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

合集下载

地质勘探中的水资源评价考核试卷

地质勘探中的水资源评价考核试卷
2.描述在水资源评价过程中如何综合考虑地质、气候、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论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在实际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D
3. D
4. D
5. B
6. C
7. C
C.地下水化学成分
D.地质灾害分布
16.水资源评价中,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B.保障生态用水
C.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D.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
17.下列哪些地区的水资源评价需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影响?()
A.干旱地区
B.湿地保护区
C.生态脆弱区
D.城市建成区
A.必须依法进行水资源评价
B.水资源评价结果需要公示
C.水资源评价报告需经审批
D.水资源评价可以由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取决于其补给与______之间的关系。
2.水资源评价中,地表水的质量通常通过分析水中的______、______等指标来评估。
14. ABCD
15. ABCD
16. ABC
17. ABC
18. ABCD
19. ABCD
20. ABC
三、填空题
1.开采
2. pH值、溶解氧
3.地下水压力、渗透性、地下水流动方向
4.阵雨、雷雨、暴雨
5.同位素示踪法
6.利用
7.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答案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答案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

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

时间:夏多冬少;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的运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公式计算,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专业基础教材目录(2013版)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专业基础教材目录(2013版)

第一章项目管理第一节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综述1一、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二、项目立项审批制度三、建设阶段管理制度2(一)项目法人责任制(二)招标投标制(三)工程监理制(一)建设工程招标的范围(二)建设工程招标方式(三)建设工程招标程序(四)建设工程招标文件的内容三、建设工程投标管理13(一)建设工程投标程序(二)建设工程投标报价的依据(三)建设工程编制投标文件的方法和步骤第四节工程建设监理14一、工程建设监理的概念二、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职责与权力15三、工程建设监理的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四、工程建设监理活动的基本准则16(一)守法(二)诚信(三)公平(四)科学五、工程建设监理的依据第五节工程建设项目管理17一、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一)项目法人第一节工程水文一、基本资料内容及复核(一)基本资料内容(二)基本资料复核二、水文要素经验频率及统计参数30(一)经验频率(二)频率曲线的线性及统计参数三、径流分析计算31(一)径流分析计算内容(二)径流还原(三)径流资料的插补延长(四)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五)径流计算四、设计洪水计算33(一)设计洪水计算的内容(二)洪水、暴雨系列(三)历史洪水和暴雨的调查与考证(四)经验频率、统计参数及设计值(五)设计洪水过程线(六)成果合理性检查五、水位流量关系拟定36(一)基本方法求二、土的主要物理水理性质49三、图的主要力学性质及指标50第二节岩体工程地质特性一、岩石的工程地质特性(一)岩石分类(二)岩石的主要物理、水理性质及指标(三)岩石的主要力学性质及指标二、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54(一)岩体结构及分类(二)岩体质量与RQD(三)岩体完整性及分类(四)岩体风华及分带(五)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六)岩(土)体的渗透性及分级第三节特殊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58一、喀斯特(一)基本概念(二)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三)喀斯特的发育规律(四)喀斯特类型二、湿陷性黄土60(一)基本概念(一)主要术语(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三)水利水电工程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的规定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67四、活断层68(一)活断层的定义(二)活断层研究方法(三)活断层的判别第五节水库工程地质70一、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一)规划阶段(二)可行性研究阶段(三)初步设计阶段二、水库蓄水后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71(一)水库渗漏(二)水库浸没(三)水库塌岸三、水库诱发地震74(一)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二)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类型(三)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一)砂砾料(二)土料(三)人工骨料(四)碎(砾)石类土料三、各类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要求92(一)料场场地分类(二)勘探布置第四章工程任务与规模94第一节防洪治涝一、防洪工程系统及允许泄量(一)防洪工程系统的组成(二)防洪标准(三)防洪控制断面允许泄量(四)防洪工程系统联合运用二、防洪工程的水利计算97(一)堤防(二)水库(三)分洪工程三、治涝工程系统101(一)治涝工程系统组成(二)治涝标准(三)治涝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三)水轮机额定水头选择六、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118(一)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二)抽水蓄能电站的类型(三)调峰容量平衡计算(四)装机容量选择第三节水资源配置及供水工程120一、供水量、用水量调查统计(一)供水量调查统计的分类(二)供水量调查统计的要求(三)用水量调查统计的分类(四)用水量调查统计的要求二、供水水源和水资源配置122(一)设计标准(二)供水水源(三)水资源供需分析和配置三、城镇供水工程123(一)城镇需水量预测(二)城镇供水四、调水工程125(一)调水工程必要性论证原则(二)调水工程调水量的确定(三)分汊型河段的整治(四)游荡型河段的整治(五)浅滩的整治第六节综合利用水库142一、综合利用水库基本概念(一)综合利用任务和顺序的确定(二)综合利用水库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二、综合利用水库防洪与兴利的结合146(一)综合利用水库防洪兴利结合的形式(二)防洪与兴利库容结合形式的适用条件三、水库调节计算和调度图148(一)水库的调节性能(二)兴利调节计算(三)水库调度图四、水库回水计算149(一)计算目的(二)计算方法(三)水库回水曲线计算(四)回水推算成果合理性分析第五章工程总体设计153第一节工程等级划分及标准154163(三)引水建筑物(四)输(排)水渠系及交叉建筑物(五)发电厂房(泵房)及