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梯田文化
【传统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传统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传统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哈尼族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以游牧为生。
1300多年前,恶劣的气候和生活条件迫使哈尼族先民南迁,最终定居哀牢山。
他们从游牧民族演变为生活在梯田上的农业民族。
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渐由鞭具、鞍具变为了谷船、酿酒锅等农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他们都有对水的祭祀,鱼成为哈尼族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哈尼族的装饰品,甚至在他们的传说中,天、地、人都是鱼的产物,曾经用来驱赶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丢在了迁徙的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为了适应哀牢山气候和整个自然环境,Hani村大多建在海拔1400~1800米的阳坡上,既避免了高温低湿气候的威胁,又避免了低海拔河谷地区疟疾的流行。
同时也避免了常年云层蒸腾和高海拔地区寒冷潮湿的缺点。
这些建于山中阳坡上的哈尼族村庄全年平均气温约15℃,日照1630小时,降雨量1000毫米。
气候温和,阳光温暖,雨量充沛,最适合人类居住。
他们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之水悉数截流,然后在大沟下安寨、开田,将截流之水用于梯田的灌溉。
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筑了4653条骨干沟渠和无数小沟渠,单是能灌溉面积50亩以上的骨干沟渠就达662条。
条条沟渠如银色腰带缠绕在大山之间,保证了水稻种植的用水之需。
哈尼族在漫长的水稻迁徙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从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每个梯田是当今水利、工程和管理的难题。
哈尼梯田灌溉的秘密在于自然分水法。
这种方法公平、合理、科学,避免了因用水而产生的纠纷。
哈尼族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20多条规则。
这一合理管理水资源的标准使每个家庭的梯田都能得到及时、适当和平等的滋养。
红河哈尼梯田的故事

红河哈尼梯田是由哈尼族人历经几千年耕耘出的壮丽景观。
关于它的故事有两个有趣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哈尼族的祖先看到螃蟹在水田里划出一道一道的小沟,得到了启发,于是在山坡上开出一层层的梯田。
第二个传说是,一只小鸟在天空飞过,嘴里衔着一粒稻谷,哈尼村寨里的一只小狗对着它汪汪一叫,这只小鸟受到惊吓,把嘴一张,这粒稻谷正好落在村里牛洗澡的水塘里,第二年,这个水塘里长出的稻谷又大又沉,于是哈尼族人受到启示,开始种植水稻。
其实从历史形成来看,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人不断南迁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再加上哀牢山区垂直的气候特征,气温高、湿度大,才形成了哈尼族独特的梯田文化。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中国第45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库,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传承着独特的民族传统。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最为知名。
这些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等地。
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在险峻的山地开垦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哈尼族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哈尼族的女性在节日或婚礼时会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传统服饰,头戴饰有银片、银珠的银饰,活泼而美丽。
而哈尼族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他们的民居多建在山坡上,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结合的建筑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
哈尼族的饮食也有着独特的特色,他们擅长利用当地的农产品,烹饪出美味的哈尼菜肴,如哈尼米饭、酸汤鱼等,美味可口而又不失营养。
除了哈尼族外,彝族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的民族,他们的风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彝族的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的传统服饰中尤以女装最为独特。
传统的彝族女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配以绚丽的颜色和图案,既庄重典雅又不失华丽。
彝族的传统建筑和民居也吸引着众多游客,他们的木结构建筑以独特的雕刻工艺著称,每一栋建筑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彝族的节日和婚礼上,他们还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通常都是以史诗文化为题材,歌颂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和英雄事迹。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作文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作文《红河哈尼梯田:大地的艺术画卷》一到红河哈尼梯田,我就被眼前的景象给彻底震撼了。
那梯田就像上天打翻了无数块巨大的镜子,一块接着一块地散落在大地上,从山脚下层层叠叠地铺展到山顶。
每一块梯田的边缘曲线都自然而优美,像是大地用最柔软的笔触勾勒出来的。
我沿着小路往梯田里走,就像在走进一幅画中。
路边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我这个远方的来客。
走着走着,我碰到了一位哈尼族的老乡。
他头戴一顶旧旧的草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正牵着一头老水牛,老水牛慢悠悠地走着,尾巴时不时甩一甩。
老乡热情地和我搭话,他说这梯田可有年头了,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耕种。
我好奇地问他种的啥,他笑着说,啥都有呢,水稻啊,有时候还种点豆子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给我看他的一块小梯田。
那梯田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泥土,还有一些小小的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
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好看极了。
我看到有妇女在梯田里劳作,她们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弯着腰,手里拿着秧苗,一棵一棵认真地插着。
那动作熟练得不得了,就像是在做一件非常自然而轻松的事情。
我忍不住也下到梯田里,那泥土软软的,没过我的脚脖子,凉凉的很舒服。
可是我尝试着插秧苗,那可就难了。
不是插歪了就是插得太深或者太浅,那哈尼族的妇女们看到我笨拙的样子都笑了,但是也耐心地给我指点着。
这哈尼梯田啊,可不只是土地和庄稼。
