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合集下载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目录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二、指南制定的方法三、说明第二节总论一、基本定义二、分类三、流行病学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五、细菌耐药性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各论一、单纯性尿路感染二、复杂性尿路感染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一、尿路感染的随访二、尿路感染的预防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治疗指南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治疗指南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治疗 指南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3-11-21
目录
• 泌尿外科疾病概述 • 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 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 泌尿外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01
泌尿外科疾病概述
泌尿外科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泌尿外科疾病是指涉及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的各类疾病,包括炎 症、结石、肿瘤、先天畸形等。
泌尿外科疾病可分为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疾 病、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几大类。
泌尿外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01
高发疾病
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前列 腺增生等是泌尿外科领域的高 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
02
年龄和性别分布
部分泌尿外科疾病具有明显的 年龄和性别特征,如前列腺增
生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男性。
生风险。
THANKS
对于存在泌尿外科疾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 低疾病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避免穿着过紧的内裤,减少感染机 会。性生活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引发感染。
泌尿外科疾病的康复管理
遵循医嘱
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 期复诊,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泌尿系统负担。
02
控制饮水量
根据医生建议,合理控制饮水 量,避免过多饮水加重肾脏负 担。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 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尿
路结石的形成。
03
避免久坐不动
长时间久坐不动容易导致泌尿 系统血液循环不畅,增加疾病 风险。患者应定时起身活动,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0年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导言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是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更新。

为了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疗水平,特编写此《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 前言1.1 指南目的本指南旨在为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权威指导,推广规范化诊疗,促进医师共同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水平。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1.3 指南编制方法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的编制方法,由专家委员会主持,经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和专家论证,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推荐。

1.4 指南更新本指南每三年更新一次,根据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展进行调整。

2. 术语和定义2.1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指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泌尿结石、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等。

2.2 指南级别和推荐水平本指南采用国际通行的指南级别和推荐水平的标准,分为“A 级、B级、C级和D级”,分别代表推荐级别为:“强烈推荐、推荐、不推荐和无法推荐”。

3. 诊断和治疗原则3.1 综合评估在对患者进行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3.2 个体化治疗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应根据其病情、年龄、生殖功能和患者需求进行选择,尽量选择最符合患者利益的治疗方案。

3.3 多学科合作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如泌尿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4. 每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1 泌尿结石4.1.1 诊断(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2)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和形状;(3)通过尿液分析确定结石的成分。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总论一、基本定义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1 .尿路感染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

2.细菌尿正常尿液是无菌的,如尿中有细菌出现,称为细菌尿。

细菌尿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是无症状的。

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临床根据标本采集方式不同而应用不同的有意义的细菌尿计数来表示尿路感染。

3.脓尿尿中存在白细胞(WBCs),通常表示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

二、分类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依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或散发感染( isolated or sporadiec infection) 和反复发作性感染(recurrent infeetion),反复发作性感染可以进一步分为再感染(reinfection) 和细菌持续存在(bacterial persistence),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 relapse) 按感染发生时的尿路状态分类:-单纯性尿路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和单纯上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导管相关的感染等) -尿脓毒血症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精囊炎等(不在本指南中)三、尿路感染的诊断 1 .症状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 90%。

2.体检急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耻骨上区压痛,但缺乏特异性。

发热、心动过速、肋脊角压痛对肾盂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

3.实验室检查 (1 )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物理学检查、尿生化检查和尿沉渣检查。

应用最普遍的是尿液的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和尿沉渣人工镜检。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实用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总论一、基本定义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1 .尿路感染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

2.细菌尿正常尿液是无菌的,如尿中有细菌出现,称为细菌尿。

细菌尿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是无症状的。

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临床根据标本采集方式不同而应用不同的有意义的细菌尿计数来表示尿路感染。

3.脓尿尿中存在白细胞(WBCs),通常表示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

二、分类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依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或散发感染( isolated or sporadiec infection) 和反复发作性感染(recurrent infeetion),反复发作性感染可以进一步分为再感染(reinfection) 和细菌持续存在(bacterial persistence),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 relapse) 按感染发生时的尿路状态分类:文案-单纯性尿路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和单纯上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导管相关的感染等) -尿脓毒血症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精囊炎等(不在本指南中)三、尿路感染的诊断 1 .症状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 90%。

