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2024年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定(2篇)
2024年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规定,以确保防火防爆安全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的防火防爆工作。
第三条防火防爆工作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提高应对火灾爆炸事故的能力。
第四条防火防爆工作应当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防火防爆基本要求第五条公共场所、工业企业、居民建筑等各类建筑物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火防爆设施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第六条防火防爆设施和设备的设计、安装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并经过专业机构的验收。
第七条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爆炸物品等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存储、运输和使用,并制定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
第八条建筑物内部应当设置合适的防火防爆分隔,保证火灾不蔓延、防爆不扩散。
第九条公共场所、工业企业应当制定防火防爆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和群众的应急疏散能力。
第十条煤矿、石油化工等高风险行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常态化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
第三章火灾防控要点第十一条火灾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火势,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第十二条建筑物内部应当设置灭火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供工作人员和群众及时使用。
第十三条定期进行火灾防控演练,提高员工和群众的火灾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建筑物应当设置合适的疏散通道和疏散标识,并保持通道畅通。
第四章爆炸防控要点第十五条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存储和使用,并制定相应的防爆措施。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爆设备和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第十七条定期组织爆炸防控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八条所有爆炸物品都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规定,并严禁私自携带、使用。
防火防爆技术资料
第1章防火基本原理1.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1.1燃素说1.1.2氧学说1.1.3分子碰撞理论1.1.4活化能理论1.1.5过氧化物理论1.1.6链锁反应理论1.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1.1燃素说其它类似学说;四元素说——燃烧是“火、水、空气、土”这四种元素的作用。
如木材的燃烧所产生的明显火焰为“火素”,蒸发散发的潮气为“水素”,上升的烟为“空气素”,剩余的灰为“土素”。
汞硫盐说——火焰的发生是因为物体中含有硫质,气体的逸出为汞素,剩余的灰为盐质,等等。
非常盛行,普里斯特一一实验室得到了氧气,仍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显而易见不科学,唯心,没有证明燃烧素的化学成分组成;当时某些科学家巳经认识到空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燃素说是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甚至整个化学的学说。
其创始人是斯莫尔。
燃素在燃烧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
例如油脂、蜡、木炭都是极富燃素的物质,而石头、木灰、黄金都不含燃素,所以不能燃烧。
直到18世纪70(1772年)年代氧气被发现后,燃烧的本质才真相大白。
燃素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普林斯特是英国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化学家,可惜犯了一个巨大的判断错误。
离奇的是,尽管他终生坚持的化学理论一一燃素论一一最终被他自己的研究所推翻,他本人却从未放弃过这一理论。
但他终究对科学有显著贡献。
普林斯特对气体特别感兴趣,他被酿啤酒时释放的气体(现在我们知道那是二氧化碳)所吸引,就收集了许多。
并通过实验表明,这种气体在高压下易溶于水。
这就是苏打水和发泡软饮料工业的开端,风行的“汽水”热的源头。
几乎所有淡而无味的流体包括白开水,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都会变得非常可口。
当前的商家正把二氧化碳溶于天然矿泉水,赚进大笔银子。
1.1.2氧学说氧学说是1777年,法国拉瓦锡,在普里斯特于实验室内得到氧气的基础上提出的。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防爆知识以及防爆标志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一、防爆基本知识1、爆炸的危险性场所有哪些?(1)爆炸性环境: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气体和粉尘)。
凡涉及爆炸性物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的场所都可能形成爆炸性环境。
(2)危险场所:爆炸性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
(3)在石油、化工、煤炭等生产领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爆炸性物质的泄漏,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危险场所。
据资料:A、在煤矿井下,2/3的场所属于爆炸性危险场所;B、在石油开产现场和精炼厂约有60-80%属爆炸性危险场所;C、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属爆炸性危险场所。
2、防爆基本原理(1)爆炸的基本条件A、可燃性物质(氢气、甲烷等)B、助燃剂(氧气、空气等)C、点火源(明火、火花、高温等)(2)爆炸极限与范围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性气体(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爆炸下限)或最高浓度(爆炸上限),介与爆炸下限和上限中间的浓度范围称爆炸范围。