它是哈尼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贝。
每一层梯田都倾注了哈尼族人的汗水和希望。
水稻成熟的时候,整个梯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稻穗沙沙作响,那场面肯定美到不行。
这些梯田和这里的人早已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这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我与哈尼梯田的亲密接触》再到红河哈尼梯田的时候,我就像回娘家似的,那叫一个亲切。
我直接奔向我上次去过的那片梯田区域。
一路上,小虫子在草丛里叽叽喳喳,像是在开音乐会。
我很快找到了那位上次牵水牛的老乡家。
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时,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 发号施令。公元6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 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 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 地开挖梯田,对于团结的哈尼族而言,开山造田轻而易举。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着长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水稻农田的历 史和农耕文化,他们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自然规律。在整个梯田的开垦过程中,哈 尼人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 运用。
为文化类标准6条和自然类标准4条。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见表1。 表1 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
Cultural criteria
Natural criteria
(i) (ii) (iii) (iv) (v) (vi) (viii) (ix) (vii) (x)
世遗委员会在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 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 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 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梯田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国 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1993年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 讨会,日、美、英等10多个国家代表参观哈尼梯田,深为梯田的 景观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掘梯田的遗产价值, 促进文化遗产申报,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存在和改善当地居民的 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者对哈尼梯田的历 史成因、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其管理方面展开了研究。2013年 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成功被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哈尼梯田的申遗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有其流程和标准,分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篇一《红河哈尼梯田:大地的艺术画卷》每次听到红河哈尼梯田,我的脑海里就像在放电影一样,那些层层叠叠的梯田画面不断闪过。
这可不是我在瞎想,是因为我亲自去过那。
那次去红河哈尼梯田,那可真是段奇妙的旅程。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上走,沿途全是翠绿色的。
一开始,我还只能看到一小片一小片的梯田,就像绿色的补丁随意地盖在大地上。
可随着我们越走越高,慢慢整个梯田就全部展现在眼前了,那一瞬间,我就被震惊住了。
这梯田多得数都数不清,一块紧挨着一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
每个梯田里都盛着水,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面面小镜子。
而且那水的颜色还因为光线和梯田里泥土的不同有点差别呢,有的偏蓝,有的泛着点绿,还有的像银色的丝带。
田埂就像是一把把细长的尺子,整整齐齐地把这些“镜子”分割开来。
在梯田里,还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勤劳的哈尼族村民。
我看到一个大叔,他戴着个宽边的草帽,穿着破旧但很干净的衣服,弯着腰在田里干活。
他就像个魔法师,用手中的农具轻轻地翻动着泥土,那些泥土听话极了,乖乖地被他摆弄着。
旁边还有个阿妈,背着个小娃娃,她的手也没闲着,在拔除田埂上的杂草。
小娃娃在阿妈背上不哭也不闹,小脸朝着梯田,黑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一切,像是在欣赏这大好的景色。
这片梯田里还住着好多小动物。
青蛙在田边的草丛里呱呱叫着,感觉就像是给种田人唱歌伴奏呢。
田里面还有些小鱼游来游去,偶尔跳出水面溅起一点小水花,这小水花就像在梯田这个大舞台上跳舞。
红河哈尼梯田可不仅仅是种田的地方,这是哈尼族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啊。
那复杂的水利系统,靠着山泉水和雨水顺着沟渠巧妙地流到每一块梯田里,就像人的血管为身体各个部分供血一样,少了哪一条都不行。
这么大的工程,全靠哈尼族祖先们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筐土一筐土地运才弄出来的。
这是他们在自然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杰作,极其珍贵,怪不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篇二《探秘红河哈尼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全靠我那次的旅行才能一点点翻开去看。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容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容哈尼族梯田文化是指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
它以梯田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了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下将从梯田的形成背景、构造特征、农业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梯田的形成背景1.1 地理环境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山区,这里地势陡峭,气候多变,雨量充沛。
由于地势高差大,水土流失严重,这为梯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1.2 经济需求哈尼族人民长期以来依靠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快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他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有效利用山地资源的方法。
因此,在经济需求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哈尼族人民开始了梯田的建设。