2.体检急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耻骨上区压痛,但缺乏特异性。

发热、心动过速、肋脊角压痛对肾盂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

3.实验室检查 (1 )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物理学检查、尿生化检查和尿沉渣检查。

应用最普遍的是尿液的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和尿沉渣人工镜检。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目录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二、指南制定的方法三、说明第二节总论一、基本定义二、分类三、流行病学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五、细菌耐药性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各论一、单纯性尿路感染二、复杂性尿路感染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一、尿路感染的随访二、尿路感染的预防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特殊情况下泌尿系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妊娠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泌尿和男生殖系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

本期文献荟萃小编节选《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中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以飧读者。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各型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和药物治疗 (l)无症状菌尿:推荐在妊娠早期行尿培养检查,若结果阳性应及时治疗。

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 5~7 天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后 1 -4 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2) 急性膀胱炎:妊娠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膀胱炎。

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 7 天抗菌药物治疗,如果1/ 10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磷霉索治疗。

治疗 l 周后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若反复发作急性膀胱炎推荐每日睡前口服头孢呋辛 1 25-250mg 或呋哺妥因 50mg 直至产褥期,以预防复发。

(3)急性肾盂肾炎:推荐首先根据尿培养或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索加 B 内酰胺酶抑制剂(BLI)治疗。

2019年度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9年度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二: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各论)时间:2019-02-12 单纯尿路感染定义单纯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功能正常而又无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合并症的患者的尿路感染,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 1 .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尿道烧灼感。

常见终末血尿,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2 .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同时具有尿路刺激征、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

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 1 .绝经前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 (l)短程疗法:可选择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匹美西林、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

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单剂疗法或 3 日疗法治疗后,尿菌可转阴。

(2)对症治疗。

2 .绝经后女性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治疗方案同绝经期前非妊娠妇女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可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3 .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对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肾盂肾炎,或 3 日疗法治疗失败的下尿路感染患者,应口服有效抗菌药物 14 日。

如果用药后 48-72 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后应追踪复查,如用药 14 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 6 周。

对发热超过38.5℃、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怀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在退热 72 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 j 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 2 周疗程。

药物选择:①第 3 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②半合成广谱青考霉素,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对社区高氟喹诺酮 i 时药和 ESBs 阳性的大肠杆菌的地区,初次用药必须使用 8 一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霹烯类药物治疗;⑤氨基糖苷类抗菡药物,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

2024尿路感染的用药方案要点(附图表)

2024尿路感染的用药方案要点(附图表)

2024尿路感染的用药方案要点(附图表)尿路感染的发病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并且约27%的患者会在6个月内复发。

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治疗尿路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方案?尿路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TI),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上皮对细菌等病原体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尿液病原体检测阳性(细菌性尿路感染为细菌尿)和脓尿。

按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前者主要是肾盂肾炎、输尿管炎,后者主要是膀胱炎、尿道炎。

按有无尿路异常:可分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

根据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推荐的尿路感染分类方法如下: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大多数尿路感染是由来源于肠道菌群的兼性厌氧菌感染引起,也可由来源于阴道菌群和会阴部皮肤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念珠菌等所起。

其中,大肠埃希菌导致了85%的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和50%的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诊断1、尿路感染的症状尿路感染相关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耻骨骨上区不适和腰部疼痛,门诊尿路感染就诊患者95%为急性膀胱炎,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尿痛、尿急和尿频,可有肉眼血尿。

上尿路感染患者除了排尿症状外,多以全身症状就诊,包括寒战、发热、腰痛、恶心、呕吐等,但约1/3仅有膀胱炎症状的患者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同时存在上尿路病变。

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痛、尿频、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90%。

2、实验室检查尿路感染的治疗1、一般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多饮水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2、病情观察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无症状菌尿患者不需要常规行抗菌药物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病情。

