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至2018学年高二实验班上第一次月考语文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衡阳八中2017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试卷,分两卷。其中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

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

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

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

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

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

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

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般人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

学者们则认为考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下一些考据学的功夫,获

取相关历史知识,这些工作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从欣赏层面来说,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

事,并没有进入作品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则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

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定原本中到底是不是“悠然见南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苦心孤诣拉史实来附会;止步于考据,而

不进行深入领略:这些说明考据家们不明白艺术是创造的。

B.衡量一切作品,全用心中预存的几条纪律,把“我”和作品割裂

开来,以纪律代替欣赏,这是被称作“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缘由。

C.“法官”式的文学批评者秉承亚里士多德提出坏人不能做悲剧主

角的看法,因此认定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D.印象派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主体的,重视艺术直

觉和个人的嗜好,物我合一,因而,更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派别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同:“法官”式的批评认为美丑

有普遍的标准,印象派则认为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B.“批评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总是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

判,冷静而不杂情感,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C.认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有的

人又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这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

D.内行和外行遇见同一个作品各有各的印象,欣赏和评价也不一致,

但无论如何,文学批评都应该说出感受美丑的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吃西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够不着地上的工具。这怎么说

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大热天,恰又口渴。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

这般敞怀罢了。最主要还是心里舒畅。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

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赔着笑脸的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

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

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

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但天地良心,

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组长给制

定计分制。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这耽搁下去

的可都是自己的钱。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你说不吃,伸出

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在掌心蹭

蹭再次递给你。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

都不是。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扑哧”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娘就这样。小时

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捡起来,在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

塞。小嘛,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得起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

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你想说

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

情地望着你,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就

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

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搁谁谁扛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

让闲。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

告饶了。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

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

羊。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你觉得好笑,

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咔咔”两声,老绵羊被惊醒般站起来。

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碗绿豆汁。老太婆

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

经转了起来。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

不作声摆弄的他。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

“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

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但可以明

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做什么?这算什

么?什么毛病啊……

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

电扇,都是那地震……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指尖碰触脸的那

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风,柔柔的,手糙糙的。徐徐拂来,整个

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在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

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篇采用纵式结构,以“吃西瓜”为线索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

传达了“你”这个小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B.作品用“你”称呼小说中的维修工,选择的是老太婆的视角,维

修工的一举一动都不肯错过,突出老人观察的细腻。

C.“昨天那户”让脱了鞋的维修工套上塑料袋,与眼前老人的表现

形成对比;但老人的过度热情也让维修工愤怒发火。

D.由于儿子死于大地震,老人便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了维修工身上,

对他有了非同一般的情感,这表现了老人的善良。

5.小说中的“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在12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的475所

孔子学院,成为世界与中国增进认知与理解的一个跨文化交流平

台。

但随着一些国家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到期,出现了部分合作大学

取消续约的情况。此次斯德哥尔摩大学终止合作的决定,引发诸多

联想;加之此前美国一些大学与孔子学院不再续约的先例,更是让

舆论浮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

如能深入了解孔子学院的内在机理,相信这种误解会少得多。

据《孔子学院章程》,由外方大学或相关教育机构首先向孔子

学院总部提出申请,经总部批准后,采取中外合作方式合作办学。

学院设在外方大学内,中方院长仅负责对汉语老师、志愿者以及与

国内的联系等事务性工作,并配合好外方工作。

不论在具体的学院运作中,还是在学院对外方大学的影响力方

面,孔子学院都不具备影响甚至限制对方大学学术自由的能力。而

且,孔子学院作为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

推广机构,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是传承中华文化包容合

作精神的重要载体,注重平等协作,鼓励创新,而非钳制学术自由。

孔子学院的领导机构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汉办)。某些国家强调孔子学院有政府官方背景,担心其在

所在国大学内部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由于总部提供相应资金、师资及管理方面的支持,所以便会被

某些舆论误解,而国外相关机构推波助澜,将此误读放大化,认为

中国人非常清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不仅是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

看法,从而对孔子学院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孔子学院总部对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必然

要进行深刻反思,须激发并持续保持国外公众、大学、社会团体乃

至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元化的因子,教

学中要有“大文化观”。实事求是的讲,当代中国能让世界为之一

亮的文化符号还很少,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经典艺术与很多国家相

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时

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此外,孔子学院的运营方式、形象定位、全

球分布以及合作模式等都是需要认真总结的。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相信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

界的同时,也会赢得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到那时,也许世界对

它依然少不了质疑,但是“果断点赞”一定会更多。

(节选自《中新网》转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学院是个文化超市,必须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用更好的

教材适应海外汉语学习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德国的歌德学院、西

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国外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至今没有推出

一本可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等相当的代表教材。《论

语》至今还未找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翻译并获得外国人认可的译

本。

据悉,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孔子学院一直没有统一的教

材和教学大纲,教授的课程几乎全凭教师自己安排,其课程无法得

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这意味着选这门课程要完

全依靠学生的兴趣,这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此外就

是教师的问题,国家汉办本身并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派向海外孔

子学院的教师大多是从国内各大学抽调的,师资力量的缺口非常大,

而从国内抽调的教师质量也很不整齐,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对外汉语

教学的能力。语言老师只能教语言,对于中国文化却了解不多。

(节选自《东方早报》)

【材料三】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

在合作模式上,以“和”取胜;在传播过程中,以“和”感人。从

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

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

共鸣点、融合点。

“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