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_荣宏庆
中 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无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这一过程带来了诸多机遇,比如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潜藏的生态环境挑战。
首先,城市扩张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原本的农田、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还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功能。
其次,快速的城镇化带来了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
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这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问题。
同时,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空气、水和土壤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再者,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但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水污染问题突出,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河流湖泊的生态平衡;土壤污染也逐渐显现,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在规划层面,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
例如,在城市周边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化带,既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加强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至关重要。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减少能源的浪费。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发表时间:2018-08-13T15:31:39.5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罗嘉亮[导读]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
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 510000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
由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以及生态的破坏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新型城镇必然是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镇建设的生态化,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引言城镇化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趋势,因此顺应我国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要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已经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所以我国政府提出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作为,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城镇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提高增强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环境的索取力度也不断增加。
成正华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胁迫性,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有更多的垃圾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压力。
城镇交通的扩张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空间压力,尾气大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其次,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环境的恶化境地了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也对企业资本的投入产生了限制性,造成了资本外流现象的发生。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今天,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发展率不断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的压力,城市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系统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一、生态环境保护1.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严格遵守规划法规,尤其要保持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公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考虑到周边水土保持的规划要求,保护生态系统,是新型城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减缓城市建设压力,保护水源,减少污染。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区等手段,推动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统一发展。
2.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要重视生态保护。
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保护,需要切实实现保护区的压缩和生态补偿机制。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3.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必须符合国家、地方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建设项目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绿色施工、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行绿色设计理念,采用绿色建材,从而降低建筑的材料和能源消耗。
二、城市环境治理1.城市垃圾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产生,而垃圾的清运与处理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
规范管理垃圾处理单位,加强对垃圾的分类,引导居民深入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和资源再利用,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强城市环境的保护。
2.治理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和工厂等污染源的增加,导致空气污染日益加重。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的排放监管,增加环境安全监测,提高环保责任意识。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而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探讨。
一、城镇化背景与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
过去的城市化模式以各地资源利用为导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中国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注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包含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三、推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
其次,城市建设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再者,城市管理要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
四、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要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需要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其次,要推行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对受损生态进行修复和补偿。
此外,要鼓励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案例分析以某省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例,该省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城市规划的生态保护要求。
在城市建设中,该省注重景观绿化和生态保护,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城市景观。
同时,该省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改进,有效监测环境指标,保障了生态环境的稳定。
六、结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只有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努力,为建设绿色、可持续的城市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挑战,又提供机遇。
只有从法律、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发力,才能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理论层面出发,分析了新时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然而,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分析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所存在的联系;接着,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所存在的联系1.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等;另一方面,它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威胁。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城镇化加速了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耕地被用于工业、商业和其他用途,而农业生产用地却减少。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加剧了土地短缺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土壤质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其次,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也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生活水平较高,人们往往会选择购买高价值商品,这会导致大量废弃物产生并难以处理。
同时,城市中的交通工具数量增加,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大,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章:背景介绍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城市发展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城市生活质量,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用地压力的增大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导致水土流失、水源减少等问题的出现。
2. 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系统、生活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城市的尾气、工厂排放等污染物爆发性增长,使得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3. 声噪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机械设备生产、生活,而这些机械设备的运转都会带来很大的噪声污染。
噪声对人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值得高度重视。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式,调整城市规模分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全面提升城市质量。