3、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参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特点使用。

可以对有尿路感染的患者首先施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但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各论)单纯尿路感染定义单纯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功能正常而又无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合并症的患者的尿路感染,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尿道烧灼感。

常见终末血尿,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2.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同时具有尿路刺激征、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

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1.绝经前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l)短程疗法:可选择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匹美西林、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

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单剂疗法或3日疗法治疗后,尿菌可转阴。

(2)对症治疗。

2.绝经后女性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治疗方案同绝经期前非妊娠妇女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可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3.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对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肾盂肾炎,或3日疗法治疗失败的下尿路感染患者,应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日。

如果用药后48-72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后应追踪复查,如用药14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6周。

对发热超过38.5℃、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怀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在退热72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j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2周疗程。

药物选择:①第3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②半合成广谱青考霉素,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对社区高氟喹诺酮i时药和ESBs阳性的大肠杆菌的地区,初次用药必须使用8一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霹烯类药物治疗;⑤氨基糖苷类抗菡药物,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X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X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目录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二、指南制定的方法三、说明第二节总论一、基本定义二、分类三、流行病学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五、细菌耐药性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各论一、单纯性尿路感染二、复杂性尿路感染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一、尿路感染的随访二、尿路感染的预防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最新资料推荐: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内容。

尿路感染是指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建议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妊娠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泌尿和男生殖系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

本文节选自《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中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以供读者参考。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1.各型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和药物治疗1)无症状菌尿:建议在妊娠早期进行尿培养检查,若结果为阳性应及时治疗。

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5~7天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后1-4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2)急性膀胱炎:妊娠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膀胱炎。

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7天抗菌药物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磷霉索治疗。

治疗1周后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若反复发作急性膀胱炎,推荐每日睡前口服头孢呋辛125-250mg或呋哺妥因50mg直至产褥期,以预防复发。

3)急性肾盂肾炎:推荐首先根据尿培养或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索加B内酰胺酶抑制剂(BLI)治疗。

症状好转后应继续口服抗菌药物至少14天。

2.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建议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在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或菌皿症表现,应进一步治疗。

否则,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对于ESWL前存在尿路感染的患者,应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治疗。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实用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特殊情况下泌尿系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妊娠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泌尿和男生殖系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

本期文献荟萃小编节选《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中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以飧读者。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各型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和药物治疗 (l)无症状菌尿:推荐在妊娠早期行尿培养检查,若结果阳性应及时治疗。

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 5~7 天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后 1 -4 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2) 急性膀胱炎:妊娠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膀胱炎。

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 7 天抗菌药物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文案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磷霉索治疗。

治疗 l 周后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若反复发作急性膀胱炎推荐每日睡前口服头孢呋辛 1 25-250mg 或呋哺妥因 50mg 直至产褥期,以预防复发。

(3)急性肾盂肾炎:推荐首先根据尿培养或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索加 B 酰胺酶抑制剂(BLI)治疗。

症状好转后应继续口服抗菌药物至少 1 4 天。

2.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目录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二、指南制定的方法三、说明第二节总论一、基本定义二、分类三、流行病学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五、细菌耐药性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各论一、单纯性尿路感染二、复杂性尿路感染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一、尿路感染的随访二、尿路感染的预防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202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

202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

202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2024版)》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设计(2024版)》是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针对泌尿外科疾病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制定的一份权威指南,旨在推动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指南制定的依据1.国际和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2.专家共识会议的讨论和意见。

三、指南的组织结构本指南将按照疾病分类和病理特点进行组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1.前言: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指南制定的依据和方法。

2.急性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包括肾结石、泌尿系感染和急性肾衰竭等常见急性泌尿外科疾病。

3.慢性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包括慢性肾脏疾病、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疾病。

4.外科手术的指南:包括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等泌尿外科手术的指南。

5.辅助治疗的指南:包括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的指南。

6.康复治疗的指南:包括康复护理、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康复治疗的指南。

7.结论和展望:本指南的主要结论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指南的制定过程1.成立指南编写组:由权威专家和相关学科代表组成的指南编写组。

