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PPT

合集下载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致严重凝血功障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致严重凝血功障碍
需要关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 避免联合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
需要加强临床观察准确的指导。
需要提高对该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和 警惕性,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用药 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案例三:预防与应对措施
01
预防措施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风险的患者,应慎用或避
免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02 03
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如补充凝血因子、输注新鲜血浆等。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 标,确保患者安全。
案例总结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能导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临床使用时应充分评 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并加强监测。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诊 断和治疗,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用机制
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舒巴 坦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增强头孢 哌酮的抗菌活性。
适用症状与使用方法
适用症状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主要用于治 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 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使用方法
静脉注射,成人常用剂量为2g(头 孢哌酮1g和舒巴坦1g)每日一次, 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剂量。
03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 脉注射致凝血障碍案例 分析
案例一:患者情况与治疗过程
患者情况
患者为52岁男性,因肺部感染接 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
治疗。
治疗过程
连续用药5天后,患者出现全身多 处瘀斑和出血点,伴有牙龈出血、 鼻出血等症状。
凝血障碍诊断
实验室检查显示凝血酶原时间和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 降低,确诊为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共31页文档

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共31页文档
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 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血液而启 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 露于血液而启动。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
乏抗凝治疗。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缩短见于:
a、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早期。
b、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时间(TT)
简介: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 固的时间。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间(TT) 来反映。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 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疾病状态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 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 塞;生物瓣换瓣;急性 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 栓塞);瓣膜病房颤
机械瓣换瓣(高危);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 肌梗死复发);某些血 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 合征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R INR 2.0-3.0
INR 2.5-3.5 INR 2.0-3.0
情况。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 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倍为宜),但对于低 分子肝素的监测,APTT不敏感。

凝血功能异常治疗及护理

凝血功能异常治疗及护理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 质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 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
心理护理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保持良好的心 态:积极面对 疾病,保持乐 观向上的心态
增强信心:相 信医生和护士 的专业能力, 积极配合治疗
其他药物: 如某些抗生 素、抗肿瘤 药物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01
02
03
04
2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检查: 观察血小板 数量、形态 和功能
02
凝血功能检查: 检测凝血因子 活性、凝血酶 原时间、活化 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等指标
03
抗凝血检查: 检测抗凝血 酶、抗凝血 酶原等指标
04
血栓弹力图: 检测血液凝 固和纤溶功 能,评估血 栓风险
获得性疾病:如肝 2 脏疾病、肾脏疾病、 感染性疾病等
药物因素:如抗凝 3 血药物、抗血小板 药物等
创伤因素:如外伤、 4 手术等
其他因素:如妊娠、 5 分娩等
药物因素
抗凝血药物: 如华法林、 肝素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抗血小板药 物:如阿司 匹林、氯吡 格雷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抗凝血酶药 物:如氨基 己酸、氨甲 苯酸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演讲人
01
02
03
04
1
遗传因素
01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02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
板无力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常见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思维-新ppt参考文件

常见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思维-新ppt参考文件

2020/3/29
27
病例4
患者特点: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2.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进食不足
2020/3/29
26
病例4
陈某某,男,90岁 因“发热、咳嗽咳痰3天”入住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 诊断为:肺炎 治疗:先后予头孢呋辛、头孢哌酮/舒巴坦针治疗约2周。
入院2周后查房时发现全身皮肤多发大片瘀斑。 急查血常规:血三系无明显异常;凝血功能常规:PT 36.2秒, APTT 60.1秒,FIB 2.82g/L,D-Dimer 1.4mg/L。
3月16日起:LMWH 0.4ml q12h ih 3月18日起:比卡鲁胺片50mg qd
亮丙瑞林针3.75mg ih 唑来膦酸针
2020/3/29
25
病例3
3月19日复查凝血功能:PT 12.3秒,APTT 31.2秒,Fib 5.47g/L, D-Dimer 1.2mg/L。
比卡鲁胺片 3.16 亮丙瑞林针 LMWH 唑来膦酸针
21
病例3
童某某,男,68岁。 “痰中带血3天”入院。 3天前在家中出现痰中带血丝,10余次/天,量不多,能自止,无牙龈渗 血、鼻衄,无黑便、肉眼血尿,无皮肤瘀斑瘀点。 1天前,我院门诊,血常规: WBC 6.3×10^9/L,HGB 122g/L,PLT 59×10^9/L;凝血功能:PT 18.6秒,APTT 45.3秒,FIB 0.61g/L,D-Dimer >20mg/L。 1月前因“脑梗死(左侧丘脑、左侧枕叶)脑出血(左侧额叶)”我院神 经内科治疗,现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奥拉西坦”改善症状。 既往:阵发性房颤、房扑,冠心病、痛风。 查体:右侧臀部、右侧大腿可见散在红色斑片状皮疹,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ppt