开关站(变电站)(六)通航、过木及过鱼建筑物(七)堤防及河道整治建筑物三、工程总布置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64(一)枢纽布置设计的一般原则(二)枢纽布置方案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第六章水工建筑物167第一节土石坝一、土石坝筑坝材料选择与填筑标准(一)土石坝的筑坝材料选择(二)土石坝各种筑坝材料的填筑标准(三)面板堆石坝各种筑坝材料的选择标准二、碾压土石坝坝体结构设计169(一)坝体材料分区(二)坝体坝坡的选择(三)坝体防渗体的选择(四)反滤层与过渡层设计三、碾压土石坝坝体排水及构造设计171一、(一)基础处理原则及一般规定(二)基础处理主要方法第三节拱坝188一、拱坝布置、设计基本要求及安全标准(一)拱坝布置(二)拱坝设计基本要求(三)拱坝设计安全标准二、拱坝坝体结构及构造设计192(一)坝顶布置(二)横缝、纵缝与接缝灌浆(三)坝内廊道及交通(四)坝体止水和排水(五)坝体混凝土及分区设计(六)工作稳定分析三、拱坝坝身泄水建筑物型式193四、拱坝消能防冲结构设计194五、拱坝基础处理原则和主要方法195(一)基础处理原则及一般规定(二)基础处理主要方法第四节水工隧洞198一、水工隧洞洞线选择与进、出口布置(一)水工隧洞设计原则(二)闸室布置二、水闸防渗排水、消能防冲及两岸连接布置与设计208(一)防渗排水布置(二)消能防冲布置(三)两岸连接布置第七节堤防210一、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一)堤线布置(二)河堤堤距的确定(三)堤型选择二、堤身设计211(一)一般规定(二)筑堤材料与土堤填筑标准(三)堤顶高程(四)土堤堤顶结构(五)护坡三、堤基处理213(一)一般规定(二)软弱堤基处理四、堤岸防护213(一)一般规定二、水电站进水建筑物布置及设计224(一)进水口类型(二)进水口布置(三)开敞式进水口布置及孔口尺寸拟定(四)深孔式进水口高程选择及尺寸拟定三、水电站压力管道布置及设计226(一)压力管道的功能和类型及其材料要求(二)压力管道的布置(三)压力管道水利计算(四)压力管道结构分析(五)岔管(六)压力管道构造要求第十节水工金属结构229一、闸门的分类(一)闸门按工作性质分类(二)闸门按结构形式和动作特征分类二、闸门的布置、选型230(一)闸门布置的一般要求(二)闸门选型的一般原则(三)表孔溢洪道闸门的布置于选型(四)深孔泄水孔闸门的布置与选型(一)截流方式(二)截流方式的选择(三)截流设计的原则六、基坑排水240(一)初期排水(二)经常性排水第二节主体工程施工方法240一、主体工程施工概要二、土石方明挖240(一)岩石开挖级别(二)坝基开挖顺序与开挖方法(三)高边坡开挖原则(四)出渣道路布置原则三、地基处理241(一)基岩灌浆(二)防渗墙施工四、碾压式土石坝施工242(一)料场规划原则(二)坝料上坝运输(三)坝料填筑五、混凝土施工243(一)混凝土施工方案选择原则(四)移民工作的主要步骤三、征地移民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体系250(一)法律(二)行政法规(三)规程规范(四)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第二节移民前期工程程序251一、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概述二、水利工程移民前期工作主要内容和工作深度252(一)项目建议书阶段(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三)初步设计阶段三、水电工程移民前期工程主要内容和工作深度254(一)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四、移民安置规划编制的程序254第三节建设征地范围255一、工程征地范围五、城镇、集镇部分调查内容269(一)基本情况调查(二)用地调查(三)人口调查(四)房屋和附属设施调查(五)机关事业单位调查(六)企业调查(七)基础设施调查(八)其他调查六、专业项目(含企业)调查内容270(一)企业调查(二)交通运输设施调查(三)水利水电设施调查(四)电力设施调查(五)电信设施调查(六)广播电视设施调查(七)水文(气象)站调查(八)文物古迹调查(九)矿产资源调查(十)其他调查七、实物调查方法273(一)农村实物调查方法(四)建设用地规模(五)基础设施二、工业企业处理规划282三、专业项目处理规划283第七节水库库底清理与防护工程283 一、水库库底清理范围和对象(一)清理范围和对象(二)清理调查二、水库库底清理284(一)建筑物拆除与清理(二)卫生清理(三)林木清理(四)特殊清理三、防护工程设计285第八节征地移民补偿投资(费用)概(估)算286一、有关专业术语二、概(估)算编制原则和依据286(一)概(估)算编制原则(二)概(估)算编制依据三、补偿投资(费用)概(估)算项目划分及费用构成287(十一)地面径流与水损失(十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十三)水土流失治理度和植被覆盖率二、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及分区295(一)土壤侵蚀类型和形式(二)土壤侵蚀影响因素(三)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三、我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297(一)水力侵蚀强度分级(二)重力侵蚀强度分级(三)风蚀强度分级标准第二节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前期工作299 一、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一)法律法规体系(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前期工作302(一)前期工作程序(二)各阶段的内容与深度要求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前期工作302(一)前期工作程序(二)各阶段主要内容和设计深度三、耕作措施315四、风沙治理措施316第五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316一、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和作业(一)预防管理措施(二)治理措施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要求和内容317(一)编制原则(二)防治目标(三)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四)水土流失调查与预测(五)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六)防治措施布局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设计319 第六节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及效益321 一、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一)编制依据(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估)(二)工业用水区(三)农业用水区(四)渔业用水区(五)景观娱乐用水区(六)过渡区(七)排污控制区第二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污染物入河量控制333一、基本概念(一)水环境容量(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三)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四)排污削减量二、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与排污削减量333三、入河排污口整治334(一)基本要求(二)入河排污口布局(三)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四、面源控制334(一)面源污染物调查与估算(二)面源控制措施一、一、一、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二、基本要求三、调查范围四、调查方法五、调查内容344六、环境现状评价344七、环境质量标准345第二节环境影响识别和预测评价345一、环境影响识别(一)工程分析(二)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346(一)预测评价的原则(二)预测评价内容和要求第三节环境保护对策措施351一、基本要求二、环境保护措施351(一)水环境保护(二)大气污染防治(三)环境噪声控制(四)施工固体废物处理(五)生态保护二、评价指标及评价准则363(一)经济内部效益率(EIRR)(二)经济净现值(ENPV)第三节财务评价365一、财务评价的概念及水利水电项目财务评价的特点(一)财务评价的一般概念(二)水利项目财务评价的特点二、财务评价中的费用组成和综合利用工程费用分摊366(一)费用构成及其估算方法(二)综合利用水利建设项目费用分摊三、财务评价中成本费用估算369(一)总成本费用的构成(二)年运行费估算(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估算四、销售收入估算370五、财务评价指标及评价准则370(一)财务生存能力分析(二)偿债能力分析(三)盈利能力分析(四)不确定性分析。