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b7d6ed7b9d528ea81c7798f.png)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作者:史玉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春秋末期时孔子首先提出人性思想,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逐步成为了历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议题。
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的预设与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
虽然孟、荀各自提出的理论形态表面上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理想目标,就是最终能达到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人性论人性问题在春秋末期被孔子首先提及,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两者理论上的对立对中国哲学谈论人性论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岱年先生谈到,“中国性论的特点是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因为论者并非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而不得不讨论性,于是便提起性的问题.....在形式上是问:性是善的抑是恶的?在实际上却是问:善是性抑恶是性?所注意者不在性之实际内容,而在善恶的起源。
其目的乃在于探究善是固有的还是外铄的。
”孟子认为善是人心所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善是人为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的,善不是人心中固有的。
一、孟荀人性论的理论来源在春秋末期,儒家开创者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先天性质是大致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现实表现的巨大差别。
这个命题为整个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定下了基调,确定了原则。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性学说,但他只两次谈到“性”的问题,另一处是“性与天道”,虽然是初始的,没有对其展开具体的论述,但却是后来思想家谈论人性论发端,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复观先生谈论孔子的“性相近”时说到:“应当与《孟子告子》中的‘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的‘相近’是同一意义。
”这里的“相近”一词就只的是人最初的一种本性。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d010e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3.png)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e41dc3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3.png)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
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
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
”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
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ae5194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6.png)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孟子和荀子,作为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在其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二者的理念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社会的论述却常常进行着深入的辩论与交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之间的辩论与交流,旨在揭示他们思想上的异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影响。
首先,就人性观点而言,孟子和荀子存在明显的分歧。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受到正确教育,就能展现出这种善性。
他强调了人的良知和道德感,并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人的善性。
相反,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论点,他认为人天生具有邪恶的趋势,只有通过道德规范和严格的教化才能使人性得以克制和修正。
荀子的观点实质上对人性持悲观态度,认为人无法摆脱自身的恶性倾向。
因此,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观点上产生了直接的碰撞与对立。
其次,对政治与社会组织的看法也是孟子和荀子之间的重要分歧。
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强调君王应该以仁德来治国。
他提倡君王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明德慈善的君主,关注民众的福祉。
孟子认为只有当统治者以仁道和礼义来治理时,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
与之相反,荀子则强调了“法治”政治,主张依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控制社会秩序。
他认为人的本性恶劣,对人性的治理需要依赖于权威的法律和约束。
因此,荀子与孟子之间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冲突。
此外,孟子和荀子的辩论与交流还涉及到其他诸多议题。
就教育而言,孟子主张以教化培养人的德育,强调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道德风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的品质和行为。
荀子则更注重于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完善自身。
此外,孟子和荀子还就人与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等存在广泛的意见争辩。
尽管孟子和荀子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但他们的辩论与交流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人性善、关注民众福祉的思想为后世所推崇,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e9225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2.png)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人性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一大议题,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这个议题中,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念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立场。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他们在对人性本质、人性修养以及人性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差异。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具备潜在的道德道德素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之中充满了至善至美的品质。
孟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人天生就有爱的本能,愿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人性比作明镜,认为如果环境恶劣,人的本性也会受到玷污;如果环境良好,人的本性也会发挥出其本有的光辉。
而荀子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才能抑制住自己本性中的邪恶。
二、对人性修养的要求孟子强调人性的修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却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得以表现出来。
孟子倡导“性命之学”,主张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孟子将个人修养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不断完善,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而荀子的人性修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努力。
他主张通过自我压抑和教化来抑制本性中的恶习,并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自律和努力,才能追求道德的道路。
三、对人性发展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源善良,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性可能出现偏差。
他认为,通过教化和教育,人性可以被唤醒和发展,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约束和塑造。
他认为人性发展是一种以天理为准绳的过程,只有通过刻苦自励和不断意志的追求,个体才能实现人性的正真发展。
四、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价值与争议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的重要性。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d219a4e45c3b3566ec8ba9.png)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孟荀不同人性论提出的背景分析(一)不同的社会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宁。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赢得百性的支持。
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产生。
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以仁心行仁政正是表达了百姓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定,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论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相同的食、色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虽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孟子用几希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
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食色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8b19afb33d4b14e85246867.png)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作者:朱林辉王阳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自从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之后,关于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
而其中,先秦时代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直是人们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基本来源与主张在中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正是孔子人性论中所蕴含的这两种可能,导致了后来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
沿着孔子的“性相近”方面发展,孟子得出了“性善论”;沿着孔子的“习相远”方面发展,荀子得出了“性恶论”。
但是具体说来,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争论中形成的;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在批判孟子“性善论”中形成的。
“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善的根源则在于人性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又是最根本的。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皆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人的四端当成人的天性,认为这些善端同人的天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得出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的结论。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荀子·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荀子·荣辱》)“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二、根本分歧孟子与荀子的根本分歧所在,与其说是人性善恶的根源性问题,倒不如说是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孟子所谓的“人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的:首先,孟子是从天人关系方面来理解“人性”的。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003ad992cc58bd63186bdc2.png)
