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写作背景
《等待戈多》是贝 克特的代表作,1953 年在巴黎上演后, 立即获得了巨大成 功,被译成20多种 文字,在许多国 人物共有五个:两个流浪 汉 ——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 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 儿,还有一个小男孩,征意义的 “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 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 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 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而是等待,是作 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 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 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 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 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 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 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 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 1953年 在巴黎上演 掌声把巴黎掀翻 掌声一直拍下去 拍到地球的 另一面 巴黎人的掌心 变红 地球人的掌心 出汗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树注入了水分 两个流浪汉 围绕着 一个中心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 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 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 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 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 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 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 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 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 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 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剧本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艺术特色。
(3)欣赏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比较分析法,将《等待戈多》与其他戏剧作品进行对比,挖掘其独特性。
(3)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实践活动,体验剧本中的角色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剧本所表现的人类对希望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2)认识剧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理解其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的人物形象、情节脉络和主题思想。
(2)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剧本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荒诞性的解读。
(2)分析剧本中的深层主题和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播放与剧本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实践活动:(1)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剧本中的角色情感。
(2)开展情境模拟,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内涵。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剧本内容,分析主人公维克多和艾丝特的性格特点。
2. 谈谈你对剧本中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的理解。
3. 试述剧本《等待戈多》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剧本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在未来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剧本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语文第13课《等待戈多》课件粤教版必修5
贝克特从少年时代起开始写作,到二战结
束,他发表了短诗《婊子镜》、长篇小说《莫菲》 和《瓦特》。战后他继续创作诗歌和小说,但把 主要精力放在戏剧方面。1952年他最著名的剧 本《等待戈多》发表,1953年公演,顿时名震 西方文坛。此剧对荒诞派戏剧的确立具有重要意 义。此外,他的戏剧作品《剧终》、《最后一盘 录音带》、《喜剧》等以及三部曲长篇小说《马 洛依》、《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在当时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9年贝克特获诺贝尔 文学奖。
《等待戈多》
• 剧情简介 • 关于作者 • 课文解读 • 荒诞派戏剧 • 经典戏剧与荒诞戏剧 •拓 展
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剧照
剧中一个典型的场景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久等戈多不来,异常 绝望,打算上吊自杀,这当然是悲剧的场面, 但两人因体重不同而发生谁先谁后的争执,这 又赋予了强烈的喜剧色彩,正是在这悲喜交融, 凄苦的嬉笑中,展现了人生的荒诞。
课本(剧本)解读
【归纳】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既无前因 后果,又文不对题。莫名其妙、语无伦次的对 白,毫无逻辑上的连贯性,即使是一些偶然出 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 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还有两个主 人公的动作反反复复,台上充满动作而实际上 却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无聊之极。事件在杂 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似乎什么也 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
〖思考二〗他们为什么要等戈多?
既然“戈多”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 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 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 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 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 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 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 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 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等待戈多1
再见
