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政治试题
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2025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政治试卷(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为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卡上)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它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①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②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要求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来",之后进一步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作出“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要论断。
对此,如下解读正确的是()①“杀出一条血路来”指明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的方向②“走自己的路”指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③“摸着石头过河”说明改革伊始就明确了发展蓝图④“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求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从期盼"第三新文明”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昭示()①第三新文明的设想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了最佳道路②各国历史的多样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反映出来的③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力量④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逆周期调节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短期问题,而跨周期调节则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多元联动,通过中长期战略规划、区域、环境、就业、投资、产业等政策解决中长期问题,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地名文化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创新发展地名文化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刘连安
【期刊名称】《中国民政》
【年(卷),期】2022()16
【摘要】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我国传统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刘连安
【作者单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保护地名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挖掘旅游价值--关于承德地名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2.城市文脉赓续与文化品牌构建探析r——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
3.文化自信与文脉赓续: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析
4.书道要传承文脉期赓续--谈谈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使命
5.中华文脉只此赓续青绿之舞摹绘山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乡村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语言、民俗等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和现代文化冲击,乡村地名文化遭遇严重破坏和丧失。
为了传承和保护乡村地名文化,特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乡村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高乡村居民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激发社区对乡村地名文化的自我保护和传承意识。
三、具体措施1. 乡村地名文化调查和登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地名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工作,包括地名来历、意义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地名档案数据库。
2. 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地名文化展览、讲座等形式,向乡村居民和学生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增强对乡村地名的认同感和传统文化自豪感。
3. 乡村地名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体验活动,如地名摄影比赛、地名故事传颂比赛等,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进对地名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4. 乡村地名文化保护法规制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乡村地名文化的保护法规和政策,明确地名文化保护的责任管理机构和环节,推动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落实。
5. 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乡村地名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专项保护措施,加强对其的宣传和开发利用,将其融入当地旅游、文化产业。
6. 乡村地名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地名文化志愿者招募和培训,组建一支由热爱地名文化的志愿者队伍,承担起宣传普及、调查登记等工作,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实施保障1.落实相关经费,确保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提高保护工作实施水平。
3.建立健全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考核监督机制,引导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4.依托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扩大地名文化宣传覆盖面,提高乡村地名文化的认知度。
五、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预期在三年内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体系,使乡村地名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保护,同时提升社区居民对乡村地名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文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传统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为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配合乡村文明建设,应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
我们对全区村落文化、工业遗迹、文化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周边毗邻地区进行了走访比较,发现宁夏村落文化遗存和民俗内容丰富,具有整理、研究与成果展示的价值和必要。
建议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规民约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成员以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依托,为维持秩序、互相协调、共同救济等为目的,要求成员之间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治理文化。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就已记载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规约。
进入新时期,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来梳理农村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传统乡约文化当中先进合理的精华,摒弃迂腐愚昧的糟粕,重构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为乡村法规制定和乡村法治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村民学法、守法,提高农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自觉,营造既讲法治又有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
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建设美丽乡村标语
这些标语旨在强调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倡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共同创造 绿色、宜居、富裕的农村生活环境。同时,这些标语也可以用于宣传和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的 理念和目标,激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建设美丽乡村标语
建设美丽乡村的标语可以激励和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农村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设美丽乡村的 标语示例:
1. 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2.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 美丽乡村,幸福农民 5. 美丽乡村,创造美好未来 6. 建设宜居乡村,共享美好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化,乡村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特色和生机。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发展,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以改变现状。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其具体意义。
一、塑造乡村特色乡村为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和源头创新的宝库,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比较具有亲和力和带有当地特色,因此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和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乡村文化的创建与发展对于促进广大农民道德品质的提高、传承独特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振兴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逐渐适应了现代生产和市场需求,大大扩大了乡村经济的规模和领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为当地就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促进人才流动作为培养乡村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才到乡村生活、创业、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开办各类文艺欣赏、继承传统技艺、提高公民素质课程等活动,为散居于乡村各个角落的文化新生力量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带动乡村文化氛围和市场流动起来。
