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结构设计介绍

合集下载

佛光寺_唐代建筑的翘楚

佛光寺_唐代建筑的翘楚

中国民族报/2011年/3月/29日/第007版宗教周刊・人文史地佛光寺:唐代建筑的翘楚王敏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佛光新村的佛光寺,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

寺院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并称“四绝”。

正殿东大殿塑像、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础显示了晚唐时期的特点,至今保持原有风貌,梁思成形容其为“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

发现与考证,改变昔日国际建筑界论断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30公里。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32米的弥勒大阁,寺院一时僧徒众多,声名大振。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宋、金、明、清历朝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

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

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

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7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说起佛光寺的缘起,不得不提到梁思成夫妇。

1937年6月26日的黄昏时分,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4人,来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在落满灰尘和蛛网的房梁上,林徽因发现了大梁上的墨迹,确知这座大殿的建造年代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国际建筑界“关于中国境内没有唐代建筑遗存”的说法,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佛光寺名声大振,一时中外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关于佛光寺的状况、历史和建筑艺术,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并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二期。

对于1937年那次特殊考察及古刹测绘探索,梁思成曾有详细的记载。

他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 檐面头下昂 后 尾 ,做成 斜肩直榫, 安装在四层 柱头枋的下 方
向上向后延 伸的一层角 昂在三层柱 头枋相交处 与两侧头下 昂相交后继 续延伸
穿过鸳鸯交手 瓜子拱前伸的 —层角昂
二层角昂
> 二层角昂后尾 作成斜肩直榫 安装在草袱下 方
图 9 转角铺作从角柱往上檐面和山面多种构件相继显现
图 1 0 二层角昂同样完成头部前伸后尾支顶上承由昂
祁伟成’ 1 山西古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建 于 唐 大 中 十 一 年 (公 元 8 5 7 年 )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是 我 国 现 存 规 模 最 大 、保 存 最 为 完 善 的 唐 代 单 体 建 筑 。 通 过 多 次 现 场 调 查 ,结合模型 制 作 ,详 细 揭 示 了 翼 角 构 造 (包括斗拱、角 梁 )的特 征 和 做 法 ,尝试弥补已有研究与认知的不足。
同一侧削成斜面的三层柱头彷相交后.继续向上伸展.做成斜 肩 直 榫 .紧 贴 安 装 在 四 层 柱 头 彷 的 下 方 (图 9 ) 。
一 层 角 昂 ,从二跳角华拱头部相交的鸳鸯交手瓜子拱中间
了 模 型 ,结 合 角 梁 、推 山 ,整理提出我们新的理解。
穿过向前并下伸.直至与两侧头下昂伸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 传 统 建 筑 营 造 技 术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A New Explanation for Structure of Upturned Roof-ridge of the East Hall in Foguangsi Temple in Wutai
事 后 我 们 纵 观 柱 头 铺 作 的 头 下 昂 和 二 下 昂 ,其 后 尾 都 安 装 在 内 槽 的 构 件 上 ,起 着 支 撑 作 用 ,由此想到角上的昂绝不会 让 后 尾 不 起 任 何 作 用 。从 而 确 定 我 们 在 这 一 模 型 的 转 角 铺 作 制 作上与实体建筑有较大出入。于 是 在 模 型 制 作 笔 记 发 表 时 ,在 附 图 上 作 了 标 记 ,表明此处是我们在无法确知东大殿的实际结 构 的 情 况 下 ,采 用 的 常 规 做 法 (详 见 《五 台 佛 光 寺 东 大 殿 》一 书 之 外 檐 转 角 铺 作 一 节 )。为 此 ,我们再次对东大殿进行了勘 察 ,终于在暗黑的实体建筑中隐约观察到头下昂后尾之模糊阴 影 (图 4 ) 。

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特点与保护研究

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特点与保护研究

谢谢观看
保护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佛光寺,我们建议: 1、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加 大对破坏文化遗产行为的惩处力度。
保护问题
2、提高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 认识和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
保护问题
3、落实修缮工作:对佛光寺内的建筑进行定期检查和修缮,确保文物的安全 与完整。同时,加强文物档案建设,对寺内文物进行全面登记和数字化管理。
三、文物价值
3、建筑科学价值: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体现了中国古 代建筑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结论
四、结论
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中国唐代建筑的瑰宝,无论是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还是 文物价值来看,都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艺术魅力。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 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而佛光寺东大殿则是这一时期文化和艺术的缩影,为我们深 入研究中国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问题
4、推动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佛光寺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措施,控 制游客流量,减少对寺内环境的影响。
保护问题
5、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保护 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佛光寺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
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特点与保 护研究
目录
01 佛光寺的建筑特点
03 参考内容
02 保护问题
内容摘要
五台山佛光寺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是中国佛教古建筑群中的一颗璀璨明 珠。本次演示将探讨佛光寺的建筑特点及其在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期加强 对这一文化遗产的认知与重视。