比较《等待戈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体会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剧作 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 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 难以沟通。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 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也无 法把握自身的命运。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 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 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荒诞派戏剧主题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 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 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 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 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 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 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 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 “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 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 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 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 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 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 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 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 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 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 失望之音”。
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两个流浪汉是被现代工业 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永无 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够实现的希望, 反映了沦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 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终究无法实 现的绝望心理。再扩展范围,其实 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精神上 失落、苦闷和迷惘的真实反映。
课本节选的第一幕,围绕两个流浪汉等待 戈多来展开剧情,揭示戏剧冲突。精疲力竭的 爱斯特拉冈“使劲往下”脱靴子,“使尽平生 之力”脱下后,往靴内又瞧又摸。弗拉季米尔 也脱下帽子又瞧又摸。两人各自反复做着无聊 的动作。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在等待戈多的 到来。这恰恰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独特的 艺术手法。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 现出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这种非理性夸张,再加上舞台、灯光、道具、 剧中人物荒诞的外形,使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 恐怖表现得更深沉更强烈。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作者:姚佳根王珩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2期姚佳根王珩两个流浪汉,每天来到土坡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戈多始终未露面。
于是在焦躁不安中,他们度过艰难的一天并周而复始。
这是《等待戈多》[1]的基本情节。
有研究者认为两人的等待是一个虚无、荒诞的过程,隐喻人生的荒诞存在,或者说现代人西西弗斯式的生存方式除了空虚与无奈,毫无意义;而这种荒诞感尤其体现在人物台词之中,剧中语言逻辑混乱,语义破碎,指向不明,越发突出荒诞本质。
不可否认,该剧艺术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传统样态的戏剧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或者易卜生的,它缺少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戏剧行动”或“戏剧动作”,因此被指认为是一种“反戏剧”的形式。
这类解释戕害了我们对于现代戏剧艺术的审美鉴赏。
我们从“荒诞性”这个概念得到的只是某种思想认识,如果不考虑具体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放任一些“认识”左右阅读,然后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局部性阐述,必然离题万里。
对于该剧的解读也存在类似误区,一些研究者断章取义,抽离出某几个片段,从“前言不搭后语”中证明剧中人物语无伦次的非理性状态。
这些解读全然漠视人物身处具体情境之中的感性丰富的情感流动,没有从整体上对人物内心进行把握。
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意见,去探究和体验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我们便会获得全新认识。
该剧的主要人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并非单纯符号的象征,而是具有丰富“人”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从他们感性具体的情感中,我们体验到现代世界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
对该剧的解读尝试是一种从艺术形象出发阐述思想内涵的批评路径,即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人物内心情感,进而发掘情感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使论述建立在文本与人物形象基础上,而不是相反。
一、焦灼的等待者人物台词确有些语无伦次,但不是为了“说明”人物的荒诞感,而是为“表现”长时间等待中人物的焦灼情绪,在此种心绪中人物思维发生断裂,无法进行连贯、主题明确的对话。
经典戏剧作品鉴赏
经典戏剧作品鉴赏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和对话来讲述故事,并通过角色的情感和冲突来探索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经典戏剧作品作为戏剧艺术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也让人们深思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本文将鉴赏几部经典戏剧作品,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心理为核心,通过角色的矛盾心理和与命运的斗争,揭示了人性与命运的复杂关系。
剧中的哈姆雷特,面对国家的衰败和个人的痛苦,被迫选择复仇。
他的内心纠结和挣扎,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正义的追求。
莎士比亚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形象化的角色塑造,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阴暗面。
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20世纪戏剧大师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以两个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为核心,通过他们在荒废的土地上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神秘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孤独的本质。
剧中的对白简洁而富有哲理,既充满幽默感,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贝克特通过反复的等待和无尽的对话,揭示了人类在荒诞的现实中的孤独与无奈。
这种独特的剧作风格和主题处理方式,使《等待戈多》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戏剧文学的瑰宝。
该剧通过对主人公浮士德的内心世界和对人处世的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知识的追求。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极具张力,他既是追求知识的狂热者,也是对生活无尽欲望的奴隶。
歌德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话,刻画了一个复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使得《浮士德》成为人性探索的经典之作。
四、契诃夫的《三姐妹》《三姐妹》是俄国戏剧大师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以三位姐妹的命运和对幸福的追求为线索,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的刻画,展现了人生的坎坷和对理想的追求。