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Q总=Q地表+Q地下-Q重 Q重=ρ(Q渠+Q田) 可利用总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Q总-可利用总量;Q地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Q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重复计算量; 地下-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Q重-重复计算量;Q渠 -渠系渗漏补给量;Q田-田间地表水灌溉入渗补 渠系渗漏补给量; 给量; 给量;ρ-可开采系数(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 可开采系数( 量的比值) 量的比值)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可供水量与可利用量的区别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根据需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 可供水量 水要求, 水要求,既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所能提供的河道 外用水量,也考虑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和非常规 外用水量, 水源的利用, 水源的利用,水量平衡的对象是用水量 —可利用量: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开发利 可利用量: 可利用量 用的量, 用的量,不考虑回归水和非常规水源的重复利 用量, 用量,水量平衡的对象是耗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按流域水系进 行分析计算,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行分析计算 ,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 干 支流、左右岸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性 支流、 •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 按独立流域或 自治区、 直辖市) 控制节点进行计算 • 流域机构按一级区协调汇总
三、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水资源可 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在统筹考虑生活、 ,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 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可供水量的涵义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名词解释: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2)干旱指数: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3)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5)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6)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7)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8)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9)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0)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简答题:1)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2)水资源评价:目的—查清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水帐和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内容—通常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的调查和可供水量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前提、水资源规划依据、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基础。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课件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课件
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水量计算公式:Q3=Q×γ
其中:Q3为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水量;Q为工业废水总 量;γ为工业废水回收率。
计算实例及分析
01
02
03
04
以某地区为例,根据其水源工 程设计来水量和水质情况,计 算出该地区的地表水可用资源
量。
根据灌排工程设计情况,计算 出该地区的灌溉和排水工程可
供水量。
根据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计算 出该地区的工业废水可回收利
用量。
分析该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 情况,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
建议。
0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概念及重要性
水资源供需平衡概念
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需求与总供 给的平衡状况。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重要性
水资源供需平衡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02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及计算范围
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某一时间段内某区域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它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等。
计算范围
应考虑自然条件、工程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具体包括水源工程可供水 量、灌排工程可供水量、污水处理再利用水量、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水量等。
01
水资源总量 = 降水量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土壤水 + 生物水等
02
具体计算方法:将各个来源的水 量加总,得到水资源总量。
计算实例及分析
以某地区为例,根据收集整理的降水 量数据、地表水数据、地下水数据等 ,计算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分析计算结果:分析水资源总量的变 化趋势、影响因素等,为水资源管理 和保护提供参考。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