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

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

Fashion Color人文张玮Zhang Wei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0 An Analysis of the Layout Rules of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in the East Hall of Foguang Temple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摘 要: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殿中佛坛上的34尊唐代彩塑体型高大,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在历史上东大殿曾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大殿门板从内柱推移到了外柱,这就改变了大殿内的空间,也改变了彩塑原有的视觉效果。

还原东大殿彩塑原本的布局方式和视觉效果即可发现,这种布局思路中继承了许多石窟寺的空间布局经验,对石窟寺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东大殿空间布局所遵循的规律,深刻理解古人对于雕塑和展示空间这二者关系的认知。

关键词:布局方式;立柱;前廊;石窟Abstract: The East Hall of Foguang Temple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Tang Dynasty wooden building in China. The 34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on the Buddhist altar in the hall are tall, numerous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In history, the East Hall has been repaired and rebuilt many times. The door panel of the hall has been moved from the inner column to the outer column, which has changed the space in the hall and the original visual effect of the painted sculptures. It can be found by restoring the original layout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inted sculptures in the East Hall. This layout idea inherits many experience in the spatial layout of cave temples. By studying the evolution law of cave temples,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East Hall. The rules of the art,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s' 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ulpture and exhibition space. Keywords:layout;column;front porch;grotto一、佛光寺概况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三十公里的豆村镇,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整个佛光寺“是一个古 代艺术的‘新大陆’”,唐、金、明、清建 筑齐备,梁思成激动之地称其为“中国第一 国宝”。回到北京后,他撰写了《记五台山 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 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Page
5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东北三十里处的佛光山腰,依山而建, 高低层叠,爱护你意思而得名,四坐东面西,东南北三面 群峰环抱,西面低平开朗。1961佛光寺被名为第一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区周围松柏苍翠,环境清幽。 寺内建筑高低错落,布局疏朗,主从有致。全寺可分三个 院落,一院低,三院高,二院花香喷溢,争芳吐艳。佛光 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达到鼎盛,名播长安、 敦煌等地,远及日本等国。 Page 6
Page 3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寻找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 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 摄的敦煌石窟第61窟壁画。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 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 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 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 的奈良、京都吧。
Page 2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发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年十二米的弥勒大阁, 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今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 年,唐宣宗李忱即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1937 年6月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重建若干问题稽考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重建若干问题稽考

︵总第136期︶2018·3收稿日期:2018-06-22作者简介:崔元和,男,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彩塑壁画遗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

罗世平,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集唐代木构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等多种珍贵遗存为一体,自1937年6月被梁思成等人考察发现后,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迄今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但因重建年代久远、传承过程复杂等原因,仍有一些问题需作进一步厘廓。

本文将就此殿于唐大中年间重建过程所涉若干问题作必要稽考。

一、东大殿重建时间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于唐“会昌法难”中遭毁后重建时间,一般均据此殿当心间前檐阶前《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上所刻“大中十一年(857)十月一日建造”的建幢年代推定,认为此殿重建落成亦当在此幢之年[1]18。

此推论应当无误,但其中若干细节仍需再考:(一)东大殿重建启动时间《旧唐书》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下《宣宗》:“大中元年(847)……闰三月,敕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

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

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2]616-617。

这应是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法”后,全国寺院重建之开端。

《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宣宗……二年(848)。

敕上都、东都、荆、扬、汴、益等州,建寺立方等戒坛。

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

五台山建五寺,各度僧五十人。

”[3]这应是“会昌法难”后,五台山开始重建寺院的确切记载,但此五寺中是否包括佛光寺重建,须作进一步考证。

《广清凉传》卷中:“宣宗践祚,重兴寺宇,敕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重建若干问题稽考崔元和罗世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102)摘要:现存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唐大中六年朝廷“许令修复”的“官营”名山胜地寺院建筑。

该殿重建主持僧人由官府选定,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工部尚书等一批高等级官员支持、参与了此项工程,大殿重建落成后还受到唐宣宗直接褒奖。

斗拱结构详解

斗拱结构详解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 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 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 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 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C斗 拱
斗拱 结构
.

概述



发展
作用
什么是斗拱?