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和用途,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在城镇化建设时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开垦,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尤其是应该避免以城市扩张为代价,必要时可考虑搬迁城市。
2. 推广新能源技术和净化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推广新能源技术和净化设施。
对于高污染企业应该要严格监管,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增强企业环保意识。
3. 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生态保护要付诸实践。
不断完善法律和法规,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加大环境管理力度,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发展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注重生态、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它是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1. 保护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小区、生态园区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在城市中设置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景观,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改善生态环境城市污染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比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设置雨水花园、植物滤池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3. 节约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如土地、水源、能源等。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节约资源。
比如,采用智能化节能设备,优化建筑结构,节约能源;采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建设防风林、防洪堤、植物园等设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安全;通过建设蓄水池、湿地、绿地等设施,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1. 生态环境保护成本高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方式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高。
2.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规模过大过大的城市化规模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资源浪费。
3. 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城市化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容易出现建设工程未来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者:陈艳赵玉寒来源:《居业》2016年第03期[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以往传统的建设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建设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方向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一定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国家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适时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应逐步淘汰,从而达到构建文明生态环境,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3-0118-02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模式极其落后和粗放,其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基于此,本文对怎样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相应分析和研究。
1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1.1城镇用地不合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土地无节制的开发,大量占用耕地面积,由于对土地建设管控力度不够,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
另外,还有一些土地被开发商购买后待建厂房,而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能得到开发利用,造成大片土地荒芜搁置,使原本就处于紧缺状态的城市建设用地更加紧张,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国家经济蒙受极大的损失。
1.2开放型经济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传统工业生产带来的经济增长以消耗资源为前提,产业只将自身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非常低。
另外很多工厂还将废水、废液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近年雾霾天气的反复出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此外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生产中过量使用化学制剂,对废料没有进行有效处理,随意排放,同时也加重了环境的污染,甚至对居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污染等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既需要促进城市建设的进步,也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下文将重点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一、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因此,新型城镇化中应该重点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应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确保新城区在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建设的原则,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生态保护措施1. 防治水资源污染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地面或地下水被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防治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如何保证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城镇新建区应采用绿色生态工程措施,增加地面绿化覆盖率,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补给。
另一方面,要加大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力度,建立城市污染源监测机制和应急预案,及时防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问题。
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因此,要采取一系列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一方面,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实现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另一方面,加强与农村、建筑行业的废物协同处理,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推广绿色交通交通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推广绿色交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引导大众使用地铁、公交、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另一方面,制定交通管理政策,限制机动车排放,减少交通污染。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建设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新型城镇化旨在提高城市化水平,并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1.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新型城镇化要求建设绿色、低碳、生态的城市,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
同时,应注重推进生态用地、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和自然的融合发展。
2.自然环境保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农村地区也受到了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威胁。
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农田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
二、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城镇化进程才能长久持续。
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1.环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通过推行低碳经济、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2.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依靠经济实力来支撑城市建设和农村转型,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注重发展以人为本的创新型经济。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改善民生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而新型城镇化则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这有利于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城镇中可以更有效地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城镇化带来的产业集聚和升级,也为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新型城镇化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践行生态文明的观念。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
城镇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人口的快速聚集可能给水资源、能源等带来巨大压力,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如果规划不当,还可能造成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城市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关键。
在城镇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比如,预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产业的绿色转型也是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
通过产业的绿色转型,既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
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设施,提高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世界上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镇化的背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
从以前的农业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过渡,人口向城市集中是逐渐呈现趋势。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为,将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这将改变社会的方向,带来空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城镇化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
