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名词解释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XX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XXX2.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通常出现在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通常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是指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症状,通常见于气虚或阳虚。
6.盗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的症状,通常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是指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是指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是指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要症状。
10.得神是指人的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的表现,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是指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的表现,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是指凡人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是指病色有光泽者,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是指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的表现,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是指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的表现,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是指颈前颌下喉结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是指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的表现,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是指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是指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是指因某些食物或药物,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是指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的表现,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是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表现。
23.呃逆是指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是指两手寸关尺六脉常XXX等同,而无病象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学科。
下面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眼底等特征,以及各种症状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主诉的症状、病史和自述,以及进行问诊,从中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病位病因等,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详细的病史、症状以及身体感受等信息,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疾病情况。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特点、发病原因、病史等重要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情的变化。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5. 辩证施治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再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施治注重于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因病而治”,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中医诊断学中,医生还会借助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九窗望诊法、唇色、目色、声音等,来进一步辅助判断和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强调病因、病机和机体整体状况的综合分析,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为主要方法,通过辩证施治发现疾病本质和机体整体状况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诊名解简答详解
中诊名解简答详解中诊名解+简答假神: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
客色: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人的面色出现一些暂性的改变,称为客色。
戴阳: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於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称为“戴阳”。
白喉: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瘿瘤:中医学病理名称,指的是由于其他生物的寄生(极少是由于共生)所引起的植物体异常发育或异常生长的部分。
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滞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又称老鼠疮,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
多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透关射甲:诊断学术语,一种指纹诊法术语。
指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射至指甲端的现象,多属病势危重。
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滑苔: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
腻苔: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难去,称为腻苔。
金破不鸣:是肺气损伤而声音嘶哑的病理。
肺主气,肾纳气,二脉均与发声有关。
肺肾阴亏则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故声音嘶哑。
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烦躁多言,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如温病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等可出现谵语。
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低无力,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狂言:表现为笑骂不休,不避亲疏,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扰神所致。
可见于狂病或伤寒蓄血证。
哮:是指呼吸急促,喉间鸣响的症状。
哮与喘有一定关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冲,出于咽喉而发出长而缓声音,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壮热:指病人身发高热(39度以上),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
中医诊断学习题
新病暴泻:泻下清稀如水,肠鸣腹痛,或伴有恶寒发热者,属寒湿泄泻。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兼见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者,属湿热泄泻。
脘闷纳呆,腹痛泄泻,泻下臭秽,泻后痛减,或大便中伴有不消化食物,属伤食。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5、瘿瘤的病机是什么?
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
15、便秘可分为哪些类型?其症状表现如何?
若患者便秘,腹胀痛拒按,口渴喜饮,舌苔黄燥者,为热结便秘。因邪热结聚于胃肠,大肠津液受伤,肠失濡润所致。
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数日一行,兼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属阴虚。
大便秘结,难以排出,兼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头晕目眩者,为气血亏虚,因气血虚衰,或阴寒内盛,阻滞大肠气机所致。
(4)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便出不爽、肛门重坠。
17、肝脾不调、脾胃虚弱、肾阳亏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
P95-97
肝脾不调:溏结不调。
脾胃虚弱:远血;
肾阳亏虚:五更泻(脾肾阳虚)
18、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称为主色,属个体肤色特征。多由于种族、禀赋等原因影响,导致个体肤色出现偏青、赤、黄、白、黑的差异。
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称为客色。如春季可面色稍青,夏季可面色稍赤,长夏可面色稍黄,秋季可面色稍白,冬季可面色稍黑。
