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本教材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在这种的跨越式的比较研究中,比较文学主要探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它以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学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服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
1、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定义;英国学派定义;中国学派定义(发展)——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文学可比性观念【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异”的关注,前两个国家更多的是“同”的关注】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最①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的兴起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又。
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发端于欧洲。
】·形成期-欧洲阶段→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间与美洲阶段相重叠)→特征: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
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
·转型期-美洲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拓展期-亚洲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东西方文学交往的日益增强,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补充:◆中国比较文学→时间: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征:继承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理论,形成自觉的学科创新意识。
在方法论上,提出阐发研究,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和文学变异学研究,突破了原有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比较文学考试-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考试-法国学派第一篇:比较文学考试-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其成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著名的学者和论著几乎主宰了整个比较文学领域。
比较文学能够兴旺,是与法国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既使现在,法国学派也仍然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面大旗。
学术界公认戴克斯特是法国第一位从现代意义上说的比较文学专家,他的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是第一篇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
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
从1892年他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他的学术活动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
法国学派的形成是和巴登斯贝格的工作分不开的,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的学者,他眼光远大,知识广博,不但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指导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
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
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
全书共分“导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梵•第根的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
卡雷和基亚的著作和观点则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从巴登斯贝格的《比较文学评论》发刊词开始经梵•第根的名著《比较文学史》的系统阐述,再由卡雷及其弟子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中作最精炼的表述,一脉相承。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第二篇: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一)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1.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1)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①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②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的美学评价;③比较文学研究是跨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④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⑤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3)梵·第根的关于比较文学的描述性定义的作用表明了法国学派于研究方法上对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也是为了促进法国民族文学史的研究,因为当时的法国民族文学在影响与接受两个层面与其他民族文学有着历史的往来与互动。
(4)梵·第根主张比较文学研究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在方法上要求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是在文献学与考据学的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的,这一点反照了当时法国学派受法国哲学家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拒斥于比较文学研究之外了。
(5)法国学派与我国乾嘉学派的异同①同: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崇尚文献与考据,在方法论上与中国清代乾嘉学派崇尚的经学或朴学有着共同的方法论意义。
②异a.研究材料不同乾嘉学派是在中国本土之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意义上成立自己的考据方法,而法国学派崇尚的材料实证是在跨越两种语言以上的文化语境下完成的文献研究。
b.研究的思想基础不同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建基于当时欧洲科学主义的发展,即科学的求证方法把文学研究带向了唯历史主义的实证,而清代乾嘉学派的实证主义是在学术思想上屈服于东方封建话语权力之文字*狱的结果。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
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法国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以马力·伽列、梵·第根为代表,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美国学派】:以学者亨利·雷马克为代表,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认为比较文学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微观比较文学】:指的是对各种微观的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双边关系,即在范围上只涉及两个国家。
其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
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论多为具体个案的,难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
【宏观比较文学】: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个各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
三个层次: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平行比较法)2、区域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影响研究法——以文本的审美分析为特征)3、世界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像法国学派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的研究。
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判断,只关注其传播与交流情况。
适用对象: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纵的历时角度看,主要研究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横向共时角度看,有很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动分析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从而成为文学传播的先导。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汉语言文学自考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 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 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3 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宏观性: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宏观的比较剖析,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怀.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世界文学: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种文学发展的美好远景.总体文学: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文学发展的动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意义、价值进行研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和推动世界文学进步.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誉舆学:又称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影响.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追索放送者,即寻找作家作品在思想、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国外来源,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媒介学: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英国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译介学: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目前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形象学研究:形象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主干上派生的比较文学研究分支.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的形象,即研究他者的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是理解、诠释一个文本,一个作家所塑造的异国形象的关键.平行研究: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流派.专注的是民族文学的美学价值关系,探讨不同国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目的在于总结文学经验、吸收艺术营养,借以繁荣本民族的文艺,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主题和主题学:主题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考察研究对象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母题:指文学世界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人类世世代代历史经验的积淀,它可能是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字句样式,或者一种行为类型、一种生活体验. 文类学:是研究文学的种类、类型、体裁、风格及其演变的学问,当然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是受到接受美学影响的、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作用的研究类型.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文类学、主题学、媒介学、形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比较诗学等.主题学:通过对同一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流变的历时,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以及这种流变和处理的根源.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误读:是阅读学中的概念,其本意是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产生原因是接受者的文化传统的个人喜好.误读现象学的意义说明任何外来影响的因素缺类现象:在一种民族文化局中的一种文类,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没有,这就叫做缺类现象.缺类研究:是诗歌比较的课题,中国诗歌体系中没有史诗,史诗就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缺类.比较诗学:诗是广义的文学,诗学是广义的文艺理论,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阐发研究:阐发研究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相互阐发,相互说明,以期达到对文学研究在新的层面上的理解,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和审美欣赏意义的新结论.用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来解释本国文学.跨学科研究:指从文学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包括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的互相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外缘式研究:是美国新批评学派的一个术语,它指对作品与作品以外的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研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与作家的关系、与历史、政治的关系等等,都被称为是外缘式的研究,以与他们所称的文本研究相对.可比性:作为比较文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可比性指比较文学中的比较研究具有着实际意义.具体说来,在影响研究中,要求影响的接受者将所接受的外国影响具体表现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而在平行研究中,则要求能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的文学规律、发现文化的某些共同性或差异等.阐释学:是中西比较诗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阐释.小诗:指的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短小的、表现一时的感受的、常常带哲理性的短小的诗.这种诗是在泰戈尔等的影响下兴起的.冰心是写作此类小诗最为成功的一个.族群文化研究:指长期销声匿迹的少数民族文化.。