2.收集和分析研究文献: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分析。

3.专家共识会议:召开专家共识会议,讨论研究成果和制定指南草案。

4.评估和修订指南草案:通过外部专家评审和讨论,修订指南草案。

5.发布和推广指南:提交给国家医学专业学会评审和批准后,向全国泌尿外科医生推广和应用。

五、指南的特点和意义1.具有权威性:该指南由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写组制定,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2.实用性:指南将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病理机制,提供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临床医生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

202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4版)》是中国泌尿外科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专门制定的指南,旨在规范和提高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概述。

一、前言指南介绍了制订目的、适用范围、参考资料、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内容。

此外,还明确指南的局限性和更新周期。

二、泌尿外科疾病的基本常识本节主要介绍了泌尿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为后续章节的内容提供了基础知识。

三、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本节规定了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细致的病史采集、详尽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

此外,还对手术和非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每种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等。

四、常见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本节详细介绍了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包括肾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男性不育症等常见疾病。

对于每种疾病,指南都给出了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五、特殊人群的诊断与治疗本节主要针对妇女和老年人群的泌尿外科疾病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通过对女性盆底脱垂、尿失禁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对女性泌尿外科问题的关注。

同时,针对老年人泌尿外科疾病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老年人的诊治策略。

六、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本节主要介绍了泌尿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从围手术期的评估、准备、手术技术选择、麻醉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七、术后疼痛的管理本节主要介绍了术后疼痛的管理方法,包括传统的镇痛方法和新兴的镇痛技术。

指南中对每种方法的作用机制、优势和缺陷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具体的临床应用指南。

八、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本节主要介绍了泌尿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指南中对每种并发症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

201X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X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二: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各论)时间:2019-02-12 单纯尿路感染定义单纯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功能正常而又无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合并症的患者的尿路感染,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 1 .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尿道烧灼感。

常见终末血尿,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2 .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同时具有尿路刺激征、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

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 1 .绝经前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 (l)短程疗法:可选择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匹美西林、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

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单剂疗法或 3 日疗法治疗后,尿菌可转阴。

(2)对症治疗。

2 .绝经后女性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治疗方案同绝经期前非妊娠妇女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可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3 .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对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肾盂肾炎,或 3 日疗法治疗失败的下尿路感染患者,应口服有效抗菌药物 14 日。

如果用药后 48-72 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后应追踪复查,如用药 14 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 6 周。

对发热超过38.5℃、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怀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在退热 72 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 j 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 2 周疗程。

药物选择:①第 3 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②半合成广谱青考霉素,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对社区高氟喹诺酮 i 时药和 ESBs 阳性的大肠杆菌的地区,初次用药必须使用 8 一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霹烯类药物治疗;⑤氨基糖苷类抗菡药物,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二: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各论)时间:2014-02-12单纯尿路感染定义单纯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功能正常而又无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合并症的患者的尿路感染,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尿道烧灼 '感。

常见终末血尿,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2.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同时具有尿路刺激征、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

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1.绝经前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1)短程疗法:可选择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匹美西林、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

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单剂疗法或 3 日疗法治疗后,尿菌可转阴。

(2)对症治疗。

2.绝经后女性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 治疗方案同绝经期前非妊娠妇女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可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3.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对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肾盂肾炎,或3 日疗法治疗失败的下尿路感染患者,应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 日。

如果用药后48-72 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后应追踪复查,如用药14 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 6 周。

对发热超过C、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怀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在退热72 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j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2周疗程。

药物选择:①第3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②半合成广谱青考霉素,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对社区高氟喹诺酮i时药和ESBs阳性的大肠杆菌的地区,初次用药必须使用8一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霹烯类药物治疗;⑤氨基糖苷类抗菡药物,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

4.无症状菌尿(ASB)的治疗?推荐筛查和治疗孕妇或准备接受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出血的侵入性操作的ASB 患者。

