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 年)

合集下载

胆舒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胆舒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胆舒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彭雪莲,徐小青,曹 勤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062摘要:目的 通过一项大样本、多中心、开放性真实世界研究,全面评价胆舒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全国329家医院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9579例,分为胆结石组(n=1148)、慢性胆囊炎组(n=5360)和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组(n=3071)。

所有患者均服用胆舒胶囊,3次/d,1~2粒/次,饭后口服,持续治疗4周。

记录服药前及治疗结束时的腹痛特征、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中医证候以及胆囊影像学指标,以评价治疗前后用药效果;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以评价药物安全性。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Wilcox on秩和检验方法。

计数资料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法,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Nemenyi检验。

结果 经胆舒胶囊干预后,所有患者脂餐诱发疼痛总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χ2=32.422,P<0.001);疼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1.985、-2.887、-3.178,P值均<0 05);腹胀、饱胀、嗳气、恶心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值均<0.001),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总分明显下降(Z=-4.128,P<0.001);右上腹痛、口苦、泛酸、胸闷不舒、脘腹胀闷、食少纳呆、肢体困重等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5),中医证候评分总分明显下降(Z=3.860,P<0.001)。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胆结石组、慢性胆囊炎组、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组疼痛程度、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胆源性消化不良和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治疗后脂餐诱发疼痛的患者占比均明显减少(P值均<0.001)。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102 行开腹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间断性右上腹或伴肩背部疼痛不适等2、体征:右上腹压痛阳性、叩击痛阳性、莫非氏征阳性等;3、辅助检查:肝胆胰脾彩超检查(必要时肝胆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胆囊结石诊断明确,有胆囊切除的手术指证:2、无手术禁忌和麻醉禁忌证3、术前检查齐全4、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02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许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2、尿常规、便常规;3、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糖);4、凝血功能;5、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6、心电图;7、胸部X片;8、肝胆胰脾彩超;9、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AFP、CA199、CEA等);(七)术前一般不需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72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1、麻醉方式:全麻2、术中用药:麻醉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3、输血:必要时4、病理切片(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1、复查的项目:血常规,肝胆胰腺脾彩超(必要时)2、术后用药;3、预防性用药: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静脉性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腹部无阳性体征。

2、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消石利胆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研究

消石利胆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研究

消石利胆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研究刘彤; 李楠; 李栋; 翟超; 刘倩【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9(028)008【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消石利胆胶囊; 熊去氧胆酸; 胆囊结石; 临床疗效【作者】刘彤; 李楠; 李栋; 翟超; 刘倩【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山东淄博 25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 R2-031; R975+.5胆囊结石多见于成年女性,40岁后,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胆汁淤积、胆固醇、胆汁酸比例失衡是引起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 [1] 。

临床以胆固醇结石最多见 [2] ,在我国新疆、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发病率较高,其典型症状为胆绞痛、右上腹隐痛,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胆囊炎 [3-4] 。

临床治疗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但无症状的,尤其是结石直径小于2 cm的胆囊结石不需要积极手术。

对于不采用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西医多采用熊去氧胆酸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含量[5] 。

ZHANG等[6] 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虽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但其疗程长、疗效欠佳,且对钙盐沉积的结石作用有限,临床应用受限。

消石利胆胶囊是由醋柴胡、青皮、黄芩、金钱草、海金沙、茵陈、威灵仙等13味中药经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成方制剂,有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功效。

本研究中观察了消石利胆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 [7] 胆囊结石诊断标准。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拟用药物不能耐受或有过敏史;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急性胆囊炎史;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其他系统严重疾患。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2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21例)。

消石利胆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

消石利胆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

消石利胆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王科杰【摘要】目的:观察消石利胆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8例,依据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少量温开水送服.观察组消石利胆胶囊1.2 g/次,3次/d,口服.比较两组疗效、疼痛情况、胆囊壁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9%,高于对照组的65.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胆囊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应用消石利胆胶囊治疗的效果优于熊去氧胆酸胶囊,且安全性好.【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7(029)024【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石利胆胶囊;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作者】王科杰【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区分院,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6+2结石性胆囊炎是胆道系统中的常见病变,主要是由于胆囊内或胆囊颈部发生结石所致,不同部位胆囊的形态、大小和成分不同,其症状和病理表现也不尽相同,超过60%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查体或行上腹部手术时发现,若结石引起嵌顿可导致右上腹不适或夜间变换体位时结石堵塞胆囊管处发生暂时梗阻而致右上腹疼痛,因此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多数患者选择保守治疗[1]。