表1:几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或者蒸气的爆炸界限表2:几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或者蒸气的引燃温度(3)防爆的基本原理A、避免形成爆炸性环境B、消除可能的点火源3、爆炸性危险物质分类(1)中国将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Ⅲ类:爆炸性粉尘和纤维(2)北美将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ClassⅠ:爆炸性气体ClassⅡ:爆炸性粉尘ClassⅢ:纤维4、爆炸性危险区域划分(1)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主要标准依据A、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B、GB3836.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C、GB12476.3-2007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存在或可能存在可燃性粉尘的场所分类D、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 , 1987年(2)爆炸性危险区域主要以爆炸性危险物质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为划分依据的(3)我国对于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划分为3个区域:0区、1区和2区A、0区: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或长时期存在的场所。
第二章_防爆基本原理
四、燃烧与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就其本质来说是相同的,都是 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氧 化反应速度不同。 例如,1kg煤块完全燃烧时需要10min,而1kg 煤气与空气混合爆炸,只需0.2s,而两者燃烧的 热值差不多。(功率) 燃烧和化学性爆炸,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同一 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条件下可以 爆炸。(煤块与煤粉;油罐着火爆炸)
29
3 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Lm
100 Vn V1 V2 ..... L1 L2 Ln
2-6
式中: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L1、 L2,…… Ln—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 V2,…… Vn—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总和为100%。
10
2 爆炸的分类
轻爆: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几米,无多大破坏力, 声响也不太大。无烟火药在空气中的快速燃烧。 爆炸: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能 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 声响。被压榨火药爆炸。 爆轰: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1000~7000m/s.突然引 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冲击波”。能够引起 “殉爆”现象。 某些气体混合物的爆轰速度见表2-3(P33)
22
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 下限越低,其爆炸危险性越大,爆炸极限 越宽,说明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越多。爆 炸下限越低,少量可燃物就会形成爆炸条 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空气渗入容 器,就能形成爆炸条件。 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虽然 不会造成爆炸,但当气体从管道和容器中 逸出时,接触空气,就容易达到爆炸上限, 因此仍有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
14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现代用于工业生产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生产过程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护措施。
从爆炸破坏力的形成来看,爆炸一般需要具备5个条件:⑴提供能量的可燃性物质(释放源);⑵辅助燃烧的助燃剂(氧化剂);⑶可燃物质与助燃剂的均匀混合;⑷混合物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包围体);⑸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上述条件中的点火源、可燃物质和助燃剂是燃烧爆炸的三要素,防爆技术就是根据这些爆炸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1)可燃物浓度的抑制爆炸强度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有密切关系,爆炸强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近似于正办周期的正弦曲线,浓度国底或过高都不能发生爆炸,这两个点称为爆炸下限浓度或爆炸上限浓度。
在爆炸下限浓度以下,由于可燃性物质的发热量已经低到不能维持火焰在混合物中传播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因而该混合物不能被点燃;若浓度逐渐增加而超过爆炸上限浓度时,虽然可燃物质增加,但助燃的氧气浓度低于化学当量值,不能满足混合物完全燃烧的需要,也不会发生爆炸。
因此可以通过可燃物浓度的控制来预防爆炸事故的发生,或者把爆炸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力降到最小限度。
(2)氧浓度的控制在爆炸气氛中加入惰化介质时,一方面可以使爆炸气氛中氧组分被稀释,减少了可燃物质分子和氧分子作用的机会,也使可燃物组分同氧分子隔离,在它们之间形成以层不燃烧的屏障;当活化分子碰撞惰化介质粒子时会使活化分子失去活化能而不能反应。
另一方面,若燃烧反应已经发生,产生的游离基将与惰化介质粒子发生作用,使其失去活性,导致燃烧连锁反映中断;同时,惰化介质还将大量吸收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热量不能聚积,燃烧反应不蔓延到其它可燃组分分子上去,对燃烧反映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在可燃物/空气爆炸气氛中加入惰化介质,可燃物组分爆炸范围缩小,当惰化介质增加到足够浓度时,可以使其爆炸上限和下限重合,再增加惰化介质浓度,此时可燃空气混合物将不再发生燃烧。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
绪论1、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四要点:1)、可燃物质存在2)、助燃物质存在3)、发生氧化反应4)、伴有发光发热。
3、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质(2)助燃物质(3)点火源4、燃烧两个本质特征:(1)新的物质产生(2)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5、燃烧3个特点:(1)发光(2)放热(3)生成新物质6、燃烧的危害性:主要是其燃烧产物。
