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概论 第五章 演员的表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对演员艺术实践最重要的启发作用是要求 演员在舞台上要重视“间离效果”。“间离效果”也 叫“陌生化效果”。所谓“间离”,指的是演员在表 演上,应该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 布莱希特认为,演员在舞台上根本不可能“完全进 入角色”,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要求演员完全进入角色。 演员应当冷静地在舞台上进行理性思考,以便清醒地 观察舞台上的一切。在舞台上,演员的身份是双重的。 他既是“自我”,又是“非我”。
电影所叙述的行动其完整性之所以是 “幻觉的、虚构的”,其根本原因就在 于无论是电影前期的镜头摄制还是后期 的镜头剪辑,贯穿其间的都不是戏剧式 的整体性建构力量,而是一种片断性的 解构力量。
3、一部影片的人物塑造并不仅仅由演员的表演完成, 还必须借助于各种综合手段的运用。 自觉地把表演跟导演调动的各种非表演成分(造型、 音响、蒙太奇手段……)揉合为一体,为塑造角色服务。 例:美国影片《克莱默夫妇》中,达斯廷·霍夫曼并 没有更多的表演,而且基本处于全景中,使我们看到他周 围的环境——忙碌、欢乐的人们。正是由于环境的渲染、 镜头的调度,使我们体味了他的郁闷、焦急等。所以电影 塑造人物必须注重综合手段的运用,而演员的表演要同这 些手段的运用揉合为一体。
梅兰芳体系
梅派艺术中大量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段,观众通过舞台 人物的脸谱可以直觉地了解角色的个性性格特征,演员 运用身段动作,可以虚拟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如开门、 关门、上楼梯、下船等),而给人以艺术真实的感觉。 梅派艺术中的程式化动作完全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 经过加工后上升为理性的规则性的东西。它能起到间离 演员与角色、观众与舞台的作用,免得演员与角色、观 众与剧情在感情上融为一体。这样的表演反而给人一种 似假非假,似真非真,似曾相识的艺术感觉,从而产生 出陌生、新奇的艺术效果。
4、显示出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艺术素养。 如陶金、赵丹、金焰 、张瑞芳、田华、王晓棠、 谢芳、孙道临、于洋、王心则……等一大批表演艺 术家。他们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注重 从生活出发,创造角色:注重深入生活体验角色的情 感,把生活当做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练习
对学生习作《被遗忘的鱼》中的表演进行评价。
关于“第四堵墙”
在斯坦尼戏剧理论体系影响下,法国自然主 义戏剧学派的戏剧理论家让·柔连宣称:“演员 必须表演得好像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 他在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鼓掌也好,反感也好, 都不要管,舞台前面必须有一面第四堵墙。这 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则是不 透明的”。
布莱希特是“第四堵墙”理论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 演员既然不完全进入角色,那么他在舞台上的表演也就不 应该完全沉浸在剧本或导演为他所制造的生活幻觉之中, 因此,竖立在演员与观众中间的这“第四堵墙”应该被推 翻。 布莱希特认为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根本不存在这“第四 堵墙”的问题。因为中国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清醒地知道, 观众在台下欣赏的是他的表演,而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也 是为了能让台下的观众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所以他们在舞 台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幻觉”。
电影的最大秘密就在于“被分割的空间通过剪 辑被重新组合起来,从而保持一种幻觉的、虚构 的连续性”。乍一看来,电影和戏剧相似,两者 所叙述的都是时空相对完整的“行动”,但是, 自从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之后, 电影所叙述的“完整”的行动,在制作过程中就 被分解为若干片断性的镜头。
由于电影制作的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镜头的摄制往往不是按照电影所叙述的行动 本身的逻辑完成,而可以彼此颠倒,相互易位。 同时,电影的蒙太奇也绝非只是镜头与镜头之间 的简单连缀,它同样具有颠覆特定镜头内在涵义 的力量。库里肖夫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模仿《爱情我浅尝辄止》中的一场戏(白鸿儒与 婧子在食堂,25’),体会影视表演的特点。
二、表演的三大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我演他,我就是他 布莱希特—体现派:我演他,我不是他; 梅兰芳—表现与再现结合:我演他,我就象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斯坦尼戏剧体系的核心是要演员深人生活,积累生活 中的各种情绪体验记忆,即演员的头脑中必须贮存对过 去生活的经历和情绪的种种回忆,以备演员担任各种角 色时随时调用相应的回忆单位。演员走上舞台不是作为 一个人物去开始一种行动或生活,而是作为他先前经历 情境的规定性延续。 他的戏剧宗旨是要防止让观众认为演员是在“做戏作 假”,使观众认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和反应“显然” 是现实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思考与讨论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有什么区别?
戏剧与影视表演的不同
戏剧:演员在舞台面对观众夸张的一气呵成 戏剧 的能动表演,塑造舞台形象; 影视:演员在影棚依据导演意图面对镜头非 影视 顺序性的逼真表演,塑造银幕形象。
戏剧:动作 电影:感知
wk.baidu.com
感知 动作
由于戏剧演员惟有通过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艰苦的形体训练,才能实现生命感觉的感知化,因此,对 戏剧演员而言,他自然也就是先熟悉形体动作,尔后才开 始进入感知状态,这客观上决定了戏剧演员在创造角色时, 很少是从感觉出发去感悟动作的逻辑,而往往是从动作的 逻辑出发去捕捉瞬间的感觉。
讨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代表作 《电影作为艺术》)曾坚持认为声音和色彩破坏了电影的 艺术性,他认为电影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与现实的不同一性, 也就是说在电影与现实之间应该保持一段宽阔的空隙地带, 正是这一空隙地带保证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前提条件。但是, 科学技术的演进却使得这一空隙地带越来越狭窄(观看时 可以感受骑马的快感、海浪的汹涌、佳肴的香味等——观 看电影蜕变为生活体验),那么,电影的艺术性是不是越 来越遭到科学技术的破坏而难以得到保证? 由此,从表演的角度看,哪一种表演体系更符合爱因汉 姆的电影艺术观?
一、电影表演的特点
1、演员置身于完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生活 情境之中 要求演员的表演以生活化和形式感的辩证 统一赋予角色以生命。 例:《我们俩》 陈道明的演艺生涯
2、电影表演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摄影机 这就决定了演员创造的零散、非顺序、随时变 换幅度的表演形式。 在分镜头拍摄的种种局限中挥洒自如,实现最 大的自由,而镜头相连又天衣无缝,有如一气呵 成。
影像艺术概论
2011-12-1 1
第五章 演员的表演
演员扮演的人物作为银幕的中心,是构成故 事和体现内容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表演是创作者、创作工具和创作对象三 位一体的一种特殊劳动,演员根据导演的意图, 运用自身的条件(容貌、形体、声音和演技), 完成塑造人物的任务。
陈道明谈表演
D:\杨澜访谈录_陈道明.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