抗生素与凝血功能异常.ppt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应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 代表:氯霉素、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 免在疫血性小P板L减T减少少的(同①时药常物伴自有身其免他疫血性细(胞磺减胺少类。,应与常血规浆监蛋测白 载PL体T。结及合时形停成药抗多原可,恢激复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 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②药物 的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 血小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 生影响抗V体itK,合抗成体广与谱抗抗原菌结药合物可后抑被制单肠核道巨内噬产细生胞维系生统素吞K2噬的破 坏菌。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 阻影断响而谷出氨血酸。γ-羧基化反应(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头孢米 诺、氟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 西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N-甲基硫四氮 唑侧链基团,这种结构与谷氨酸相似,可直接干扰维生素 K参与谷氨酸γ-羧化反应,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等的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出血。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左氧氟沙星0. 3 g,静脉滴注,qd。用药前查PLT 108 ×109·L-1,用药至13 d时PLT降至 10×109·L-1,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连续3 d输注血小板,同时给予其他支持 治疗,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05 ×109·L-1。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注意观察出血症状
02
如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
检测凝血功能。
关注手术前后凝血状态
03
手术前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
防术后出血。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剂量
如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应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
考虑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凝血功能,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 成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出现严重
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
03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肝素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因子Xa等 凝血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详细描述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₂的合成, 影响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凝血功能。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 加出血风险。
抗生素
总结词
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 的患者中。
详细描述
一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从而影响 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抗生素还可能 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药物与凝血功能概述 • 常见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表现 • 预防与应对措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刘云芳;杨舒
【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023)004
【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它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具有抗菌作用强,毒性小的特点,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

近10年来,许多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涌现,临床应用后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的报道日益增多,某些新的头孢菌素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本实验采用体外加入法研究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钠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刘云芳;杨舒
【作者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检验科,昆明,650051;昆明市延安医院检验科,昆明,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2
【相关文献】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合理性观察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快速检
测试纸条的研制与开发4.非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增强B-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喹诺 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血小 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增加皮肤、 黏膜出血的风险。
抗菌药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的过程,导致凝血障碍。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 酮类和利福平可能干扰肝脏合成维生 素K,从而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 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案例二:左氧氟沙星导致的出血事件
总结词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事件。
详细描述
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 量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出血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 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和出血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引起的凝血障碍
01
总结词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02 03
详细描述
青霉素在治疗某些感染时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导致出血或血栓 形成。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量使用青霉素后出现,可能涉及多种复 杂的生理机制。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凝血障碍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采取适当的支持 治疗措施,如输血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出血风险增 加。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可能激活或抑制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导致血液高凝菌药物

《凝血讲义》课件

《凝血讲义》课件

血管收缩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 管会迅速收缩,减少血
液流失。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 部位并发挥作用,促使 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
态。
凝血因子激活
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在受 损部位被激活,参与凝
血反应。
纤维蛋白形成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络 ,使血液转变为凝固态 ,止血并形成血凝块。
02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讲义》ppt课件
目录
• 凝血概述 • 凝血因子 • 凝血障碍 • 抗凝治疗 • 临床应用
01
凝血概述
凝血的定义
01
02
03
凝血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 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 重要环节。
凝血过程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 变为凝固态的过程,涉及 到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 。
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总结词
抗凝治疗需要注意监测凝血指标、预防出血并发症、避免与影响抗凝效果的药物同时使 用等。
详细描述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 酶原时间(PT)等,以评估抗凝效果和预防出血风险。同时,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影 响抗凝效果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在出现出血症状或疑似出血并发内源 Nhomakorabea凝血因子
共同凝血因子
包括FⅫ、高分子量激肽原等,参与内 源性凝血途径。
包括FⅤ、FⅧ、FⅨ、FⅩ、FⅪ、FⅫ 等,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因子
包括FⅢ、FⅦ、FⅩⅢ等,参与外源 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的作用
01
02
03
04
启动凝血过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幻灯片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幻灯片课件