7、火灾的危害性:(1)造成资源浪费(2造成环境破坏(3)造成人身伤亡(4)造成财富毁灭(5)引起社会波动8、爆炸的危害性:(1)直接的爆炸作用(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造成火灾9、防火防爆的基本目的:把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0、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第一章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燃烧素学说(2)燃烧的氧化学说(3)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在300℃左右就进行了)(4)活化能理论(5)过氧化物理论(6)链式反应理论2、链式反应的过程:(1)链引发。
(2)链传递。
(3)链终止。
3、链式反应的分类:链式反应有分支连锁反应和不分支连锁反应两种。
(氢和氧的反应属于分支连锁反应、氯和氢的反应是不分支连锁反应)5、燃烧形式: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混合燃烧阴燃6、根据燃烧的起因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
7、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也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叫闪燃。
8、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9、着火: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充分空气、氧)时,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10、燃点/着火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11、闪点与燃点的区别:燃点燃烧不仅是蒸气,而且还有液体。
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12、自燃:可燃物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13、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爆炸与防爆基本原理
可燃性混合物爆炸
1、燃爆特性: (1)可燃性混合物:指由可燃性物质与助燃物组成 的爆炸性物质,如可燃气体、蒸气和空气混合。 (2)可燃性混合物为有爆炸危险的物质,它们只有 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变为危险的物质。 2.爆炸极限 (1)定义:即是指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 尘)与空气(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 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的浓度 范围。
可燃气体与蒸气以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如CO与空气 12.5%-80%g/m3)如铝粉为 40(g/m3) ;
(2)爆炸下限与上限:其爆炸范围越宽,其爆炸危 险越大。
燃烧与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1、共同点: (1)他们的本质相同,均为可燃物的氧化反应, 都要具有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三种基本因素。 (2)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 2、区别: (1)氧化的速度,V爆>>V燃(主要区别); (2)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有初起、发展和 衰弱阶段,造成的损失随时间的延续而加重,但爆 炸发生在一瞬间,一旦发生,损失已无从减免。
分解爆炸
1、气体的分解爆炸:在高温、压力等作用下的分解 反应,会释放相当数量的热量,从而给爆炸提供了 所需的能量,如C2H2、C2H4。 【例1】乙炔(C2H2)爆炸: (1)受热或受压易发生聚合、加成、取代和爆炸性 分解化合反应,当受热到200—300℃,开始发生聚 合反应: 3 C2H2→C6H6+630J/mol (2)当T=700℃,压力P﹥0.15Mpa,未聚合的C2H2 发生爆炸性分解(P剧升10-13倍): C2H2→2C+H2+226.04J/mol
4、按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不同分类 (1)轻爆:每秒数米,爆炸无多大破坏力,声响也不大,如无 烟火药; (2)爆炸: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爆炸时压力激增,有较大的 破坏力,有震耳的响声。一般可燃性气体爆炸属于此类; (3)爆轰:1000~7000m/s,“冲击波”; 爆轰是炸药中化学反应区的传播速度大于炸药中声速时的爆 炸现象,是炸药典型的能量释放形式(每千克炸药爆轰瞬间 输出功率可达5×107千瓦),以爆轰波形式沿炸药药柱高速 进行的过程。
防爆基本原理与技术措施
燃物和爆 炸物的混合物 、火源等 。 2 . 1控制 可燃 物浓度 。关 于可燃 物浓 度与 爆炸超 压 的关
的破坏力应尽可 能地形成开放性的空间 ,此外在建筑设计 中还 1 . 2 爆炸发 生条 件。物理爆炸是一种 因体 系中物理能量失 可 以通过设计 抗爆 型的包 围体 或隔爆墙 的设计 等 防爆 技术措 控而导致物质 以极快的速度释放 能量 ,转变为光 、热 、机械功 施 ,降低爆 炸的破坏程度 。 等 能量形 式 的爆 炸现象 。化学爆 炸发生 条件从爆 炸反应 特征 3 . 防爆技术措施
空气 混合物 中加人 情化介 基本原理和技术措施 ,对 学习和掌握爆炸预防和防护基本原理 剂浓度 的控制可 以通过 向可燃气体, 剂混合 物中冲入大量 的惰性气体 时 ,可燃气体/ 空气 混合物在 遭遇到明火时将 不会再发生着火 、燃烧或爆炸 ,从 而可 以有 效
1 . 1爆 炸事 故分类。爆炸事故分类方法很 多 ,既可以按爆 地防止爆炸的发生 。 炸前后物质成分变化情况分类 ,也可以按爆 炸事故过程类型分 2 . 3控制点火源。爆 炸的产生需要满足5 个必要的条件 ,控 类 ,或按爆炸反应相态进行分类等。 目前常用的分类可 以分为 制点火源也是控制或是消除爆炸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生产生活 物理爆炸 、 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体系 中物质因状 态或压力发生 中为避免爆炸的产生在可燃性气体或是可燃物堆积的场所应 当 突变 而引起 的物理能量快速释放 ,并转变为机械功、光 、热等 加强对 于点火源 的管控 ,避免爆炸 的发生 。由于爆炸发生 的点 能量 形式 的爆 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体系 中物质以极 快的速度 火 源的多样性需要在不同的场合根 据现场 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 发生放热化学反应 ,并产生高温 、高压气体而引起 的爆炸现象 可行 的措施来对点火源进行管理 ,避免火种的产生。 ‘ 称为化学爆 炸。化学爆炸 的显著特点是爆炸发生前后 ,体 系中 2 . 4控制 爆炸破坏效应 。爆炸性混合物处 于相对封闭空间 物质的性 质和组分都发生 了根本变化 。核爆炸能量释放来 自核 内, 使爆炸的包围体碎片高速飞散,同时作用有空气冲击波, 裂变 (  ̄ 1 : 1 U 2 3 5 裂 变 )或核 聚变反应 ,核爆 炸过程 所释放 的能 导致爆 炸事故具有 巨大 的破坏力。因此 ,为了降低爆 炸所产生 量较其他类爆 炸要 大得 多和集 中得多 。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
第一章燃烧与防火基本原理燃烧的类型与特征:燃绕是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它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等类型。