不推荐对绝经前非妊娠妇女、老年人、留置导尿管、肾造瘘管或输尿管导管、脊髓损伤等患者的ASB 进行治疗。

5 •复发性单纯性尿路感染的治疗?①再感染:可考虑用低剂量长疗程抑菌疗法作预防性治疗。

在每晚睡前或性交排尿后,口服以下药物之一:如SMZ-TMP 半片或一片、TMP 50mg 、呋喃妥因50mg (为防止肾功能损害,在长期使用以上药物时应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量)或左氧氟沙星100mg 等,此外,亦可采用每7-10 天口服一次磷霉素氨丁三醇方法。

对已绝经女性,可加用雌激素以减少复发。

本疗法通常使用半年,如停药后仍反复再发,则再给予此疗法I〜2年或更长。

②复发: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用最大允许剂量治疗6周,如不奏效,可考虑延长疗程或改用注射用药。

6 •男性急性单纯性泌尿道感染?通常只需接受7天治疗方案。

但合并前列腺感染,其他发热性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反复感染,或怀疑存在复杂尿素导致感染的成年患者,推荐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周,并排除其他致感染的危险因素。

?复杂性尿路感染定义和分级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尿路感染伴有增加获得感染或者治疗失败风险的疾病,例如泌尿生殖道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或其他潜在疾病。

诊断复杂性尿路感染有2条标准:尿培养阳性以及表15-1所列1条或I条以上的因素。

表佃J复杂性尿路感染潜在诱发因素留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残余尿> 100ml杜何原因引起的極卩且性尿路疾病,如膀胱出口梗咀、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和肿瘤勝胱输尿管返流或其他功能畀竜尿浇改道化疗或敵疗损伤尿踣上良凰手术崩和术后尿路感柔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轉尿病、免疫缺陷按照伴随疾病将其分为两类:1 •尿路感染并发的因素能通过治疗而得以去除的患者,如结石的去除,留置导管的拔除。

2 •尿路感染并发的因素在治疗是不能或者不能完全去除的患者,如永久性留置导管,治疗后结石残留或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表现复杂性尿路感染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肋脊角压痛、耻骨上疼痛和发热)。

除了泌尿系疾病之外,复杂性尿路感染常伴随其他疾病,如糖尿病(10%)和肾功能衰竭。

复杂牲尿路感染的后遗症较多,最严重和致命的情况一是尿脓毒症,二是肾功能衰竭。

诊断1 •病史采集(推荐)复杂性UTI的病史采集包括:①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及腰痛和(或)下腹部痛等;②全身感染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③伴随疾病本身引起的症状:如尿路结石、糖尿病引起的症状;④先前的治疗史,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应用史。

2 •体格检查(推荐)3 .辅助检查(1)尿常规(推荐);(2)尿培养(推荐);(3)血液检查(可选):血液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若怀疑伴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免疫缺陷等潜在性疾病,必须进行相关的血液学检查。

当患者现脓毒血症先兆症状时,还需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4)影像学检查(可选)治疗1 •抗菌药物治疗?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对于有症状复杂尿路感染的经验性治疗需要了解可能的病原菌谱和当地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还要对基础泌尿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对肾功能的评估)。

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需根据临床反应和尿培养结果随时进行修正(表15-2)。

表诵经菽治疗的航菌葯物选择推荐用于初始经验洽疗的抗菌药物' *氟唾诺酮*氮基青霉素汕BLI•头抱菌素〔2代或*氨基糠昔类推荐用于初始治疗失败后或严重病例经殓诒疗的抗菌药物*氟囈谱酮〔如果未械用于初始治疗)4屎基青薄素(哌扌立西林)加BU"头抱菌素£3b代》*移青霉烯类抗菌葯物吻联合治疗:——氨基糯昔类+ BLI——氨基精苔类卡氛醴诺酮不推荐用干经验治疗的抗菌葯辆-氛基青毒素』如阿莫西林,氨节西林*甲氧节哇-谨胺甲基异噁哇"只用于病惊体的药敏已知时》*磷壽素STESIBLI=P「內醸胺酶抑制剂一般推荐治疗7-14天,疗程与潜在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伴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治疗时间通常为7天,有上尿路症状或脓毒症患者通常为14天。