四、丰富农民生活很多乡村文化活动以本土特色和自然生态为基础,使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身心得到释放和恢复,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传统的活动比如文艺表演、民间传统技艺制作、乡村新闻、摄影等活动,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乡村的魅力,让人向往。
五、改善农村文化环境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乡村缺乏文化活动场所,文化设施覆盖度低,文化素质和娱乐需求都亟待改善。
乡村文化建设将会修建更多的文化中心、丰富农民体育娱乐设施以及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分享新鲜知识研讨,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和生活品质,激发农民生产、科研等活动的激情。
地名工作对群众的意义
地名工作对群众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地名工作对群众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名是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标识和符号,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地名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维护地名标志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避免因地名错误、不规范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和误解。
这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旅游、交通、商业等领域,地名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和消费体验。
其次,地名工作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规范地名命名和更名,可以避免因随意命名、滥用地名等现象导致的历史文化的流失。
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地名工作也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如古村落、古建筑等地名的保护,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和传承。
此外,地名工作与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密切相关。
规范和统一的地名命名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推广乡村旅游等都需要准确和规范的地名信息作为支撑。
因此,地名工作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地名工作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名标志是公共安全设施之一,是人们出行、旅游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规范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可以避免因标志缺失、错误等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
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名工作对群众的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历史文化传承、城乡融合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地名工作的力度,提高地名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专题09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政治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09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2024·湖南·高考真题)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
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
这是因为()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详解】②:周立波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词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是《山乡巨变》成功创作的重要因素→表明《山乡巨变》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进一步说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②正确。
④: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山乡巨变》的成功在于作者深入农村进行亲身调研,这说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④正确。
①:纯粹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所以山乡的自然风光不具有文化属性,①错误。
③:《山乡巨变》描写了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4·安徽·高考真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
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
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详解】①: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12]106号
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正文:---------------------------------------------------------------------------------------------------------------------------------------------------- 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12〕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北京、天津、上海地名工作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促进新时期地名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对地名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现就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我国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地名工作发展活力与动力、推动地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一批地名文化成果。
但是,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论研究需要深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需加强,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乡村文化振兴创意标语
乡村文化振兴创意标语乡村文化振兴创意标语:1. 传承乡村文化,共享美好生活。
2. 传统文化,现代魅力,乡村文化振兴。
3. 乡村文化,悠久而璀璨。
4. 振兴乡村文化,创造美好未来。
5. 民俗文化,乡村之魂。
6.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乡村振兴。
7. 弘扬乡土文化,赋予乡村新生命。
8. 乡村文化,点亮心灵之光。
9. 乡村振兴,从文化起航。
10. 传统文化,乡村魅力。
11. 乡村文化,传承闪耀。
12. 振兴乡村文化,塑造新农人。
13. 乡村文化,乡土之美。
14. 传统文化,乡村瑰宝。
15. 弘扬乡土文化,打造文化之乡。
16. 创新乡村文化,走向美好未来。
17. 乡村文化,注入新能量。
18. 倡导乡村文化,激活乡村活力。
19. 弘扬乡土文化,润泽乡村发展。
20. 传统文化,创造乡村价值。
21. 弘扬乡村文化,寻找心灵归宿。
22. 乡民乐土,文化相随。
23. 乡村文化,为美好生活加码。
24. 传统乡村,新时代魅力。
25. 振兴乡村文化,创造新生活。
26. 弘扬乡村文化,传递正能量。
27.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开启美好未来。
28. 乡村文化,京津冀新亮点。
29. 弘扬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
30. 乡时代,文化牵线。
31. 文化盛宴,乡村振兴。
32. 弘扬乡土文化,点亮乡村未来。
33. 创新弘扬乡村文化,谱写美丽新篇章。
34. 乡村文化,点亮心灵之火。
35. 传统文化,乡村新瑰宝。
36. 弘扬乡村文化,精神家园焕发新光彩。
37. 激发乡村文化创新,促进乡村振兴。
38. 传承乡村文化,传播乡村魅力。
39. 振兴乡村文化,创造乡村奇迹。
40. 打造乡村文化标签,铸就新时代精彩。
41. 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华夏繁荣。
42. 乡村文化振兴,传递美丽心声。
43. 传统文化底蕴,乡村之魅。
44. 弘扬乡土文化,传递正能量。
45. 创新乡村文化,展现蓬勃生机。
46. 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47. 弘扬乡村艺术,点亮人民生活。
202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思想政治(安徽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开创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B.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C.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D.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答案】D【解析】【详解】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不选。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B不选。
C: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C不选。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D正确。
故本题选D。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①错误。
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②正确。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使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③正确。
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而非物质基础,④错误。
2024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2024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下面,我将对2024年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
一、政府引导作用明显增强2024年,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引导作用显著增强。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2024年,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各地在农村建设了一批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点和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服务和便利。
同时,农村电影院的数量不断增加,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电影资源。