善色: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亦称“气至”。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与其持续时间.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35.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36.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37.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38.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39.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40.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简答题01. 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与诊法合参的理由.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02. 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与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记录主诉注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03.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04. 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05. 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06. 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答:盗汗之寐出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密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07. 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08. 试述失神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萎糜,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穴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改,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09. 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答:疾病中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为善色,以晦暗暴露为恶色.善色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故为病轻,预后良好;恶色表现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为病重,预后不良.10. 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与临床意义.答:赤色主热,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热盛之实热证;若久病两颧潮红,则属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如重病面白时而泛红如妆,则为虚阳浮越于上,阴盛格阳之假热证.11. 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答:人之肤色,特别是面色,随一年四季时令不同而微有变化,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长夏稍黄,称之为四季平色.四季平色的产生是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其变化不十分明显,也是暂时的.四季平色属常色范畴.12. 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答:不论斑或疹,若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与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与胸腹,斑疹发后身热不退,甚至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之逆证.13. 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答:若痰稀色白,是外感风寒之征;痰黄而稠,为外感风热所致;若干咳少痰,夹有血丝,是燥热犯肺损伤肺络,或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若吐痰色绛,如铁锈,是邪热蕴肺,损伤肺络;若咳唾脓痰腥臭,多为痰热搏结之肺痈.14. 试述中医舌诊原理.答: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舌为心之苗,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上荣于舌.综上所述,由于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都广有联系,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舌.15. 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答:①辨别病邪的性质:红舌为热证,舌淡多主虚主寒,青紫舌为瘀血内阻;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腐苔多食积,腻苔为痰湿.②判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润转燥,是热盛伤津,主病进;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多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苔色由白转黄变黑,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轻变重.16. 腐苔和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答:腐苔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如豆腐渣布于舌面,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为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或湿热口糜.腻苔颗粒致密、细腻,揩之不去,若舌面涂布一层油腻状粘液,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湿浊停积于舌面,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17. 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答:病人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称为喘.喘有虚实之别.若呼吸急促似喘,且喉中有哮鸣声音者为哮,哮有寒热之分.喘哮常并称,其区别在于喘以气息迫促为主,哮以喉中鸣响而言.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相兼,而喘则不一定兼哮.18. 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①肺朝百脉:寸口乃手太阴肺经搏动之处,肺朝百脉,经肺气的作用运行全身,故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皆反映于寸口.②肺经为十二经的始终,故可反映诸经脉之气血.③肺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肺气作用下运行于全身,故寸口部可反映脏腑气血情况.19.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答:正常脉象的基本形象是: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节律一致,一息四至;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上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其中尤以"三部有脉,和缓有力"最为重要,它反映了正常脉象的胃〔和缓〕、神〔有力〕、根〔三部有脉〕的特点.20. 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与脉理.答:细脉的脉象特点是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病是气血亏虚和湿病.由于营血亏虚,不充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故气血两虚脉体细小且软弱无力;湿邪内盛,压抑脉道,也可导致脉体细小.21. 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答:濡脉是浮细而软之脉;细脉是细小如线,但应指明显之脉;弱脉是沉细而软之脉.可见三者皆有脉体细小,力量较弱之共性.但濡、弱二脉较之细脉更细更软;从脉位上看,濡脉偏浮,弱脉偏沉,三者同中有异,须当细辨.22. 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答: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按转索.二脉皆有指感的力或脉体偏硬的感觉.不同之处在于:弦脉脉体在一直线上,直上直下,如按弓弦;紧脉较弦脉更有力,曲屈不直,如转动绳索,这是两脉的鉴别要点.23. 试比较促、结、代三脉之异同.答:促脉、结脉、代脉三脉皆为节律不整之脉,皆动有歇止.其中,促脉是脉数而有歇止,歇止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结脉是脉迟而有歇止,歇止亦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代脉较慢,歇止的规律,且歇止时间较长.24. 何谓相兼脉?举例说明其主病规律.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称相兼脉,或复合脉.其主病规律是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例如,浮紧脉,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脉主表寒证.又如沉细数脉,沉脉主里,细脉主阴血亏虚,数脉主热,沉细数脉则主里虚热证,即阴虚内热证.25. 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②病,是对疾病以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26. 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27. 