二、梯田的构造特征2.1 梯田的形态哈尼族梯田以层层叠叠的形态呈现,从山脚到山顶,由数十至上百个平行的梯田组成。
每个梯田之间通过石墙或土堤相隔开来,保证了水土不流失,同时也方便了农民们的农业生产。
2.2 梯田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梯田的灌溉和排水,哈尼族人民创造性地利用了山上自然形成的沟壑和溪流,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引水渠、堤坝、灌溉系统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池式”灌溉系统。
它是由一条主渠和多条支渠组成,主渠从山上引来清泉或雨水,经过分支后灌溉到每个梯田中。
三、农业生产技术3.1 种植作物哈尼族人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了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
其中以水稻最为重要,被称为“哈尼族的粮仓”。
3.2 耕作技术哈尼族人民采用了多种耕作技术,如旱耕、水耕、间作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年一改土地块”的轮作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四、社会组织4.1 村落组织哈尼族梯田文化中,村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每个村落由若干个家族组成,家族之间通过婚姻关系联系在一起。
云南元阳梯田的农耕文化考察

云南元阳梯田的农耕文化考察云南元阳梯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梯田之一,被誉为“活地理教科书”。
这里绵延数百年的农耕文化,是这片土地上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是哈尼族人民创造的一项世界性的农业遗产。
梯田地区的山坡被划分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梯田,整齐地排列在山间,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
梯田的美丽和实用性并存,通过利用山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哈尼族人民成功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水土流失和种植面积不足的问题。
我们的考察团队来到了元阳梯田,第一眼见到的是如诗如画的梯田景观。
阳春三月,梯田里的稻苗正绿油油地长势喜人。
镶嵌在山间的一片片翠绿色,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些梯田不仅为哈尼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在农耕文化考察中,我们发现哈尼族人民有着独特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农耕知识。
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梯田的自然资源,如水源、太阳能等,实现了农作物的优质生长。
例如,哈尼族人民会在梯田底层修建水塘,通过灌溉的方式使稻田得到足够的水源,这样即可在干旱季节也能顺利种植水稻。
另外,哈尼族人民还在整个农耕过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民间农耕文化、节日和习俗。
他们相信一些神秘的自然力量,并将其融入到农耕中。
例如,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哈尼族人会举办盛大的田龙节,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
这是一个显示农民生活态度的节日,也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农耕文化的见证。
在元阳梯田,农耕并不止于种植作物。
哈尼族人民将农耕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方式。
他们善于利用山水构建梯田,让自己的家园更加美丽。
沿着梯子走过,你可以看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花园和庭院,种植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和各类绿植。
这些精心布置的庭院彰显出哈尼族的生活品味和农耕文化。
元阳梯田的农耕文化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期的农耕实践,哈尼族人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耕知识体系,并将其传承了数代。
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

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等地。
哈尼族以种植梯田而闻名,他们的种植技术独到而且古老,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以下是关于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的详细介绍。
梯田是指山地或丘陵地带利用阶梯状平面进行农作物种植的一种农业形态,能有效利用山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率。
哈尼族梯田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址、开垦、水利工程建设、播种和田间管理等几个方面。
首先,选址是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的第一步。
哈尼族选择坡度较大的山地或丘陵地带建设梯田,这样可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避免因雨水冲刷造成土地流失。
同时,他们还会选择光线较好、气候适宜和土壤肥沃的地方,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开垦是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
哈尼族利用传统的石头堆砌围墙的方法,将山地或丘陵地带分成不同的梯田。
这些围墙不仅能够阻挡土壤的流失,还可以有效地储存雨水,提供农作物所需的水分。
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他们会挖掘水渠和水沟,把山上的雨水引导到梯田中,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哈尼族还会修建小型水库,以储存雨水,以备旱季使用。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能够解决农作物的水分需求,还可以防止梯田水灾发生。
播种是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特点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
同时,哈尼族还会根据梯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不同的作物种植,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田间管理是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中的最后一步。
他们会定期进行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哈尼族还会采用地膜覆盖、旱作播种等方法,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提高农田的利用效果。
总的来说,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凭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方法。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山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率,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经济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梯田种植技术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1. 红河哈尼梯田的壮美风光红河哈尼梯田,哎呀,简直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这地方就像是上天用五彩画笔在山坡上随意涂抹的。