本文研究熊去氧胆酸胶囊与消石利胆胶囊在治疗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区分院就诊的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8例,按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治疗以外科干预解除梗阻为主。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源性胰腺炎、Mirizzi 综合征、胆石性肠梗阻 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原则 1、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1、慢性胆囊炎中普遍存在炎性刺激和胆囊壁慢性纤维化等改变,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4、瓷化”胆囊导致胆囊癌风险增加者。 2、国内缺乏相关研究结果 。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时,应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优选)中国慢性胆
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 疗共识意见
流行病学
有资料显示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 结石患病率为 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 疾病的 74. 68% 。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 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 胆囊炎的 90%~95% ,慢性非结石性胆 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 4.5%~13.0% 。
诊断与评估 之影像学诊断
CT:
1.敏感度为 79%,特异度为 99%,准确度为 89%。
2.良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及可能的结石,并能评估 胆囊的营养不良性钙化。
3.有助于排除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 。
壁缺血、胆囊周围 肝组织水肿、胆囊周围脂肪堆积等方面均优于 CT, 主要用于鉴别急性和慢性胆囊炎。
1、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无症状胆囊结石:将来可出现症状 诊断与评估 之临床表现
2、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患者; 1、硝酸甘油酯 0.
1、慢性胆囊炎中普遍存在炎性刺激和胆囊壁慢性纤维化等改变,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无结石性胆囊炎也常因血运障碍而出现急性胆囊炎发作,且常出现胆囊壁坏疽,亦需行手术切除治疗。
利胆治疗: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

外科治疗的地位

内科治疗是基础,如出现以下情况,考虑外科治疗:
1 、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2、胆囊壁逐渐增厚达 4 mm 及以上。
3 、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合并胆囊功能减 退或障碍。
4、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
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原则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腹膜炎、急性 胆囊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时,应及时请外科医 师会诊。 如暂时不适合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证时,可考虑超声或 CT 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研究证实胆囊上皮化生与微结石的关系更为密切,
这些患者隐匿发病或长期处于症状轻微状态,如果 超声发现胆囊壁显著增厚,需加以重视并及时请外 科会诊。
一般预后良好,但一旦出现症状,或症状反复发作
者,特别是对胆绞痛患者,需要积极处理,必要时 行外科手术。胆囊癌的发生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有 关,65%~90% 的胆囊癌患者有胆囊结石,但仅有 1% ~3% 的胆囊结石患者发展为胆囊癌。
轻者常表现为不完全性梗阻。除非结石明显钙化,否 则腹部 X 线检查难以发现,但 CT 可见胆囊内积气、胆囊 缩小、梗阻部位结石。 治疗以外科干预解除梗阻为主。
中药、针灸治疗
传统中药在胆囊炎治疗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可根据
患者临床表现选择利胆中药。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胆俞、胆囊、阳陵泉、期门、
足三里等。
无症状者的治疗

预防性胆囊切除:
1、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2、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患者;
1.直径>3cm胆囊结石 2.胆囊息肉>=10mm; <10mm合并胆囊结石 ;单发或无蒂息肉迅速 增大3.合并胆囊结石的 胆囊腺肌症4.胰胆管汇 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5. 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
果, 共 同讨 论 制 订 了本 共 识 意 见 , 旨在 为慢 性 胆 囊
胆 囊结 石 是 慢 性 胆 囊 炎 最 常 见 的 危 险 因 素 , 慢 性 结 石 性 胆 囊 炎 占所 有 慢 性 胆 囊 炎 的 9 0 % 一
炎、 胆囊结石的内科诊疗提供合理、 规范的策略。
执 笔人先 拟定 全 文 初 稿 , 发 至 专 家 委员 会 各 成 员, 得 到修改 反馈 后 拟 初 定 稿 。专 家 委 员会 会 议 上 集 体讨 论 , 对 全 文 之 主要 观 点 再 提 出修 改 意 见 , 并 进 行 无 记名 投 票 ( 表决选择 : ①完全 同意; ② 同意 , 但 有一 定保 留 ; ③ 同意, 但有较 大保 留; ④ 不 同意 , 但 有保 留 ; ⑤ 完 全 不 同意 ) , 以通 过 ① +② 的 人 数