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答:虚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实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28. 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29. 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30. 试述痰、饮、水、湿的异同.答: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与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名.31. 温燥与凉燥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答:温燥与凉燥两者皆有恶寒发热症状与津液耗损症状.但温燥多发于初秋,乃燥热犯表所致,其症状恶寒轻,发热重,口干渴,少汗出,鼻咽干燥,咯痰粘稠苔薄黄,脉浮数.凉燥多发于晚秋,乃燥寒犯表所致,其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咯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32. 何谓血瘀证?有何临床表现?答:凡是由于瘀血内阻所导致的病证称为血瘀证.血瘀证病人的表现是①疼痛:其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晚加重.②肿块:多为外伤瘀肿,或内伤积.③出血:反复难止,色暗有血块.④紫绀:如舌紫,瘀斑、青筋.⑤涩滞:即脉细涩,肌肤甲错.33. 气不摄血和气随血脱有何异同?答:两证均有出血和气之亡失症状,其区别在于:气不摄血是由于气虚的摄血而致出血,其气虚在前,出血在后,出血呈小量持续;气随血脱是由于大量出血而致气随之暴脱,其出血在前,而气脱在后,出血呈大量出血,气脱亦呈亡阳之危候.34. 何谓气逆证?胃气上逆和肝气上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调所表现的证候称气逆证.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35. 气不摄血证和血热证皆有出血,临证怎样鉴别?答: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出血的证候,其出血以慢性惨血多见,血淡质清,多为便血、尿血、肌衄等下渗、外渗出血,且有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血热证是脏腑火热炽盛,迫血妄行而出血,其出血以急性出血多见,血红质稠,多为吐血、衄血、咳血等上部出血,另可见里实热证的表现.36. 怎样鉴别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答: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共同表现是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脉虚无力.心气虚证在上述基础上兼见颜面淡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胖嫩,苔白;而心阳虚证在共同表现的基础上还有畏寒,肢冷,面色暗滞,心胸憋闷,心前区作痛,舌质或见紫暗,脉涩或脉结、代.37. 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有何异同?答: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均属血虚,在脉症上均有眩晕,多梦,面白少华,舌淡,脉细等.心血虚证还可有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脉细弱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的表现;肝血虚证还可见到爪甲不荣,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肝血亏虚,肝经失养的表现.38. 痰蒙心神证和痰火扰神证有何异同?答:痰蒙心神和痰火扰神证二证的病因均与痰浊有关,病位均以心神为主,症状上均出现神志错乱的表现,但性质上有寒热属性之别.痰蒙心神证因寒痰所致,多见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舌苔白腻,脉缓或滑.痰火扰神证因痰热所致,其轻者心烦不寐,重者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哭闹无常,多兼里实热证的症状、体征.39. 怎样鉴别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答:燥邪犯肺证属实、属表,起病急,是因外感燥邪,耗伤肺津所致.本证多见于秋令,除干咳少痰,痰粘难咯,胸痛咯血之外,尚兼发热,恶寒,苔薄,脉浮等表证现象.肺阴虚证属虚、属里,起病慢,是由于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致,本证可见于四时,除干咳少痰,痰粘难咯,胸痛咯血之外,常兼消瘦,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40. 怎样鉴别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答:二证均有肝之阳热向上之征.肝火上炎证一般以肝经循行部位如头、目、耳、胁的实火炽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目赤,口苦,急燥易怒,胁肋灼痛,突发耳鸣耳聋,头痛头胀等;而肝阳上亢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作为辨证要点,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阳上亢之病势不如肝火上炎之急,但病程较长久.41. 肝风内动四证有何异同?答:肝风内动四证均有眩、麻、抽、颤等动风的表现,其区别在于:①肝阳化风证: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謇舌强,卒然倒地,半身不遂,常兼头痛项强,腰膝酸软,脉弦细,证属下虚上实证.②热极生风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多兼见高热神昏,躁热如狂,舌红,脉弦数,证属里实热证.③血虚生风证:手足震颤,肌肉动,关节拘急,四肢麻木,多兼眩晕耳鸣,面白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属里虚证.④阴虚动风证:手足蠕动或瘛疭,常兼潮热,消瘦,咽干,舌红少津,脉细而数,证属阴虚内热证.42. 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证如何鉴别?答:二证均为肾之阴精不足所致病证,均可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发落齿松,健忘,经闭等症.其区别在于:①肾精不足证一般并无虚热之象,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生殖机能低下之病变;②肾阴虚证大多有虚热症状,具有阴虚火旺,性欲亢进的表现.43. 试述六经病证传经的类型特点.答:①循经传:即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相传.②越经传:即依六经次序隔一经或两经相传.③表里传:即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阴.44. 怎样鉴别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答:阳明病见于外感病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如果无形之邪热弥漫全身,充斥于阳明之经,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主症者,是阳明经证;如果邪热由经入腑,与肠中糟粕搏结,致成燥屎内结,同时出现潮热,汗出,腹满而痛,热扰心神则循衣摸床,神昏谵语等,是阳明腑证之征.45. 何谓卫气营血辨证?简述卫气营血的意义.答: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借用卫气营血的概念来概括外感温热病整个病程发展演变的一种辨证方法.其意义是以卫、气、营、血分别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类型,也标志着病邪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层次与传变规律,并以此作为临床立法处方的依据.。
中诊名词解释题
五、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
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
多食而易饥。
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孕妇梦见小男孩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
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
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
一、名词解释:1、症状:是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各个具体临床表现,如头痛、牙痛等。
是疾病的表现现象,时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候: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所处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壮热:身发高热(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病症。
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5、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热甚,有一定的时间按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证或湿温病。
6、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C以下,或自觉发热的症状。
多见于内伤病或温病后期。
7、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虽加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者,见于实寒症。
8、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解其寒者,见于虚寒证。
9、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见于阳明腑实证。
10、寒热往来:指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疟疾。
11、自汗:指病人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属气虚阳虚证。
12、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属阴虚证。