春天的时候,田里水波荡漾,像镜子一样倒映着蓝天白云,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等到秋天,稻谷金黄,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走在梯田间,你会发现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处都能勾起你心里的那份柔情。
而且,这些梯田可不是随随便便种的哦。
哈尼族的农民们世代相传,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地形,创造出这样一个个梯田,真是智慧的结晶。
听说他们还会根据水源和气候变化调整种植,这可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呢!走在梯田旁,真有种“行走在历史的长河里”的感觉,越走越觉得这地方的文化底蕴深厚。
2.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2.1 传统的节庆活动哈尼族的节庆可热闹了!每到丰收季节,村里的人就开始忙活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得像过年似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吃新米”这个习俗。
每年稻谷收获后,大家围坐一起,享受新米的美味,仿佛在庆祝这一年的辛勤付出。
别看是简单的一顿饭,却包含了浓浓的乡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节日,就是“哈尼新年”。
这一天,哈尼族的姑娘小伙们会穿上最华丽的民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那场面可谓是热闹非凡,仿佛整个村子都在欢声笑语中沸腾。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2.2 传统手工艺再说说哈尼族的手工艺,简直是个宝藏!他们的刺绣、编织、银饰都特别讲究,个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尤其是那些精致的刺绣,花样繁多,颜色鲜艳,仿佛把大自然的风景都融进了布料里。
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浓浓的民族情怀,真让人爱不释手。
而且,哈尼族的人特别注重传承,年轻人也都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手艺。
听说他们有个说法,叫“匠心独运”,这可不是说说而已,是真正把心血倾注在每一件作品上。
看着这些手工艺品,简直就是把“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让人对他们的文化更加敬佩。
3. 红河哈尼梯田的未来3.1 生态与文化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河哈尼梯田也在逐步转型。
世界自然遗产之一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

世界自然遗产之一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代表之一,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农耕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元阳梯田是中国南方最大、最完整、最美丽的梯田群,承载了千年的农耕智慧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地势起伏,山高坡陡,长年多雨。
在这样的地貌条件下,当地哈尼族人创造了一种以梯田为基础的农耕方式,形成了如今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从高山峡谷到谷地平原,沿着山坡依次排列的梯田层层叠叠,像一座座巨大的阶梯,延伸至远处群山脚下。
当晴天的阳光洒在这片梯田上时,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如同一个个金色的海洋。
梯田作为农耕文化的象征,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在元阳梯田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传承。
哈尼族人的生活与梯田紧密相连,他们充分利用水源、土地和气候,通过多层级梯田的建设与管理,把每寸土地都利用到最大化。
从种植、灌溉到收获、保存,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元阳梯田,我们可以领略到哈尼族人的淳朴与勤劳。
他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背着竹篓在梯田中来回穿梭,播种、耕种、收割,无论天气如何,他们都默默地耕耘着。
过去,哈尼族人只是为了赖以生存的农田而艰辛劳动,而现在,他们把梯田打造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为自己的家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除了风景秀丽的梯田,元阳还有其他让人神往的特色景观。
在阳朔到元阳的公路沿途,我们可以看到一片片五彩斑斓的菜花田,绵延起伏,美不胜收。
每年的冬季,当白茫茫的雾气散去,整片菜花田会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仿佛天堂一般。
此外,还有独特的盐田景观,盐水从山上通过沟渠流入平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发,就会形成成片的盐田。
一望无垠的白色,与蓝天、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元阳梯田的成功之处在于保护和传承,尊重自然,保持了梯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不断引进合理的农耕技术和旅游经营手段,提高了梯田的经济效益。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史书以及口传家谱考证,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
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
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
哈尼人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这种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劳作传统,不仅创造了哈尼民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系统,红河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和梯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
今天,红河哈尼梯田,这个养育120多万人口的农业文化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
红河哈尼梯田是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
红河哈尼梯田是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史书以及口传家谱考证,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
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生态农业系统。