此外,农村文化设施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包括音响设备、舞台设备等,提高了农村文化活动的质量。
三、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样2024年,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各种文化节庆、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不断开展。
各地积极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为农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参与,提高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扩大2024年,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得到了扩大。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图书馆、文化站点和文化活动中心的投入,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扩大了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五、农村青少年文化教育加强2024年,农村青少年文化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和活动。
各地建设了一批农村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青少年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
2024年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广大新农村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推动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与发展。
经过一年的努力,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绩: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为了提高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普及性,我们在农村各地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
同时,对已有的设施进行了修缮和升级改造,保证了文化设施的功能完善和服务质量。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为全面提高农村文化水平、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在2024年,我们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传统民俗文化展示、文艺演出、展览和书法、绘画等文艺教育培训活动等。
在传统民俗文化方面,我们扶持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组织了各类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激发了农村地区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在文艺演出方面,我们举办了各类舞台剧、音乐会、戏曲等演出,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多次展览和书法、绘画等文艺教育活动,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农村图书馆和数字资源建设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对图书阅读和数字资源的获取能力,我们加大了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力度。
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农村图书馆,引进了大量的新书籍和数字资源,满足了农村居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农村图书馆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了馆员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并举办了多次培训活动,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文化志愿者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推广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传统,加强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实施和推广。
五、农村文化产业发展2024年,我们加大了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村地名文化活化利用汇报
乡村地名文化活化利用汇报乡村地名文化活化利用——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引言:乡村是我们生活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下,乡村地名文化逐渐被冷落和遗忘。
如何将乡村地名文化进行活化利用,将其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乡村地名文化的活化利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深度探究乡村地名的文化内涵(200字)1. 乡村地名的历史渊源我国乡村地名的命名来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典故、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等。
比如在江南水乡,许多乡村地名与古代文人墨客有关,如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在临安定居时取得地名,以及明代文学家何景明在湖州留下的地名;另外,乡村地名还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反映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2. 乡村地名的文化价值乡村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乡村地名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
二、广度展示乡村地名文化的利用方式(800字)1.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乡村地名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体验。
利用乡村地名的历史意义、传说故事或文学典故,结合乡村风貌和特色建筑,开展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乡村地名文化与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让乡村地名与农田、作物、农技等相互交织,将其融入农村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乡土之情和乡村地名的认知与关注。
农耕文化教育还可以加强城乡交流,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村的了解,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 构建乡村地名文化数据库乡村地名是乡村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乡村地名文化,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乡村地名文化数据库。
该数据库可以记载乡村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地理位置等信息,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乡村地名文化。
提高乡村地名服务工作总结
提高乡村地名服务工作总结
乡村地名是乡村的标志和名片,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乡村地名服
务工作,不仅可以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乡村地名服务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下是一些提高乡村地名服务工作的总结和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乡村地名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地名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的历史和记忆。
在进行乡村地名服务工作时,我们要加强对乡村地名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挖掘和整理乡村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乡村地名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其次,要提高乡村地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乡村地名服务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
和技术支持,我们要加强对乡村地名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乡村地名服务工作。
再次,要加强乡村地名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乡村地名是乡村的名片,我们要加
强对乡村地名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乡村地名,增强乡村地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要加强乡村地名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乡村地名服务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
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我们要加强对乡村地名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地名服务的管理体系,确保乡村地名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总之,提高乡村地名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
探索。
只有加强乡村地名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乡村地名服务工作的水平,为乡村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著名行动
乡村著名行动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把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通过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进而把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开来,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地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著名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乡村建设工作全局,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依法治理。
充分认识地名工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政治责任,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统领,不断健全乡村地名管理制度机制,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用规范的乡村地名管理和便捷的乡村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坚持系统谋划。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地名工作价值和潜力,统筹考虑地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加快补齐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短板。
