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论文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

《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

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

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

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

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

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

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

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人们说去李鸿章,总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确实,他曾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歼灭。

他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日天津会议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求和派、软弱派,他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最精锐的部队镇压了由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是一个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的人,是一个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李鸿章无法解决两种独立发展文明体系的冲突,李鸿章处在一个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他力图建立新的原则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制改革,但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洋务运动1865年至1874年,李鸿章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来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兴起了洋务运动。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等。

有李鸿章和曾国藩共同创造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这些企业不但促进了没落的清王朝的工业化,而且在财政上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2.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在塞防与海防之争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当时,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名族危机,西部新疆几乎丧失,东面觊觎台湾,这实际上还牵涉到财政问题和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

在财政问题上,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督师西北,新疆是西北要塞,认为新疆“尺寸不可让”,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资金还是靠自筹,在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上左宗棠的理论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

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最后,李鸿章被委任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的防御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而这一点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要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

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

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摘要:话说到晚清重臣李鸿章,“卖国贼”“千古罪人”,是首先从我们脑子闪过的形容词,因为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因为他致甲午战争中方大败……但是,当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来思考和分析者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任务时才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末世中的风云历史人物,他,不过是一颗被历史所玩弄的棋子罢了。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史洋务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①日往星来,岁月如梭,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前进,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路:多少事如烟逝,多少事流传百世,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

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能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名垂千古之人是少之又少。

李鸿章,便以他的忠诚和执着,敢于作为和超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使其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

历史已过去,但并未死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卓越的夹缝人物的记忆定会久长。

上初中历史课的时间,便在课本上得知此人物的劣迹斑斑,似乎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一个人在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随着人乃至的渐行成熟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了解了更多关于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后,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他的忍耐、执着、忠诚和才能,无不卓越完美,仅仅是身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历史把太多的罪责给予了这位大智大勇的人物。

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看人当一分为二――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如果说我们华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片广袤而深邃的天空,那么,历史人物就是点缀于天空之中的一个个璀灿夺目的星星。

星星虽不足以与天空并论,星光虽不足以与日月争辉,然而,他们依然努力书写着历史的辉煌,勇敢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所有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研究的便是时任清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

听到这句话,可能许多人会大加嘲讽,或者嗤之以鼻。

请不要误会,我说的“喜欢”针对的是研究的过程,而并非研究对象。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么,就请认真阅读下面“我”的研究成果吧:一、“讨厌”李鸿章“讨厌”是我对李鸿章的第一感觉。

当时的清廷昏庸无能,腐朽衰败;慈禧专政,势奢极欲,纲纪败坏;而皇帝羸弱,拘谨怯弱;官吏贪赃枉法,醉生梦死的现实条件下,李鸿章――这位朝廷重臣没能力挽狂澜,反而同流合污,惟慈禧马首是瞻。

在列强的淫威之下,李鸿章不断地妥协、屈服,最终导致了“国将不国”的可悲结局。

在与列强的较量中,到底是战还是和,李鸿章左右摇摆,最终自酿苦果。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妥协,把中国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外交求和妥协的资本,最后签订《中法新约》,致使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慈禧害怕战事破坏自己的六十大寿,指示李鸿章不可再生事端,此时的李鸿章又对日本妥协投降,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极力夸大战后损失,采取“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

日军围攻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北洋舰队被困港内,坐以待毙,全军覆灭……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受清廷委派,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在原则大事劣迹斑斑的李鸿章,此时,我们除了“讨厌”“憎恨”还会有什么呢?二、“喜欢”李鸿章不过话又说回来,看人也应该一分为二。

李鸿章做对了什么?他主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改变国家羸弱的事实,但称的上一个积极的探索,是自救自强的表现。

这是最应该肯定的。

近代史考试论文 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

近代史考试论文      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

本科生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姓名:学号:班级:1班年级:2012级专业:法学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 6 月12日作者声明本考试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法学作者学号:作者签名:20 年月日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XXXLi Hongzhang and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X, XX2013年6 月12日摘要李鸿章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毁誉参半。

