的认识方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干扰,容易迷失在表面的现象之中。

而朱熹的思想告诉我,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去观察和思考,不能轻信表面的现象,而应该深入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其次,朱熹的思想强调“诚意正心”,即要以诚实和正直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心怀诚意,正直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种诚实和正直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但只有坚持诚实和正直的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朱熹的思想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以诚实和正直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朱熹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即要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完善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修养,才能完善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不断学习和修养的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不断学习和修养,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朱熹的思想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不断学习和修养,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总之,朱熹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智慧,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第一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

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

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

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

同时,他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

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

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

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

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

这需要我们深思,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洗耳,北宋理学宗师,理学四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述和教学中,特别是《集学》和《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

以下是对朱熹思想的总结。

首先,朱熹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实守真、致良知”。

朱熹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万物,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原则,认为要实事求是、理性思考,以求真知。

他认为诚实是人的品质之首,强调要诚实守信,以充实自己的道德品格,以真心实意去学习和求索。

朱熹进一步主张通过致良知来实现人的德行修养和道德行为,将道德之根源放在良知上。

其次,朱熹在思想上对关注社会功能和道德伦理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得天下者得其人,失天下者失其人”,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

他认为天下的安定与人民的幸福需要一个具备仁爱之心的君主能够以仁爱来治理国家,他注重恢复儒家经典的教育功能,并以此来培养人才,为实现天下的和谐发挥作用。

再次,朱熹对心性修养和理性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无恶念,恶之所由,系于物欲和错误的境遇刺激,因此要把人的追求从外物转向内心,重要的是认识道德法则,弘扬德行,从而达到理性的平衡和修养。

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解读,让人们明白人性之善,心性之崇高,为提高人的自我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的修身方法。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悟出事物的道理和道义,把握住真理的本质,才能使心灵得到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忠信、宽容、恕己为他的人生原则,追求内外的和谐。

为了实现理想,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朱熹的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哲学、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对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关注,为后世儒家思想发展指明了道路。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一、笃学精思在朱熹看来,读书首先要有“笃学”的态度,这就是要有对学问的真诚追求和执着精神。

他认为学问之大在于笃学,学问之精在于精思。

笃学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精思就是要深入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善于创新。

只有将学问当成人生的事业,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有所成就。

二、诚心诚意朱熹强调诚心诚意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学习要以“诚”为本。

他说:“读书之人,不以诚不达意。

”这就是说读书学习要有真诚的态度,要用诚心对待所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诚心诚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只有诚心诚意,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智慧,才能真正变得博学多才。

三、勤学苦习朱熹提倡勤学苦练,认为学习是一种需要勤奋和毅力的过程。

他说:“读书读千遍,其义自现。

”这就是说只有反复读书,不断练习,才能领悟到书中的深义。

勤学苦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使人能够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毅力是一种品质,学习要有毅力,才能有所成就。

四、审问辨析朱熹主张要审问辨析,他说:“读书莫不当审问其意,直达其理。

”意思是说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辨析问题。

只有通过审问辨析,才能真正了解书中的内容,领会书中的精义。

审问辨析是一种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够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

五、敦品治行朱熹强调敦品治行,认为读书学问要与品德修养相结合。

他说:“读书非徒博学,尚须敦品。

”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博学多才,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只有敦品治行,才能够使学问成为对人生的启迪,才能够成为对社会的贡献。

敦品治行是一种修养,只有具备这种修养,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问服务于社会。

六、笃志好学朱熹主张要笃志好学,他说:“读书当笃志好学,不可自媚于少有。

”意思是说要有远大志向,要有执着精神,不可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成就而不思进取。

笃志好学可以使人保持一种进取精神,使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使人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

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

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高俊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要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学术素养是重要内容之一。

回顾历史上,国内外的教育名家,无不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

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多的将关注于学习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国)的经验。

不可否认,西方的研究理论体系相对完整,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值得我们虚心的学习。

但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其中自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尤其是儒家的治学经验更加丰厚)。

作为一名中国教师,理所应当继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而不能弃之如糟粕。

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朱熹的治学思想及其启示。

朱熹(1130—1202)是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从事教育50余年,由他编订的学规和总结的读书治学方法,曾作教育用书颁行学校;他具有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读书治学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朱熹的治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读书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熟读的目的是为了静思。

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虚心涵咏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分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所谓“涵咏”,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 ;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启示一、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内涵1.启发诱导朱熹热衷于教育事业,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减少教师对于知识的直接硬性灌输,在他看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教不懂”达到“无师自通”。