头孢吡肟 头孢克定
47
第一代头孢菌素
主要特点:
1、对G+菌作用强,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2、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
3、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4、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
48
第二代头孢菌素
主要特点: 1、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差;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铜
绿假单胞菌无效,但头孢孟多对厌氧菌有效; 2、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3、肾脏毒性降低。
34
二、半合成青霉素
由于天然青霉素存在有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 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
改变天然青霉素G的侧链可获得耐酸、耐酶、广谱、抗铜 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等。
35
半合成青霉素
(一)耐酸青霉素类 (二)耐酶青霉素类 (三)广谱青霉素类 (四)抗铜绿假单孢菌青霉素类 (五)抗革兰氏阴性菌青霉素类
该类药物皆为广谱青霉素,对G+菌和大多数G-杆菌特别是
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常用药物有: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磺苄西林、
41
(五)抗G-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匹美西林和替莫西林
特点: 对G+菌的作用差;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对G-菌的作用强,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感染、伤寒及胆道感染。
36
耐酸
青霉素V
耐酶
氨基(广谱)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 广谱
羧基 羧苄西林 替卡西林 磺基 磺苄西林 脲基 呋布西林 美洛西林 阿洛西林 哌拉西林 阿帕西林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相信很多读者家里的药箱里都躺着几盒抗生素,随着医院“抗生素限制令”的执行以及网络宣传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对抗生素有了正确的认识。

“头孢”大家都不陌生吧,头孢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仅会引起“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双硫仑反应”,而且还会引起人体内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存在着正常的止血、凝血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既能够在血管内有序地、顺畅地流动,又不至于溢出血管外。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这些系统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发生异常,就可能破坏这个动态平衡而引起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案例经过患者,男,66岁,因确诊肝癌、肺部感染1月,意识障碍17天来我院治疗。

患者1月前在外院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腹腔穿刺引流术”术后转入ICU,感染加重,合并脓毒血症,予抗感染治疗。

患者在11月26日抽血化验出凝血四项+纤溶两项,检查结果如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升高,其中PT已达危急值,这说明患者目前存在体内出血的风险。

为了了解患者病史,我们快速查看了患者早前11月18日送检的出凝血检查,结果如下:我们不难发现,两次结果变化较大,于是我们查看了标本状态,无异常,当日质控在控,复查标本结果一致。

PT、APTT延长常见原因有:1.先天性缺乏因子Ⅱ、Ⅴ、Ⅹ。

2.口服抗凝药。

3.维生素K缺乏(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4.特定类型鼠药中毒。

因患者之前结果较正常,我们首先排除先天性因子缺乏。

询问临床后,得知血液采取规范,未从留置针中抽取,未使用抗凝药物。

但是,患者由于长期肺部感染,一直使用头孢进行抗感染治疗。

至此,我们基本推测长期使用头孢导致了患者结果异常。

患者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从而引起PT、APTT升高,和临床医生沟通后,我们立刻上报危急值,患者于当日注射了维生素K1。