(四)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结合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统筹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现实需要,合理确定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分类施策、体现特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努力创造符合实际、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地名管理服务模式,扎实有序推进。
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选编
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选编摘要:一、引言二、东营市东营区民政局入选案例介绍1.立足地名文化资源2.创新地名文化载体3.地名书法楹联活动4.地名文化网络书法展三、乡村地名建设的重要性1.传承地名文化2.助力乡村振兴3.提升乡村知名度四、总结正文:【引言】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地名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民政部发布了“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其中东营市东营区民政局的案例——《探索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呈现地名文化》成功入选。
这个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创新地名文化载体,助力乡村振兴。
【东营市东营区民政局入选案例介绍】东营区民政局立足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吕剧文化等,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
他们创新地名文化载体,开展“助力乡村著名行动”探寻地名楹联活动,举办地名文化网络书法展。
这些活动旨在传承地名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地名。
1.地名书法楹联活动:通过邀请书法家、艺术家参与创作地名书法楹联,将地名与文化相结合,以艺术形式展现地名魅力。
这些地名书法作品不仅在社区、村庄展示,还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地名文化。
2.地名文化网络书法展:以地名文化为主题,举办网络书法展,展示地名书法作品。
借助网络平台,展览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提升了乡村地名知名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乡村地名建设的重要性】乡村地名建设在传承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创新地名文化载体,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乡村知名度,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1.传承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和保护乡村地名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地名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知名度,吸引投资和游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提升乡村形象:地名文化载体如地名书法、楹联等,有助于提升乡村形象,展现乡村文化底蕴。
地名文化乡村振兴
地名文化乡村振兴
地名文化乡村振兴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模式,它通过发扬地方文化,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在这个发展模式下,地名文化成为了一种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名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象征,是这个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
通过挖掘和传承地名文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同时,地名文化还可以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例如,有些地方的地名与某种农产品联系紧密,可以将农产品与地名文化相结合,进行品牌推广,打造知名的特色农产品,提升农民的收入和乡村的经济发展。
在推动地名文化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扶持和支持。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打造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地名文化乡村振兴,还需要广泛参与群众的积极参与。
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一个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过程,通过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村民应该积极参与地名文化的活动,通过传承地名文化,弘扬地方传统,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
总之,地名文化乡村振兴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扬地方文化,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地名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象征,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加强对地名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保护和发展,以及广泛参与群众的积极参与,可以实现地名文化乡村振兴的目标,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
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摘要:当前正值全省范围内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热潮,建设美好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三个强省”的具体行动。
而对改造新建中心村庄的更名、命名工作往往为大家所忽视,本文试从理清发展地名文化建设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之间的联系,来说明加强两种建设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中地名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和思考。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1.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2012年9月13日至14日,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会上总结今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深入分析形势,动员全省上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美好安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如何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化”同步发展的道路,是事关我省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
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是我省基本省情,要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建设美好乡村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同时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于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2.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生态宜居村庄美。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乡村地名建设实施方案
乡村地名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1.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名建设在农村发展中愈发重要。
乡村地名作为农村地理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乡村特色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还促进了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
2.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促进乡村地名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展示乡村文化和特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二、实施步骤和措施1.开展调研通过乡村地名调研,了解乡村地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需要建设和改进的地名范围和方向。
2.制定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乡村地名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地名建设的目标、内容、时间表和保障措施。
3.规范地名命名根据规划,对乡村地名进行规范化命名,确保地名的准确、简洁、易记和与乡村特色相符。
4.标识和设计为乡村地名设计并制作标识牌,包括文字和图案等元素,突出乡村特色和地方文化。
5.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乡村地名的背景、意义和特色,提高公众对乡村地名的认知和关注度。
6.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地名建设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地名的维护和保护工作,确保乡村地名的可持续发展。
三、预期效果和评估方法1.预期效果乡村地名建设将进一步彰显乡村特色,增强乡村的文化记忆和地理认同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销售,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评估方法通过定期对乡村地名建设的调研和评估,了解乡村地名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收集公众的反馈意见,评估乡村地名建设对公众的影响和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制定乡村地名建设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为乡村地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资金投入加大对乡村地名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乡村地名建设的顺利进行,并通过多渠道筹集相关的资金支持。
3.专业团队建设组建乡村地名建设的专业团队,包括地理学、文化学、设计学等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4.培训和宣传开展乡村地名建设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公众对乡村地名建设的认知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摘要:当前正值全省范围内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热潮,建设美好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三个强省”的具体行动。