13、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战汗。
见于伤寒病邪正据争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14、目眩:指病人自觉事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
15、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症状。
16、纳呆: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病变。
17、消谷善讥: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18、饥不欲食:指病人虽有饥饿之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9、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索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20、嘈杂:指似饥非饥,欲食不食,时而即厌,食后胃中有酸辣不舒之感,多为痰湿、停饮、气郁所致。
中诊简答名词解释填空病案分析
中医诊断学简答题1.何谓症?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2)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2.病与证的含义有何异同?同:二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
异:1)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3.何谓主诉?确定主述应注意哪些方面?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1)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写成病名或证名。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只能确定为一两个症状,不能超过三个。
一般按时间顺序写出。
4.何谓自汗、盗汗?其病因病机如何?1)自汗:时时汗出,汗出不止,动则更甚者,称为自汗。
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多属于气虚、阳虚证。
2)盗汗:睡后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
伴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多属于阴虚内热证。
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5.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哪些?影响小便的因素有哪些?1)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
2)小便异常常受出汗、温度、饮水、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6.简述恶寒发热的机理?1)外邪侵袭,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腠失煦则恶寒。
2)邪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宣,则郁而发热。
7.背痛多属哪些经脉病证?为什么?1)背痛多为督脉及膀胱经脉病变。
2)由于督脉行于背中,脊背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
8.里急后重与肛门气坠有何异同?1)两者都有肛门重坠感。
2)里急后重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便出不爽症状,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3)肛门气坠仅指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的症状,常见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为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9.问月经应了解哪些内容?1)月经周期、月经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痛经等。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by 文乐1、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辨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做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3、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的揭示出当前的病位、病性、病机等。
4、症: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依据,包括症状和体征。
5、假神:患者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
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将欲离决的危候。
补充: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区别?同:在重病阶段;好转异:逐步好转,疾病向愈;突然短暂,向死6、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
7、客色: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8、善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尚有光泽。
9、恶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晦暗枯槁。
10、囟门:婴幼儿颅骨闭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11、囟填:囟门凸出。
12、囟陷:囟门凹陷。
13、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14、戴眼(目睛上视):病人两目上视,眼球不能转动。
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
15、乳蛾:喉核红肿灼痛,甚则溃烂或有红白脓点。
16、白喉:咽喉间起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剥则出血,很快复生。
17、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肝郁气滞痰凝,地方水土18、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外感。
19、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20、斑: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分为阴斑(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和阳斑(外感热毒,内迫营血)。
21、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22、白㾦: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
湿温病。
23、透关射甲:络脉直达指端,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24、真苔:25、染苔: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25. 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
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
②病,是对疾病以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
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
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
26. 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27. 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答:虚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
实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
28. 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9. 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
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30. 试述痰、饮、水、湿的异同。
答: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是通过辨识病情,确定病因与病机,判断病情与预后,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望其色、闻其声、问其病情、切其脉象。
3. 中医四诊是如何进行的?中医四诊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舌体颜色、眼神等外部表现,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发声、呼吸声、腹音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3) 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病史、病因等,进一步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弦数、浮沉等来进一步确定病情。
4. 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是指什么?“八纲”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判断病情的属性和特点。
包括四个对立的方面,即:表里、寒热、虚实、缓急。
5. 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六经辨证、四诊合参等。
六经辨证是通过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从而确定治疗方向。
四诊合参则是通过综合观察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推断病因与病机。
6.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是如何进行的?“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四诊的结果进行判断。