本文试从军队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近代李鸿章对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入手,首先根据各个文献,总结并提出近代化军队的特点,然后,就淮军与北洋水师的特点与之进行比较,并最终得出结论:淮军只能算是“半近代化”的陆军,北洋水师在可以算是“近代化”的海军,而李鸿章在中国军队近代化中功不可没,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并且也连带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与以往的论文使用模糊的“近代化”“军队近代化”“近代化军队”的概念不同,笔者首先就利用文献资料给出了近代化军队的特点,并且阐明“近代化军队”与“军队近代化”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近代化;军队;李鸿章AbstractLi hongzhang is a person with much controversy, and he gets both praise and blam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Li hongzhang…s influence on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th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building-up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and firstly sums up th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then compares the features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with them one by one;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uai army is an “half-modernized”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is a modernized navy. And Li hongzhang…s contribution can‟t be neglected. He not only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heavily but also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is paper‟s innovation place is that this paper does not use the obscure concept “modernization””modernized military””military modernization”like former papers. Author firstly gives som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by summing up many papers, and sets for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hen basing on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China‟ military modernization.Key words: Modernization; military; Li hongzhang目录引论 (1)一、军队近代化的概念 (1)二、李鸿章在军队创建上的作为 (2)三、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5)结语 (6)主要参考文献 (7)附录 (8)附录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议 (8)后记 (9)引论李鸿章,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据我们所学的历史来看,李鸿章多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比如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就是中方的代表。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

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的“裱糊匠”[3]。

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既开明通达又迂腐不化,既坚忍顽强又妥协怯懦——集矛盾性格于一身,这样的性格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他是官僚家庭出身,此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道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此后,李鸿章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外交上,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处理过许多重大对外交涉,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负重望于外国”,却“负重谤于中国”[1]。

观其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自甲午一役之日,国人皆斥为“卖国贼”。

把整个中国社会的成败责任担于李一人之肩,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亦是国人本身的悲剧。

19世纪的世界正激荡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西方文明正在大步发展,而晚清的中国却江河日下。

中国封建社会已去向末路,同时却要面对代表先进社会前进方向的陌生敌人——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人无法也无从参照历史,更不能叩问先祖,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作为满清开明官员的李鸿章,其性格自然结合了这样新旧时代的双重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里,由于受清政府的局限、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官场氛围的熏陶和外交实践的感染,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性格。

历史人物论文3000到5000字

历史人物论文3000到5000字

历史人物论文3000到5000字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晚清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把晚清历史的枢纽、着眼点找到。

这三个人是:慈禧,李鸿章,赫德。

慈禧代表清王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大员崛起。

湘系,淮系,北洋。

当中时间最长,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鸿章。

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势力。

这足见李鸿章的分量。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李鸿章并非出生于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两倾地。

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

过去有种说法,叫五十少进士,二十老明经。

就是说五十岁能中进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像小说范进中举的人层出不穷。

可以说李鸿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学修养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

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

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

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时期。

凡是不“革命”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对的,所谓“造反有理”。

历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在他的新书《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中评价太平天国是世间的“祸胎”,没有任何先进的东西可言。

历史论文 让我来说李鸿章

历史论文 让我来说李鸿章

让我来说李鸿章李鸿章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之一,世人对其看法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由于李鸿章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很多人大骂李为大卖国贼,然而对李这样评价是大有偏颇的,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李鸿章绝非是一个卖国贼。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在那个封建的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时代的局限。

虽然李鸿章确实在有些事情上广受争议,但他确实是那个时代精英,是历史上难得的杰出人物,可谓“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17日),字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道光十八年24岁的李鸿章考取了进士,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上任直隶总督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于是大力投身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自强”“求富”近代运动—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李精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同时这个中国近代外交事业上的佼佼者,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也使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卖国贼的骂名。

