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法国学派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二章:迪尔凯姆

二章:迪尔凯姆
1. 社会事实的概念: 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是一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 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 同是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也就 是说,一种思想和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 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 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 质。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层次,需要不同 的许可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 会事实。
2.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增加 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加 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 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增大又 表现为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两个方面; ②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了 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③人口增加和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1)生 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 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在这种条件 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 结的最近手段;(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增加也使 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得以加强。
社会背景及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1.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权利 思想的影响 2. 法国处于第三共和国时期,政治运动不断 二、思想渊源 1.法国启蒙思想和实证主义哲学 2.当时法国思想家的影响 朋友---新康的哲学家查理•瑞努尔 迪尔凯姆的一个敌人:加布里•萨德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
不仅宗教而且知识也是依赖并反映它的社会 基础的。正如宗教是社会力量的体现一样,知识 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也是以社会生活为 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2.表现:
时间概念产生于原始人的社会生活节奏; 空间观念来自于并反映了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社 会成员的空间分布; 等级观念以群体内的社会分化为基础; 力量观念是建立在集体对其所有成员施加的强制 力量的主观意识上的; 因果观念也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本教材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在这种的跨越式的比较研究中,比较文学主要探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它以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学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服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

1、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定义;英国学派定义;中国学派定义(发展)——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文学可比性观念【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异”的关注,前两个国家更多的是“同”的关注】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最①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的兴起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又。

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发端于欧洲。

】·形成期-欧洲阶段→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间与美洲阶段相重叠)→特征: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

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

·转型期-美洲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拓展期-亚洲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东西方文学交往的日益增强,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补充:◆中国比较文学→时间: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征:继承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理论,形成自觉的学科创新意识。

在方法论上,提出阐发研究,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和文学变异学研究,突破了原有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一、学派构成的五个要素
• 1 代表人物
2 3 4 5
理论主张 发表阵地 学术影响 方法论特点
二、三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学派研 究的个案性与整体性)
1 法国学派:
(1)五个代表人物: A 巴登斯贝格是形成期的领袖人物:三种 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1904)、 《文学研究》(1907)、《巴尔扎克的外 来影响》(1912))、研究的两个特点 (查阅大量报刊原始文献;严密的考证方 法)
冯多伦的“文化相对主义”定义
• 冯多伦对“文化相对主义”有一个定义:
“文化相对主义是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 一切价值均与它们处于其中的文化相关。 反过来说,没有普遍价值。没有超越一切 文化的价值,也没有人类借以判断什么是 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抑或什么是好的, 什么又是坏的这样的普遍价值。
• 这一立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要判断一种
• B 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
《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 学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 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1970) 《比较文艺学:东方和西方》。 • C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 题》。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 • • • •
(2)美国学派的四个特点: A 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B 强调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性”; C 认为“平行研究”是可行的; D 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 意义。
• (3)美国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让比较文学研究几乎是无所不包; • B 将“比较文学”导向了“比较文

化”,从而有可能消失自己的学科特 征; C 其比较文学研究仍然没有跨越东、 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法国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以马力·伽列、梵·第根为代表,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美国学派】:以学者亨利·雷马克为代表,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认为比较文学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微观比较文学】:指的是对各种微观的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双边关系,即在范围上只涉及两个国家。

其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

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论多为具体个案的,难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

【宏观比较文学】: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个各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

三个层次: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平行比较法)2、区域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影响研究法——以文本的审美分析为特征)3、世界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像法国学派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的研究。

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判断,只关注其传播与交流情况。

适用对象: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纵的历时角度看,主要研究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横向共时角度看,有很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动分析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从而成为文学传播的先导。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20世纪初,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便遭到了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为首的批评界的攻击与非难。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梵·第根在辨析“比较文学”的名称时就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阐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的‘比较’,在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涵义,它并没有由于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二、理论特点在这里,梵·第根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这种类似的比较,并没有历史的涵义,所以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而这正是前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弊病。