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m、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是它的山地农耕景观,“三犁三钯”、“夏秋种稻、冬春涵水”是它的稻作农业管理体系;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森林保护体系,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又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
哈尼族:梯田艺术的缔造者

哈尼族:梯田艺术的缔造者哈尼族:梯田艺术的缔造者哈尼人是大地的雕刻家,也是梯田的歌者,更是高明的建筑师。
红河南岸原生、天然又充满了震撼和魔力的艺术,让你知道原来艺术不仅仅在喧嚣的城市、剧院里,它更可能在人迹罕至的乡村僻壤间,冷不防地震撼到你的心灵,让你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梯田流淌在血脉里夕阳下的梯田里,一个垂辫流苏的哈尼族少女,卷起“拉八”短裤,小腿没在成熟的稻田里。
她正学着大人的样子,左手握住一把稻秸,右手并不熟练地拿着一把大镰刀挥来挥去。
银饰青布小帽下的脸上开始渗出小米粒大的汗珠。
在她的后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以及村寨里的长辈们。
金秋时节,梯田一片金黄,一撮撮哈尼人点缀在哀牢山的几百亩梯田上,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间,他们潇洒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喜悦和希望。
这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秋收场景,而这个场景在这片土地上至少演绎了1300次。
这里是距离元阳老县城新街镇东南部14公里的坝达梯田景区,沿S214省道南下,清晨7点我们就到达了这里。
从海拔8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一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把麻栗寨、坝达、上马点、全福庄等哈尼村寨高高托入云海中。
3700多级梯田宛似天梯。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本来打算直接去县城东南部25公里的多依树景区,但是路上遇到这样的画面,还是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在这漫山遍野的梯田中,拿起相机,一次次地按动快门。
如果说哈尼人如孩子,那么梯田就是哈尼人的母亲,他们相互依偎在这崇山峻岭间,不需别人,就这么一直安静的生活着。
哈尼人饿了,梯田就带来饱满的稻米、鲤鱼和各种野味;哈尼族人渴了,山顶上原始森林中就会流出甘甜的清水;哈尼族人困了,山腰上给他们空出了宽阔的空地,用来建蘑菇房,让他们挡风遮雨。
这重重叠嶂把哈尼人与外界隔开,也阻断了外界俗世的打扰。
与这山间的云一样,放慢了节奏,哈尼人优雅地欣赏着自己的美丽。
他们似乎从来不会害怕,认定这片肥沃的梯田从不会辜负他们,即使周边大早年月,只要他们去播种,去收获,这片梯田仍然用一次次大丰收给予这些虔诚的孩子,田与人就这样相互依偎,守望千年的时光。
哈尼梯田知识点总结

哈尼梯田知识点总结一、哈尼梯田的概念哈尼梯田是指哈尼族人民在山区开发的一种农田模式,是以梯式开发方式利用山地丘陵地带进行水稻种植的田地。
因为哈尼族人民居住在地势起伏的山地,因地制宜地开辟梯田来种植水稻,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景观。
哈尼梯田一般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布,具有绵延起伏的连绵性特点。
二、哈尼梯田的历史哈尼梯田建设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尼族的祖先就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这个山区开辟梯田进行水稻种植。
而据民间传说,哈尼族的梯田建设更早,甚至有人认为是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哈尼梯田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形成,元、明、清时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哈尼梯田的特点1. 依山开发的水田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垦出不同层次的梯田,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景观;2. 采用自然农法和有机农业,保持了原始的农业生态环境;3. 哈尼梯田集水利农业和林果业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4.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的精湛智慧和民族特色。
四、哈尼梯田的价值1. 农业价值: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几百年来的主要农田模式,充分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2. 生态价值:哈尼梯田保持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3. 文化价值: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的文化象征,是哈尼族文化的活态表现,对于哈尼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4. 旅游价值:哈尼梯田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五、哈尼梯田的保护与传承1. 加强哈尼梯田的保护意识,加大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保护好原始的梯田生态环境;2. 加强哈尼梯田的传承工作,通过开展哈尼梯田的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哈尼梯田的文化价值;3. 加强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哈尼梯田的经济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哈尼梯田是一个集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景观,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文遗产。
上堡梯田简介

上堡梯田简介
上堡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是哈尼族传统的梯田村落。
梯田犹如巨大的绿色阶梯,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顶,沟壑纵横,层层叠叠,景色迷人。
上堡梯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梯田之一,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在
2002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上堡梯田是哈尼族的聚居区,村民们以耕种梯田为生,他们自然地依托山势,利用山间水源,发挥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在梯田的每一层之间,都有千姿百态的沟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水利工程。
梯田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在这里,可以了解哈尼族的生活习惯、乡土文化和美谈传说。
每到农忙时节,这里会有丰富多彩的庆典和节日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上堡梯田的独特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探访。
除了欣赏梯田的美景,游客还可以尝试哈尼族的传统美食,了解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让村民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论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