契诃夫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困境和对未来的希望。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文学地位分析剧本的结构和主题掌握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剧本简介和作者介绍剧本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剧本主题探讨和文学批评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剧本背景、情节和主题互动法: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二、第一课时:剧本简介和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等待戈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贝克特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舞台说明2.2 教学内容介绍《等待戈多》的创作背景和首演情况分析剧本的舞台说明和角色设定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剧本背景和作者经历学生阅读剧本,了解舞台说明和角色设定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三、第二课时:剧本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剧本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2 教学内容分析剧本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情节,找出关键转折点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四、第三课时:剧本主题探讨和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探讨《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探讨剧本中的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分析剧本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批判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主题的理解和批评五、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加深学生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理解5.2 教学内容分组讨论剧本情节和人物关系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角色扮演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学生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表演技巧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反馈和建议六、第五课时: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剧本的语言和表达技巧6.2 教学内容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探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表达自己对剧本的鉴赏和批判七、第六课时:剧本创作和表演实践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创作剧本,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表演7.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创作剧本,提出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学生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表演技巧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反馈和建议八、第七课时:课堂讨论和总结8.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和表达能力8.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8.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九、第八课时:课后作业布置9.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9.2 教学内容9.3 教学活动学生完成作业,表达对剧本的理解和批判十、第九课时:课后作业点评和总结10.1 教学目标点评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10.2 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剧本评论文章,给予反馈和指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10.3 教学活动教师点评学生的剧本评论文章,给予反馈和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
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选修:音乐与戏剧表演荒诞剧《等待戈多》选段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被人们称为没有情节的现代派戏剧。整部戏
的主线是两个没有具体身份、性别、年龄等特征的人,在 一直等待着“戈多”。但是,“戈多”到底是什么,谁都 不知道。它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种希 望,也许是……
就在这种茫然的等待中曾经出现一个名叫波卓的人, 还带着一个不知为何物的“幸运儿”。另外还有一个孩子, 但是他总是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不来了,戈多先生明天 来!”……
导演在将本剧搬上舞台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音乐素 材来表现这种颓废的思想从最开始弗拉季米尔上场时的 音乐和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年轻人中那种无聊、 颓废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 生命意义的迷失。
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课后将作品其余选段赏析完毕并在课堂上进
行分享。
谢谢欣赏
荒诞剧《等待戈多》选段
《等待戈多》,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 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 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 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 的故事情节。《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 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鉴赏提示:
《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戏剧的开山之作与代表作品。 之所以将它称为“荒诞派”戏剧,是因为它的创作贯穿了 “世界是荒诞的”这一主题。这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名国人民中产生的普遍情绪,源于对未来的茫然和恐 惧。
在本剧中,贝克特希望通过爱斯特拉闪和弗拉季米尔 这两个流浪汉无目标、无终结的等待,深刻地寓示当代西 方人在荒诞世界的尴尬处境。其反传统的艺术构思体现了 强烈的先锋派精神。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原理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原理本文旨在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原理,运用文献调查法来研究。
《等待戈多》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表现世界的荒诞,引起人们的情感共振,整部剧中有很多的空白,让审美主体进行想象填充,从而完成整部作品。
标签:荒诞;异化;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审美再创造一、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高于生活(一)生活是艺术的沃土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现实的生活,就不会艺术,生动的艺术形象,灵动的艺术情节,都有现实生活的影子,远离了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没有了生命力,最终干瘪,逝去。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随之产生了“人的异化”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越来越高,人的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开始失去平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对精神世界变得非常的空虚。
人们就像机器人一样,不断的工作,非常忙碌。
而精神世界却忘记了补充养分。
对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开始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压的人们身上的压力倍增,人们品尝不到生活的乐趣。
一些艺术家深深为这种生活着急,急于帮人们找到解脱的方法,“荒诞派戏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
(二)艺术是从生活中开出的花朵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生活,而是变得更为凝练,更为集中,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强烈、更动人、更典型、更有普遍意义而且艺术真实加入了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和生活真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甚至是变形,但艺术真实的源头是生活真实。
著名荒诞派作家尤内斯库曾给“荒诞”下过一个定义,他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_等待戈多_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_荒诞派戏剧名作_等待戈多_赏析
’( * !(()
!"