完整性。

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 2。

具体控制节点由 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 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 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 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 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 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 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基本要求1. 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 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 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 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 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 大水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基础上, 3.5.本规划仅要求估算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二、技术路线(一)计算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遵循以下原则: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且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本文档旨在介绍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计算方法。

1. 引言水资源利用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

2. 计算方法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水资源利用率 = (实际用水量 / 可利用水资源量) × 100%其中,实际用水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实际使用的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3. 考虑因素在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水资源计量单位:在计算过程中,应统一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例如立方米或升。

- 时间段选择: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需基于特定的时间段,通常选择年、季度或月份作为计算周期。

- 考虑损失量: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损失情况,如蒸发、渗漏等因素。

- 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持续供给能力,以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4. 应用案例以下为一个简单的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过程:假设某市在2023年度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000万立方米,实际用水量为800万立方米,则该年度的水资源利用率为:水资源利用率 = (800万立方米 / 1000万立方米) × 100% = 80%5. 结论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提供了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应用该计算规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规划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请注意,本文提供的计算规则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综合评估。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一、基本要求1.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2。

具体控制节点由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 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5.本规划仅要求估算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二、技术路线(一)计算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遵循以下原则: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且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限度和潜力,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和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统筹兼顾及优先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项用水。

同时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生态环境最基本的需水要求。

因此,在统筹河道内与河道外各项用水中,应优先保证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要求。

3.以流域水系为系统的原则水资源的分布以流域水系为特征。

流域内的水资源是具有水力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

水资源量是按流域和水系独立计算的,同样,水资源可利用量也应按流域和水系进行分析,以保持计算成果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4.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各地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也不同。

因此,不同类型、不同流域水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的重点与计算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要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选择相适宜的计算方法,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计算方法1.不可以被利用水量与不可能被利用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包括不可以被利用水量和不可能被利用的水量。

不可以被利用水量是指不允许利用的水量,以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及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即必须满足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

不可能被利用水量是指受种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无法被利用的水量。

主要包括:超出工程最大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的洪水量;在可预见时期内受工程经济技术性影响不可能被利用的水量;以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超出最大用水需求的水量等。

2.倒算法与正算法(倒扣计算法与直接计算法)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可采用倒算的方法或正算的方法。

所谓倒算法是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减去不可以被利用水量和不可能被利用水量中的汛期下泄洪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得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

可用(2—1)式表示:W地表水可利用量=W地表水资源量-W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W洪水弃水 (2-1)倒算法一般用于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所谓正算法是根据工程最大供水能力或最大用水需求的分析成果,以用水消耗系数(耗水率)折算出相应的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水量。

可用(2-2)式或(2-3)表示:W地表水可利用量=k用水消耗系数×W最大供水能力 (2-2)或W地表水可利用量=k用水消耗系数×W最大用水需求 (2-3)正算法用于南方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及沿海独流入海河流,其中(2-2)式一般用于大江大河上游或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的山区,以及沿海独流入海河流,(2-3)式一般用于大江大河下游地区。

(三)类型划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要分类型进行,根据水系的特征划分为:大江大河、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内陆河及国际河流等4种类型。

根据各类型水系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确定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估算方法。

1. 大江大河及其支流采用倒扣计算法,从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非汛期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用水和生产用水,以及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剩余的水量可供河道外用水户利用,该部分水量即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图一、图二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示意图。