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分为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饶。
氧化和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闪燃: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的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的燃烧现象,称闪燃。
闪点: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足以与空气构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闪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产生一闪即灭现象的原因因为它在闪点的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
也就是说,在闪点温度时,燃烧的仅是可燃液体所蒸发的那些蒸气,而不是液体自身在燃烧,即没有达到使液体能燃烧的温度,故燃烧表现为一闪即灭的现象同一种物质的开杯闪点要高于闭杯闪点。
除了可燃液体以外,某些能蒸发出蒸气的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也能出现闪燃现象。
自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通常由于物质的缓慢氧化作用;靠近热源同时物质散热受到阻碍;造成热量积蓄达到一定温度引起的自行燃烧。
自燃点: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然点。
自热自燃: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反应、物理或生物作用等所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热自燃。
自热自燃与受热自燃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受热自燃的热米自外部加热;而自热自燃的热是来自可燃物质水身化学或物理的热效应,所以称自热自燃,在一般情况下,自热自燃的起火特点是从可燃物质的内部向外炭化、延烧;而受热自燃往往是从外部向内延烧。
油脂自燃:油脂是由于本身的氧化和聚合作用而产生热量,在散热不良造成热量积聚的情况下,使得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的。
因此,油脂中含有能够在常温或低温下氧化的物质越多,其自燃能力就越大:反之,自燃能力就越小。
防爆的基本原理
防爆的基本原理(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防爆的基本原理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第三讲防爆基本原理
气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温古物的爆炸。气体的分 解爆炸,称喷雾爆炸,粉尘爆炸等
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发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 爆炸。
按照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的不同,爆炸可分为:
轻爆 爆炸 爆轰
4
爆炸机理
爆炸的破坏作用
冲击波
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的气体产物,以极高的速度向周围 膨胀,强烈压缩周围的静止空气,使其压力、密度和温度突跃升高,像 活塞运动一样推向前进,产生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冲击。
5
爆炸机理
分解爆炸:具有分解爆炸特性的物质在温度、压力或 者摩擦撞击等外界因素作用下,会发生爆炸性分解。 气体的分解爆炸
能够发生爆炸性分解的气体,在温度、压力等作用下的分 解反应,会释放相当数量的热量,从而给爆炸提供了所需 的能量。
6
简单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这类物质在爆炸时分解为元素,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热量。 简单分解的爆炸性物质很不稳定,受摩擦、撞击甚至轻微
11
爆炸极限计算
求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浓度。 答: 写出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式:
2CO+O2+3.76N2 = 2CO2+3.76N2 根据反应式得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体积为
2+1+3.76=6.76。若以6.76这个总体积为 100,则2个体积的一氧化碳在总体积中所 占比例为: X=2/6.76=29.6% 故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为 29.6%。
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与空气必须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 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 范围称爆炸极限。
8
爆炸极限
是否可燃气体(粉尘)浓度越高,爆炸的危险越大?为什么? 答:可燃气体、可燃蒸汽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并不
防爆电器设备的防爆原理范文(二篇)
防爆电器设备的防爆原理范文一、概述防爆电器设备是为了在有爆炸危险的环境中使用而设计的电器设备。
在这些环境中,可能会存在引发爆炸的可燃气体、蒸汽、粉尘等物质,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设计措施来防止这些物质进入设备内部,并能够承受外界的爆炸压力和温度变化。
二、防爆原理1. 安全阀防爆电器设备通常会配备安全阀,该阀能够在设备内部产生过高的压力时自动打开,释放内部压力,防止设备破裂引发爆炸。
安全阀的设计和选用需要考虑到所使用的介质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并确保阀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误动。
2. 防爆壳体防爆电器设备的壳体通常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防爆性能。
壳体的结构设计通常采用多层壳体结构,以提高防护能力。
此外,壳体的连接部分使用专用的密封结构,以防止可燃物质进入设备内部。
3. 防爆电缆和接头防爆电器设备的电缆和接头也是防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缆采用耐火、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并配备隔离层和绝缘层,以防止电缆受损引发火灾。
接头采用特殊的设计,确保连接牢固可靠,并能够防止火花、电弧等危险物质的产生和扩散。
4. 防爆开关和控制装置防爆电器设备的开关和控制装置也需要符合防爆要求。
这些装置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爆炸危险,确保其能够正常操作并不会引发火花或电弧。
此外,还需要配备相应的防爆控制开关和信号装置,以及适当的防护装置,如防爆罩等。
5. 防爆灯具和显示装置防爆电器设备通常需要配备防爆灯具和显示装置,以提供适当的照明和指示。
这些灯具和装置也需要符合防爆要求,采用防爆材料制成,并具有防护等级和防爆等级。
其灯泡或发光元件也需要采用耐爆材料,并具有防护罩或防护网,以防止火花或电弧引发火灾或爆炸。