名作 欣赏
语文讲堂
社会危机,人们在旧秩序的全面崩溃和旧的价 值观念全面瓦解的时候,以一种冷静的态度, 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在充满着 纷争与冲突的现实面前的迷惘与幻灭、焦灼与 苦闷、思考与无奈等情绪,同现实主义文学一 样,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 — 不过是曲折与 变形的—— — 反映。 应该说,把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引入基础 教育的语文课本,是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 后,教育进一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的结果,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帮助学 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从而增强中 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 等待戈多》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 萨缪尔・贝克特 > ;?!@—;?A? B 创作于一九五二 年的一部著名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荒诞派戏 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贝 克特,亲身经历过 “ 一战” “ 二战”这两次世 界大战,这是人类世界遭遇的毁灭性的灾难, 在他的心理上也留下了难以平息的创伤。而在 “ 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面临着信仰坍塌、 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精神危机,又使他感到 忧虑和迷惘,对未来也感到渺茫和绝望,从而 陷入极大的痛苦与悲观的精神状态之中。在这 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借创作 《 等待戈多》来表 达他对当时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时代情绪和精神 危机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要理解 《 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特 征,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荒诞。按照一般的理 解,荒诞是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但作为 一个文学流派的 “ 荒诞”,来源于英国批评家 马丁・埃斯林所著的 《 论荒诞派戏剧》一书, 是对五十年代初期的一批剧作家的作品的概 括。而对这一观念,法国作家加缪在 《 西西弗
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哲学思潮,都对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成 为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思想源 泉。 其实, “ 现代主义”也只是一个统称,它 包含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 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 “ 黑色 幽默”、 “ 新小说派”,乃至 “ 垮掉的一代” 等不同的文学流派,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反传 统、反理性的特征,人们便把它们归纳为一种 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所谓 “ 现代派”文学思潮或 文学运动。但由于文学传统的巨大的惯性和读 者欣赏习惯的稳定性,对待这一文学思潮或者 说文学运动,人们素来抱有比较偏激的意见, 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 主义、消极颓废、悲观绝望、怀疑一切、精神 崩溃等思想危机的集中表现。这些理解当然也 有其客观的合理的一面,然而,如果对现代派 文学的总体状况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又 会看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着特殊的独立的 价值,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
第3单元戏剧13等待戈多节选
8
3.词语积累 ①心血来潮:形容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②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为一劫, 后用“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一般作贬义词用。 ③趁热打铁:比喻抓紧时机行动,毫不拖延。 【忏悔 懊悔】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懊悔:做错了事或者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例:①假如有一天,父母们因为终于等不及而撒手而去,我 们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慵懒而充满无尽的__懊__悔____呢?有一位作
5
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 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 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 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 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 动,全剧终止。
用象征手法写作文
作为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具有高度的象征性。爱斯特拉
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
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至
于戈多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
戏里说出来了。”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
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此外,剧中单调、重复
22
6
1.字音识记
症.结( zhēnɡ ) 窥.视( kuī ) 祈.祷( qí ) 唾.沫( tuò )
嬉.笑( xī ) 堕.落( duò) 咀嚼.( jué) 咧.嘴( liě )
鸨.母( bǎo ) 忿.怒( fèn ) 瘸.腿( qué)
7
2.字形识别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的独特艺术风格。
2.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介绍:作者萨缪尔·贝克特,20世纪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剧本梗概: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戈多并未出现。
在等待过程中,他们互相交谈,探讨生活的意义,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们的困境和迷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剧本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及剧本中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剧本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剧本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剧本阅读:学生自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等待戈多》的戏剧表演或电影版本,增强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等待戈多》的解读和表演经验。
3. 对比分析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或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进行片段表演,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情景模拟:模拟剧本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剧本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创意写作:请学生以剧本中的某个场景或人物为灵感,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