三千年之大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时代。

是中华民族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的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近现代史论文_评价李鸿章

近现代史论文_评价李鸿章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

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木子,号蓟峰,清朝末年的政
治家和军事家,其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论文主要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议题。

李鸿章的论文包括《疆域论》、《海防略论》、《民瘼说》等。

《疆域论》是李鸿章关于中国领土疆域问题的论文,主要阐述中国的疆域应该包括哪些地区以及如何维护领土完整。

他提出中国应该通过扩张实力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特别是对于边疆地区应加强军事防御并与邻国达成边界协议。

《海防略论》是李鸿章关于中国海防工作的论文,主张中国应加强海军力量,并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保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民瘼说》是李鸿章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点表达。

他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官僚主义的盛行、贪污腐败等,这些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国家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困境。

他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李鸿章的论文对中国晚清政治和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引起了当时社会上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他的政治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浅议李鸿章对其后代的影响

浅议李鸿章对其后代的影响

浅议李鸿章对其后代的影响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李家后代在李鸿章的影响下遭遇的不幸,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同时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对李鸿章的了解。

关键词:李鸿章、李家后代、“文革”、成就、影响正文: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再看李鸿章家族,因为李鸿章的缘故,先是大红,后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

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原为李昭庆的长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人聪敏好学,从小精通五国语言,曾出使英法俄日等多国,并担任许多重大官职,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

但是,由于受当时中国大的社会背景和他父亲李鸿章的限制,使他一生在政治上郁郁寡欢。

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势的父亲,使他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

比如:马关议和面对伊藤博文的咄咄之势,李经方几次想据理力争,都被李鸿章制止了。

他设法影响父亲的思路,叫随员们把见解写成字条递到李鸿章面前,供决策参考,但也未被采用。

所以说,李经方一方面受他父亲的影响,担任各种大官大职,另一方面没有更多地施展才华的机会,使自己没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塑造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李经方的一生在他父亲的影响下有很大的改变,但李经述并非如此,反而是他的儿子李国杰受其祖父的影响,担任高职,承袭其祖李鸿章一等肃毅侯的爵位,又赏戴花翎,诰授通议大夫、建威将军,并钦差出使比利时大臣。

李氏家族虽然以办洋务著名,但骨子里却还是个很念旧的家庭,当然李鸿章也是,他认为儿女婚嫁时要嫁淮军,特别看重地方上很有实力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门联姻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巩固家族地位,所以成就了女儿李菊耦的不幸婚姻。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650字(总7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650字(总7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全部用在了外 交上,他迫切的希望拥有一次真正 局 的平等外交,让清政府走出腐朽 面,但,历史的天空拒绝了
他这一要求,但他在和谈上坚持不懈
充满自信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
心中。 初二:王嘉麒
关键词:全部,外交,局面,历史,
天空,精神,人们,用在,希望,拥有, 走出,拒绝,要求,自信,迫切,平等, 腐朽,充满。 词语:全部 拼音:quánbù 解释:整个部类。清周中孚《郑 堂札记》卷二:“家学门当属箸 録祖父及同族之书,于全部独闕 此类知之。”完全。吴晗《灯下 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历史家没有权这样说:历史戏 必须全部按照历史事实写。”碧 野《我...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
婚姻的最大杀手不是外遇或出轨,而是一地 鸡毛的生活琐事。所以,平时的沟通很重要, 而吵架也是另类的沟通,正所谓吵吵闹闹一 辈子,不吵不闹难白首!
再见
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
初二作文议论文
论李鸿章
650字
晚清腐朽的冷风不断在他脸
前飘过,帝国主义入侵的步
伐在他耳边闪过,清军战败
消息 的
不断地摆到他桌上,和谈
的进行耗费着自己本应安度的后半生, 他是清政府唯一一位能够与帝国主义
战胜国进行真正谈判的官员,
言词 他是唯一一位在
上完败帝国
主义战胜国的外交大臣,他就
是晚清全权大臣李鸿章。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
他每次都尽可能的恳求战胜国减
轻条约的赔偿额,取消割地,
但每次都得到失败的回报,即便如此, 他以后的每次谈判都仍然充满自信, 李鸿章接手的最后一份条约为《辛丑 条约》,年迈的他在签订这份条约后 背上千古骂名。不久,李鸿章结束了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标题:生前一品宰相,后世两重天地——浅谈李鸿章【内容提要】100字以内【关键词】4-5个正文部分(2000~3000)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曾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组建了湘军和北洋水师,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甚大。