斗拱
斗拱
C斗 拱
概述
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 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 间过渡部份。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 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 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 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 识。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219505390_浅析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彩塑艺术特色

219505390_浅析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彩塑艺术特色

1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美史话
组关系人物均有主像,旁边有众多较小的塑像作陪衬, 从而突出主佛的形象,塑像整体布局有序且合理,主 次分明,大殿彩塑按尊大卑小、主大从小的等级关系 排列,每尊塑像都端庄慈祥、比例协调,成为合中有分、 分中有合的有机整体,是唐代佛寺殿堂中难得的展现 佛像布局的珍贵范例。[3]
(二)绘色之美 彩塑除了塑形以外,还着重对彩塑形体加以描绘, 绘色是对塑造好的塑像进行深入描绘,且根据塑像的 不同结构附上华美富丽之色,这种对塑像不断深入的 绘色,主要遵循了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的绘制方法, 用到的颜料大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颜料最大的优势 是不会变色,且具有防霉防潮的作用,颜色艳丽且保 存效果较好[4],中国古代的工匠完成的大部分塑像采 用塑绘结合的手法。例如东大殿三尊主佛通体鎏金, 彩塑多是大色块、大面积的平涂,与小色块的点缀做 对比,以表现衣服的层次感,着色则是冷暖搭配,使 衣服装饰凹凸有致。塑像和着色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人物衣服的装饰凹凸有致,颜色冷暖搭配,突出了塑 像的特点。塑像色彩绚丽,在幽暗的殿堂中,佛像的 金色以及菩萨鲜艳的红绿色,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 氛围。 (三)线条之美 从古至今,线条存在于不同的艺术形态之中,不 同的线条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直线条常带有一种 向两侧无限延伸的力量感,给人一种稳定、宁静的感 受,曲线常常给人一种愉悦、柔美、圆滑的感受。例如, 在绘画和雕塑之中,不同的线条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 效果。在形体塑造上,佛光寺胁侍菩萨身体健挺高挑, 体态线条以直线为主,整体呈修长、窈窕之征,服饰 局部的变化突破了生硬的直线,不同长度的流水般的 衣纹线条,随风飘逸,轻快又灵动,巧妙地将线条层 次化、动态化,进而凸显出女性的柔和之韵,曲线和 直线结合、交叉、重叠,实现了线与面的完美融合。[5] (见图 7) 三、传统彩塑对当代雕塑创作的影响与传承 传统彩塑之所以传承至今,受人喜爱,很大一部 分原因是它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是当时人们 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且记录着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当代雕塑创作中融入了 艺术家的观念,加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 合。在当代雕塑创作中,既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 族精神,又要让雕塑不仅停留在形式之美上。要从全

佛光寺大殿_中国古典建筑分析

佛光寺大殿_中国古典建筑分析
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 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的 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 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 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 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 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约为 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 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 上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 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时期建筑特征。 大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 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 梁(即四椽栿),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 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 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 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大殿出檐深远,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 约1/4.77。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 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 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 制。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 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 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 雄健有力的感觉。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 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 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 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 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 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同时佛光寺大殿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 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它虽然比南禅寺 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 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也被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 国宝”。
3反映当时的佛教发展趋势
佛光寺唐塑的形象塑造,也与当时的佛教思想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禅宗是唐代 快速兴起的佛教宗派,此宗大胆摆脱经典教条和仪式束缚,甚至主张不读经、不 礼佛、不坐禅,采用“直指人心”的通俗说教方式,倡导“即心即佛”、“见性 成佛”、“顿悟成佛”等思想理论,对唐及唐以后的佛教乃至社会思想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禅宗将佛教世俗化的思想,带动了当时佛教艺术向世俗化转变,唐 道宣所谓“唐以佛像笔工皆端庄柔弱,似妓女儿,而宫娃乃以菩萨自夸也” 这 些佛塑像之上庄严与与弱、性与世俗、柔崇高与平凡、端重人性的微妙结合和和 谐统一难,在现存中国古代佛教彩塑中很见到的。

寺坐深山泉自流_唐代大佛光寺环境规划设计趣谈

寺坐深山泉自流_唐代大佛光寺环境规划设计趣谈

77文/苏金河寺坐深山泉自流—唐代大佛光寺环境规划设计趣谈文苑□编辑/王 月如果你去过山西的佛寺,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你会发现它们在建筑设计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坐东朝西。

著名的北岳恒山悬空寺,悬于入山开阔地对面的东山腰上,横松婆娑,清水依依,一如弯月控弦,遥望佛园;传说毛主席去西柏坡之前住过的五台山报国寺也坐东南而向西北,面河对山,似乎有意让远来的香客老远就能看到它藏式白塔的塔尖和金光闪闪的转经筒。