也就是说,梵·第根强调的是“史”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比较”才具有这种“史”的意义?他接着说:“反之,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三 两个学派的大融合
• (二)
美国学派的重新反思
• 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 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 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还有,‚比较 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 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四 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一) 19世纪70年代,维谢洛夫斯基等已在 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并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观。这种方法旨在揭 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 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 还有形式主义学派,着重就语言形式、文体 流派,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在俄国 作品与西欧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外国人心目中的《西游记》
•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 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 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 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 • 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 李,听任摆布。 •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 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 •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 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 宠物猪了。
希腊《美狄亚》
狄多殉情自杀 法国《安德洛玛克》 德国《浮士德》 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奥地利:《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珍妮姑娘》、《嘉莉妹妹》
“弃妇”主 题
中国文学的 “弃妇”主 题是怎样的?
• 3、奥尔德里奇,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 法》,他把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 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并分为‚类同‛和‚对 比‛两个方面;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 中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比较文学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各有异议引起的。

比较文学的学派形成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其中每一个学派的形成都代表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新开拓,都标志着比较文学向更高深的层次发展。

一、法国学派(一)法国学派的形成法国里昂大学于1896年正式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

巴登斯贝格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

他学术视野开阔,文史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

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文学接受的事实。

他主张在研究中对文学关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具有明显的法国传统的实证主义遗风。

(二)法国学派的成熟巴登斯贝格和阿扎尔等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以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为形成期的法国学派奠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即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视为研究重点。

承其余绪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理论观点的人。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且科学地勾画出这种影响的经过路线,即影响的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研究或考察“经过路线”本身,自然需要收集具某种共性的材料,并针对这些材料进地整理归纳,分析推理。

从放送者的角度看,可能研究作家、作品、文体或一国文学在国外所产生的影响。

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主要探讨作家和作品的各种源流,即追根溯源,探寻作家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

如果处于传递者的位置,则主要研究某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成分或媒介手段产生的。

梵.第根始终将是“影响”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并系统阐述了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从而确定了以影响研究著称的法国学派在经较文学界的地位。

他的著作《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一书重点研究了各国民族文学的思想、观念、观点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

分析了人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浪漫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等等,是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研究的成果。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20世纪初,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便遭到了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为首的批评界的攻击与非难。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梵·第根在辨析“比较文学”的名称时就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阐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的‘比较’,在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涵义,它并没有由于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二、理论特点在这里,梵·第根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这种类似的比较,并没有历史的涵义,所以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而这正是前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弊病。

也就是说,梵·第根强调的是“史”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比较”才具有这种“史”的意义?他接着说:“反之,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

2009年第7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严双伍陈 菲 【内容提要】 二战后,在法国几代学人的努力下,法国学派经历了前理论阶段、社会理论阶段和后理论阶段的发展演变,其表现出的“自我孤立”、重视区域研究和第三世界研究、关注和平和正义等特点都与法国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国学派的发展路径、多学科的知识系统、侧重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对区域和特定问题的关注以及自成一格的学术思考角度等特点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贡献了其独到的价值。

【关键词】 法国学派;发展演进;影响因素;贡献和启示【作者简介】 严双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武汉邮编:430072)【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7-0059-07 在美国国际关系的学术文献中,学者们常常将国际关系学科描绘为“美国式的国际关系学科”。

①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斯坦利·霍夫曼甚至提出,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②长期以来,盎格鲁-美利坚(A n g l o-A m e r i c a n)一直牢牢掌控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

相形之下,拥有悠久深厚社会科学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却逐渐沦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非主流”地区。

事实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从各自不同的知识传统、自身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构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理论学说,并对“美国式”的理论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或补充作用。

一法国学派的缘起、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二战后,巴黎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I n s t i t u t e o f A d v a n c e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开设了《法国外交政策》③等国际关系研究课程,自那时以来,法国学派走过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60多年中,法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即奠基阶段或称前理论研究(a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h e o r y)阶段、国际关系社会理论(s o c i a l t h e o r y)阶段和后理论(p o s t—59— 国际关系理论①②③F r e d e r i c kH.G a r e a u,“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AM u l t i-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3,N o.3, 1981,p.779.S t a n l e yH o f f m a n n,“A n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I n t e r n a t i o n-a l R e l a t i o n s,”i nR o b e r t M.A.C r a w f o r da n d D a r r y l S.L.J a r v i s,e d s.,I n-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S t i l l a nA m e r i c a n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N e wY o r k: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N e wY o r kP r e s s,2000,p.27.F r e d e r i c kH.G a r e a u,“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AM u l t i-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3,N o.3, 1981,p p.779-802.-t h e o r y )阶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李新德(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