比较文学流派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可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2、答: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
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自产生之初就一直处于开放状态,也出于危机状态。
人们总是质疑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边界,因此比较文学学者们也一直致力于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修正和解释。
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法国学者布吕奈尔(PierreBrunel,1939—?)早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什么是比较文学》一书时,就很明确指出“比较文学”是一个有缺陷的词,说它是有缺陷的词,是指它的意义和指涉含混不定,因此布吕奈尔也给出了一个含糊的界定,即“比较文学”确定了体现于文学研究之中的人类精神的一种持久的面貌,确定了词汇学上的这个小怪物创造出来之前的一种需要[1]。
并且指出比较文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堪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个缺乏完美的称谓。
在布吕奈尔看来,比较文学是一种方法论,呈现的是人类的精神面貌。
显然他的这个解释也不足以囊括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变化。
从比较文学的概念、性质和方法论来说,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危机应对过程中进行完善和丰富的。
从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以及学科性质的确定来说,比较文学最初的确是采取一种比较的方法论进行的研究。
阿贝尔·维尔曼(Abet-FrancoisVillemain,1790—1870)被认为是法国比较文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把比较文学看做是一种比较的方法论并进行了实践。
他发现当时法国的大学正在尝试将渊源相同并曾在各时代互相交流融合的数种现代文学进行比较。
维尔曼自己也正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古时期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
但首次对比较文学进行学科定义的法国学者梵·第根(PaulVanTieghem,1871—1948)恰恰背离了比较的方法论,而采用的是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两国民族文学之间的渊源与影响。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解释了他在论述“比较文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时为什么要背离比较文学的美学意义而寻求它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
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2)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评价: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1)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2)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
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
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
1、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2、巴尔登斯贝格接替戴的事业,是第一个系统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的影响的学者。
3、梵·第根: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
著作《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入门书)4、法国学派诸人师承关系:布吕纳提埃尔→→戴克斯特/贝兹→→巴尔登斯贝格→→伽列→→基亚5、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相应分为三类:史诗、抒情诗、戏剧。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雷马克的贡献哈瑞·列文(Harry Leuin 1912—)曾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和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法国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平行研究?08汉教一班 20080510316 向采清 20080510299唐小琴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
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落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不局限于将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其实从上面的两点就可以看出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毕竟发展就是一种潜在的完善,因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美国平行研究应时而生,虽有缺点但是却是对法国影响研究的完善与拓展。
首先,比较两者还是离不开比较文学的大前提,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这儿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美国学者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
大家知道比较文学既是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管哪种方法研究基础都是求同,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统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这样一来法国影响研究的缺点就暴露在了眼前: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其次,虽然美国学派也有自身的局限,陷入“一头雾水”,研究“泛文化”化,但是在破旧,立新,融合方面来看总会有略胜一筹的感觉。
国内外比较文学定义综述
国内外比较文学定义综述作者:徐晶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义理论。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超越单一民族文学范畴,更加关心不同文学之间的联系,关心不同文学生命全周期过程中的联系,也关心不同文学之间毫无关系中的比较;国内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需要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进行比较,以世界性的眼光来寻找文学之间规律和审美特性,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文学定义;跨文化;国外;国内比较文学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所说,“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
比较文学自产生至今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却依然没有明确的定义。
对此,国内外很多权威学者力图提出自己的科学见解以促进对其的深刻研究。
从最早提出的法国学者到美国学者、苏联学者和国内学者的不断丰富,最终定义越来越明晰。
在众多学者的补充和完善下,比较文学经历了螺旋式的推进和发展。
本文对比较文学定义发展历程上的一些重要定义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法国、美国和国内学者的定义,对比较文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
一、国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最早出现比较文学是在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在该著作中尚未涉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
维尔曼,来自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在1827年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用到了“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并将讲稿《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出版,使得比较文学术语逐渐流行,“比较文学”作为学术术语在1865年后也被普遍接受。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出生地,这一点毋庸置疑,法国学者奠定了比较文学的基础,也是法国学者最早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
在法国学者的定义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学者是范·第根,在范·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比较文学”特征在于将尽可能多的、来源不一的事实采纳在一起,充分的解释每一个事实;在扩大认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将种种结果进行溯源。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
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
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梵·弟根的比较文学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进行严格的区分,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而且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实证,使比较文学的研究过分注重文学关系的实证性考察,而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此外,他的比较文学观还带有明显的文学沙文主义特征,不仅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而且在后来逐步沦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使比较文学的概念不断狭窄化、“精确化”,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法国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卡雷在给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法国学派的定义:“我们不应无论什么东西、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乱比一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他的定义仅仅强调实证主义的
事实联系,连梵·弟根的“总体文学”也一并摒弃,使得比较文学的概念变得更加狭窄。
卡雷的学生基亚在其着作《比较文学》中最后完成了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书籍、情感的交流。
乐黛云先生曾说:“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
”在以“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影响下,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渐渐成为一潭死水,对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接受和认同。
在比较文学研究陷入僵局的时候,1958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书中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机械的研究渊源和影响;第三,文化民族主义动机;第四,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的欣赏。
他认为应当彻底废除“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干脆就称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
他的观点虽然冲破了法国学派的束缚,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泛化,变得不可把握。
韦勒克的观点遭到来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内部两方面的攻击,来自美国学派的雷马克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主张,并代表美国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定义,即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相关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个定义充满了对法国学派的反叛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个定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强调平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并且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美国学派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法国学派的定义为美国学派所取代,美国学派的定义也会慢慢不适应比较文学的发展,进而为新的理论所取代,但是这些学派的形成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和相互交流与理解,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必然会在众多学派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