建设新城和扩大城市范围,将带来更多的垃圾、工业废料和污染,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当然,城市现代化所造成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有一些人缺少环保意识而导致的。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起源自欧洲的新城市建设模式,旨在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
生态城市以"节能、减排、清洁、安全"为基本原则,减少噪音、污染和能源浪费,同时促进绿色交通和节能建筑。
生态城市中国的第一个生态城市——深圳,是一个环保要求最高的城市之一,而且建设的效果十分显著。
2.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保法"等等。
另外,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评估,对不符合生态环保标准的行为和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和处罚。
3.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当然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领导和政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年轻人和未成年人。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
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建设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标签: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
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
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
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
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
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
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擴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
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
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1.1加速转向减速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
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居住、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促进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当前各国共同的挑战和使命。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慧、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城镇化建设。
其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进人口、产业、空间、环境等要素有机结合,建设高质量智慧城市,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镇化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相辅相成。
在城镇建设中,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证,实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智慧城市、文化旅游、创新科技等产业,构建全面、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污染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是成为了环保工作的重要阵地。
因此,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生产和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方向转型,推动城市功能和空间优化,打造人机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连的重要方面。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保措施1. 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密林绿地、城市公园、生态廊道等多维度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空气质量提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品质。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建设措施,其存在和发展都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为了更好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对其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在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性;措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虽然早已被提出,但是却并没有被完全的落实,人民的生活仍然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存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更好的落实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更好的解决教育住房以及资源分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更好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1.1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各方各面都得以体现。
其一,在交通方面。
城镇化建设可以带给人民更加便利的交通,在农村之中,交通的便利性远远比不上发达的城市,首先是道路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的道路建设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农村之中的道路仍然存在着狭窄、破损等情况,并且难以及时的进行维护和修理,各项政策的下达也无法被及时的施行,特别是在疫情盛行的当下农村中封路挖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便是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来阻止这些行为,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十分困难,这对于农村居民的日常出行和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农村居民逐渐迁往城镇,在对道路进行管理,时间会更加的方便快捷一些,政策也可以及时的进行开展,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也可以选择更多的交通方式,比如高铁、火车、飞机等等,这些设备在城镇中的建设都是较为完善的。
其二,在购物方面。
目前农村中居民的采购方式主要是在村中的小型超市来进行,如果所需的物资较为丰富,则需要前往城镇才能够进行采购,在交通上也需要花去许多时间,城镇化建设可以让人们的购物更加方便,城镇之中的超市等购物广场其内的商品相对而言更加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也配备整齐,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产生,为人民的购物带来更好的体验而且。
中 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挑战。
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土地被开发,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相反,如果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将面临诸多问题,如疾病传播、自然灾害频发等,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功能分区。
要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如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湿地等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涵养能力。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的水系治理也不容忽视,要保障河流、湖泊的生态流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管,对违法排污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当中必要的政治任务。
伴随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城乡规划结构也随之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由此前的快速发展转变为稳步发展、已由速度要求转变为品质要求、已由非彻底城镇化转变为彻底城镇化。
针对城镇化建设中潜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城镇用地丧失、城镇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镇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必然趋势。
基于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联系与结合,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必定是以城乡为基础、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以保护环境、城乡区域联动的根本要求,最终形成美丽和谐的宜居生态家园。
在国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环境机制成立,是城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最便捷途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引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盲目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关心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更长远、更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全面跟进,需要将发展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融合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理念[1]。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1.城镇用地丧失最近几年,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太过于快速,城镇发展范围严重受限,这是属于激进式的城镇化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方式是不正确的。
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造成城镇用地毫无节制的被消耗或使用,无形中产生大量侵占农村良好农田和耕地的情形,再加上土地监管部门对用地规划和批准不严密,管理工作未做到位,最终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多的闲置用地,良好的土地资源也因此被浪费。
部分城市竟然出现大量荒地,形成一定程度的“土地危机”风险隐患[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 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
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
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进
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
(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人口城镇化 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 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口密度越 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 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 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 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 扩大占地规模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