6. 防爆传感器和报警装置防爆电器设备还需要配备防爆传感器和报警装置,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可燃气体、蒸汽、粉尘等物质的浓度,并在超过安全阈值时发出声光报警。
这些传感器和报警装置需要采用特殊的材料和设计,以防止火花或电弧引发爆炸。
加油站防火防爆知识(4篇)
加油站防火防爆知识随着加油站数量的不断增加,加油站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加油站防火防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加油站防火防爆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一、火灾原因及危害加油站的火灾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 静电:加油站是易发生静电积聚的场所,静电放电是引起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火种:火焰、明火、香烟等可引起火灾的热源和火源。
3. 人为原因: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漏油等人为失误也是引起火灾的常见原因。
4. 气体泄漏:燃油和气体的泄漏会形成易燃易爆的混合气体,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引发爆炸和火灾。
火灾对加油站和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1. 人员伤亡:火灾中的人员可能因为烧伤、烟雾中毒或者被火灾的冲击波等原因造成伤亡。
2. 设备损坏:火灾烧毁的加油站设备会给加油站运营带来很大影响,造成经济损失。
3. 环境污染:石油和气体的泄漏不仅会造成加油站周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油站防火防爆措施1. 防静电:加油站应配备静电接地设备,避免静电的积聚和放电。
2. 严禁明火:加油站周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设立明文禁止吸烟的标识。
3. 提高操作规范:加油站员工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准确操作设备,避免操作失误。
4. 定期检修设备:加油站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加油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5. 建立防泄漏措施:加油站应采取严格的泄漏监测和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泄漏风险。
6. 灭火器的配备:加油站应配备适量的灭火器,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7. 安全出口的设置:加油站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并确保通畅,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8. 疏散预案的制定:加油站应制定疏散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员工和顾客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
9. 设立警示标识:加油站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告知员工和顾客有关安全的注意事项。
防火防爆工程学_2
2.1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防止产生化学性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 在,是预防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基本理论.也 可以说,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全部技术措施 的实质,就是制止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同 时存在。 现代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数 量庞大,而且生产过程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根据 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护措施.但从总体 来说,预防爆炸的技术措施,都是在防爆技术基 本理论指导下采取的。
四、测爆仪
•
爆炸事故是在具备一定的可燃气、氧气 和火源这三要素的条件下出现的.其中可 燃气的偶然泄漏和积聚程度,是现场爆炸 危险性的主要监测指标,相应的测爆仪和 报警器便是监测现场爆炸性气体泄漏危险 程度的重要工具。 厂矿常用的可燃气测量仪表的原理有热 催化、热导、气敏和光干涉等四种。
• (一) 热催化原理 热催化检测原理如图4所示,在检测元件R1作用下,可燃气 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燃烧热,其大小与可燃气浓度成比例。 检测元件通常用铂丝制成。气样进入工作室后在检测元件上放 出燃烧热,由灵敏电流计M指示出气样的相对浓度,这种仪表 的满刻度值通常等于可燃气的爆炸下限。 • (二)热导原理 利用被测气体的导热与纯净空气的导热性的差异,把可燃 气体的浓度转换为加热丝温度和电路的变化,在电阻温度计上 反应出来。其检测原理与热催化原理的电路相同。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
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同时 存在,就是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 首先,消除可燃物 其次,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混 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最后,控制火源
2.2 防爆基本技术措施
一、爆炸发展过程的特点与预防原则
1、爆炸发展过程的特点
采取预防措施是战胜火灾和爆炸的根本办法。为此, 应当分析有关火灾和爆炸发展过程的特点,从而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
防爆电器设备的防爆原理(2篇)
防爆电器设备的防爆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和阻隔可能导致爆炸发生的火花、电弧、高温等热源,以及限制可能造成爆炸反应的气体混合物进入或扩散到安全范围内,从而保证设备运行期间不会引发爆炸事故。
以下是防爆电器设备的几种常见的防爆原理。
1. 隔爆原理:隔爆原理是通过设计和制造具有防爆性能的外壳或壳体,将可能引发爆炸的能源隔离在设备的外部环境中,以防止爆炸蔓延。
隔爆型设备通常采用防爆壳体、接线盒、连接器等部件,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材料,阻隔火花、电弧等可能导致爆炸的热源进入或蔓延到设备内部。
2. 防爆原理:防爆原理主要包括了控制可能引发爆炸的能源和限制可燃气体进入设备内部两个方面。
(1) 控制能源:通过采用低能量电路和电器元件,限制电流、电压和电弧等能量的释放,从而减小可能产生的火花和电弧,降低爆炸的风险。
(2) 限制可燃气体进入:防爆设备常常通过设计和制造密封性能优良的外壳或壳体,以阻隔可燃气体的扩散或进入设备内部。
此外,还可以采用滤芯、气密性较好的接缝、耐腐蚀的密封材料等措施,防止可燃气体通过设备外部进入或蔓延。
3. 冷却原理:冷却原理是通过有效的散热设计和制冷系统,降低设备内部的温度,从而减少热源引发爆炸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散热设计、换热器、风道、散热片等技术手段,将热量快速散发到设备外部或转移到其他介质中,保持设备内部温度的稳定。