前 言
度 标 准加 以 标记 , 具 体 标 记 方 法参 见 文 献 2 。本 共
识 意 见所 涉 及 的诊 治 策 略绝 大部 分 有 循 证 医学 证
( 一) 本共 识 意见 的产 生背景 和程 序
临床症 状 、 体 征 和 实 验 室检 查 对 诊 断慢 性 胆 囊 炎、 胆囊 结 石 有 重 要 作 用 , 但 缺 乏 特 异 性 。超 声 检 查 通 常是影 像 学检 查 的第 一 步 。 目前 , 国 内消化 内 科 尚未制订 有循 证 医 学证 据 支 持 的 慢 性胆 囊 炎 、 胆 囊 结 石 的诊 断 和 治 疗 共 识 意 见 。 为 规 范 慢 性 胆 囊
1 .胆囊结石 : 结石导致反复 的胆囊管梗 阻, 并
造成 胆囊 黏 膜 损 伤 , 出现 反 复 的 胆 囊 壁 炎 性 反 应 、 瘢痕 形成 和胆 囊 功 能 障 碍 7 1 。 对 老 年 慢 性 胆 囊 炎

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_张声生

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_张声生

标准与规范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胆囊炎(cholecystitis)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近年来该病中医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我们在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1]《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对胆囊炎相关文献检索及相关指南的梳理,形成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初步方案,包括“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疗效评定”“预防调护”六个临床问题,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研后形成了共识条文,并采用国际上通行的Delphi法经过3轮次投票后制定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讨论稿)”。

在2011年11月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3次海南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中医消化病专家对共识意见进行认真讨论修改,以投票形式通过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最后由核心专家组于2012年4月28日在江苏泰州进行了最终审定。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定义及中医病名1.1定义根据胆囊炎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症见发热、右上腹疼痛,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或轻度黄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

1.2中医病名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

《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故根据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可归于“胁痛”范畴,慢性胆囊炎归属于“胆胀”范畴[3-4]。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医学专题中国慢性胆结石胆囊炎诊疗共识

医学专题中国慢性胆结石胆囊炎诊疗共识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在利胆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 ③茴三硫具有促胆汁分泌和轻度的促胆道动力作用。
第十四页,共三十页。
• 3.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②器官移植后免
疫抑制的患者;③体质量迅速下降的患者;④“瓷化”胆囊导致胆 囊癌风险增加者。
• (二)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
• 3.体格检查:约34%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体格检查可检出右上腹压 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第七页,共三十页。
临床表现
• 4. 常见并发症:当出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源性胰腺炎时, 可观察到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相应的症状和体征;Mirizzi 综 合征的表现(biǎoxiàn)与胆总管结石类似,无特异性;胆石性肠梗阻
(可能与胆道动力学及 Oddi 括约肌张力有关),因此需要在消 化不良出现的早期,应用复方阿嗪米特或其他胰酶等有助于 改善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药物,可提高消化道内胰酶的浓 度,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腹胀症状和营养水平。
第十六页,共三十页。
• 3. 抗感染治疗:根据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培养结果、患者感染严
则以肠梗阻表现为主。
• 5. 无症状胆囊结石: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胆囊结石常可 在常规健康体格检查中被偶然发现,患者既无明显症状又无阳 性体征,但在未来可有部分患者出现症状。
第八页,共三十页。
影像学诊断(zhěnduàn)
•1.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可以显示 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以及胆囊中的结石。一篇包含 30 项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胆囊超声的敏感度为 97%,特异度为 95%,准确度 为 96%,阳性预测值为95%。 •慢性胆囊炎的超声特点主要是胆囊壁增厚 (壁厚≥3 mm)、毛糙;如合 并胆囊结石,则出现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若胆囊内出现层状分 布的点状低回声,后方无声影时,则常是胆囊内胆汁淤积物的影像。

胆囊结石、胆囊炎指南

胆囊结石、胆囊炎指南

胆囊结石伴急、慢性胆囊炎一、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概述】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症反复发作所致。

70%〜95%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合并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1.症状(1)腹痛: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不适,腹痛可向右肩胛下放射,部分病人岀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

腹痛的发作无明显节律性,可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

(2)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人仅表现为上腹部轻度不适、饭后腹部饱胀、食欲不振、厌油、暧气、消化不良等类似胃炎的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可有压痛。

若无急性感染,右上腹压痛不明显或体检时仅有不适感。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通常无黄疸。

3.实验室检査若非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肝功能状况通常无明显变化。

4.影像学检查B超可显示胆囊结石、胆囊的慢性炎症改变。

【诊断要点】若病人出现以上临床表现怀疑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时,应首选B超检查。