Q (m 3/s )月份123456789101112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Q (m 3/s )月份2. 独流入海诸河及长江、珠江上游部 分支流,由于建设控制工程的难度较大,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受制于供水工程的建设及其供水能力的大小。

可利用量计算一般采用正算的方法,通过对现有工程和规划工程供水能力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分析,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3. 内陆河上游出山口以上为产水区,其所产水量经过中下游河道外用水消耗及河道内水量消耗,全部被消耗掉。

内陆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复杂,宜直接进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

内陆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估算,采用水资源总量扣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方法。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主要为维护天然生态保护目标所需的水量。

4. 国际河流分为出境河流、入境河流和国际界河。

国际河流涉及面广,情况特殊,宜作为个例,单独进行分析估算。

(四)技术途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采用以下技术途径:1. 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宏观层次的估算成果,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计算方法不宜过于繁琐,力求计算的内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2.以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分析为基础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分析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计算至关重要。

现状(近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分析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程度、模式、存在问题及潜力分析等。

3.计算成果要进行合理性分析与协调平衡对于各水系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要进行合理性分析,并在流域和全国的层面上进行反复协调平衡,最终确定成果。

要进行现状开发利用及开发利用潜力综合分析与比较;水资源利用率及水资源消耗利用率综合分析与比较;未来发展趋势,生产布局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配置格局分析等。

4.选择典型水系进行实例估算各流域选择若干典型水系进行估算,典型的选择要有足够的数量和代表性。

通过实例估算取得经验,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估算方法,推广到其他水系进行分析估算。

三、河道内需水量估算河道内需水量包括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河道内生产需水量。

由于河道内需水具有基本不消耗水量、可满足多项功能以及水量重复利用等特点,因此应在河道内各项需水量中,选择最大的,作为河道内需水量。

(一)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分类及其估算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有:1)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需水量(包括防止河道断流、保持水体一定的自净能力、河道冲沙输沙以及维持河湖水生生物生存的水量等);2)通河湖泊湿地需水量(包括湖泊、沼泽地需水);3)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冲淤保港、防潮压咸及河口生物保护需水等)。

1.维持河道基本功能需要的水量(1) 河道基流量河道基流量是指维持河床基本形态,保障河道输水能力,防止河道断流、保持水体一定的自净能力的最小流量,是维系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能不受破坏,必须在河道中常年流动着的最小水量阈值。

通常可供选用的估算方法:a. 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的百分数(北方地区一般取10~20%,南方地区一般取20~30%)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

计算公式为:K W n W ni i r ⨯=∑=)(11(3-1) 式中,W r 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W i 表示第i 年的地表水资源量;K 为选取的百分数;n 为统计年数。

b. 根据近10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或90%保证率最小月平均流量,计算多年平均最小生态需水量。

计算公式为:W r =12×Min (W ij ) (3-2)或 W r =12×Min (W ij )P =90% (3-3) 式中,W r 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Min (W ij ) 表示近10年最小的平均月径流量;Min(W ij )P =90%表示90%保证率最小月径流量。

c. 典型年法选择满足河道基本功能、未断流,又未出现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某一年作为典型年,将典型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或月径流量,作为满足年生态环境需水的平均流量或月平均的径流量。

公式为:W r =12×W 最小月径流量 (3-4) 或 W r = 365×24×3600×Q最小月平均流量 (3-5)(2) 冲沙输沙水量冲沙输沙水量是为了维持河流中下游侵蚀与淤积的动态平衡,必须在河道内保持的水量。

输沙需水量主要与输沙总量和水流的含沙量的大小有关。

水流的含沙量则取决于流域产沙量的多少、流量的大小以及水沙动力条件。

一般情况下,根据来水来沙条件,可将全年冲沙输沙需水分为汛期和非汛期输沙需水。

对于北方河流而言,汛期的输沙量约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0%左右。

但汛期含沙量大,输送单位泥沙的用水量比非汛期小得多。

根据对黄河的分析,汛期输送单位泥沙的用水量为30~40m 3/t ,非汛期为100m 3/t 。

汛期输沙需水量计算公式为:max 11/C S W m = (3-6)或 111ws m C S W ⨯= (3-7) 式中,W m1为汛期输沙需水量,S 1为多年平均汛期输沙量,C WS1为多年平均汛期输送单位泥沙用水量,C max 为多年最大月平均含沙量的平均值,可用下式计算:()∑===n i ij j C n C Max 1121max 1 (3-8) 式中,C ij 为第i 年j 月的平均含沙量,N 为统计年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