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将就《孟子》和《荀子》中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稍作比较,以分析其异同。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恶,人为善便善,人为恶便恶,如急水一样,引它东流便东流,引它西流就西流。
而孟子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顺性”而因势利导。
另外,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在“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所以荀子认为“性恶论”更能够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性伪之分”。
“性”与“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其次,“性伪合”。
“性与伪乃是区别对立的,但也是联系统一的。
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要素材和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最后,“化性起伪”。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制法度。
”这样就达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虽然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善或是恶上面有分歧,但是其理论的教育作用却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教化治民治国。
赵杏根老师说过,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包括仁义礼智,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道“性恶论”,其“性”则是指的动物属性,即自然属性。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好的认识人性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5f14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4.png)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教导。
本文将对孟子和荀子的理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天性、修身养性、政治观等方面的异同。
一、人性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坚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称之为“良知”。
他认为,人的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失去了良知,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人恢复原有的良知,从而发挥出自我完善和利他的道德潜能。
相比之下,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主张人性中存在着贪欲和私心,只有通过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才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
荀子强调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对人性的影响,并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来加以控制和引导。
二、天性观孟子和荀子的天性观也存在差异。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共通性。
他提出了人天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按照天命行事,与天地万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孟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天相合、与道相合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我的完善。
荀子则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认为人类拥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
他主张通过自我努力和学习,不断开拓并培养人的天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三、修身养性在修身养性方面,孟子主张以道德修养为先。
他认为,通过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境界,可以实现心性的升华和善行的实践。
孟子提出了“修己以教人”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示范的重要性。
荀子则注重知识和学问的积累。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经验,从而追求真理和理性的生活。
荀子主张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论争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完善。
四、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与荀子也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政治应该以君主的仁德为核心,通过行善和慈爱来统治。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伦理道德高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孟子虽然承认君主的统治地位,但他也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主张在政治决策中注重民意和民生。
孟子和苟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和苟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9fc02037cd184254b3535fd.png)
摘 要 同为先秦儒 家大师的孟子和苟 子在 人性观上 却有 着截 然相反 的论 断。孟 子的性善论和荀子 的性 恶论 , 各 有其 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 , 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 总体 而言, 两人 的观 点对现代 教育仍有 一定 的借鉴 意义, 值 得我们不断深入地探求。 关键 词 性善论 性 恶 论 异 同 现代价 值
总第 2 4 5期 2 0 1 3 年6 月( 中)
| | r 敏 c ‘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ti o n Ar t i c l e Co l l e c t s
பைடு நூலகம்
T o t a 1 . 2 4 5
J u n e 2 o 1 3 ( B)
Mo d e r n Ed u c a t i o n/ / Xu We i w e i Ab s t r a c t As ma s t e r o f t h e p r e — q i n Co n f u e i a n me n c i u s a n d x u n z i o n h u ma n n a t u r e h a v e t h e o p p o s i  ̄a r g u me n t . Me n c i u s ’ S t h e o r y o f v i r t u e a n d x u n z i ’ S t h e o r y o f e v i l h u ma n ,e a c h h a s i t s r e a s o n a b l e p l a c e a l s o h a s i t s s h o r t c o mi n g s , h a s b o h t s i m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e r - e n c e s b e t we e n t h e m. Bu t o n t h e w h o l e , t wo p e o p l e S p o i n t o f V i e w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ebe507b48d7c1c708a145fd.png)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中国思想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但两人的人性论却有很大差异。
这一点一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文也打算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做一比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大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人性思想。
一、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言人性善恶。
到孟子时,各家各派的人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世子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子的人性论为性善论。
孟子不赞同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人的自然属性来定义“人性”,因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表现人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人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他发挥了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行说,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当然,他不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而是说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生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自己后天的主观努力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子还把心、性、天贯通在一起,使其人性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
![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2f51ef1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1.png)
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
评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可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高度关注人之本性的思考,倡导个人本性的崇尚以至理想的追求,以及权衡各种利害关系以求人间和谐之道。
人性观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和荀子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们针对人性观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也都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一、孟子:孟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的本性,所以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天下为公,仁之道也”,认为人应该做出贡献,尊重他人,担当责任,遵守法律,表现出善良的本性。
二、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认为“仁”是一个人的基本本性,而是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两面性的,可以被自然决定,也可以被教育而形成。
荀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学习和训练中,才能形成对社会有益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他认为人必须通过科学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的仁慈的天性。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义都被历代学者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它们都有一定的价值可言。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https://img.taocdn.com/s3/m/01fa11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0.png)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8f4e05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f.png)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摘要】:人性究竟是善?是恶?自西周初年人性观念的萌发,直至今日,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从未中断过,并且还多次出现发展的高峰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
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
而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孟荀二人对人性概念的界定,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以及修身之方法等的比较,来认识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异同,从而对人性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字】: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斗争性同一性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而人性问题也在这不断的争论中向前发展,逐渐成熟。
一、孟荀人性论的斗争性1、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学习坏的东西,不被坏的社会风气所同化,我们自身便不会变坏。
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和自我催眠,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
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