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

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形象学;副文学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New AchievementsLI Xin-d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nzhou Norm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15)Abstract As a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evolving over a century in France. Nevertheless,many scholars still identify positivism & influence approaches with French school’s met 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since 1970-80s,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France; particularly,the publication of Yves Chevr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 (1989,1995) and Alain-Michel Boyer’s Frontieres du Litteraire (199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ench comparatists learn from others with open-mindedness,and hold their good tra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part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imagology,they have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ed text,literary myths,paraliterature,comparatist poetics,etc during last two decades.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ench school; influence approaches; imagology; paraliterature引言比较文学最早诞生在法国。

第二讲 影响研究与法国学派

第二讲 影响研究与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论 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 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 系。” —卡雷为基亚《比较文学》作序
七.影响研究概念梳理
1.何谓“影响”? 外来性 隐藏性
2、影响研究的三对概念 “影响”与“接受” “影响”与“模仿” “影响”和“类同”
3.“影响”实现的三个条件
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 接受国的条件 ✓政策环境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艺术传统 ✓时代机遇 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
八、法国学派的局限
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 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 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 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 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 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五.影响研究定义
影响研究: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或 民族的文学之间所存在着的影响和联 系,以作家、作品、思潮和流派的相 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为中心,既研究产 生影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也研究 接受影响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还研 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播途径,媒介 手段以及产生的效应等。
六、法国学派比较文学之定义
✓笔述渊源 ✓口传渊源 ✓印象渊源 ✓集体渊源
3.途径→媒介学:传递影响的使者 媒介学概念界定 媒介学形式
✓个人媒介 ✓团体媒介 ✓文字媒介
四、影响研究(法国学派)的特点
提倡“影响研究”方法 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将比较文学限于纯文学范围;地域上则局限与欧 洲,特别是西欧之间。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 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 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 种种结果的原因。”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

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 系史。 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 的或民族的边缘, 的或民族的边缘, 注视着两种或多 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 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 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 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 他 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 多样性相适应。 多样性相适应。”
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 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 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 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 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 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 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 文学。
梵·第根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的对象: 第根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的对象: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 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 他把研究对象分为三类: 他把研究对象分为三类: 一、不同古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如希腊文学与 罗马文学的关系; 罗马文学的关系; 二、古典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如自中古到现代 的欧洲文学, 的欧洲文学, 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受古典文学的影 响; 现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第根认为第三项的范围最广, 内容最复杂。 梵·第根认为第三项的范围最广, 内容最复杂。
梵·第根的“总体文学”包含几方面的 含义: 1. 对于超越“二元”关系的那些事实的 探讨; 2.关于文学本身的美学上的或心理学上 的研究; 3. 没有影响的类似。 (这第二、第三方面的含义, 其实更接近 于后来的平行研究的内容。)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教案设计及讲稿中文班第一组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法国学派的发展脉络以及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3、了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局限4、探索“影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重难点1、法国学派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2、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局限性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课程类型:新授课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这一节课作为此次比较文学自主课堂的第一节课,我们的侧重点主要是要让同学们对法国学派及影响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发展脉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不足与局限,引导同学们对影响研究的未来展望及对新解的了解。

引导:在学习今天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内容总纲,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法国学派的形成与理论主张”与“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也是我们今天讲课的基本脉络。

那么法国学派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

要了解一个学派,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理论主张一、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首先我们从法国学派之所以为“法国学派”讲起1)法国学派: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有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这样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于一派,原因不在于他们都是法国学者,而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法国学派之所以为“法国学派”,原因不是因为这些学者都是法国学者,而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的形成之前有一个理论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法国学派形成的理论准备:2)法国学派形成的准备:1829年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始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1836年基内在里昂大学主持名为“比较文学”的讲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论特点
• 影响 站在放送者的观点上考察一位作家、一件作品、 一种文体在外国发生的;
• 源流 站在接受者的观点上探讨一位作家、一件作品之 可以任意变化的;
• 传递者 促进影响转移的“l Van Teighem) • 基亚(Marius-Francois Guyard) • 卡雷(Jean Marie Carre)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 独特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
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一、背景
•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 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 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 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 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 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 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 述。
三、法国学派的贡献
• 直到今天,“法国学派”所创立的规范, 他们所强调的事实考证的研究方法,仍然 是比较文学研究、特别是影响研究所遵循 的。
• 负面影响:
• 从梵·第根到基亚,“法国学派”一个突出 的特点,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 实采纳在一起,解释每一个事实,找到尽 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阐明欧洲文学 传统的互相关联的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 但却把艺术品当成了来源和影响的总和。
思考题:
• 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及独特贡献。 • 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