(2)城镇空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 发展,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2013年全 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阴霾,就是因为天空气体中充 斥 着 汽 车 尾 气 、 工 业 废 气 ,雾 霾 天 数 不 断 增 加 ,PM2.5 数据不容乐观。 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 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
改革创新
城农民市民化程度低,中国城镇化具有不完全性。 要 促使这种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关键在于 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 农民市民化不仅是一部分社 会阶层向另一部分社会阶层的过渡,不是户口的“农 转非”,而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或者说是 就地城镇化, 也就是把城市的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 作方式、教育方式等输入到农村,其结果包含着丰富 的经济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机理,要求赋予农民享有与 城市居民平等的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权益,消除城乡居 民经济利益不平等性。 农民市民化的完成,应以农民 与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认同、生活习惯、政 治参与意识,没有心理隔阂,农民可以参与城市的各种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标志,或者说是就地城市化。
三、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剖析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归根结底是城镇化进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剥 夺。 所谓资源环境剥夺,是指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 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政策空洞和 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 金、技术、人才、项目、政策偏好、生态、环境容量,转嫁 各种污染等的一系列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 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牺牲另一个区 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为代价(陆大道,2007)。 具 体表现为:
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气、液、固体,增加了生态 环境的压力。 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 为: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空间压力,交通扩 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汽车尾气污染强度。
(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 境恶化降低了居住环境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 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 企业资本投入并导致本地资本外流,减缓城镇化;生 态环境恶化降低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如城镇 用水),抑制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害性事件增 多从而影响城镇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也包括企业、行业,如果要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破坏 和污染环境,就必须增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从而增强环保的难度力度,减缓了城镇化步伐。
一、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上个 世纪曾说过: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 一是美国 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镇化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 当前, 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4)噪声污染增加。 城镇道路拥堵,交通繁忙,产 生交通噪声;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或其他操作程 序产生工业噪声;来自建筑施工现场各种建筑机械工 作时产生建筑噪声;人口高度聚集,在商业交易、体育 比赛、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生 活噪声。 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2/3的城镇居民生活 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不仅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和胃肠消化系统,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 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还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 康。 受到噪声的侵害, 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 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长期受强噪声污染的人, 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身心疾病。 专家分析,血压升高的 人群增大和高层住宅楼房的建造过多、过密有着某种 正向的相关性; 心脏搭桥人群增多与立交桥修建过 多、过密有着某种正向的相关性。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 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 弃。 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 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 搬其它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 国国情、 符合各地实际、 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 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 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2. 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现阶段中国城镇化 的基本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 重不协调。 城镇化应包括两个层次:现有城市经过改 造更新的“再城镇化”过程;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但是, 我们的“再城镇化”过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 与提高没有及时跟进,甚至出现了“两头倒”的现象, 平常在原来居住的地方搭个棚子居住,干完农活再回 到新建楼房居住;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片面追求人口 数量的城镇化。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尽管中国城 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但主要矛盾已经转移至 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 为此,要坚持速度与质量 并重,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 发展的路子,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构建 新型的城乡关系。
径选择。
关 键 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保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13)08-0005-05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 到 2012 年 , 中 国 城 镇 化 率 从 17.92% 提 升 到 52.27% , 城 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就统计数据而言,中国城 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 也日益凸显。 为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 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城 镇化健康发展。
镇化将进入减速时期,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会逐渐放 慢。 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国城镇化预计年均提高幅度 将保持在0.8至1.0个百分点, 不会继续保持1996年以 来的加速增长态势。 据此测算,到2015年,中国的城 镇化水平将超过55%;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 由 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 区域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 区仍将处于加速期。
-6-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改 革 创 新
氧化氮、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以及由其他污染物的 反应中形成的带有光和热的光化污染。 研究表明,空 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巨大,人体持续暴露于空气污染 中,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并出现一些症状,如咳嗽、流 泪、胸闷等。 当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严重 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疾病和死亡。
2.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速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的质 量和效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 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同 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失控、资源破坏、生 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给未来城镇化的可持续 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 城镇绿地不足。 城镇化带来人口密度加大、 绿地严重缺乏的效应,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下降。 而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是生态环境质量的良好表 征。 园林绿地是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统中生态价值最 高的部分。 尤其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功能日益 增强的形势下, 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也显得日益重 要。 它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 态平衡的调控者。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 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需的。 绿色植物具有维 持 二 氧 化 碳 — — — 氧 气 平 衡 , 吸 滤 有 毒 有 害 气 体 、 吸 滞 粉尘、杀灭细菌、衰减噪声、改善小气候和美化环境等 多种功能。 由于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关注经济行为,即 尽可能地利用土地扩大建筑面积, 加上地方政府对 GDP的单纯追求,监管不力,导致开发商忽视居民 的 生活质量,造成城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MODERN ECONOMIC RE护※
荣宏庆
内容提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至 2012 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 52.27%,城乡结构发
生了历史性变化。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