凝血系统ppt课件

凝血系统ppt课件
并发症。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治疗主要包括补充缺乏的凝 血因子、使用抗纤溶药物等 ,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早期诊
断和治疗。
获得性凝血障碍性疾病
获得性凝血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后天 因素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的有 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 间等。
THANKS。
如溶栓酶、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为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个体化治疗在凝血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的方 法,在凝血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由于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患者在凝 血系统疾病中的表现和需求各不相同。个体化治疗可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例如,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 凝血障碍性疾病,采用基因治疗或精准医学方法进行治 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个体化治疗在凝血系 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 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药物与物质影响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药物、某些抗生素等,以及接触 有毒物质,可能导致凝血异常。
抗凝治疗与抗栓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和活性,或抑 制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抗栓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或血栓形成 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发挥抗栓作用。
2. 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 由受损的血小板释放出血小板因子而启 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109·L-1。患者凝血功能出现严重异常,患者出现全程肉眼血
尿,面颊部可见大小约2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
坦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
维生素K1 10 mg im bid;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 血尿消失,皮肤未见有新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目前有报道致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喹诺酮类包括: 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 星、环丙沙星。
2020/4/9
5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外伤致右眼结膜下出血、视网膜震荡伤, 予庆大霉素、眼宁肌注,每日2次;50% 葡 萄 糖注 射 液40ml 加 维 生 素 C lg、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每日1次;0.25% 氯霉素滴 眼液点眼,4小时1次。治疗第5天患者 出现氯霉素点眼后刺痛感加 重,双上肢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的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抗菌药物斑 块,并有疼痛。查血小板 90 ×109·L-1,出凝血 时间正常。停用氯 霉素滴眼液,其他治疗不变,皮肤疲斑逐渐变小,色泽变浅,10天 后 疲 斑 消 失,血 小板计数 200×109·L-1。
2020/4/9
7
举例
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重出血, 面颊黏膜有鲜红的点状出血和渗出。 10例患者中还有胃肠道出血2 例,肺内出血2例,肉眼血尿1例。在万古霉素治疗开始后8 d,血小 板计数平均下降93%。平均最低值计数为13.6×109·L-1。停用万古霉 素1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值。
2020/4/9
4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左氧氟 沙星0. 3 g,静脉滴注,qd。用药前查PLT 108 ×109·L-1,用药至 13 d时PLT降至10×109·L-1,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连续3 d输注血 小板,同时给予其他支持治疗,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05 ×109·L-1。
2020/4/9
8
举例
利奈唑胺用于治疗5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中,24例出现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平均出现在治疗的第7天,最 低值出现在停药后1 ~2 d。
3例男性患者,年龄46 ~ 91岁,给予利奈唑胺600 mg,静脉滴 注,bid。给药前PLT正常,治疗3 ~ 17 d后均出现血小板减少。 PLT 分别为95×109·L-1、74×109·L-1、86×109·L-1。停用利奈唑胺, 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药物,其他治疗 不变,2 ~9 d后PLT恢复正常。
➢出血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
血导致死亡。
2020/4/9
11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 机制
2020/4/9
12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A
骨髓抑 制作用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2020/4/9
可能机制
B
免疫性 PLT减少
C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13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应
2020/4/9
酶 原 活 动 度(PTA) 82%,国际 标 准 化 比 值(INR)1. 23,
活化部分凝血 活 酶 时 间( APTT)36. 4 s,血小板123×109·L-
1。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 5 g ivgtt tid。用药至第7天,实验室
检查:PT 105. 8 s,PTA 13%,INR 3. 82,APTT 49. 7 s,血小板
2020/4/9
9
概述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涉及各大类: ✓β-内酰胺类 ✓氟喹酮类 ✓糖肽类 ✓唑烷酮类 ✓氯霉素 ✓磺胺类 ✓利福霉素类 ✓……
2020/4/9
10
概述
➢抗菌药物引起凝血障碍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 患者中,抗感染药在其中所占的品种和几率都很大。其所引起血小板减 少、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甚至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越来越被临床关注。 当人体内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1时,可确诊为血小板减少 症。
2020/4/9
6
举例
患者,女性,38 岁,行全子宫及左侧卵巢切除,术后 予青霉素 800万 U 及 0.2% 甲硝唑注射液静脉滴注,术后3天患者乏力、头 晕,查血小板100×109·L-1,第 4 天查血小板 106×109·L-1,即停 用甲硝唑,改用卡那霉素,2天后患者头晕症状减轻,血小板升至 218×109·L-1。
常见引起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 及其处理措施
2020/4/9
1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三、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四、抗感染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
五、对策
2020/4/9
2
举例
患者,女,86岁,因肺部感染合并慢性肾功能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尿毒症期)
入院。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5. 4 s,凝 血
2020/4/9
3
举例
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 间未停止哺乳,患儿母亲服药4次后,患儿全身皮肤出现散在针尖大 小出血点,以双下肢为主,左下肢可见瘀斑。实验室检查,PLT 4×109·L-1,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输 入血小板支持治疗,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对抗免疫反应。治 疗过程中未见新出血点,血小板指标逐渐改善,治疗至第12天PLT上 升至469×109·L-1,患儿瘀斑完全消退,痊愈出院。
14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2020/4/9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两 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血 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 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板表 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 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