他认为贯彻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它既能避免学生盲目乱撞没有方向,又能避免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好学乐学”,发自内心地循着求知的欲望去探索和学习知识。

2.生疑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朱熹鼓励学生“生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新疑惑才是学习进步的关键,这正是他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所在。

只有学习者启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的思维才会始终处于兴奋和紧张的状态之中,才能“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受好奇心驱使,那些困惑才会转化为学习者勇敢探索寻求真知的诱因,这时才能够“大杀一番,才是善胜”,因此,最有效的学习其实就是带着疑问去进行探索、猜测和思考。

3.自由平等朱熹所创办的书院中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也被尊称为“一代宗师”,这与他所倡导的自由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朱熹曾道:如银坑有矿,谓矿非银不可,然必谓之银不可,需用烹炼然后成银,意思就是银是从矿中烹炼出来的,人才是考磨练出来的,真理永远都是在百家争鸣,自由辩驳中发现与发展的。

”[2]因此朱熹倡导的学导式教学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环境自由,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和为学中都发扬批判精神,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轻易改变,但同时也要吸取他人长处,融会贯通。

二、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征1.学生的主体性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办学宗旨就是“开发其聪明,成就其德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门下的弟子年龄、兴趣、专业都各有不同,所询问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朱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发挥各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会针对学生个人制定教学方法,学生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教师共同探讨。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源于儒家经典《周易》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才能认识它们的真正本质。

他同时也注重学习和修养,提倡“修齐治平”的理念,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本善,但由于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和举动。

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同时,朱熹还提出了“心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心灵的清明和纯净可以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品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3. 朱熹的影响力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加强了对官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朱熹的哲学思想对日本和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翻译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的语言,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哲学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析齐,南宋官员、哲学家、文化名人,为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宋代理性学派的创立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其学说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对朱熹的思想进行研究,并总结出相关观点。

朱熹的思想主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他认为“心学”即为理学的核心,并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与宇宙的道理是一致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通过修养心性可以使人恢复本性的善良。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学习的前提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主张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主张以学问来治学,注重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

朱熹的政治思想主张“民本”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稳定和幸福。

他强调君主应本着“仁政”,即以道德为根本的政治理念来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使民众跟随君主的道德标准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反对以权谋私,主张政府官员应以公正和正义为准则进行治理。

朱熹的文化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的实践主义。

他认为学问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问来指导实践,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学问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为目标。

他认为学问应该造福于人民,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虚无的理论。

总体来说,朱熹的思想强调以心性修养和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注重以仁政为根本的政治理念,提倡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主义文化思想。

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思想史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朱熹的思想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对于教育、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朱熹,北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理学四传”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

本文将从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发展,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案牍”、“墨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朱熹也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他提倡“致良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朱熹的教育实践1.注重启发式教育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不满足于简单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以问古人所未问,以问今人所未问,以问未来人所未知”,强调学生要有追问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2.倡导德育教育朱熹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强调学生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朱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要有道德操守,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推崇诗经教育朱熹主张使用诗经进行教育,他认为诗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工具。

他重视诗经中的音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吟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朱熹强调诗经的教育要和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习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朱熹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国学拾贝朱熹讲学课文

国学拾贝朱熹讲学课文

国学拾贝朱熹讲学课文
摘要:
一、朱熹简介
二、朱熹的讲学理念
三、朱熹讲学的主要内容
四、朱熹讲学的影响及启示
正文: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创立了“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讲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格物致知”,倡导诚实、谦虚、勤奋的学风。

朱熹的讲学理念主要包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最本质的需求;主张“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现象,可以认识和领悟到道理;强调诚实、谦虚、勤奋的学风,认为这是求知和做人的基本素质。

朱熹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如《论语》、《孟子》等;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发展,如“理学”;对其他学派思想的批判和借鉴,如道家的、法家的等。

朱熹讲学不仅局限于儒家学说,还广泛涉猎其他学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朱熹讲学的影响及其启示:朱熹讲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发展注入了活力。

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倡导观察实践的学习方法,强调诚实、谦虚、勤奋的学习态度。

总之,朱熹讲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段宝贵的财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意义-精品文档资料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意义-精品文档资料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意义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又是继孔子之后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论,其中很多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教育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明明德”,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他说:“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他在《孟子集注》中进一步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库、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二、教育阶段和方法朱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并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一)8到15岁:“小学阶段” 朱熹形象的把小学阶段比作是“打坯璞”的阶段。

要培养出符合封建道德的圣贤之人,就必须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他说:“古者小学已自暗成了,到长来已自在圣贤坯璞,只就上面加光饰”。