而对改造新建中心村庄的更名、命名工作往往为大家所忽视,本文试从理清发展地名文化建设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之间的联系,来说明加强两种建设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中地名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和思考。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1.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2012年9月13日至14日,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会上总结今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深入分析形势,动员全省上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美好安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如何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化”同步发展的道路,是事关我省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
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是我省基本省情,要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建设美好乡村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同时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于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2.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生态宜居村庄美。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
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美好乡村的建设主要围绕“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特色鲜明”四个方面,强调了美好乡村建设“五整治、三提升、一保护”重点工作,即“整治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村庄道路、整治乱堆乱放、整治河道沟塘,提升设施配套、提升饮水安全、提升农房风貌,保护历史文化”。
不同类型的村庄也可根据功能需求,增加设施内容;也可根据自身条件,提高设施标准,但总体来说,美好乡村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实施村庄建设工程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城镇规划体系相衔接。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
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等有条件的村,以改建扩建为主,培育一批中心村;依托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塌陷区治理、行蓄洪区搬迁、库区移民、灾后重建、扶贫迁建、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避让等项目的实施,新建一批中心村。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第一,整治农村生活环境。
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多种垃圾处理模式,优化农村污水处理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改厕。
第二,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到2016年,力争全省农村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的村庄水环境。
第三,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到2016年,开展整治的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
●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服务业,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有以上五个方面共同推进,美好乡村的建设就能真正的让群众体会到实处,带动农民的建设热情,加快美好乡村的建设的进程。
●实施土地整治工作以单个或多个自然村为单元,对田水路林村矿实行综合治理,采取集中连片整治的方法,整村推进,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按照因地制宜、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要求,以提高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大力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
同时,也要切实维护好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土地出让金纯收益城乡统筹使用和分享机制。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结合村庄撤并,探索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设置模式。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各类留守人群的生活情况。
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与地名文化建设的联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果把中国陆地地名大家族形象地比作一条巨龙的话,那么,大都市地名是龙头,决定着中国地名发展的方向;一般城镇地名是龙身,龙身随着龙头游动;农村地名则是龙尾,龙尾不仅跟随龙头游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龙头的走向。
尤其是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当下,农村地名文化的建设也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1.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按照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农村30%以上的人口将向中心村聚集,每个中心村不少于500人。
中心村建设一般采取改造提升和拆迁新建两种模式。
改造提升模式即依托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条件较好村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每个自然村约150人左右,改造提升后的中心村将扩大近4倍,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村庄,再沿用原来自然村的村名,已不尽合适,而新建的中心村也必须进行重新命名。
2.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村名是农村对外的名片,是向世人展示的窗口。
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的时代,小农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生产方式正朝着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向小康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我们往往赋予地名更多的含义,很多乡镇企业及其产品以本村的村名冠名,一些成功的产品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个地方,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所以说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规范农村地名也就格外的关键了。
3.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地名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往往在地名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地名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名,关心地名,积极参与地名文化活动。
发展繁荣地名文化,提高地名文化服务水平,是人民群众对地名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可以为日益频繁的社会交流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方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地名中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三、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1.做好两种规划的融合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地理面貌、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俗民风,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关键穴位。
地名文化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广漠农村,散发着现代气息和泥土芳香的地名,都会把人们的思绪串联起来,形成丝丝缕缕的乡土情结。
安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庄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的积淀,使得安徽的地名文化异常丰富,千年古镇、古村落及其他老地名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地名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符号,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大力号召建设美好乡村的当下,这种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地名收集、整理工作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各地在加强老地名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护我国独特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标准规范。
按照“统筹规划、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要求,分期分批开展各类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做好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地名、著名山川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完善管理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相衔接,使各类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3.加强新生地名文化建设农村地名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包罗万象,可称之为“人间百科”,这其中以安徽皖南地区为代表,这些地名如歙县、黟县等,在徽州文化的映衬,仍然闪耀着迷人的光环。
但同时也存在泥沙俱下、雅俗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其中许多地名不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而显得随意和土俗。
这类村名的存在也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所以,此类地名的雅化已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生地名,地名文化就是在这种新老地名继承与变革的交融中不断发展,历久弥新的。
近些年来,各地在地名命名工作中,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地理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科学命名,不断提高城乡地名的文化品位,引导地名文化健康发展。
编制实施地名规划,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地名命名更名制度,处理好地名保护与命名更名的关系,在继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推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
4.推动地名设标工作中国的城市大多都具备了美观大方、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标志,城市地名设标工作也较为顺利。
但与此同时,农村地名设标工作却不尽人意,仍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