《等待戈多》与《阿Q正传》现代主义同构
《等待戈多》与《阿Q正传》现代主义同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
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表现“末人”,一个塑造“类型”,同一时代的东西方文学的巨匠揭露社会的笔法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不追求人性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而是深入人的主体意识,揭示其心里的疮疤。
阿Q是鲁迅笔下典型的“末人”形象,他无知无识、毫无独立意志,社会上时髦的看法就是他的看法,流行的习俗就是他的习俗,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处处事事从众媚俗。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则是贝克特笔下的“非人”形象,他们整天迷离恍惚、浑浑噩噩,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两个人完全可以互换角色。
从人性的角度看,阿Q和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有许多共同的表征:以丑为美――透视“非人”的尴尬。
外形的猥琐阿Q“赤着膊,懒洋洋,瘦伶仃”的模样,且头上长有癞疮疤,扎着黄辫子,厚嘴唇,穿着破夹袄,戴着毡帽,挂着搭连……他忌痛护短,而人们又偏偏爱拿他的短处寻开心。
阿Q只是国人心中开胃的“点心”,而他也自觉地维持着这丑态,以博取“鉴赏家”们一笑而得意。
同样,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穿着敞怀的深色西服、圆领白衬衫,有点皱,衣衫褴褛、委琐邋遢到令人作呕的地步。
贯穿《等待戈多》一剧中的另一个次要人物“幸运儿”出场时扛着沉重的行李,拱着肩、缩着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幸运儿”无不是痛苦的化身。
阿Q和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幸运儿”丑陋的外形,是读者眼中极不调和的色调,表明了他们穷困和受屈辱的处境,也透视了他们的生存只是作为动物性的存在,完全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著名戏剧之一《等待戈多》作品简介剧本鉴赏分析读后感分享PPT模板
。量
R T
者
, 有 一 个 人 ,
1介
绍
作者介绍
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作家,出生 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圣 三一大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创 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 尤以戏剧成就最高,1953年凭借 《等待戈多》声震文坛,成为法国 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 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 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 的流浪汉,到《美好的日子》里埋 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 “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 “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 找“自我”。
01. 添加标题
添加介绍文字。这里是文字内容介绍添加介绍文字。这里是 文字内容介绍
02. 添加标题
添加介绍文字。这里是文字内容介绍添加介绍文字。这里是 文字内容介绍
03. 添加标题
添加介绍文字。这里是文字内容介绍添加介绍文字。这里是 文字内容介绍
请输入标题文本内容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 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
戏剧简介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 出来。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 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 狄狄。
主仆二人走后,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又来了,仍然说 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戈戈和狄狄无聊得要死,解下 裤腰带上吊,结果带子断掉,没能死成。
在此输入标题
请复制粘贴内容文本到这里,可以 进行修改,符合设计需要
关键词
在此输入标题
请复制粘贴内容文本到这里,可以 进行修改,符合设计需要
在此输入标题
请复制粘贴内容文本到这里,可以 进行修改,符合设计需要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主题,把握剧本的结构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戏剧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剧本概述:《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代表作,创作于1952年。
剧本通过描述两个流浪汉在荒野中等待一个名为“戈多”的人物,展现了一种绝望而又荒诞的生活状态。
2. 剧本结构:剧本分为三幕,每幕都重复着等待戈多的情景,但每一次的等待都有所不同,展现了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戏剧的张力。
3. 剧本风格:贝克特的剧本语言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角色之间的对话常常没有明确的含义,需要观众进行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剧本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文本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剧本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探讨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戏剧的主题。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等待戈多》剧本文本。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剧本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3. 教学PPT:包括剧本概述、作者简介、剧本结构和风格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剧本的背景和作者塞缪尔·贝克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剧本:学生阅读剧本节选部分,注意理解角色的对话和情节的发展。
3. 剧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剧本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戏剧的主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荒诞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戏剧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剧本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及作者贝克特;(2)分析戏剧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等待戈多》与其他戏剧作品的异同;(3)实践表演技巧,增强对戏剧艺术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2)感悟人生哲理,提高人生境界;(3)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及艺术特色;(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及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等待戈多》中的象征手法及荒诞性;(2)探讨作者对人生、命运、希望的探讨;(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戏剧作品进行独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贝克特及《等待戈多》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戏剧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剧情及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重要句子、段落;(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及荒诞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比较《等待戈多》与其他戏剧作品的异同;(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表演实践:(1)分组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艺术;(2)评价表演效果,引导学生关注表演技巧;(3)深入分析戏剧艺术的特点及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2)评估学生在讨论、表演中的表现及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笔记,关注重要句子、段落的标注;(2)评估学生对文本的象征手法及荒诞性的理解。