倘若坯璞打坏了,长大后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要补救就十分困难,“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其事”,即教人“事君、事父、事兄、处友”。

(二)15 岁之后:“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就是在已经完成的“坯璞”上面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朱熹,中国宋代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强调以德育人、以经世致用。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沦丧、伦理价值观混乱的问题,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其次,朱熹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朱熹还倡导“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与现代教育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相契合。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实证主义、全面个性化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则。

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

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

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作为一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朱熹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传承者。

他的思想和成就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民影响深远。

朱熹的一生充满荣耀和坎坷,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他的一生对我的启示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1.饱读书,方能成大器朱熹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他热爱读书,精通经典。

他通常每天课余时间都拿来学习,这个对我来说很有启示。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对海量信息处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技术的进步。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视野,提高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拓宽我们的智力领域,增强我们的个人素质。

正如朱熹所说:“饱读诗书,子孙行知,自然少疑误之事。

”2.不断坚持,努力追求目标朱熹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追求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

他从小就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改进、系统研究,最终成为一位哲学家和儒学名师。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风采,展示了他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

这启示我们努力追求目标,不断磨砺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强不断地坚持前进,不怕艰难险阻,坚决勇往直前。

3.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朱熹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他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世界上万物都遵循着太极阴阳观念和中庸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将这些思想和文化传承给后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感触的。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责任去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

总之,朱熹这位古代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对我影响深远,他的艰辛追求精神和优秀品格将会一直激励着我。

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学习朱熹精神,不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儒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的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核心理念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探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考,从而达到理解事物本质、开启智慧之门的目的。

这种观点在当时对于推动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朱熹的理学思想中注重“心”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对于认识事物、理解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他提出了“事心合一”的理念,即要通过对自身内心的观察和调适,使自己的心与外在世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道德。

二、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上智治理”和“心学”。

前者指的是通过对心的修养和实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后者指的是通过对自身内心的观察和调适,实现心与道义的和谐统一。

这两个理念在朱熹的思想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了他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认为,理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建立一个以仁义为导向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这需要通过治理自身的心,从而才能影响和改善社会的整体状况。

他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正是为了启发人们智慧和修养人的心性,以达到上智治理的目标。

三、朱熹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深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并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

首先,朱熹的“格物致知”理念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子弟。

他的理学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其次,朱熹提出的“心学”对于中国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学家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
高俊欣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要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学术素养是重要内容之一。

回顾历史上,国内外的教育名家,无不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

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多的将关注于学习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国)的经验。

不可否认,西方的研究理论体系相对完整,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值得我们虚心的学习。

但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其中自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尤其是儒家的治学经验更加丰厚)。

作为一名中国教师,理所应当继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而不能弃之如糟粕。

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朱熹的治学思想及其启示。

朱熹(1130—1202)是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从事教育50余年,由他编订的学规和总结的读书治学方法,曾作教育用书颁行学校;他具有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读书治学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朱熹的治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读书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熟读的目的是为了静思。

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虚心涵咏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分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所谓“涵咏”,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4.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5.着紧用力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

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6.居敬持志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二、提倡知疑
朱熹格外推崇的《礼记中庸》中的治学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他在教学中经常以启发的方式质疑问难。

或个别答问,或围炉讲问。

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

”这里所谓的“知疑”即是发现疑义。

说明学问长进,必须要能发现疑义,去其疑义。

这是朱熹对学问长进过程的描叙,也是他自身读书的体验。

其公式是:无疑——知疑——释疑——融会贯通。

读书至融会贯通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三、强调由博反约
所谓“博”,就是知识的广博,是从掌握知识的量和知识的面来说的,其特征是知识的多量性、全面性、系统性。

它要求大量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正如朱熹所说的“凡天地万物之理,无所不学,修己治人之方,无所不习。

”所谓“约”,一是指对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是对已知知识的重新组合,从知识的互相联系中,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二是指重新组合的“新知”,亦即规律性。

朱熹在《中庸》“或问“篇中说:“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

所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发其端而可思。

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有所得而可以施其辨。

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

”朱熹把学、问、思、辨、行的紧密联系在一起,问、思、辨、行都必须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之上,在“博学”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思考、分析、明辨。

“泛观博览而归于约”。

“学之杂者似博其约者似陋,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而不掩于陋也。

”先博后约,博与约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治学的必然之道。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虚心汲取这样的名家成功经验,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克服人云亦云的浅薄,改变盲目西化的狭隘,静下心来,踏实教学,认真读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才是一名真正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张立堂,朱熹的读书治学方法,《石油教育》,1994年第01期
江初祥,朱熹治学方法试解,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