论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一、梯田的产生背景1、自然原因: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梯田稻作文化发达,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是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
其次,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
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
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
2、人文因素:全县有63958.4公顷森林,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
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和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
二、梯田文化的变迁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在土地改革之前无田或少田的农民虽然给土司、地主种田耕地,但以户为生厂单位,很少以集体的形式出现。
稻作文化的奇迹——元阳哈尼梯田

稻作文化的奇迹——元阳哈尼梯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因中外摄影家拍摄的杰出作品而广为人知,人们赞美梯田为“人间奇迹”。
说它“奇”,可从五点说明:首先,层级多,坡面上起伏连绵的梯田,达3000多级;其二,规模大:仅处于梯田核心区的元阳梯田面积就有20万亩;三,历史长,按照保守的说法,梯田在明代中期已形成规模,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四,景色秀,与梯田融为一体的山形云海、日出日落和山寨景色等异常秀美。
五,内涵深,梯田作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结合,被国外人士称为“大地艺术”。
有学者将梯田与长城媲美,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不同的是:长城是皇帝强迫人民修筑的,梯田则完全自发修筑,经过千年形成规模,一切顺其自然。
奇特的水利工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
元阳县是其核心区,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
元阳哈尼梯田有3大区域:坝达区域梯田14000多亩,老虎嘴区域梯田近6000亩,多依树区域梯田上万亩。
这些区域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元阳县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雨量充沛,降雨量年均1397.6毫米。
全县63958.4公顷森林,就是巨大的天然立体水库。
高山上形成的无数条小溪、清泉,为全县的梯田和人畜提供了生命之水。
可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元阳县地处的哀牢山居住着七个民族:海拔144~600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1000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1400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2000米的上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则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非常适宜水稻生长。
原本聚居在青藏高原、逐草而居的哈尼族先民,经过不断的迁徙,自1200年前隋唐之际进入哀牢山区,就开始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云端上的梯田简介

云端上的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奇特地方。
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
这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社区,居民以哈尼族为主,他们世代传承着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云端上的梯田,哈尼族人利用自然地形,在山间开辟出层层叠叠的田地,犹如天梯般拾级而上,因此得名“云端上的梯田”。
这些梯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哈尼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这片原本荒芜的山地变成了如今这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在云端上的梯田中,哈尼族人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如水稻、玉米、茶叶等。
他们精心的照料着这片土地,使得梯田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致。
春天,万物复苏,梯田里注满了清澈的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夏天,稻谷郁郁葱葱,绿油油的田地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秋天,稻谷成熟,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冬天,虽然田地休息,但依然可见层层叠叠的梯田轮廓。
除了美丽的风景,这里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
哈尼族人有着独特的农耕节庆和祭祀活动。
例如,“矻扎扎”是哈尼族人最重要的农耕节庆之一,他们会在田地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
此外,还有诸如“荡秋千”、“打磨秋”等传统娱乐活动,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哈尼族的文化。
云端上的梯田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这里,哈尼族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通过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将这片山地打造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他们也热情好客,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片神奇的土地。
哈尼梯田

建筑群落哈尼族的住房主要分地面建筑物的“封火房”、“蘑菇房”、“土掌房”和干栏建筑两类,而以前者为居多。
部分地区却带有交叉文化痕迹的其他建筑形式,各地差异较大。
他们建造住房,一般就地取材。
每寨少至一二户,多至数百户不等,其中数十户的村寨居多。
但不论村寨大小,都体现出比较统一的建筑群落风格。
村寨背后多半是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和灌木山坡,村前梯田层层,山路崎岖。
村寨周围喜种棕榈、竹、梨、李、桃、柿等果木。
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稳定的农耕生活,其房屋建筑一般都比较坚固而保暖,但通风有限、采光不足。
建房时间多选择在冬末春初季节进行。
居住在云南省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支系白宏人的住房颇具特色,属于茅草顶兼土掌房类型,较多地保存着父系大家族的特点。
其建筑程序和工艺较为繁杂。
建房先打地基。
墙基用沙石或石灰石砌起,从地面下半米处开始,出地面半米止,土墙便从基石上起立。
较讲究的土墙用砖块立。
有的用木夹板定型上下冲压泥土筑墙,这种墙里外平整、光滑、美观。
还有一种最简便的方式是用一团团泥巴垛起,结实耐用,只是外观稍为逊色。
哈尼支系白宏人住房房头朝东,正房面北,以表示对哈尼族祖先发祥地的崇敬。