B超可提示胆囊的大小、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壁的厚度以及结石的大小等情况。

如果病人出现黄疸,应考虑到Mirizzi综合征或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或其他原因形成的梗阻性黄疸。

此时可选择行CT、MRCP等胆道影像学检査,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内科性黄疸。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相鉴别,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行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刨餐检查。

【治疗方案及原则】非手术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可口服消炎利胆药物治疗。

对于年老体弱、并存严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鹅去氧胆酸或熊去氧胆酸和消炎利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叮瞩病人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定期复诊并进行胆道系统B超等相关检査。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行胆囊切除术。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益气通腑理肠汤治疗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观察

益气通腑理肠汤治疗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观察

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观察时间不够长有关。

今后将进行更大样本量、随访时间更长的随机性研究,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2]Pickering TG,Shimbo D,Haas D.Ambulatory blood-pressuremonitoring[J].N Engl J Med,2006,354(22):2368-2374. [3]Pedersen OL,Mancia G,Pickering T,et al.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 after1year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based treatment:a VALUE substudy[J].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7,25(3):707-712.[4]Xie JC,Yan H,Zhao YX,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morningblood pressure surge in clinical events: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5,24(2):362-369.[5]Basiratnia M,Esteghamati M,Ajami GH,et al.Blood pressureprofile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iastolic function: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study[J].Pediatr Nephrol,2011,26(3):449-457.[6]Kabutoya T,Hoshide S,Ishikawa J,et al.The effect of pulse rateand blood pressure dipping status on the risk of stro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Japa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J].Am J Hy-pertens,2010,23(刀:749-755.[7]Hermida RC,Ayala DE,Calvo C.Administration-time-de­pendent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the circadian pat­tern of blood pressure[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5,14(5):453-459.[8]Ayala DE,Hermida RC,Moj6n A,et al.Cardiovascular risk ofresistant hypertension:dependence on treatment-time regimen of blood pressure一lowering medications[J].Chronobiol Int,2013,30(1-2):340-352.[9]Hermida RC,Ayala DE,Moj6n A,et al.Role of time-of-day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 on the J-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Chronobiol Int,2013,30(1-2):328-39.[10]韩宁馨,严月娟,苗华为,等.天麻钩藤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7):119-122.[11]吕圭源,苏洁,陈素红.中药抗高血压药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6,30(12):1301-1311.[12]Yilmaz MB,Yalta K,Turgut00,et al.Sleep quality among rela­tively younger patients with initial diagnosis of hypertension:dip­pers versus non一dippers[J].Blood Press,2007,16(2):101-105.[13]Karakas MF,Buyukkaya E,Kurt M,et al.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in dipper and non-dipper hypertension[J].Blood Press,2013,22(3):144-150.[14]Magdas A,Szilagyi L,Belenyi B,et al.Ambulatory monitoring de­rive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Biomed Mater Eng,2014,24(6):2563-2569.[15]张子新,赵丹,余陆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6):413-418.[16]孟莉娟,邹译娴,欧阳征仁,等.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评价[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5):519-522.(修回日期:2020-11-04)益气通腑理肠汤治疗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观察王竞I,陈伟2,张松磊I,胡金灵IC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浙江安吉3133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浙江杭州310000)摘要目的:观察益气通腑理肠汤对胆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摘要:2014年,我国首次发布了《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有效规范了国内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内科诊疗。

时隔4年,国内相关临床资料有了新的积累,因此再次组织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多次共同讨论制订了新版共识意见。

在新版共识意见中,参考了新制订的中国临床指南的评价标准,并注重加入了中国人自己的研究证据,使其能更好地指导中国人群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内科诊疗。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中国;共识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19)06-1231-06Consensuson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roniccholecystitisandgallstonesinChina(2018)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Digestion,CooperationGroupofHepatobiliaryDiseasesofChineseSocietyofGastroenterologyAbstract:Chineseconsensusonthemed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roniccholecystitisandgallstones(2014)wasissuedforthefirsttimein2014andeffectivelystandardizedthemed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roniccholecystitisandgallstonesinChina.Fiveyearslat er,withtheaccumulationofnewclinicaldata,theexpertswithvariousdisciplineswereinvitedtoestablishanexpertcommitteeanddiscussthenewversionoftheconsensus.WithreferencetothenewlydevelopedevaluationcriteriainChineseclinicalguidelines,thenewversionaddedtheresearchdataoftheChinesepopulation,soastoprovideguidanceforthemed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roniccholecystitisandgallstonesintheChinesepopulation.Keywords:cholecystitis;cholecystolithiasis;China;consensu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9.06.011收稿日期:2019-05-30;修回日期:2019-05-30。