4. 粉尘防爆原理:粉尘防爆原理主要针对具有粉尘等剧烈燃烧状况的环境中,通过采用防爆外壳、密封性强的接缝、防爆电路和适应性强的防爆控制策略等手段,有效地控制火花、电弧和高温的释放,阻止粉尘引发爆炸。
总结起来,防爆电器设备的防爆原理主要包括隔爆原理、防爆原理、冷却原理和粉尘防爆原理。
通过采用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造工艺,控制和阻隔能源的释放以及限制可燃气体和粉尘的进入,从而保证设备在危险环境中安全运行,减小爆炸事故的发生风险。
防爆电器设备的防爆原理(二)引言: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防火防爆技术(8)
4 100 400 LS 10.7% 4.76 7 4 37.32
第二节 爆炸极限计算
二、爆炸下限和上限的计算 • 答:乙烷爆炸下限的体积分数为3.38%,爆炸上限的 体积分数为10.7%,爆炸极限的体积分数为3.38%~ 10.7%。
某些有机物爆炸极限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见表 2-6(P85)。从表2-6中所列数值可以看出,实验所得 的爆炸上限值比计算值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计算
三、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由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可 根据各组分的爆炸极限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如下: 100 (2-11)
Lm V1 V2 V3 ... L1 L2 L3
• 式中: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 L1、L2、L3——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 V 1、V 2、V3——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 • V1+V2+V3+…=100%
第二章 爆炸与防爆基本原理
图2-5 三成分系混合气组成三角坐标
图2-6氨一氧一氮混合气的爆炸极限(常温、常压)
第二章 爆炸与防爆基本原理
图2-7
H2、CO、C2H2、C2H4、CH4等可燃气体与空气及氮气三组分 气体爆炸范围(括号内数据为O2的体积百分数)
第二节 爆炸极限计算
四、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种可燃气混合物爆炸极限计算 • 图2-7是生产中常用可燃气体H2、CO、C2H2、 C2H4、CH4等可燃气体与空气及氮气三种成分混合气 的爆炸极限三角坐标图。 • 对某些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的装置,为 了防止发生爆炸危险,往往需要加入氮气、二氧化碳 等惰性介质,使混合气体处于爆炸范围之外,这时即 可利用三角坐标图来确定惰性介质的添加量。
教学大纲-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192A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学分:2适用对象:安全工程本科先修课程:大学化学、大学物理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目标1:理解燃烧的理论,掌握燃烧特征、热值和燃烧温度计算,以及防火技术基本理论和措施。
目标2:理解爆炸的机理和特征,掌握爆炸极限、温度和压力的计算,以及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目标3:了解易爆危险品的燃爆特性,理解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的燃爆特性,了解氧化剂及遇水燃烧物质等的燃爆危险性及防护措施。
目标4:掌握危险化学品的概念、类别,掌握危险化学品包装、储存、运输安全的基本要求,以及民用爆破器材与烟花爆竹爆炸事故的原因与安全措施。
目标5:掌握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组成,掌握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以及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
目标6:了解工业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掌握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耐火极限以及耐火等级,掌握安全疏散、火场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2、课程教学过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燃烧与防火基本原理(1.4)本章课程内容: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
2、燃烧类型与特征、热值与燃烧温度。
3、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措施。
4、灭火器材。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类型与特征、热值与燃烧温度。
要求学生:理解燃烧的理论,掌握燃烧特征、热值和燃烧温度计算,以及防火技术基本理论和措施第二章爆炸与防爆基本原理(2.2)本章课程内容:1、本章介绍了爆炸的机理及其分类,着重讨论工矿企业普遍存在的可燃物质(气体、蒸汽和粉尘)的爆炸危险性及其规律。
2、爆炸极限概念和计算;爆炸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3、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措施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爆炸极限、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要求学生:理解爆炸的机理和特征,掌握爆炸极限、温度和压力的计算,以及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第二章防爆基本原理
1. 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 速发生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 它的特点是,在爆炸现象发生过程中,造成爆炸发生的 介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仅是该介质的 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体积)。例如各种气体或液 化气体钢瓶、锅炉和压力容器的超压爆炸 。
除乙炔外,环氧乙烷、乙烯、丙二烯、甲基乙炔、乙 烯基乙炔、叠氮化氢、 臭氧等,也有分解爆炸的性质。
3. 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指可燃性固体的微细粉尘分散在空气等助燃 性气体中,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被着火源点着引起的爆 炸,粉尘爆炸的燃烧速度和压力上升速度没有混合气体 爆炸时的速度那么快。
氧化反应中放热较多的金属,如镁、铝、硅化 钙、硅等粉尘爆炸时,形成灼热熔融的氟化物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其在单位体积混合物中的 质量数(g/m3)来表示的,例如铝粉的爆炸极限为 40g/m3,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 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如上述的1 2.5%和80%。两者也可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 限。在两限制外既不发火也不爆炸。
