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教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必背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作品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 《陶庵梦忆》,是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时所著的回忆录中的一篇。

文章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生字注音湖hú 心xīn亭tínɡ看kàn雪xuě崇chónɡ祯zhēn 拏ná 一yì小xiǎo舟zhōu拥yōnɡ毳cuì衣yī 炉lú火huǒ雾wù凇sōnɡ 沆hànɡ砀dànɡ铺pū毡zhān 对duì坐zuò 长chánɡ堤dī一yì痕hén 独dú 往wǎnɡ 惟wéi三、重点字词解释更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形容雪后水气凝成的冰花弥漫于空中的景象。

一白:全白,白茫茫一片。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四、全文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五、重点句子及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大雪..三日。

:⑤是金陵人,客.此。

:⑥拥毳衣炉火..:⑦与余舟一芥.: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一:①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是日更定矣:②更有痴似相公者: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白:①一白:②强饮三大白而别: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以为妙绝:③来此绝境: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雕栏相望焉: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①见余大喜: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判断文言句式: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拉余同饮:④是金陵人:三、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2课《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2课《湖心亭看雪》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以下是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2课《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总结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

总结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

总结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一、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位于园林的湖心,并且以亭子为主题。

湖心亭通常建在湖心的小岛上,或者通过人工建设的方式使亭子直接建在湖中心。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独特湖心亭常常以木质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轻巧灵动。

其建筑风格多取意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檐角翘起,斗拱结构,飞檐翘角等特点。

亭子周围常常有挑檐,以防雨水流入。

2. 美学设计湖心亭的建筑美学设计注重环境与建筑的融合,力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其建筑多以渔船、汉白玉船为形式,寓意向往远方。

3. 花园装饰湖心亭周围常围绕着精心设计的花园,花木繁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同时,蜿蜒的小径、石桥、小亭子也是其特点之一。

二、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湖心亭在冬季看雪,是一种别有韵味的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景观、文化内涵以及对人们心灵的感染等方面。

1. 风景如画湖心亭看雪,呈现出一种迷人的风景画卷。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湖水倒影如镜,亭子与雪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此时,湖心亭周围的花园也因为雪的装点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2. 文化内涵深厚湖心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看雪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诠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被赋予了许多意境与情感,比如写雪、画雪、赏雪,都成为中国文人雅士们钟情的题材。

3. 人们的情感共鸣湖心亭看雪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雪花飘飘,给人以一种清净、纯洁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四、结语湖心亭看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观体验。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湖心亭的建筑特点,以及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湖心亭看雪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笔记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笔记

湖心亭看雪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

精小品文,工诗词。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

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

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二、写作背景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

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汇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淞,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三、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四、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五、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六、词类活用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七、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笔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文中通过记叙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情景,描绘了湖山雪景的清幽与奇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展现了一位文人雅士的脱俗情怀。

以下是根据课文内容整理的笔记:一、生字注音更(gēng)定沆砀(hàng dàng)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二、重点词语余拏一小舟:撑船拥毳衣炉火:围着雾凇沆砀:冰花周围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全白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语气词,呢及下船:等到客此:客居三、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这;指代词) 2. 一:一白(全)3. 与:与余舟一芥(和)是:是金陵人(表判断)4. 一:上下一白(都) 5. 与:与余舟一芥(和)四、古今异义余:古义:我;今义: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2. 相公:古义:对上轻称;今义:相声演员 3. 痴似相公者:古义:痴;今义:傻 4. 舟子:古义:船夫;今义:小船 5.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古义:痴似;今义:“痴”指“痴迷”五、问题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在“湖心亭”看雪?因为湖心亭环境清幽、空旷,和作者“痴”的性格相符合。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作者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3.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上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4.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的大和浑厚。

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是什么意思?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的意思是“哪里还能”。

当作者惊喜地发现还有和自己一样痴情的人时,心情格外愉悦。

6.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更”字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点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4)【余】我(5)【挐(ná)】撑(船)。

(6)【拥】穿着(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1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3、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1.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2.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3.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4.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5.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6.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7.舟子喃(nán)喃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一词多义(一)是1.是日更定矣(代词,这)2.是金陵人(表判断)(二)一1.上下一白(副词,全)2.长堤一痕(数词)(三)更1.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2.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四)白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上下一白(白色)(五)大1.见余大喜(副词,非常、十分)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二、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完整版+练习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完整版+练习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完整版】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人。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二、重点拼音1、更(ɡēnɡ)定2、拏(ná)3、毳(cuì)衣4、雾凇(sōnɡ)5、沆砀(hànɡ dànɡ)6、一芥(jiè)7、长堤(dī)8、毡(zhān)9、崇祯(zhēn) 10、喃喃(nán)三、通假释义(无)四、重点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

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余孥一小舟余:我孥:撑船。

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雾松沆砀:雾淞,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水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全。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与余舟一芥芥:微小的。

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1、客此客:客居。

12、及下船及:等到。

13、舟子喃喃喃:小声嘟哝。

五、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颜色、光亮3、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六、一词多义1: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2、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3、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判断4、白①上下一白白白色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七、词类活用1、是金陵人,客此客:名次用作动词,客居。

八、文章成语(无)九、特殊句式(1)省略句见余大喜曰(省略主语,应为:两人见余大喜曰)(2)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十、要句翻译(略)十一、原句填空1、文中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万籁俱寂的氛围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重点字词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重点字词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1日 星期五 6时42 分27秒0 6:42:27 11 December 2020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6时42 分27秒 上午6时 42分06 :42:272 0.12.11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Friday, December 11, 202011
-Dec-2020.12.11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106:42:2711 December 202006:42
想想看:为什么身在清朝却用明朝年号?
. 翻译课文 .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 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
是日更定矣,余
. .. .
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 . 上影子,惟长堤一
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 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 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 挐 (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

(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

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朗读、背诵略。

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描写西湖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表现其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二、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

以此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三、帝王将相一年到头过着奢侈无道、荒淫无度的生活,还有穷苦的百姓在这凄冷的月夜中悲伤痛苦。

春天来了,处处都是繁花细柳,没有一点空隙之地种桑麻。

湖心亭位于湖的中心,俨然就像一叶扁舟载着西子,西湖雨也好,晴也好,都别有一番雅致;泛舟湖心亭,恍惚间好像是苏东坡游览赤壁,在这幽静美好的夜晚特别适合。

皓月当空,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秋水脉脉含情。

后两副对联主要是赞美湖心亭风景宜人,胡来朝的对联重在体现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