然而,却因代表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成了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甚至,被骂作卖国贼。

而我认为,这个老人却是伟大的,无奈的,可怜的。

1872年,四十九岁的李鸿章主持开展了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不久后,李鸿章又建立了北洋水师, 在1888年时,北洋水师从舰艇装备到官兵素质在全世界排名第九(当时美国排第十二),在亚洲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在这水师上面,李鸿章花费的心血有多大。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是辉煌的。

直到甲午海战。

中国战败。

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谈判时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因李鸿章被刺而减1亿),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

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他说世上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名字一签,代表的是国耻,以及个人的名誉;但他不得不签,弱国无外交,他在什么筹码都没有的时候与日本谈判,还是用生命换来了1亿的减价,当时,这位老人七十三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的辛酸泪与鲜为人知的一面摘要:在中国近代化路途中有一位著名人物,他主管清廷外交与军事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曾因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很长一段时间都为人诟病,但他的背后做过的实事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他的救国思想、变法主张、洋务运动、外交策略等。

让我们更加接近一个鲜为人知的李鸿章,并品尝其间的辛酸泪。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铁路建设外交救国思想。

正文:李鸿章本为文人,投身军旅,统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在晚清的官场中一路顺风,扶摇直上,从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着被清廷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爬上权利高峰,代表倾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时致力于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企业与交通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一下让我们从几点来介绍一个鲜为人知的李鸿章。

《一》:报国思想李鸿章从在晚清政坛上崭露头角之日起,就极其重视人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确保大清王朝的统治,李鸿章殚精竭虑屡次上书纵论时局,认为,中国要想走上富强之路,“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均为救时之要务”,最关键的还在于“变法和用人”尤以人才为急务“用人最为急务,储才尤为远图”,他曾剖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原因,就在于“端绪甚大,经纬需才,穷天下之力,犹虑莫殚莫究,病在无人”。

挽救民族危亡,急需大批具有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才。

李鸿章对封建官场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说:“京宦不识外事,偏又喜谈外事,言之娓娓动听,丝毫不管要害”,“中土人才多空谈学问,仕宦于此道漫不究心,故洋务都无长进”,遇到创新之举“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新式人才的缺乏,造成清朝举国上下的沉沉暮气和甚嚣尘上的惰性势力‘当轴风气往往见贤而不能进,见不善而不能退,此类是上下相忍为国习,为合同。

有立异者则必推而远之,不但无总揽事权运量四海之才,即有其人,亦不容于今之朝矣!李鸿章对此痛心疾首,”涉历洋务已十余年,尝苦有唱无喝,最终他只能愤懑道:“中国人人心,真有万不可解者矣。

”在择人方面,择人以务实,才干为首要。

*2李鸿章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加上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作为洋务派地方首领的他,敏锐地感觉到时代对新型人才的渴望和期待。

于是力破陈规,大胆创新,提出新型的人才观——在培养人才上,改革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鼓励学习西学,在用人上,唯才是举,以实用为主,尤为重视中西合璧的人才,“取瑰异淑傥,其拘守文墨无短长者,非熹。

”这一举措,开一代风气之先,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在对待人才上,讲究“用人最为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他从实际出发,把个人能力置于道德之上,注重罗置精明练达之士,而很少聘请儒家卫道士和文学侍从。