指南共识《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指南共识《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指南共识《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无症状、反复右上腹不适或腹痛,也可出现急性发作。

其典型腹部超声检查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壁厚≥3mm)、毛糙,合并胆囊结石可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

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成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分成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中国人群中胆固醇结石占70%以上。

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目标为祛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一)饮食调整胆囊结石及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与饮食及肥胖有关。

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提倡定量、定时的规律饮食方式。

(二)口服药物溶石治疗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不实施治疗,而有症状的患者如不宜手术,且经腹部超声检查评估为胆囊功能正常、X线检查阴性的胆固醇结石,可考虑口服溶石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熊去氧胆酸(UDCA)。

UDCA是一种亲水的二羟胆汁酸,能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水平和胆固醇的饱和指数,有利于结石中胆固醇逐渐溶解。

推荐UDCA剂量≥10 mg·kg-1·d-1,应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

若服用12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或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即应停药。

UDCA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非手术治疗胆结石的胆汁酸药物。

【陈述】口服UDCA对胆囊功能正常的x线检查阴性的胆同醇结石患者有较好的溶石作用。

推荐UDCA剂量≥10 mg·kg-1·d-1,应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

推荐强度:条件推荐。

证据级别:中等质量。

(三)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嗳气、腹胀、脂肪餐不耐受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常见。

对有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宜补充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的消化酶类药物,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分析王甫誉;魏巍巍;程新生;郑永彬;缪丁丁;高金亭【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4-03—2016-12间收治的因梗阻性黄疸成功行ERCP支架植入术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接受ERCP支架植入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发生率为6.9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合并胆结石与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是ERCP支架植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高对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认识及重视,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一旦出现要及时诊断、早期处理.【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6【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梗阻性黄疸;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急性胆囊炎;相关因素【作者】王甫誉;魏巍巍;程新生;郑永彬;缪丁丁;高金亭【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052;广东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室深圳 518052;广东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052;广东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052;广东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052;广东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1梗阻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胆道系统梗阻阻碍了胆汁的排泄,进而造成胆红素反流引起黄疸。

肝内或肝外均可发生梗阻,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容易发生全身病理改变[1]。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前言
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是胆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由于胆囊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因此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诊疗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详细讲解。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

治疗慢性胆囊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控制其症状,保护胆囊和胆道系统的功能。

1.药物治疗
对轻度和中度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其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解痉药、消炎药等。

2.手术治疗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已经转化为胆囊结石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和保留胆囊的手术等。

胆囊结石的诊疗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形成的结石。

治疗胆囊结石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控制其症状,并防止因结石造成的胆囊炎等并发症。

1.药物治疗
像慢性胆囊炎一样,胆囊结石的治疗也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缓解。

主要药物包括利胆药、活血化瘀药等。

2.手术治疗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者胆囊结石已经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时,需要进行手术。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胆囊切除术等。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主要是针对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诊疗问题进行规范,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和规范的诊疗方案,以此来更好地治疗患者。

间苯三酚治疗胆绞痛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间苯三酚治疗胆绞痛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160•吉林医学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性膀胱患者诊断中的意义[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 (3):180-183.[11]杜丽坤,王茂全,任那.中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5):12-14.[12]叶明宝,杜昌国,燕群峰等.琢-硫辛酸联合甲钻胺治疗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及神经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2):2724-2727,2731.[收稿日期:2019-09-27编校:李晓飞]间苯三酚治疗胆绞痛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齐有涛,敬长春,白玉焕(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聊城252600)[摘要]目的:评价间苯三酚治疗胆绞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5月。

纳入间苯三酚治疗胆绞痛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纳入研究质量评价,最后进行荟萃分析,比较两者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共7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共包含1290例患者(间苯三酚组696例,抗胆碱药物组594例)。

Meta分析显示:间苯三酚组效果优于抗胆碱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4,95%CI:1.63〜4.27,P<0.0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抗胆碱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2,95%CI:0.00〜0.08,P<0.01)。

结论:间苯三酚治疗胆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但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确切效果尚待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间苯三酚;胆绞痛;荟萃分析胆绞痛是慢性胆囊炎常见的症状,发生率约为84%,其中,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1]。