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订为唐代晚期建筑的五台山大佛光寺更是我国古代坐东朝西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有关资料是这样介绍大佛光寺的地理位置的,“五台县城北32公里佛光新村山腰,坐东向西,三面环山”。

这是个非常准确的描述,但是过于抽象。

时至今日,人们只知道大佛光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活标本,从北魏到清代,北方主要朝代的建筑代表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但人们却很少注意那雕梁画栋、佛像经幢世界的里外环境,以及出家人归心佛祖、与世无争的禅院生活、还有其功能设计和宗教环境设计。

神奇的土地—环境与选址1937年6月,抗日的隆隆战火点燃,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横行中华民族的腹地。

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个伟大的文化抢救者来了。

当年梁思成一行是从代县方向,也就是从西方走来的,走的正是历代香客朝圣的路。

这是历史规矩的真实写照:寺庙坐东朝西是规矩,而朝拜者自西向东进香朝拜也是规矩。

在梁思成一行人走过来的山谷附近,有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河流,它正好在大佛光寺的西坡底下,两边都是绿油油的谷地。

沿河还有一条油漆石子路,我们开着车从东向南再向北绕过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如果我们也走那条老路,是绝对不会发现那个从未有人揭示的秘密的。

我们坐车绕行的时候,要路过豆村镇,那里正好有个十字路口,车速放慢之后,也许是心有灵犀,我突然发现南边和西边的山相连,好似一个天然的避险屏障,能隔绝兵火,超然世外,由此北望大佛光寺已棱角峥嵘,依稀可见,好一个化外圣地,超升佳台!妙处还不止于此,那绵绵不断的连山山头竟是一个挨一个的卧佛,头面朝上,大肚朝天,佛头光圆,佛脚直板,晴空蓝彩中那样清晰,那样逼真!同行的人也都大为惊讶,诧为罕见。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筑技术研究新论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筑技术研究新论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筑技术研究新论作者:祁婵英来源:《科技与创新》2014年第17期摘要:对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制作技术,不少专家均发表了看法。

通过对东大殿的实地测绘、摄录和数据整理,古建专家详尽地分析、讨论了东大殿中部分结构的移动、变形等情况,在取得了一致看法的基础上,制作了大小仅为实物1/20的东大殿模型。

通过制作模型,提出了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造技术的看法。

关键词:古建筑;模型制作;榫卯;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TU-8;TU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7-0076-021 “升起”和“侧脚”通过对立柱的制作实践,我们对唐代建筑中柱子的“升起”和“侧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物中的柱子是向地面传载建筑物负荷的唯一构件。

东大殿的翼角升起较高,且各柱高度不等,因此,可将柱子按其高度分成七类,并编制了柱高、柱径一览表。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东大殿中的柱子均有“升起”和“侧脚”,柱子的“升起”是指建筑物从明间向两侧延伸的各柱依次升高,直至角柱,高度达到顶点。

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所在对东大殿进行实测后曾表示,开间方向各柱头存在明显的升起,升起值符合建材“分”°值。

前檐柱到明间至南、北梢间的各柱头分别比前一柱头高出约2.5分°(合52.5 mm)、3.5分°(合73.5 mm)、4.5分°(合94.5 mm)。

测量后发现,前内槽柱从明间至南、北梢间各柱头,随着柱子的升起,檐面也从次间开始缓缓升高,柱子的升起促使大殿翼角高高翘起,展现出鸟翼展翅之势,这是唐代建筑的一大特点。

柱子加工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前、后檐柱和两山山柱上,其柱底内侧的半边均经过了加工,四角角柱的双向内侧也经过了加工,这铸就了柱子“侧脚”。

“侧脚”便是唐代建筑的又一大特点。

在建筑物中加设“侧脚”,其目的是使立柱所受的力向立柱中心聚集,使柱与柱之间通过力的作用,达到互相依靠,而不是相互对抗的作用。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如果您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请关注作者“古建筑设计师”,如果您有古建筑设计项目,寺庙施工图设计,寺院设计规划项目,祠堂项目设计及施工请关注并私信作者!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山西五台佛光寺.2——林徽因梁思成盛赞的“中华第一国宝”

山西五台佛光寺.2——林徽因梁思成盛赞的“中华第一国宝”