并不是他们不是人才;而是因为时代更需要精通洋务,能富国强民的人才,当刘铭传在台抗法时,也在兵饷兵员上不遗余力地支持刘铭传,同样还有任用薛福成、盛宣怀,用人不疑,迫使赫德主动放弃接任海防司之职,使中国海军未被外国人所控制,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慈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变法主张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的变法思想就形成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元年(1875)的海防讨论中,李鸿章提出了变法主张。

其主张主要有四条:一:改革军事制度,裁绿营和旧水师,建立近代海陆军,二:发展近代民用企业,仿照西法,设厂造耕织机器、开煤铁各矿、兴办电报轮船铁路。

三:改革科举制度,增加洋务取才一格。

四:重新划分海防大臣权力结构,使其拥有军权、财权及地方政权。

在此,李鸿章对军事、经济。

文化教育和官员选拔制度等方面,有着较为近代化的设想,其关键是发展近代民用企业和培养新式人才,调整政治权利结构,进行权力再分配,给地方洋务官员以更大的实权,李鸿章的“变法”并非自强或办洋务,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变法的动机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朝廷腐败和外敌入侵。

在李鸿章看来,朝廷腐败的关键,是宫廷的腐化和吏治的败坏。

对当时的吏治而言,李鸿章总结为三条:首先为官多而不办实事;其次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因循守旧,昏聩无能;第三是书吏擅权。

当然对吏治腐败的根源,李鸿章早已看透,在于皇权,不过这一点,他自是不敢多言的。

海防会议后,李鸿章知道“变法”的主张难以实行,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在权利范围内兴办洋务实业,进行低层次的改革。

主要是筹办北洋海军,兴建近代的民用企业以及设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但其成就却相当有限。

他自己归结为四难,即人才之难得,经费之难筹,畛域之难化,故习之难降。

就是说人才难得,缺少经费,在很多地方难以施行,旧的观念难以根除。

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清廷始终没有把洋务作为国策。

李鸿章与其他地方派官员在洋务上的努力,仅限于地方,相当于中央在地方的试点,而且永远是试点。

李鸿章的变法主张虽然没有得以完全施行,但他的忧患意识,足以值得后世很多人学习。

《三》外交——忍辱负重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因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而名誉扫地,而有多少人知道战败的原因岂可以只归于李鸿章一人?!慈禧专权,为了六十大寿还挪用海军银两,而使得北洋海军的装备武器未能得到更新和充分的使用,战力虚弱又何言其他,又怎么和装备精良的日本海军抗衡,归结李鸿章只不过是不得已而被统治者摆布的棋子而已。

*3中日甲午战败后的谈判以李鸿章为中方代表,还有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等人。

因李鸿章拒绝了日方的某些无理要求,再回住处的途中,遭日本浪人的枪袭,子弹打在左眼窝下方*4。

此时李鸿章若以受伤为由撤回本国,征得几个列强的同情,并非难事,因为他在国际上的名望极高,这从日后的欧美访问待遇上可以看得出来,此时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绝对的同情,但此时双方交战并未停止,此时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在辽河防线全线崩溃。

日军兵锋已抵直隶。

拖延谈判,国内形势将更加严峻,他借枪袭事件,极力敦促日方休战。

此时国际形势对日本极为不利。

日本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俄国也有三万士兵向中国东北方向移动,有对日作战的很大的可能性。

迫使日本休战。

在日本条约中,原定的是以日方占领威海卫和奉天两地为条约担保,迫于压力,日方把条约担保改为同意只占领威海卫。

同时,清廷支付日军的驻兵费,由每年二百万两,减至五十万两。

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议定,清政府被迫赔付三千万两白银,作为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的偿金,清朝支付赔偿金后的三月内,日军必须全部撤出辽东半岛。

协议达成,李鸿章与日方签订《交收江南条约》《马关条约》后,李鸿章遭到来自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攻击,朝廷为转移民愤,免去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位,只保留其协办大学士的头衔。