根据临床情况,疗程有时需延长至21天。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尿路支架管的患者,应尽量缩短治疗时间,以避免细菌耐药。

对于复杂性UTI患者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防止尿路感染复发。

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推荐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氟喹诺酮类,也可选择B-内一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2代或3a代头孢菌素、或者氨基糖苷类,磷霉索氨丁i醇对复杂性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球菌等均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

如果初始治疗失败,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尚未报告,或者作为临床严重惑染的初始治疗,则须改用亦能有效针对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 (如果未被用二初始治疗) 酰氨基青霉素)(哌拉西林) 加 B 一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3b 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后联用氨基糖苷类。

2.治疗后的随访? 复杂性尿路感染含有耐药细菌的可能性较大是本病的另一个特点。

如果泌尿系解剖功能异常或潜在性疾病不能得到纠正,则尿路感染必然复发。

为此,必须在治疗结束的前、后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1.症状和体征?超过90% 的院内导尿管相关感染菌尿是无症状的,有症状的感染中常见的症状是发热。

2.菌尿和脓尿? 不推荐单纯根据菌尿和脓尿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有症状感染进行预测。

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1.无症状菌尿的治疗? 大多数的无症状菌尿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以下情况下推荐根据具体情况应用适当抗菌药物:(1) 为处理由特别有毒力的微生物造成的院内感染,而作为控制性治疗方案的一部分;(2) 具有出现严重并发感染风险的患者(如粒细胞减少症、免疫抑制等);(3) 泌尿系手术的患者;(4) 患者由引起高菌血症发生率的菌株感染,例如粘质沙雷氏菌;2.有症状感染的治疗(1) 关于导管的处理:推荐在取尿样培养前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更换留置时间超过7 天的导管。

导管的移除推荐作为治疗的一部分。

如有必要继续应用导管引流,可更换新导管或采用其他方式,如阴茎套引流、耻骨上引流等。

(2) 关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初始选择可采用经验用药通常可给予广谱抗菌药物。

当得到尿培养的结果后,应当根据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调整。

在用药后48-72 小时应对治疗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患者症状很快消失,通常治疗5-7 天是足够的;症状较重的患者通常治疗需要10-14 天。

偶尔尿培养可显示念珠菌感染,通常是没有症状并不治而愈。

如果有证据显示是由该菌引起的复杂感染,全身抗真菌治疗可能是其适应证。

不推荐长期无根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1.推荐采用封闭引流系统。

2.严格执行导管引流的适应证和拔除指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插管和不适当的长期留管。

3.如果因病情原因导尿管不能移除,除定期更换导管外,推荐耻骨上引流(男性)和间歇导尿。

4.导管材质的选择? 含银合金导尿管可减少无症状菌尿的发生,但仅限于一周以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

长期留管最好选择硅酮胶材质的导管。

5.导管相关的管理? ?留置导管应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中使用足够的润剂和尽可能小号的导管;应常规使用封闭引流;推荐对留管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液体来确保足够的尿流。

更换导管的时间不应长于生产商推荐的时限。

如出现有症状感染、导管破损、导管结壳或引流不畅等情况均更换;在使用高剂量广谱非肠道给药的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导管应经常更换;当患者发热,不能排除来源于泌尿道的有症状感染时,应更换导管并进行尿培养等相关检查。

6 •不推荐对导尿管、尿道或集尿袋应用抗菌药物。

7 •对于长期留管的患者不推荐进行膀胱冲洗。

&留置尿管10年及以上者应行膀胱癌筛查。

尿脓毒血症定义尿脓毒血症即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

当尿路感染出现临床感染症状并且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征象(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yndrome ,SIRS)即可诊断为尿脓毒血症。

流行病学约5%的脓毒血症为尿源性,死亡率可高达1/5。

尿脓毒血症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菌,真菌引起的脓毒血症比率逐渐上升。

临床表现包括尿路感染、伴随的其他潜在疾病和感染性休克三方面。

诊断当尿路感染出现临床感染症状并且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征象(SIRS)即可诊断为尿脓毒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