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1]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1008f1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2.png)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孟子和荀子是两位备受尊崇的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他们的人性观进行比较与对比。
一、孟子的人性观孟子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都有内在的良知,能够感受到善恶之辨。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通过修养和教育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出这种善良本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善良的。
在他看来,人性的根本特质是仁爱,人们天生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二、荀子的人性观相对于孟子的乐观人性观,荀子对人性持有悲观态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自私和邪恶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们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关心他人的福祉。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邪恶的。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倾向。
他认为人性无法改变,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才能约束住人们的邪恶本性。
三、人性观的对比与思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取舍之处。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中既存在善良而又有邪恶的行为。
人们既有关爱他人、奉献他人的行为,也有争斗和剥削他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人性的本质是否纯善或纯恶,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中间地带,或者说是灰色地带。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
孟子强调了人们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荀子则强调了道德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两者都认同了人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
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引导人性的善良一面,约束人性的邪恶一面,实现人性的健康和和谐发展。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7a6a07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0.png)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5402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3.png)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47bff5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d.png)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人性问题看法不同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的人性观点和其它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希望通过对孟子、荀子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特别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良知,即心中的正义和善良之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孩子掉在井里,人人都知道要去救他。
’这就表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人性就会表现出来。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说:‘人之所以畜,性本恶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来控制和改变。
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性就会表现出来,展现悖逆、自私和残忍等本性。
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本善或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欲望性格是邪恶的。
2. 教育和培养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培养可以改变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即可。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3. 社会和道德的作用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和道德的作用对于人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孟子来说,缺少良好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人的人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荀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人性本恶的表现。
4. 人性的可改变性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
他们都认为,人性的形成是受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人性是可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为我们今天的人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
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
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
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
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性追求善的作用。
他曾明确指出,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
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
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相异之处:1、立论的基础不同。
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 ,“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
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
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2、实践的不同。
(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
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
“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另一方面重视礼仪规范对人的约束, 既体现了道德实践个体在道德修养中的能动性, 束性,即他律性,内因与外因并重的培养体现了荀子的辩证法精神。
3、对后天如何对人进行教育有不同看法,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有些相似,认为对人的教育要行法治,重刑罚,从 而使社会得到治理。
而孟子强调的是实行仁政,认为教育人民要以礼仪教之,以助人找回失去的善端,从而维持 社会的稳定。
4、论证方法不同。
孟子提出 性善论”,他主要是以 类”的思想进行论证的, 类”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类”相似, 圣人拥有仁义礼智等诸多美德,具有善性,同样是人,圣人所拥有的东西,其他人也同样拥有。
二是人与动物不 同,人不同于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既然不同,那末,人与动物共有的耳目口鼻之欲的自然属性便不能作为人 的本性,因此道德之性才是人的本性。
而荀子则是从人人生而有之这个角度论证,既然是每个人都有的,那么最 浅显的,每个人都知道的便是自然之性。
(二)相同之处:1、 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虽然孟荀二人的人性观点截然相反,但不管是性善还是性恶,扩而充之也好,化性起伪也好,两人都希望每个人都向 善”这个目标努力,以圣人为榜样,完善自身,达到 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之所以二人在这一点上会如此相近,主要是因为二人都崇尚孔子,推崇孔子的仁”学,以劝天下人 为己任。
2、 无论是 性善论”还是 性恶论”,都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 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途之人可以为禹。
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 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官贵人、正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舜禹,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无论资质、出生如何,都应该受到教育者,特别是 教师的平等对待,他们都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3、 孟子和荀子都十分重视个人后天的主观努力。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总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每个人向善的 方向发展,因此,不管是 扩而充之”还是化性起伪”,在发展善性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个人的努力,向圣人学习 以获得善”。
先秦儒家发展脉络一、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二、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三、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四、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一、 儒家的起源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 仁”与礼”。
何谓 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 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如何 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 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 礼”的准则。
其中的 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 实现 礼”,孔子提出了 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这就体现 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二、 儒家在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 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
其主要思想有如下几点: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一一制天命而用之”。
— 2又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约 另外,孔子还提倡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 德”教化百姓。
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 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
在此基础上,孟子 ”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人格精神。
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就将儒2、性恶论。
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 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
等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打败项羽, 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想,在 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 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的发展需要了。
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此时,儒学最主 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
限制了君权。
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 为妻纲”的王道之纲”。
【评价与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儒家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儒学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粗糙的儒学已经不能再控制人心了。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许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 子》称之为 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