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精品
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18章《运动和力》新授课复习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九年级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3、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二、预习检测1、参照物的选择及如何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2、速度的含义、物理意义、公式、单位。
3、路程与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力的含义、符号、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力的作用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含义及如何用惯性知识分析现象。
6、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交流提升1、蹦极是一种极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D、跳台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作用在运动物体的力一定不平衡C.物体受到力作用,速度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方向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4、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静止不动的杯子受到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A.杯子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
B.杯子的重力与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C.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5.你所答的这张物理试卷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B.它所受到的合力为零C.因为它静止,所以没受力的作用D.因为它受到摩擦力.所以静止在桌面上6.贝贝沿水平方向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未能推动。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二、复习过程展示课标要求,《运动和力》章节思维导图(一)牛顿第一定律1.基础知识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
2.考点分析:教师重点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总”指一直,不变,“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就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力不是___________ 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 ____________ 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根据学案回顾“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考题赏析:1.如图 1 所示的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
毛巾棉布木板(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初始速度。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近,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3)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慢。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4)根据这个实验推理:若水平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 ,那么小车将一直保持。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5)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运动和力》复习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三、长度、如何使用刻度尺?时间及其测量1、观察量程、分度值;2、刻度尺要放正,贴近被测物体;3、视线跟尺面垂直;4、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四。
力的概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念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说明吗?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五、复习过程(一)、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具体内容包括:8.1节“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8.2节“牛顿第一定律”;8.3节“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8.4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运用惯性知识分析问题。
3.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板、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导入:(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例题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例题:分析小车受到不同方向的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牛顿第一定律例题: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求解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时的合力或分力。
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判断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选择题:选择正确的惯性现象解释。
(3)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
(1)回顾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2)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4. 力的合成与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实例。
(2)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个惯性现象。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3. 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滑轮组。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例如:力的定义是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二、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橡皮筋,用不同力拉扯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伸长程度,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理论知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教师讲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车,用不同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滑轮组,用不同力拉扯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例如,观察车辆的加速和减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5)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摩擦力的计算及应用。
(3)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箱子、拉车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7)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复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复习难点二力平衡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
其中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5 月 28 日一、基础知识(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2.公式:v=m/t3.速度的单位是:m/s;km/h。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6.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相关推荐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运动力运动和力运动和力运动力运动和力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 1.知识重现,深化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教材知识2.通过典例攻关,由点及面,活化思维,鼓励创新,提高解题能力3.通过练习往年中考题,了解中考动态,让学生心中有数复习过程一、中考知识点概括:(快速浏览)运动: 1、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定义、单位、公式及相关计算、匀速直线运动3、长度及时间的单位、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如何减小误差力:4、力的定义、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和力:5、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得出方法、惯性及其现象解释6、力的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典例精讲例题1:烧锅炉的时候,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为什么?分析:(1)确定该题的研究对象是煤。
(⒉)煤原来是跟铲子一起运动的。
(⒊)当铲子突然停在灶前时,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向前进入灶内。
解答:用铲子送煤时,煤原来是跟铲子一起运动的当铲子突然在灶前停止运动,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继续沿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④所以……。
★★★学案:比比看,谁最快1.★★★ 例题2、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 人在云里行”是以为参照物的。
分析:“人行”即物体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就应该看被研究物体和其他什么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来确定。
答案:云。
例题3.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 分析:频闪摄影每拍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甲物体每次距离是相同的,沿着直线快慢不变,而乙物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越来越远,方向变化。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3)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5)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2)利用实验和动画,观察和分析不同运动的特点;(4)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5)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及其计算方法(1)速度的概念;(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3)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2. 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3)匀速圆周运动。
3.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力的概念;(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2)二力平衡的应用: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5.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产生和消失条件;(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速度的计算方法;(2)运动的分类及特点;(3)力的分类及其作用效果;(4)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难点:(1)瞬时速度的计算;(2)曲线运动的特点;(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4.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运动和力
九年级物理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 知识重现,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了解中考知识点
2. 通过针对练习,由点及面,活化思维
3. 通过课后练习,克服自己的难点,全面提升解题能力
复习过程
一、快速浏览本章知识,并分析出近几年的中考知识点。
二、针对性练习
针对考点,选出相应的练习及相关中考题,根据不同题目的难易,采取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
同类题型采取课堂上讲典型,其它作为课后练习巩固的方式,目的掌握巩固各个考点。
三、课堂反思
学生反思:练习中你觉得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哪些题目仍有困难?你打算如何解决?(1、自己多进行攻关练习;2、小组合作解决;3、找老师帮助)
教师反思:哪些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布置对应习题强化练习。
四、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学生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题目。
运动和力
运动 力 运动和力
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速度的公式及相关计算 长度及时间的测量、误差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得出方法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力的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及其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分类。
(4)力的相互作用。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转化与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这两种运动形式。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进行二力平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前两节内容,即“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能够运用惯性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
难点: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运用惯性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轮、绳子、砝码、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会慢慢停下来?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惯性(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运动情况。
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2)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惯性的概念及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 例题解析及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会慢慢停下来。
答案:(1)因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逐渐减速直至停止。
(2)因为乘客具有惯性,当汽车急刹车时,乘客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冲。
2. 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2)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学会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2.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 运动的描述方法;4. 力的作用效果;5. 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2)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运动的描述方法;(4)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摩擦力、重力、弹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运动的描述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实验现象,探讨其性质和特点;3.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力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运动的描述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其性质和特点;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力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