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 越大,这是因为爆炸极限越宽,则出现爆炸条件的机 会就多。爆炸下限越低,少量可燃物(如可燃气体稍 有泄漏)就会形成爆炸条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 空气渗入容器,就能与容器内的可燃物混合形成爆炸 条件。
⑧ 容器内由于空气量的减少而减压,使可燃性 液体的蒸气分压在整个混 合气体中占的比例增大 而达到爆炸范围(如煤油、轻油在负压空气中也 能形成 爆炸性混合气体)。
2. 气体分解爆炸
气体分子分解过程中(即使是单一成分的气体),有 时会发热而发生分解 爆炸。例如,乙炔和空气混合极 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即使不 与空气混合,压缩纯净的乙炔气,若有火源,则分解成 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也会发热而发生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爆炸极限的应用
1、爆炸极限可作为评定和划分可燃物质危险等级的标准。爆 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为甲类可燃气体,爆炸上限≥10%为 乙类可燃气体。
2、根据可燃气体、粉尘的爆炸极限可以判定可燃气体混合物 是否具有爆炸性。
3、根据爆炸极限选择防爆电机和电器。 4、区分可燃物质的爆炸危险程度,从而尽可能用爆炸危险性
Hale Waihona Puke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则爆炸危险 性越大。据此,可燃物质(燃气,蒸汽, 粉尘)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⑴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
⑵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浓 度达到爆炸极限
⑶在火源作用下
(2)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 大。
CO
例如:1千克煤块和1千克煤气燃烧的热值都是 2931kj,但前者以10分钟释放,后者爆炸只需 要0.2秒,表现为缓慢燃烧和爆炸。
2、两者可随条件而相互转化。
六、爆炸反应历程(略)
第二节 爆炸极限的计算
一、爆炸完全反应浓度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完全反
应的浓度。 例1:求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
亦称着火极限。
CO 空气混合物
<12.5% =12.5%
=30% 左右
=80% >80%
不燃不爆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燃爆最强烈
燃爆逐渐减弱 轻度燃爆 不燃不爆
CO—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 12.5%~80%
H2—空气: 4~75% C2H2—空气:2.2~81% NH3—空气:15~28%等
(3)按爆炸速度分: ①轻爆:燃烧速度为数米/秒; ②爆炸:燃烧速度为十几米~数百米/秒; ③爆轰:燃烧速度为1000~7000米/秒。
其特点是:突然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 “冲击波”。
二、爆炸的破坏作用 1、冲击波 2、碎片冲击 3、震荡作用 4、造成二次事故
爆炸的危害
1.直接的破坏作用:设备容器被炸毁, 碎片可在100-500米内分散,在大范围内 造成危害。
四、可燃性混合物爆炸
1、燃爆特性 可燃性混合物—是指由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组成的爆炸物质。
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组成的混 合物均属此类。
工业生产中遇到的主要是这类爆炸事故。
2、爆炸极限 (1)定义: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
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三个条件:
存在着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
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二、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感应期
感应期: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燃点或着火点之后, 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称 为感应期。
可燃物质的燃烧和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之所以存在感 应期,是因为要使化学反应的活化中心发展到一定的 数目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这类燃烧爆炸都需 要经过连续发展过程所必须的一定时间才能发生。
Ls 4.8 X
X—为化学当量浓度。
例5:试求甲烷在空气中爆炸的浓度下限和上限。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式为:CH4+2CO2=CO2+2H2O
将n=2代入式(2-9)得到:
Lx
0.55
20.9 0.209
2
5.2%
Ls 4.8
20.9 14.7% 0.209 2
三、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危险性小。
如:水蒸气,N2 ,CO2 ,Ar等
五、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 性爆炸的关系
比较两者的条件:
燃烧
化学性爆炸性能
可燃物 氧化剂 着火源
可燃物(可燃气体,蒸汽,粉 尘)
可燃物与空气混合或氧气混合, 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着火源
总之:
1.燃烧和化学性爆炸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 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主要区别是氧化反应 的速度不同。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化学当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和举例(略) 二、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的计算 1、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数计算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和
上限的体积分数,其经验公式如下: 爆炸下限的计算公式为:
Lx
100 4.76(N 1) 1
爆炸上限的计算公式为:
Ls
4 100
4.76 N 4
其中:N为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氧原子数。
100℃为3.2—10% 2)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 如:CH4:0.1MP时为:5.6---14.3%
5MP时为:5.4---29.4%
3)容器管道减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小。 如: H2, C2H2,d<0.1-0.2mm时爆炸不传播 4)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如: CH4,100V,1A电火花不炸