山西五台佛光寺.2——林徽因梁思成盛赞的“中华第一国宝”东大殿是佛光寺的主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东大殿虽然比南禅寺大殿晚75年建造,但规模远胜于南禅寺,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来佛光寺拜见国宝,循着林徽因、梁思成等大师们的足迹,感受他们对国宝的那份情缘,体会他们对中华文化的那份担当。

东大殿前的经幢,高3.24米,八角形,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及仰覆莲瓣,幢身刻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年号“大中十一年”。

经幢上刻着“佛殿主宁公遇”,与殿内梁下的唐人题字(列举的建殿施主名字)互为佐证,成为当年对大殿断代的依据。

下图来自网络:在大殿佛坛最右边,高大威猛的金刚身后,一尊不起眼的唐代妇人塑像,隐于佛坛一角,盘腿打坐,即专心向佛,又接受众人的膜拜,据考证她就是大殿施主宁公遇的等身像。

当年结束考察离开佛光寺时,林徽因对梁思成说:“我真想也为自己塑一座像,让自己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代大德仕女,在这儿盘腿再坐一千年”。

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

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

檐柱有侧脚和升起。

阑额尚无普拍枋。

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分明显。

柱头铺作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

补间铺作简洁,每间施一组斗拱。

未见坐斗。

在柱头枋上立柱,柱上把跳。

内柱上的内檐斗拱一端与外檐柱头铺作的内出形式相同,内出四跳华拱以承月梁。

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所有参观者都被东大殿那繁复华丽而又宏大雄伟的斗拱所震撼,层层叠叠比人还高,檐角出挑近四米,比古代最大的建筑物故宫太和殿的檐角还要长出近一米,巨大斗拱以稳健牢固的姿态,支撑着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历史。

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彩塑

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彩塑

艺术形象 佛光寺唐塑中最有艺术特色和审美价 值的是女身菩萨像. 值的是女身菩萨像 每个菩萨的眉 毛呈细长而浅弯的月牙型状态; 毛呈细长而浅弯的月牙型状态; 耳朵圆秀修长,鼻子直挺玲珑, 耳朵圆秀修长,鼻子直挺玲珑, 嘴巴红润精巧, 嘴巴红润精巧,为典型的唐代美 丽女性形象。身材健挺高挑, 丽女性形象。身材健挺高挑,大 部分菩萨的腰围缩回, 部分菩萨的腰围缩回,使体态呈 现修长、窈窕的特征。 现修长、窈窕的特征。所著服装 也十分华丽、多彩浪漫。 也十分华丽、多彩浪漫。这些菩 萨的情态总体端庄、大方、沉静, 萨的情态总体端庄、大方、沉静, 但又各具个性, 但又各具个性,显示出了不同的 瞬间神情以及特殊的内在气质及 心境。 心境。
一般来说,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地区的旅游 一般来说,不同的时代、 购物品均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购物品均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而这些特 色和风格的形成是由于物品的起源、演变、 色和风格的形成是由于物品的起源、演变、 用途、工艺、设计、材质的不同而形成的。 用途、工艺、设计、材质的不同而形成的。 时代象征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 代木结构建筑, 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具有唐朝宫廷殿宇规 制规模和皇家宫殿气质气魄的木构建筑遗 存孤例,体量宏大而出檐深远,沉稳庄重 存孤例,体量宏大而出檐深远, 而又展翅欲飞,一幅大唐气象和气度, 而又展翅欲飞,一幅大唐气象和气度,被 誉为“中国建筑第一国宝” 誉为“中国建筑第一国宝”。
文化内涵 1、,佛光寺唐塑是唐代社会思想、文化以及风 、 佛光寺唐塑是唐代社会思想、 时尚的交织相结合的产物, 俗、时尚的交织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塑像不仅具 有唐代皇家风格,代表了当时彩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有唐代皇家风格,代表了当时彩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也是后人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丰富信息的载体。 也是后人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丰富信息的载体。

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

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

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1.隋唐五代建筑历史背景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

隋和初唐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两晋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延续。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2.隋朝建筑历史特点隋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并且其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

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2.1 隋朝典型建筑设计——赵州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李乾朗先生於2005年起手绘,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建筑史经典建筑,涵盖木构殿宇、楼阁、塔、城门、石窟、桥、民居等五十余座建筑。

1:唐大中十一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简介一、建造历史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

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

二、建筑特色佛光寺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五台山佛光寺(14张)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

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

此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开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

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

此图为东大殿,东大殿位于佛光寺内东向山腰。

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

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

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

殿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

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间安直楼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

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

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状(露明梁架)和草状(隐蔽梁枋)两部分。

梁枋嵌消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

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羰,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

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三十五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都是唐代作品;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