3. 课程总结:(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等待戈多》ppt课件
等待戈多
一出戏 1953年 在巴黎上演 掌声把巴黎掀翻 掌声一直拍下去 拍到地球的 另一面 巴黎人的掌心 变红 地球人的掌心 出汗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树注入了水分 两个流浪汉 围绕着 一个中心
促成这出戏的上演 两个流浪汉 分别拥有 世上最漫长寂寞时光的一半 两个流浪汉 在长长的道路和时光里走 在长长的寂寞和等待里走 两个流浪汉 他们在树下 一动不动 他们进入蓝色星球上的某个黄昏 某个黄昏 身旁这棵枯树 突然生出了叶片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 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 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 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 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 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 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 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 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 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 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 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 等待戈多的主 题是等待 贝克特在剧中所揭 示的世 界是荒诞的 残酷的 不可思议的 而 在这个荒诞的 残酷的 不可思议 的 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 和期待是无望的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 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 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 来……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 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 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 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 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 低下 浑浑噩噩的人物 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世界 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 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 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 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 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作者和戏剧的基本情节。
2. 帮助学生掌握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3.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探讨。
4. 引导学生思考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戏剧情节:介绍《等待戈多》的故事背景、发展脉络和结局。
2. 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性格特点。
3. 象征手法:解读戏剧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裤子等。
4. 社会现象:探讨戏剧所反映的荒诞性、无聊生活和社会批判。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3.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作者的批判意图。
四、教学难点:1. 戏剧中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对荒诞性戏剧的理解和评价。
3. 将戏剧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剧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戏剧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剧情:详细讲解戏剧的基本情节,让学生熟悉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
3. 分析人物: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4. 解读象征:讲解戏剧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裤子等,探讨其意义。
5. 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戏剧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荒诞性、无聊生活等。
6. 案例分析:分析戏剧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7. 总结评价:对戏剧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等进行总结。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等待戈多》剧本。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课文简介《等待戈多(节选)》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类面对无意义等待的困境。
本节选部分主要描绘了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戈多并未出现,他们陷入无尽的等待之中。
1.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探讨。
(3)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1)理解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2.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2.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贝克特及其荒诞派戏剧,引发学生对《等待戈多(节选)》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问题解答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3.4 小组讨论(1)课文中的两个流浪汉形象有何特点?(2)他们等待戈多的过程反映了什么?(3)如何看待这种无意义的等待?四、课堂练习4.1 课文理解题(1)请简述课文情节。
(2)请概括两个流浪汉的形象特点。
4.2 思考题(1)谈谈你对荒诞派戏剧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无意义等待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5.1 阅读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贝克特的另一部作品《快乐的日子》,加深对荒诞派戏剧的理解。
5.3 话剧表演组织学生分组表演《等待戈多(节选)》,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6.2 同伴评价6.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论文质量、话剧表演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的世界,精神的救赎