只有一层的住房,由正房、厦子和耳房组成一个建筑联合体。
正房设有二层楼的,楼上覆盖茅草顶。
厦子相当于正房前厅,与土房前墙相联;耳房与正房西侧相连接并与厦子沟通。
厦子与耳房上面均为坚固的泥土平台,土顶既是屋顶便于防火,又可当阳台晒场或休息纳凉用,在地形坎坷不平的山区是极适宜的。
若从西面看去,整个村寨的住房宛若一群庞大的台阶矗立于地面之上。
住房主要是土木结构。
一层顶上密布着细圆木,圆木上再依次铺以细木条、茅草层、泥土层和沙性土层。
正房上方的茅草多为双斜面,少数则为四斜面,先将茅草打制成草排,然后顺序叠压,布满屋顶。
二层顶上封泥后再设双斜面茅草顶的阁楼,又称“封火楼”。
“封火楼”具有防火和冬暖夏凉的作用,构成哈尼族宅居文化的特殊风格。
云南墨江一带地区的哈尼族,不论住一层房或二层房,其正房的设置与其他地区哈尼族基本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哈尼族梯田文化
约莫四年前,曾有幸去过云南,尤记在西双版纳曾拜访过的一个村寨,僾伲寨,精致的服装,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勇敢的作风,能歌善舞的天性,正如每一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
然而真正让我记住的这个民族—哈尼族的,却是那零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重重叠叠,层层相连,蔚为壮观。
哈尼族(Hani minority),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江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分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
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蹈、罗作舞等。
据有关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势力迅速扩张,进行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的活动,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并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就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和夷”虽不尽指哈尼族先民,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南方百越族群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哈尼族的原始农业获得了较前更进一步的发展。
哈尼族先民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使他们由干燥的西北高原迁入气候湿润,雨量丰沛的云南高原,大量吸收了南方原居民族稻作农耕文化优秀成分的必然结果。
哈尼族从迁居哀牢山区之后,即从隋唐时起,便正式揭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畜牧,与大自然协调相处。
他们在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环境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哀牢山区山高谷深的切割地貌和气候、植被立体分布的特点,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区,由于受南面印度洋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和峡谷中,仍较多地保留着茂密的原始老林,四季云雾缭绕,降雨充足。
同时从炎热河谷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再次化为绵绵雾雨,终年不绝,在森林中汇成无数水潭和溪流。
低山河谷江河湖泊中的水均源于此。
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成为哀牢山区哈尼梯田农业的可靠保障。
他们营造梯田,多选择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之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抑郁水稻生长的缓坡地带,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因此营造的梯田层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在梯田之间修有羊肠小道,行走方便,易于耕作。
经过长期辛勤劳动和生活实践,哀牢山区哈尼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
这种方法就是在找地开田时,要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
哈尼族是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古歌也唱到祖先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的,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
古歌称这样的挖沟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景象啊!梯田要求田面要整理得很平,但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怎么办呢?“田不平不要紧,请水兄弟来帮忙找平”,祖先们用放水平田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些都是哈尼祖先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族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无不精心经营。
如水源管理则发明了“水木刻”。
这是根据各家权益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
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
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
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
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糊状发黑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
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
平时牛马猪羊放牧山野,畜粪堆积在山,六七月大雨泼瓢而至,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刷而下,来到山腰,被哈尼族的大沟拦腰截入,顺水纷注入田,此时稻谷恰值扬花孕穗,正须追肥,自然冲肥正好解决了这及时之需。
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长和千年的传统。
在西南高原之上,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的梯田。
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
作为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梯田凝结着哈尼族悠久漫长的历史,沉淀着丰厚广博的文化和维系着复杂多样的生活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哈尼族的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模式,这并非是空想,善待自然,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成果才能得以保留,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概念,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现象,一种理念,一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