俄罗斯沙皇加冕典礼,暗示清廷以李鸿章为大清使者去参加庆典,慈禧太后综合考虑,便派李鸿章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前往俄罗斯,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

弱国无外交,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不辞辛劳地漂洋过海几万里,前往各个国家访问,这本身就蕴涵着极大勇气、毅力和敢于任事的态度。

他在国家积贫积弱,国家几乎失去发言权的情况下,还利用各列强之间的矛盾,斡旋其间,为中国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损失的最小化),也体现了李鸿章本身所具备的非凡的才智和高潮的谋略。

《四》合局思想李鸿章主持清末外交近三十年,对外是争取和局,这也是其主题思想,异空间换时间,以城下之盟的损失,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外交实践而言,李鸿章彻底失败了,但他谋划的和局思想具有十分明显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内政外交相为表里,李外交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内政不修。

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心知肚明素以他谋求的和局,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符合国情的。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时他正式接手清朝外交,而国际形势,此时对中国极为不利。

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项主权一步步被动地迈入国际社会,所以,一开始,中国外交就没有主动权。

国际上,中国被列强肆意宰割,清政府经过与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役,国力消耗殆尽,在此变局面前,外交上,不顾现实的强硬做法,极有可能带来更加不幸的结局,因此,李鸿章对不切实际、不自量力的盲目战争极度反对。

他认为“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尤为驭外良谟”,即使国家实力雄厚,也不能轻易言战,何况积贫积弱之国,所面临的都是陌生而强大的敌人。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全面论证了中国在变局中的所面临的危险处境——中国一万多里的海岸线,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尤为集中于京师和各省腹地。

这些外来者打着友好的旗号,其实包藏祸心,一个国家生事,其他国家在一旁趁机生事,煽风点火,实是中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坚船利炮之精,百倍于人工,弹炮所至,无坚不摧,水路关隘,所想无阻。

来者皆数千年未遇之强敌,面临如此变局和强敌,中国旧式的弓矛、小枪、土炮,不敌他们的来复枪,旧式的帆篷舟楫、艇船、炮划,不敌他们的轮机兵船,因此,中国在各个层面均受制于列强。

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是其形成和局思想的主要原因。

在心怀鬼胎的国际格局下,想用不平等条约去换取和局也不是轻易就可以办到的事情。

几十年的外交经历后,李鸿章可谓历经艰辛,他在谋求和局上的努力和屈辱也非二三言可说请。

当然李鸿章所谓谋求和局,也绝非完全放弃军事的作用。

比如,在日本侵台事件和中法战争中,他都曾经全力调兵遣将,以军事作为谈判时讨价还价的资本,再厉害面前,两害相权取其轻,谋求和局需要付出代价,但战争的代价更大,所以李鸿章选择了和局。

所以其并不是一味的避战求和。

和局——自强——御侮三位一体是李鸿章的外教思想的核心,李鸿章办洋务以自强,在洋务派几大领袖中,李鸿章是办实事最多的人,是中国近现代电力、邮政、冶金、*5铁路、金融、外贸、航运、造船、教育、翻译、出版、海军、兵工等多项事业的首创者,培养了新式高级人才无数。

军事上,李鸿章迎难而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自办军工,自筹军费,自练军队为朝廷作战,但是朝廷高层的支持不够,军事将领执行不力,士兵软弱涣散,军队毫无战斗力,为此,李鸿章又落下“指挥不力”,“劳师糜饷”的恶名。

*6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一生谋求“败外以和,内部以强,”终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但他这种高瞻远瞩切实可行的布局给人们留下的思想财富是不可磨灭的。

《五》洋务运动——铁路建设提到与李鸿章息息相关的洋务运动,不得不提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的铁路建设。

在洋务运动时期,由于铁路建设对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的均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近代社会内部还没有孕育开辟国内广阔市场的需要,但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为了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挽救日益濒临衰世的清廷,还是千方百计地使中国铁路事业逐步并缓慢发展,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中国近代铁路建设,洋务运动启动了近代铁路建设的引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