大多数胆囊结石可自发性通过胆管排出而不需要手术治疗[2]。

我国共识提出对于胆囊炎的治疗,首先要解痉止痛,控制症状[3]。

常见胆道系统疾病的防治及预后评价-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常见胆道系统疾病的防治及预后评价-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87-常见胆道系统疾病的防治及预后评估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胆石症的流行病学及发病、临床表现1、以下对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的认识,错误的是()A、静止型的病人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上腹隐痛不适,常在体检时才被发现B、胆管炎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正确答案]C、胆管炎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D、胆管炎型急性发作时出现阵发性上腹绞痛或持续胀痛、畏寒、发热、黄疸E、梗阻型:双侧肝胆管结石伴有肝胆管狭窄时可呈持续性黄疸2、2014年国内相关指南指出我国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A、90%〜95%[正确答案]B、40%〜45%C、50%〜55%D、60%〜65%E、30%〜35%3、按Tangedahl分类法,第HI类胆囊结石的表现主要为()A、无症状B、存在胃肠胀气等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C、存在消化不良等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D、反复发作胆绞痛与急性胆囊炎[正确答案]E、存在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手术禁忌证4、以下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认识,错误的是()A、原发性病因引起的肝外胆管结石主要表现为棕色胆色素类B、胆囊结石排入胆管并停留是主要的原发性病因[正确答案]C、胆道感染是引起肝外胆管结石的原发性病因D、继发性病因引起的肝外胆管结石主要表现为胆固醇类结石E、黑色素结石是继发性病因引起的肝外胆管结石的主要表现5、1989年,Wichmann等根据胆囊胆管屡及内屡造成胆管壁的损伤分为4型,其中II型为()A、胆囊管或颈部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B、胆囊胆管屡形成,屡管直径占胆总管直径的1/3〜2/3C、胆囊胆管屡形成,屡管直径大于胆总管直径的2/3D、胆囊胆管屡形成,屡管直径小于胆总管直径的1/3[正确答案]E、胆囊胆管屡形成,屡管直径大于胆总管直径的1/36、胆色素类胆石症胆固醇的含量()A、<40%[正确答案]B、<54%C、>70%D、>80%E、>85%7、以下哪项属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急性并发症()A、胆道感染[正确答案]B、全身营养不良C、低蛋白血症口、肝功能衰竭E、胆管癌8、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最明显的症状是()A、呕吐B、术后腹痛[正确答案]C、胆囊积液D、消化不良E、黄疸 9、以下哪项是胆囊结石最典型的表现()A、胆囊积液B、感染C、胆绞痛[正确答案]D、Mirizzi综合征E、呕吐 10、胆固醇类胆石症胆固醇的含量()A、<40%B、<54%C、<35%D、>70%[正确答案]E、>80%11、1982年,Mcsherry等依据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表现将Mirizzi综合征分为2型,以下认识错误的是()A、I型为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外压肝总管B、I型表现为肝总管右侧有弧形充盈缺损,其上胆总管或肝内胆管扩张,引起黄疸C、IIA型为胆管屡呈闭塞性[正确答案]D、IIB型因结石嵌顿在屡口处形成假胆屡,术中取石后才发现屡口E、II型为结石部分或全部破溃入肝总管形成胆囊肝总管屡12、以下哪项不是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原因()A、胆囊结石的掉落B、Mirrizi综合征C、Reynolds五联征[正确答案]D、胆管下段Oddis括约肌功能破坏£、肝外胆管的炎症(二)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1、以下对胆囊切除术后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A、1月内绝对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B、1月后开始吃瘦肉、鱼、豆类、脱脂奶C、术后3-6个月要少食多餐D、1个月内绝对禁食[正确答案]E、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胆囊三角(21。