Ⅱ.防爆技术
(一)爆炸及其分类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三)爆炸极限 (四)粉尘爆炸 (五)爆炸的危害 (六)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
系
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第一节 爆炸机理
一、爆炸及其分类
1.爆炸——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 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主要特征:压力的急骤升高
100 Lm V1 V2 V3
L1 L2 L3
式中: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L1、L2、L3—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V2、V3—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且V1
+V2 +V3 +……=100% 四、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种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的
计算(略)
例4: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爆炸的浓度下限和上限。 乙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式为:2C2H6+7O2=4CO2+6H2O 将N=7分别代入式(2-7)和(2-8)可求得乙烷爆炸的浓度 下限和上限分别为:3.38%和10.7%。
2、爆炸性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的浓度,可以用来确定链烷烃 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Lx 0.55X
感应期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实际意义。
三、防爆技术理论及应用
(一)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 同时存在,就是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应用(预防爆炸的技术措施) 消除可燃物 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控制点火源
第四节 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
一、爆炸温度的计算 1、根据反应热计算爆炸温度 2、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与气体的内能计算爆
炸温度 二、爆炸压力的计算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爆炸产生的高压 高温高能的气体向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的 空气,形成冲击波。对周围的建筑物, 设备和人员的震荡作用,而造成破坏和 伤害。
3.造成火灾:爆炸产生的高温热量,容 器破裂的静电放电能把周围的可燃性物 体点燃,引起火灾。
4.造成中毒和环境的污染。好多物质不 仅可燃,而且有毒性。
(2)按爆炸反应物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和 固相爆炸,见表2-1、2-2)
①可燃气体(纯)的分解爆炸:
受热,受压
C2H2 分解爆炸 2C+H2+Q
②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2 C2H2+5O2
4CO2+2H2O+Q
③可燃粉尘爆炸:铝粉,面粉,煤粉等与空
气(O2 )混合物
④可燃蒸气,可燃液体雾滴可爆炸。
2A:5.9-13.6%
3A:5.85-14.8%
最小点火能量:能引起可燃性混合物爆 炸的火源的最小能量。
如:H2:0.017毫焦。C2H2:0.019毫焦 5)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变宽。 如:H2——空气4-75% H2——氧气4-95% 6)惰性介质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变窄,
三、分解爆炸
1、气体的分解爆炸 如乙炔等。 2、简单分解的摩爆擦炸,性撞击物质。如:Ag2C2,Pb(N2)2等。
Cu2C2 爆炸性分析 2Cu2+2C+Q
3、复杂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火(炸)药,烟花爆竹,如:苦味酸((NO2)
3C6H2OH), 硝化甘油(C3H5(ONO2)3)等。 4C3H5(ONO2)3 12CO2+10H2O+O2+6N2+Q
CO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O+O2+3.76N2=2CO2+3.67N2 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为:2/6.76=29.6%。 例2:求乙炔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的浓度。 乙炔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式为: 2C2H2+5O2=4CO2+HO2+Q 乙炔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的浓度为:2/7=28.6%。
H2
C2H2
NH3
12.5% 4%
2.2% 15%
(3)爆炸上限: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 高浓度。
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 越大。
CO 80%
H2 75%
C2H2 81%
NH3 28%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1)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如:CH3COCH3在0℃为4.2---8%
小的代替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例如:乙炔爆炸极限: 1.5%~82%,液化石油气的组分的爆炸极限:丙烷: 2.17%~9.5%丁烷:1.15%~8.4%丁烯:1.7%~9.6%。 5、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 6、确定安全操作规程及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节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1)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的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
2.分类: ⑴按爆炸性质分:
①物理性爆炸——物质物理变化(to,V,P) 而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蒸气爆炸等。
②化学性爆炸——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 应,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 炸,如: 2C2H2+5O2 1/100秒4CO2+2H2O+Q 化学爆炸三要素:气体,Q,化学反 应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