具体步骤为: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得的信息,结合病史和个人体质等综合因素,确定病因与病机,最终得出诊断结果。
7. 中医诊断学中如何确定舌诊的诊断结果?在中医诊断学中,舌诊是辨识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舌体的形态特征等来推断病情。
例如,苔黄腻常见于湿热证,苔白腻多见于寒湿证。
8. 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辨证施治,请简要介绍。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在全面分析病情的基础上,判断病因、病机和病情的一种方法。
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37.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38.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39.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40.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简答题01。
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
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
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
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02。
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
记录主诉注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03.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
04. 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05. 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06. 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答:盗汗之寐出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密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
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07。
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
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
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
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
08。
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萎糜,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
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穴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
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改,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
09。
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答:疾病中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为善色,以晦暗暴露为恶色。
善色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故为病轻,预后良好;恶色表现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为病重,预后不良。
10. 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及临床意义。
答:赤色主热,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
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热盛之实热证;若久病两颧潮红,则属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如重病面白时而泛红如妆,则为虚阳浮越于上,阴盛格阳之假热证。
11. 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答:人之肤色,特别是面色,随一年四季时令不同而微有变化,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长夏稍黄,称之为四季平色.四季平色的产生是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其变化不十分明显,也是暂时的。
四季平色属常色范畴。
12。
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答:不论斑或疹,若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发后身热不退,甚至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之逆证.13. 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
答:若痰稀色白,是外感风寒之征;痰黄而稠,为外感风热所致;若干咳少痰,夹有血丝,是燥热犯肺损伤肺络,或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若吐痰色绛,如铁锈,是邪热蕴肺,损伤肺络;若咳唾脓痰腥臭,多为痰热搏结之肺痈。
14. 试述中医舌诊原理。
答: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舌为心之苗,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上荣于舌。
综上所述,由于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都广有联系,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舌.15。
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
答:①辨别病邪的性质:红舌为热证,舌淡多主虚主寒,青紫舌为瘀血内阻;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腐苔多食积,腻苔为痰湿。
②判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润转燥,是热盛伤津,主病进;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多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苔色由白转黄变黑,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轻变重.16。
腐苔和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答:腐苔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如豆腐渣布于舌面,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为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或湿热口糜。
腻苔颗粒致密、细腻,揩之不去,若舌面涂布一层油腻状粘液,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湿浊停积于舌面,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17。
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答:病人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称为喘。
喘有虚实之别。
若呼吸急促似喘,且喉中有哮鸣声音者为哮,哮有寒热之分。
喘哮常并称,其区别在于喘以气息迫促为主,哮以喉中鸣响而言。
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相兼,而喘则不一定兼哮。
18。
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①肺朝百脉:寸口乃手太阴肺经搏动之处,肺朝百脉,经肺气的作用运行全身,故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皆反映于寸口.②肺经为十二经的始终,故可反映诸经脉之气血.③肺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肺气作用下运行于全身,故寸口部可反映脏腑气血情况。
19.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答:正常脉象的基本形象是: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节律一致,一息四至;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上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其中尤以“三部有脉,和缓有力”最为重要,它反映了正常脉象的胃(和缓)、神(有力)、根(三部有脉)的特点。
20. 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及脉理。
答:细脉的脉象特点是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病是气血亏虚和湿病。
由于营血亏虚,不充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故气血两虚脉体细小且软弱无力;湿邪内盛,压抑脉道,也可导致脉体细小。
21。
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
答:濡脉是浮细而软之脉;细脉是细小如线,但应指明显之脉;弱脉是沉细而软之脉。
可见三者皆有脉体细小,力量较弱之共性。
但濡、弱二脉较之细脉更细更软;从脉位上看,濡脉偏浮,弱脉偏沉,三者同中有异,须当细辨.22. 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
答: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按转索。
二脉皆有指感的力或脉体偏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