熊去氧胆酸片对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熊去氧胆酸片对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服用UDCA3个月后,其在胆 汁酸池中的浓度可达60%
UDCA的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
胆汁淤积与免疫系统具有相关性。UDCA可抑制胆管上皮 的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表达, 促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患者的淋巴细胞恢复自然杀伤能力, 促使淋巴细胞功能恢 复正常。UDCA治疗后, 肝细胞异常表达的MHC分子明显 减少, 可减少细胞毒T细胞 (CTL) 对自身组织的损伤
利胆药:熊去氧胆酸(UDCA)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ERCP和内镜下治疗 肝移植 血液净化治疗 中医中药及其他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病目前治疗
A UDCA
UDCA可以促进内源性胆酸 排泌,改变BA的组成,增 加亲水性胆酸的比例,保护 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免受有毒 性胆酸的毒害,阻止疏水性 胆酸对线粒体膜的干扰,抑 制肝细胞凋亡,显著改善血 清肝功能结果的同时可以改 善肝组织学特征,阻止肝纤 维化、肝硬化、食管静脉曲 张的进一步发展,延长患者 的生存时间
D 肝移植
肝移植术可显著改善晚期胆 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生存期
胆汁淤积性肝病目前治疗
E
血液净化治疗
F
中药治疗
主要应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出现重 度黄疸或严重瘙痒症的治疗。应用血浆 置换、血浆吸附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等血 液净化手段,可以明显缓解胆汁淤积的 瘙痒症状。尽管血浆置换能够清除血液 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没 有证据表明血浆置换能改善自身免疫相 关的胆汁淤积性疾病的病程和预后。可 缓解病情进展或作为肝脏移植的过渡性 治疗。
脱氧胆酸 (DCA)16-33%
亲水无细胞毒性胆汁酸 疏水有细胞毒性胆汁酸
石胆酸 (LCA)0.1-5%
熊去氧胆酸 (UDCA)0.1-5%
UDCA治疗消化不良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 年)2015-01-06 17:42来源:中华消化杂志作者:袁耀宗一、前言(一)本共识意见的产生背景和程序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有重要作用,但缺乏特异性。

超声检查通常是影像学检查的第一步。

目前,国内消化内科尚未制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

为规范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特邀请国内部分消化内外科专家和放射科专家组成《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依据我国慢性胆囊疾病的流行趋势、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 3 版) 及国际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制订了本共识意见。

旨在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治策略。

执笔人先拟定全文初稿,发至专家委员会各成员,得到修改反馈后拟初定稿。

专家委员会会议上集体讨论,对全文之主要观点再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以选择①+②的人数>80% 为通过。

执笔人根据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的意见再对初定稿进行修改,并进一步经各专家委员会成员确认后成为最后定稿。

(二)本共识的参考文献来源和证据分级通过关键词对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Database, CNKI)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专家委员会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治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对目前临床上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治所面对的常见问题加以解答。

所有共识意见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参照2009 年Oxford 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强度标准加以标记,具体标记方法详见文献。

本共识意见所涉及的诊治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二、流行病学个别文献报道,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 68%。

根据国外资料,在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慢性胆囊炎占92.8%,女性多于男性(79.4% 比20.6%),发病高峰在50 岁左右,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20~30 岁占12.1%,30~40 岁占18.0%,40~50 岁占30.7%,50~60 岁占20.4%,60~70 岁占12.2%。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4.5%~13.0%。

三、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一)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 胆囊结石:结石导致反复的胆囊管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性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

对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研究显示,炎性反应严重程度与结石最大径呈正相关,而与结石数量和年龄呈负相关,孤立的大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高风险预测因素。

2. 细菌感染:正常胆汁应该是无菌的,当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嵌顿、梗阻,则可能导致肠道细菌逆行感染。

研究显示,非胆囊手术者、急性和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6%、72% 和44%,而伴有黄疸的患者,在胆汁中发现细菌的比例可高达90%, 这提示不完全性胆管梗阻是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慢性胆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的逆行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与肠道细菌基本一致,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4.4%,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23.9%)、不动杆菌(32.7%)、奇异变形杆菌(19.3%) 等。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H. pylori 感染可能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有关。

(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 胆囊动力学异常:胆汁淤积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在无结石存在的患者中,如果发现胆囊收缩素刺激闪烁显像(cholecystokinin-stimulated scintigraphy,CCK-HIDA) 的胆囊喷射指数(ejection fraction) 降低(<35%),则高度提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但是该检查方法在国内开展甚少。

2. 胆囊缺血:常见原因是重症疾病,如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烧伤,使用缩血管升压药,以及大型非胆道手术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胆囊黏膜缺血和局部炎性反应、坏死。

3. 其他:病毒、寄生虫感染是少数胆囊炎的病因之一。

饮食因素也参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如长期饥饿、暴饮暴食、营养过剩等。

四、诊断与评估(一)临床表现1. 腹痛:是大多数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84%。

腹痛的发生常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患者常表现出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后缓解。

2. 消化不良:是慢性胆囊炎的常见表现,占56%,又称胆源性消化不良,表现为暖气、饱胀、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3. 体格检查:约34% 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体格检查可检出右上腹压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4. 常见并发症:当出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源性胰腺炎时,可观察到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相应的症状和体征;Mirizzi 综合征的表现与胆总管结石类似,无特异性;胆石性肠梗阻则以肠梗阻表现为主。