——浅谈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本文拟从人类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这一命题出发,探索人在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戏剧内容大致为狄狄和戈戈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
剧中没有离奇的情节发展,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也没有繁复华美的场景安排,但它却带给观众和读者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沉思。
学界大体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特别是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怀有的那种对生活的无望感、荒谬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
但如果认为《等待戈多》仅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在毫无意义地追求与等待一个虚无的希望,人类的整个行为只是荒诞不经,一切都是无望,仅仅表现了贝克特对生存与生命意义以及对他所置身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的质疑,那或许没有完全真正领悟到他的意图所在。
一.荒诞的剧情和世界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奴隶主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两个流浪汉在枯树墩上等待一直未出现的戈多,而戈多到底是谁,剧本中并没有任何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第一幕开始时, 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过程是用乱说乱动来消磨时间。
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失魂落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经过时给他们的等待带来一点变化,在第一、第二幕的最后都有报信的小男孩说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来,爱斯特拉冈问“:那我们怎么办?”弗拉季米尔说“:等待戈多”,这是可以概括的基本剧情。
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
地点和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可以说通篇都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行为,也没有出现一般戏剧都会出现的高潮。
所以说这部戏剧剧情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作者又采用一种荒诞的描述手法体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是处在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
在第二幕里,那棵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四五片绿叶,以至两个流浪汉无法辨清是否仍在昨天的地点等待戈多。
外部环境不但对人呈现出一副冷漠、陌生的面孔,而且也给人带来了一种压迫感。
因为人对外在客观世界毫无所知,而客观世界是荒诞不经的,所以,人常为荒谬的现实所吓倒。
此外,剧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既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人生的荒诞;作为全剧中心线索的戈多,也并非是一个什么具体的人,而也只是一种象征。
二.充满希望的等待
《等待戈多》主要叙述的是两个流浪汉对戈多的等待,这种对希望的等待,成为剧本的叙述中心。
戈多是否会来?为什么要等?等待是因为心中仍怀有期待,尽管现实社会使人们对于未来已变得不那么乐观,对“等待”的看法也似乎发生了改变:希望一定能够实现吗?等待一定有结果吗?贝克特就是以这种荒诞的手法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质疑,对未来的不确定。
然而,人没有了希望,等待还能意味着什么?社会现实迫使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未来的状态,在永远的等待中迎接未来。
明天也许会更好,这是人们共同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信念驱使人们坚定的等下去。
剧中两人曾多次提到要离开,却始终逗留在原地;他们也尝试过自杀,却也最终放弃。
几经周折,他们最终选择了继续“等待”,即使这种等待是毫无希望的,但总比不等待,什么也没有强。
对于剧中人物戈戈和狄狄来说,他们等待的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希望,他们希望戈多的到来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至于他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有日复一日地等下去。
剧中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那个报信的小男孩。
是这个小男孩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今天不会来,明天一定会来。
他在剧中是戈多的信使,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使者,是潜在的创造者。
贝克特把拯救社会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其本身就暗示了这个社会仍然是有希望的。
应该说这个明天准来但又始终
未来的戈多不仅仅是一种希望,戈多一定要来,所以这种希望是存在的。
而戈多又说明天准来,明天又意味着无限期的等待,希望是绝对的,但等待又是渺茫的。
在《等待戈多》这一剧本中,作者采用荒诞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社会的灾难,人情冷漠,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人们不知何去何从,唯有迷茫的等待,等待着一种希望,或是在希望中等待,等待救赎。
人们因为希望而等待,又由于等待而充满希望。
三.对生存的启示
贝克特试图通过剧中人物告诫人们需摆正个人的位置:“我们不必说我们这一代的坏话,它并不比它的前几代更不快乐。
我们也不必说它的好话。
我们根本不必说起它。
”不必埋怨荒诞的现代社会,因为“到明天一切都会好些的”;也不必怀念逝去的传统社会,因为“念念不忘这些往事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根本无需讨论社会的长短,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整个社会作些什么改变,“凡是补救不了的事,必须逆来顺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
人类需要在等待的过程中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在希望的支撑下过这“漫长而无聊”的人生。
贝克特认为我们个人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不能指望上帝。
磨难重重的人类史得以发展靠的只是人类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以及自设的希望和动力。
至于上帝,不过是人们虚设的一种精神慰藉,没有必要被他“拴住”。
剧中两个人物在闲聊中把“救世主”与两个贼相提并论,含义深刻。
因为所谓的“救世主”何尝不是如“贼”一样偷走了信赖他的人们的独立性?这既是对“救世主”之说的一种讽刺与否定,亦是对其神圣感的解构。
贝克特想告诉人们,如果人类仅仅一厢情愿地把拯救自己命运的权利放在“救世主”手里,是不可能最终得到拯救的。
旧的信仰坍塌之后,要在艰难的现实处境中生存下去,人靠的只能是自己,因为信仰还需自己重建,困境还需自己摆脱。
因此在对“戈多”的期待中,狄狄和戈戈显得很理智很主动,既“想听听他会提供些什么”,又决定听了以后可以选择答应或拒绝。
“难道咱们没给系住?”“咱们已经失去了咱们的权利?”狄狄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的疑问实际上是对信仰的一种清醒的反思。
人活着少不了信仰的支撑,然而人在自设信仰的时候,需要一种分寸,不能反把自己给束缚住而成为信仰的奴隶。
贝克特想要告诉我们的不是让我们懂得戈多,而是想说不管他是谁,因了他的存在,我们才有了值得活的理由,才有了抵御生之孤独与虚无的砝码,才能让自己在这荒诞的生活中感到一丝幸福。
如戈戈和狄狄般以真实、谦卑与执着去等待“戈多”的人在现今浮躁之世其实难能可贵。
罗伯特·吉尔曼认为这部戏就是表现戈戈和狄狄怎样等待戈多。
戈多不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他是被追求的超验现实以外的东西,人们追求它是为了给现世生活以意义。
“不来的戈多”赋予主人公荒诞无望的结果,却也支撑了他们希望一生的过程。
他们“只有一样东西是清楚的”,那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这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因此,本剧并非简单地给观众带来消沉和抑郁,而是试图使观众更接近真实,明白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