5. 无症状胆囊结石: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胆囊结石常可在常规健康体格检查中被偶然发现,患者既无明显症状又无阳性体征,但在未来可有部分患者出现症状。

(二)影像学诊断1. 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可以显示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以及胆囊中的结石。

一篇包含30 项研究的Meta 分析显示,胆囊超声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95%,准确度为96%,阳性预测值为95%。

慢性胆囊炎的超声特点主要是胆囊壁增厚(壁厚≥3 mm)、毛糙;如合并胆囊结石,则出现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若胆囊内出现层状分布的点状低回声,后方无声影时,则常是胆囊内胆汁淤积物的影像。

诊断时还需要注意将胆固醇结晶与息肉相鉴别,若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胆囊内不随体位移动的固定强回声且后方不伴声影,多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2.CT: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99%,准确度为89%。

CT 能良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及可能的结石,并能评估胆囊的营养不良性钙化,且有助于排除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

3.MRI: 在评估胆囊壁纤维化、胆囊壁缺血、胆囊周围肝组织水肿、胆囊周围脂肪堆积等方面均优于CT,主要用于鉴别急性和慢性胆囊炎。

此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 可发现超声和CT 不易检出的胆囊和胆总管的小结石。

4. 肝胆管CCK-HIDA:是评估胆囊排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鉴别是否存在胆囊排空障碍。

对怀疑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者,可用CCK-HIDA 评估胆囊动力学改变,阳性表现为胆汁充盈缓慢、喷射指数降低(普通人群喷射指数为70%, 低于35% 即为低喷射指数),且对注射胆囊收缩素低反应。

在胆囊切除术后,大部分胆囊动力学障碍的患者症状缓解。

但国内缺乏相关研究结果。

(三)诊断要点1. 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 可伴消化不良症状,体格检查可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3. 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和(或)CCK-HIDA 评估为胆囊低喷射指数(喷射指数<35%)。

4. 需与急性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肝脓肿、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能出现右上腹痛的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一)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对于无症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治疗原则是饮食调整,有症状时可利胆对症治疗,继续观察等。

对某些高风险患者可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

1. 饮食调整:胆囊结石及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和饮食及肥胖有关。

应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提倡定量定时的规律饮食方式。

2. 利胆治疗:①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的二羟胆汁酸,具有扩容胆汁酸池、促进胆汁分泌、调节免疫、细胞保护等作用机制。

对于胆石症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有助于降低胆源性疼痛的发生风险,避免急性胆囊炎的发生,改善胆囊平滑肌收缩性和炎性浸润。

②阿嗪米特可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同时提高胰酶的活性,促进吸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临床可供应用的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其成分中的胰酶、纤维素酶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二甲硅油可促进胃内气体排出,改善腹胀不适症状。

因此,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在利胆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③茴三硫具有促胆汁分泌和轻度的促胆道动力作用。

3.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②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患者;③体质量迅速下降的患者;④“瓷化”胆囊导致胆囊癌风险增加者。

(二)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治疗以控制症状、消除炎性反应为主。

1. 解痉止痛:用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的胆绞痛。

可用硝酸甘油酯0.6 mg 舌下含服,每3~4h1 次,或阿托品0.5 mg 肌内注射,每4h1 次,可同时用异丙嗪25 mg 肌内注射;镇痛剂哌替啶50~100 mg 肌内注射,与解痉剂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因可能促使Oddi 括约肌痉挛进而增加胆管内压力,故一般禁用吗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并不改变疾病转归,且可能掩盖病情,因此一旦无效或疼痛复发,应及时停药。

2. 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胆囊炎中普遍存在炎性刺激和胆囊壁慢性纤维化等改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对于有明确胆囊结石的消化不良患者,10%~33% 的症状可在胆囊切除术后得到缓解。

但由于胆源性消化不良还具有胆囊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胆道动力学及Oddi 括约肌张力有关),因此需要在消化不良出现的早期,应用复方阿嗪米特或其他胰酶等有助于改善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药物,可提高消化道内胰酶的浓度,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腹胀症状和营养水平。

3. 抗感染治疗:根据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培养结果、患者感染严重程度、抗生素耐药性和抗菌谱,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有损害等情况,在慢性胆囊炎胆道感染的治疗中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2010 年度原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显示,胆汁中革兰阴性菌对于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率高达56.6%~94.1%。

因此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急性发作者,应推荐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同时针对厌氧菌使用甲硝唑类也具有较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